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橡皮(上)
“文鹿,這是何意呢?”
時間是1910年4月29日,地點是蘇州城內的一棟看似不起眼的民宅內,孫多森原本半眯著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隻手下意識地撫摸著上唇,同時視線轉向張謇,問句中帶著困惑:“季直,你也是這麽認為?”
張謇摸了摸胡子,輕輕點了點頭。
孫多森視線重新迴到仿佛高深莫測的劉繼業身上,緊皺著眉頭,追了一句:“不是我不信文鹿……而是這麽大的事情,你總得要說出消息來源吧?”
劉繼業見孫多森已是有點失態,知道應該解釋了。剛準備說話,一旁的張謇卻先一步補充了一句:“蔭廷見諒;電報經手之人多,魚龍混珠,很容易出紕漏……這個事情隻能當麵講。”
“嗯……”劉繼業朝張謇點了點頭,誠懇地看向孫多森,朗聲道:“橡膠……不,橡皮在前年的時候,倫敦交易市場售價為每磅2先令,而三天前派來的電報說,今天的價格已經是12先令了……”
孫多森沒聽完,就略顯焦急地打斷了劉繼業問道:“橡皮的價格、還有橡皮股票的現價我都知道,不過這有什麽關係呢?”
“蔭廷不必心急,聽文鹿說下去。”張謇見到孫多森難得地失態,出言相勸。
“蔭廷兄,這筆單子涉及銀元千萬,我若沒有充足理由又怎會如此行事?待我徐徐道來……”
“倫敦交易市場上,橡皮的期貨在兩年內售價上漲了6倍,而橡皮股票多則上漲了14倍、少也有7倍。至於上海,去年開始跟進,橡皮股票價格普遍上漲十倍左右。”
孫多森嘴唇動了動,還是忍了下來。
“那麽橡皮為何會漲的那麽快呢?”劉繼業問了一句。
“當初文鹿你說服我們投資橡皮股票時就說過了,因為隨著工業化、隨著美國和英國大量的輪胎使用橡皮、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橡皮的價格必然伴隨需求增加……”孫多森頓了頓,語氣有些變化,緩和了下來:“也多虧是你的先見之明,我們三聯集團當初投入了一百六十萬銀元,如今在倫敦和上海的股票價值已經達到一千七百多萬銀元了……”
“隻是既然有需求,為什麽要賣掉?放著讓它漲不是更好嘛?”
“蔭廷兄,世間哪有東西會永遠不跌的?”
孫多森愣了一下,遲疑道:“文鹿是說……橡皮可能會跌?”
早在1908下半年的時候,劉繼業便聯合張謇和孫多森開始投資橡皮股票。三人初期籌集了大約六十多萬銀元後,直接將錢存入匯豐銀行的戶頭,投入倫敦股票交易所,當時他們的平均成本是每股2先令。
待1909年初橡皮股票開始上揚時,三聯集團又及時跟進,投入了一百萬銀元下去。此後倫敦的橡皮股票價格就開始飛升,並且帶動了上海的股市。至1910年2月時,一年時間,三聯集團在倫敦與上海共獲利一千七百六十萬銀元,真的可稱得上是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除了以三聯集團的資金投資外,三人各自或多或少也用個人財產去追加了不少。張謇估計前後投入了三十八萬銀元,而劉繼業則幾乎是賭身家地四處拆借投入了八十六萬銀元。雖然在1909年下半年劉繼業由於流動資金短缺而被迫在最高點之前拋售了大約三分之一的股票,但是最終個人利潤亦達到了六百三十餘萬銀元。
一年時間,超過十倍的利潤,除了讓張謇和孫多森深為佩服劉繼業、並且對其態度非常親切,自承欠了一份厚厚的人情之外,也讓他們心中的貪欲開始膨脹。
原本隻覺得賺了三倍就可以拋售了,沒想到賺了十倍後,反而得隴望蜀,想再接再厲弄個十五倍再說。
因此孫多森在得知劉繼業居然已經在一個星期前開始拋售自己私人股票,並且在昨天全部套現,同時還提出將三聯集團所持有的股票分批套現,他自然震驚了。
自1910年初,由於三聯集團開始高速擴張其銀行業以及輕工業,為了資金周轉已經從倫敦賣了八分之一一百多萬銀元的股票,但是如今依然還掌握價值一千五百萬的橡皮股票。
“沒錯!”劉繼業重重地頜首,繼續道:“價格高到這個地步,已經完全超出了合理範疇。沒錯,橡皮確實因為需求的原因上漲,但是價格翻十倍,卻是與投機商人分不開幹係……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橡皮從種植到生產中間的時間差:從1908年橡皮價格上漲,各地種植公司開始種植橡皮,到能夠大規模開采橡皮需要時間。正是因為這兩年內產量跟不上需求,橡皮價格才能夠有上漲的基礎。”
“但是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了,南洋許多橡皮種植園的橡皮樹也基本上分批成熟……不出意外,半年內,世界的橡皮產量因為新近成熟的這些橡皮樹必然要翻一番!而且產量隻會越來越多!蔭廷你說,橡皮價格又怎能不跌?”
孫多森聽得愣住了,臉上陰晴不定,內心確實覺得劉繼業說的有道理。
當然,也是因為當初劉繼業強烈建議投資橡皮股票的先見之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得孫多森下意識地對劉繼業的話語就要多看重幾分。
劉繼業身子朝前傾,將茶幾上的一個小冊子往孫多森推了推。
“這是……?”孫多森看了看劉繼業,旁邊的張謇卻出聲道:“這是南洋各地近兩年來的橡皮產量。”
孫多森聽後沒有猶豫,動作敏捷地翻開冊子,邊看數字邊聽一旁張謇說道:“也虧文鹿有心,半年前就派人到南洋收集資料……若非文鹿,老夫還真是料不到這橡皮種植的規模居然到了這個地步。”
“光是暹羅一地,1905年時橡皮種植還不過三萬公頃……而去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已經變成十萬公頃了。”
“而菲律賓、汶萊、荷屬東南亞等地的橡皮種植規模也擴張了三倍左右……這個數據是老夫委托了檳榔嶼李家友人幫助確認的;花了兩個月時間才弄出來。”
隨著張謇將數據中的數字一一報出,孫多森臉上的表情越來越凝重。
“……果真如此!?”
將數據扔到一旁,孫多森已經完全確信了。尤其是在張謇和劉繼業都拿出了各自私人已經將橡皮股份全部拋售的事實。
“若這橡皮後麵真的是暴跌,我又要欠文鹿你一個人情了。”
孫多森輕輕歎了口氣。
“文鹿,這是何意呢?”
時間是1910年4月29日,地點是蘇州城內的一棟看似不起眼的民宅內,孫多森原本半眯著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隻手下意識地撫摸著上唇,同時視線轉向張謇,問句中帶著困惑:“季直,你也是這麽認為?”
張謇摸了摸胡子,輕輕點了點頭。
孫多森視線重新迴到仿佛高深莫測的劉繼業身上,緊皺著眉頭,追了一句:“不是我不信文鹿……而是這麽大的事情,你總得要說出消息來源吧?”
劉繼業見孫多森已是有點失態,知道應該解釋了。剛準備說話,一旁的張謇卻先一步補充了一句:“蔭廷見諒;電報經手之人多,魚龍混珠,很容易出紕漏……這個事情隻能當麵講。”
“嗯……”劉繼業朝張謇點了點頭,誠懇地看向孫多森,朗聲道:“橡膠……不,橡皮在前年的時候,倫敦交易市場售價為每磅2先令,而三天前派來的電報說,今天的價格已經是12先令了……”
孫多森沒聽完,就略顯焦急地打斷了劉繼業問道:“橡皮的價格、還有橡皮股票的現價我都知道,不過這有什麽關係呢?”
“蔭廷不必心急,聽文鹿說下去。”張謇見到孫多森難得地失態,出言相勸。
“蔭廷兄,這筆單子涉及銀元千萬,我若沒有充足理由又怎會如此行事?待我徐徐道來……”
“倫敦交易市場上,橡皮的期貨在兩年內售價上漲了6倍,而橡皮股票多則上漲了14倍、少也有7倍。至於上海,去年開始跟進,橡皮股票價格普遍上漲十倍左右。”
孫多森嘴唇動了動,還是忍了下來。
“那麽橡皮為何會漲的那麽快呢?”劉繼業問了一句。
“當初文鹿你說服我們投資橡皮股票時就說過了,因為隨著工業化、隨著美國和英國大量的輪胎使用橡皮、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橡皮的價格必然伴隨需求增加……”孫多森頓了頓,語氣有些變化,緩和了下來:“也多虧是你的先見之明,我們三聯集團當初投入了一百六十萬銀元,如今在倫敦和上海的股票價值已經達到一千七百多萬銀元了……”
“隻是既然有需求,為什麽要賣掉?放著讓它漲不是更好嘛?”
“蔭廷兄,世間哪有東西會永遠不跌的?”
孫多森愣了一下,遲疑道:“文鹿是說……橡皮可能會跌?”
早在1908下半年的時候,劉繼業便聯合張謇和孫多森開始投資橡皮股票。三人初期籌集了大約六十多萬銀元後,直接將錢存入匯豐銀行的戶頭,投入倫敦股票交易所,當時他們的平均成本是每股2先令。
待1909年初橡皮股票開始上揚時,三聯集團又及時跟進,投入了一百萬銀元下去。此後倫敦的橡皮股票價格就開始飛升,並且帶動了上海的股市。至1910年2月時,一年時間,三聯集團在倫敦與上海共獲利一千七百六十萬銀元,真的可稱得上是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除了以三聯集團的資金投資外,三人各自或多或少也用個人財產去追加了不少。張謇估計前後投入了三十八萬銀元,而劉繼業則幾乎是賭身家地四處拆借投入了八十六萬銀元。雖然在1909年下半年劉繼業由於流動資金短缺而被迫在最高點之前拋售了大約三分之一的股票,但是最終個人利潤亦達到了六百三十餘萬銀元。
一年時間,超過十倍的利潤,除了讓張謇和孫多森深為佩服劉繼業、並且對其態度非常親切,自承欠了一份厚厚的人情之外,也讓他們心中的貪欲開始膨脹。
原本隻覺得賺了三倍就可以拋售了,沒想到賺了十倍後,反而得隴望蜀,想再接再厲弄個十五倍再說。
因此孫多森在得知劉繼業居然已經在一個星期前開始拋售自己私人股票,並且在昨天全部套現,同時還提出將三聯集團所持有的股票分批套現,他自然震驚了。
自1910年初,由於三聯集團開始高速擴張其銀行業以及輕工業,為了資金周轉已經從倫敦賣了八分之一一百多萬銀元的股票,但是如今依然還掌握價值一千五百萬的橡皮股票。
“沒錯!”劉繼業重重地頜首,繼續道:“價格高到這個地步,已經完全超出了合理範疇。沒錯,橡皮確實因為需求的原因上漲,但是價格翻十倍,卻是與投機商人分不開幹係……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橡皮從種植到生產中間的時間差:從1908年橡皮價格上漲,各地種植公司開始種植橡皮,到能夠大規模開采橡皮需要時間。正是因為這兩年內產量跟不上需求,橡皮價格才能夠有上漲的基礎。”
“但是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了,南洋許多橡皮種植園的橡皮樹也基本上分批成熟……不出意外,半年內,世界的橡皮產量因為新近成熟的這些橡皮樹必然要翻一番!而且產量隻會越來越多!蔭廷你說,橡皮價格又怎能不跌?”
孫多森聽得愣住了,臉上陰晴不定,內心確實覺得劉繼業說的有道理。
當然,也是因為當初劉繼業強烈建議投資橡皮股票的先見之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得孫多森下意識地對劉繼業的話語就要多看重幾分。
劉繼業身子朝前傾,將茶幾上的一個小冊子往孫多森推了推。
“這是……?”孫多森看了看劉繼業,旁邊的張謇卻出聲道:“這是南洋各地近兩年來的橡皮產量。”
孫多森聽後沒有猶豫,動作敏捷地翻開冊子,邊看數字邊聽一旁張謇說道:“也虧文鹿有心,半年前就派人到南洋收集資料……若非文鹿,老夫還真是料不到這橡皮種植的規模居然到了這個地步。”
“光是暹羅一地,1905年時橡皮種植還不過三萬公頃……而去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已經變成十萬公頃了。”
“而菲律賓、汶萊、荷屬東南亞等地的橡皮種植規模也擴張了三倍左右……這個數據是老夫委托了檳榔嶼李家友人幫助確認的;花了兩個月時間才弄出來。”
隨著張謇將數據中的數字一一報出,孫多森臉上的表情越來越凝重。
“……果真如此!?”
將數據扔到一旁,孫多森已經完全確信了。尤其是在張謇和劉繼業都拿出了各自私人已經將橡皮股份全部拋售的事實。
“若這橡皮後麵真的是暴跌,我又要欠文鹿你一個人情了。”
孫多森輕輕歎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