第二百八十九章三月十九(十三)
趙聲在廣州新軍任職時,一麵自己親曆親為運動新軍,一麵將原嶽王會的同誌充入軍隊中。經過長期發展在駐紮城外的第二標和第三標中都成功運動起了大批革命同誌。
與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第二標和第三標不同,廣東新軍第一標內革命工作從一開始就開展不順,打入其中的革命者工作異常困難、應者寥寥無幾,甚至有幾個革命士兵過於引人注目最後被迫離開。
究其原因,這還得歸咎於當初廣東編練新軍時的計劃。
與其他各省不同,廣東原本駐軍眾多,編練新軍的速度很慢。遲遲至1905年才受陸軍部指令開始整合舊有軍力,組建新建陸軍。
在兵員來源上,廣東又與各省不同;新軍早期兵員,尤其是最早練成的第一標幾乎全體上下官兵都是由原來的總督府親兵以及部分練軍改編而來,等於是讓舊軍換了身軍服。第二標好一些,在吸收部分舊軍的同時也遵從陸軍部的指令招收了不少本地青年。
在1907年廣東新軍編練成了一個協的兵力後,新軍建設就陷入停頓中,直到張人俊上任後加快了建鎮步伐,在原有的兩標基礎上又完全以本地青年為兵員來源組建了步兵第三標,初步搭起了外來成鎮的架子。
這樣一來,從官兵來源講,廣東新軍第三標最為新式進步、軍官多出自各地講武堂、士兵多為廣東本地的知識青年。第二標稍次,有部分舊軍成分參雜其中,比第三標要保守不少。
而幾乎清一色由舊軍組成的第一標在許多習氣上都保留了舊軍的模樣,與其餘新軍格格不入,反而與巡防營打得火熱。
在官兵普遍保守的第一標中,革命工作自然展開困難了。
此次廣州起義,總指揮趙聲便潛入了第三標,所發動的革命部隊也是以第三標為骨幹、配上第二標的熊成基,並未指望滲透失敗的第一標能夠提供怎樣的支援。
而現在,第二標與第三標先一批入城的革命骨幹,以及從黃興處謀取到了槍彈的趙聲三方終於在警察總署門前會師了!
綁著紅巾的革命士兵們互相擁抱,在極度亢奮下朝天扔甩軍帽,不停地歡唿。
周圍民居內的百姓,見槍聲消失,有大著膽子的就從窗戶探出頭小心張望這些‘亂兵’。
方才的莫約四十分鍾的戰鬥中,冷遹部前後死15人、傷38人,此刻有戰鬥力的還剩下488人。熊成基率領的第二標革命軍中戰死26人、傷40人,可戰之士還有235人。再加上趙聲帶來的23人,此刻聚集在警察總署前的革命軍軍力達到了七百多。
不算已完全潰散的巡警部隊,隻看之前血戰的巡防營,在地上就留下了不下於一百具屍體、以及為數相當的傷員。如此算來,李準部傷亡在二百人以上!更有許多兵,尤其是被熊成基部的白刃衝鋒給打垮的部隊四散逃開後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找迴組織。
趙聲麵帶笑容地看著冷遹部那些手無寸鐵的士兵歡天喜地地從糧車上拿下一杆杆嶄新長槍,都在那裏小心撫摸著、仿佛是世間珍寶一般。剛剛熊成基向眾人簡單說了一下他那邊的情況,趙聲則接過話講述為何軍火會遲到。
“餘等從克強那裏拿了軍火,在行至天平街左右時,忽然遭遇巡防營部隊……他李準反應確實快,沒兩下就派出了部隊封鎖街區維持治安。”
“天平街無法走,其餘大道各有巡防營部隊設下陣型、餘等隻能推著糧車繞道走小巷穿插結果誤了時間。待靠近警察總署時,李準已經與你們開戰了。餘等二十幾人便在後巷中小心等待時機,總算是趁敵不備時殺將了出去。”
革命之時,變數甚多,就算武侯再生也不能麵麵俱到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因此再好的計劃都會出現意外情況。而且越是複雜、出錯的概率就越高。
這次若非熊成基部及時占領了北門趕來,趙聲根本沒法穿過巡防營的重重包圍將急需的槍械交給冷遹部。而缺槍的冷遹部最後也難免會被李準部所殲滅……若是這樣,這場廣州起義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各路響應了沒有?”熊成基麵露期待地問著趙聲。
雖然警察總署的戰鬥暫告一段落,但此刻的廣州城已完全亂起!除了燃燒中的總督府之外,四處都是槍聲、到處都是廝殺喊叫、身處其中,仿佛置身沸騰的火爐之中。
趙聲抬眼看了看東南麵,語氣中帶著不確定:“總督府火起,必是克強一路攻下後沒能捉到張鳴岐……餘知克強必會按計劃進攻水師行台,那邊的廝殺聲想必就是決死隊與水兵激戰!”
“西麵也有聲響,可能是姚雨平、也有可能是陳炯明部……就是更南邊似乎平靜,城外的會黨大部和決死隊主力尚未攻城……而餘等之東北方向,餘等二標之營地距離遙遠,暫時也沒有消息……駐紮在東北角龍眼洞一帶的新軍第一標也沒有動靜,恐怕是打著隔岸觀火的算盤。”
此時熊成基插了句話:“伯先兄的命令我在帶隊走之前就吩咐下去,此刻第二標營內應該已起義成功,拿了兵械在趕來的路上了!”
冷遹亦說道:“現在我們有兩條路走、如今北門已被革命軍控製,我軍要麽南下從內部攻下大南門,與城外的會黨和決死隊會合放他們入城,要麽則去水師行台與黃興部聯手拿下李準和張鳴岐!”
冷遹說罷,在場討論的革命軍骨幹都將視線轉移到了趙聲身上。
趙聲作為此次起義的正指揮、又是冷遹和熊成基的老上司,在新軍和革命同誌中都有極高的威望,自然是由他來發號施令。
而此次提前起義也是趙聲臨時的決議,至目前各處進展順利、兩路新軍主力均順利入城並且拿下了關鍵的北門、擊潰保守力量巡警、占領警察總署並重創李準所部的巡防營、另一路黃興部雖未能擒住張鳴岐卻也拿下了總督府、而西麵更有革命同誌響應,一時革命局勢大好!這一切,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將功勞算在了大膽行事的趙聲頭上。
那麽究竟是南下攻下關鍵的大南門,讓城外數千會黨眾源源不斷地湧入城內,還是按照之前與黃興的約定與之會合爭取攻下水師行台呢?
此次起義趙聲策劃長達半年,又親身潛入軍營,對廣州城內的清軍部署可謂了如指掌。
與由於距離新軍營地不遠,因此防備鬆懈隻有一個隊守軍的北門不同,由於大南門麵向珠江、又是通往最繁茂的商業街區的方向,因此一直是廣州城防的關鍵點,足足有一個營的巡防營守備,還有包括重機槍在內的重武器!再加上此刻廣州亂起,守軍不可能沒有防備。若是守軍居高臨下府偶頑抗,攻堅的難度無疑要高很多。
另一方麵,水師行台駐紮了千名水兵,此刻李準退去後想必也會將大量巡防營集中防衛,敵軍人數將達到三千多人。若是借著行台死守,單憑入城的七百多新軍加上二百多決死隊,想要攻下來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若是置之不理,黃興部是萬難抵擋的住十倍於己的敵軍的!一旦黃興部被擊潰,清軍將獲得寶貴的喘息機會,李準將能憑借優勢兵力在廣州城內將分散各地的革命軍各個擊破!
趙聲知道若是單論攻堅難度,大南門絕對要比水師行台要來的輕鬆。但是若論對大局影響,隻能是水師行台!
“餘與克強有言在先,餘等二路最終會師水師行台也是一早就計劃的……”趙聲沒有絲毫猶豫,振臂高唿道:“同誌諸君!隨趙某拿下水師行台、生擒李準!活捉張鳴岐!!”
一聲令下,眾誌成城,此刻革命軍正是士氣達到頂點的時候。在看到李準部被自己擊退後,隻覺得敵軍隨時可能土崩瓦解,革命之勝利就在眼前了!他們本來就是訓練有素的新建陸軍職業軍人,此刻趙聲命令一下後各級的臨時軍官立即就開始整頓隊伍,不出兩分鍾就從之前的歡慶中恢複了組織和隊形,以隊為單位組成了一個個小隊伍。
“隻有拿下李準和張鳴岐,才能盡快光複廣州!”趙聲不忘鼓舞革命同誌。
以新拿到步槍上了刺刀的冷遹部兩個隊為先鋒,由趙聲親自率領以備路上可能遇到的敵軍,之前血戰一場的熊成基部作為中軍,冷遹率領一個隊斷後。
廣州城內大街小巷眾多,此刻局勢又不明朗,趙聲吸取了之前李準部的教訓,為避免遭到突襲而要求前中後三軍都保持警惕,並采取戰鬥隊列前進。
雖然行軍速度會因此變得稍慢,但卻更為安穩,部隊也可隨時投入戰鬥中。
就這樣,趙聲帶領著主力部隊朝槍聲激烈的水師行台方向堅決地前進。
趙聲在廣州新軍任職時,一麵自己親曆親為運動新軍,一麵將原嶽王會的同誌充入軍隊中。經過長期發展在駐紮城外的第二標和第三標中都成功運動起了大批革命同誌。
與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第二標和第三標不同,廣東新軍第一標內革命工作從一開始就開展不順,打入其中的革命者工作異常困難、應者寥寥無幾,甚至有幾個革命士兵過於引人注目最後被迫離開。
究其原因,這還得歸咎於當初廣東編練新軍時的計劃。
與其他各省不同,廣東原本駐軍眾多,編練新軍的速度很慢。遲遲至1905年才受陸軍部指令開始整合舊有軍力,組建新建陸軍。
在兵員來源上,廣東又與各省不同;新軍早期兵員,尤其是最早練成的第一標幾乎全體上下官兵都是由原來的總督府親兵以及部分練軍改編而來,等於是讓舊軍換了身軍服。第二標好一些,在吸收部分舊軍的同時也遵從陸軍部的指令招收了不少本地青年。
在1907年廣東新軍編練成了一個協的兵力後,新軍建設就陷入停頓中,直到張人俊上任後加快了建鎮步伐,在原有的兩標基礎上又完全以本地青年為兵員來源組建了步兵第三標,初步搭起了外來成鎮的架子。
這樣一來,從官兵來源講,廣東新軍第三標最為新式進步、軍官多出自各地講武堂、士兵多為廣東本地的知識青年。第二標稍次,有部分舊軍成分參雜其中,比第三標要保守不少。
而幾乎清一色由舊軍組成的第一標在許多習氣上都保留了舊軍的模樣,與其餘新軍格格不入,反而與巡防營打得火熱。
在官兵普遍保守的第一標中,革命工作自然展開困難了。
此次廣州起義,總指揮趙聲便潛入了第三標,所發動的革命部隊也是以第三標為骨幹、配上第二標的熊成基,並未指望滲透失敗的第一標能夠提供怎樣的支援。
而現在,第二標與第三標先一批入城的革命骨幹,以及從黃興處謀取到了槍彈的趙聲三方終於在警察總署門前會師了!
綁著紅巾的革命士兵們互相擁抱,在極度亢奮下朝天扔甩軍帽,不停地歡唿。
周圍民居內的百姓,見槍聲消失,有大著膽子的就從窗戶探出頭小心張望這些‘亂兵’。
方才的莫約四十分鍾的戰鬥中,冷遹部前後死15人、傷38人,此刻有戰鬥力的還剩下488人。熊成基率領的第二標革命軍中戰死26人、傷40人,可戰之士還有235人。再加上趙聲帶來的23人,此刻聚集在警察總署前的革命軍軍力達到了七百多。
不算已完全潰散的巡警部隊,隻看之前血戰的巡防營,在地上就留下了不下於一百具屍體、以及為數相當的傷員。如此算來,李準部傷亡在二百人以上!更有許多兵,尤其是被熊成基部的白刃衝鋒給打垮的部隊四散逃開後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找迴組織。
趙聲麵帶笑容地看著冷遹部那些手無寸鐵的士兵歡天喜地地從糧車上拿下一杆杆嶄新長槍,都在那裏小心撫摸著、仿佛是世間珍寶一般。剛剛熊成基向眾人簡單說了一下他那邊的情況,趙聲則接過話講述為何軍火會遲到。
“餘等從克強那裏拿了軍火,在行至天平街左右時,忽然遭遇巡防營部隊……他李準反應確實快,沒兩下就派出了部隊封鎖街區維持治安。”
“天平街無法走,其餘大道各有巡防營部隊設下陣型、餘等隻能推著糧車繞道走小巷穿插結果誤了時間。待靠近警察總署時,李準已經與你們開戰了。餘等二十幾人便在後巷中小心等待時機,總算是趁敵不備時殺將了出去。”
革命之時,變數甚多,就算武侯再生也不能麵麵俱到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因此再好的計劃都會出現意外情況。而且越是複雜、出錯的概率就越高。
這次若非熊成基部及時占領了北門趕來,趙聲根本沒法穿過巡防營的重重包圍將急需的槍械交給冷遹部。而缺槍的冷遹部最後也難免會被李準部所殲滅……若是這樣,這場廣州起義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各路響應了沒有?”熊成基麵露期待地問著趙聲。
雖然警察總署的戰鬥暫告一段落,但此刻的廣州城已完全亂起!除了燃燒中的總督府之外,四處都是槍聲、到處都是廝殺喊叫、身處其中,仿佛置身沸騰的火爐之中。
趙聲抬眼看了看東南麵,語氣中帶著不確定:“總督府火起,必是克強一路攻下後沒能捉到張鳴岐……餘知克強必會按計劃進攻水師行台,那邊的廝殺聲想必就是決死隊與水兵激戰!”
“西麵也有聲響,可能是姚雨平、也有可能是陳炯明部……就是更南邊似乎平靜,城外的會黨大部和決死隊主力尚未攻城……而餘等之東北方向,餘等二標之營地距離遙遠,暫時也沒有消息……駐紮在東北角龍眼洞一帶的新軍第一標也沒有動靜,恐怕是打著隔岸觀火的算盤。”
此時熊成基插了句話:“伯先兄的命令我在帶隊走之前就吩咐下去,此刻第二標營內應該已起義成功,拿了兵械在趕來的路上了!”
冷遹亦說道:“現在我們有兩條路走、如今北門已被革命軍控製,我軍要麽南下從內部攻下大南門,與城外的會黨和決死隊會合放他們入城,要麽則去水師行台與黃興部聯手拿下李準和張鳴岐!”
冷遹說罷,在場討論的革命軍骨幹都將視線轉移到了趙聲身上。
趙聲作為此次起義的正指揮、又是冷遹和熊成基的老上司,在新軍和革命同誌中都有極高的威望,自然是由他來發號施令。
而此次提前起義也是趙聲臨時的決議,至目前各處進展順利、兩路新軍主力均順利入城並且拿下了關鍵的北門、擊潰保守力量巡警、占領警察總署並重創李準所部的巡防營、另一路黃興部雖未能擒住張鳴岐卻也拿下了總督府、而西麵更有革命同誌響應,一時革命局勢大好!這一切,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將功勞算在了大膽行事的趙聲頭上。
那麽究竟是南下攻下關鍵的大南門,讓城外數千會黨眾源源不斷地湧入城內,還是按照之前與黃興的約定與之會合爭取攻下水師行台呢?
此次起義趙聲策劃長達半年,又親身潛入軍營,對廣州城內的清軍部署可謂了如指掌。
與由於距離新軍營地不遠,因此防備鬆懈隻有一個隊守軍的北門不同,由於大南門麵向珠江、又是通往最繁茂的商業街區的方向,因此一直是廣州城防的關鍵點,足足有一個營的巡防營守備,還有包括重機槍在內的重武器!再加上此刻廣州亂起,守軍不可能沒有防備。若是守軍居高臨下府偶頑抗,攻堅的難度無疑要高很多。
另一方麵,水師行台駐紮了千名水兵,此刻李準退去後想必也會將大量巡防營集中防衛,敵軍人數將達到三千多人。若是借著行台死守,單憑入城的七百多新軍加上二百多決死隊,想要攻下來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若是置之不理,黃興部是萬難抵擋的住十倍於己的敵軍的!一旦黃興部被擊潰,清軍將獲得寶貴的喘息機會,李準將能憑借優勢兵力在廣州城內將分散各地的革命軍各個擊破!
趙聲知道若是單論攻堅難度,大南門絕對要比水師行台要來的輕鬆。但是若論對大局影響,隻能是水師行台!
“餘與克強有言在先,餘等二路最終會師水師行台也是一早就計劃的……”趙聲沒有絲毫猶豫,振臂高唿道:“同誌諸君!隨趙某拿下水師行台、生擒李準!活捉張鳴岐!!”
一聲令下,眾誌成城,此刻革命軍正是士氣達到頂點的時候。在看到李準部被自己擊退後,隻覺得敵軍隨時可能土崩瓦解,革命之勝利就在眼前了!他們本來就是訓練有素的新建陸軍職業軍人,此刻趙聲命令一下後各級的臨時軍官立即就開始整頓隊伍,不出兩分鍾就從之前的歡慶中恢複了組織和隊形,以隊為單位組成了一個個小隊伍。
“隻有拿下李準和張鳴岐,才能盡快光複廣州!”趙聲不忘鼓舞革命同誌。
以新拿到步槍上了刺刀的冷遹部兩個隊為先鋒,由趙聲親自率領以備路上可能遇到的敵軍,之前血戰一場的熊成基部作為中軍,冷遹率領一個隊斷後。
廣州城內大街小巷眾多,此刻局勢又不明朗,趙聲吸取了之前李準部的教訓,為避免遭到突襲而要求前中後三軍都保持警惕,並采取戰鬥隊列前進。
雖然行軍速度會因此變得稍慢,但卻更為安穩,部隊也可隨時投入戰鬥中。
就這樣,趙聲帶領著主力部隊朝槍聲激烈的水師行台方向堅決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