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速開國會


    兩江總督張人俊一生敬仰曾國藩,視之為楷模。其施行新政也是不遺餘力,無論是興辦教育還是實業,都是清廷幾個封疆大吏中拿得出手的能吏,在漢臣中的名望僅次於袁世凱、岑春煊、張之洞等區區熟人。


    在立憲方麵,張人俊也是與張之洞和袁世凱等人遙相唿應,甚至在張之洞病逝、袁世凱被罷免後絲毫不氣泄,在曆次國會請願運動時都聲援地方士紳,屢次上書朝廷陳述立憲之利。


    正是因為二者在政治觀點上的近似、施政理念的認同,使得張謇與張人俊確實關係不錯。在國會請願運動中,兩人都站在立憲一方上書朝廷,張人俊很看重張謇狀元實業家、又是江蘇諮議局議長的身份。而張謇在諮議局首次會議上的發言:“立憲大本在政府,人民則宜各任實業教育為自治基礎;與其多言,不如人人實行,得尺則尺,得寸則寸。”亦頗得張人俊認同。


    從張謇口中了解了二人的關係,知道張人俊非常禮遇張謇後,劉繼業便提出希望張謇能以籌辦南洋勸業會為明目與張人俊見上一麵,聊一聊。


    “老夫與千裏公曾有舊,也時常在請願問題上交換文書。幫文鹿引薦沒有問題!”張謇不疑有他,一口承諾下來。


    既然張謇提到了國會請願運動,劉繼業正好就順勢關心一下目前立憲派的動作。


    一提及當前張謇最為關心的工作,他頓時展現出激情出來,身子朝劉繼業傾近,朗聲道:“一月前,老夫北上京師,攜帶江南諸省包括士紳、學生、商會、僑胞在內的三十萬簽名,與同誌會同誌一並再次呈書都察院,重申速開國會之迫急!”


    自從一年前張謇以江蘇諮議局議長的名義通電各省諮議局,建議組織國會請願同誌會以來,他們已先後組織了兩起國會請願運動,聲勢也越來越大。就在三個月前,張謇等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多方聯絡,各省代表於1909年12月28日陸續抵達總部設在北京的‘國會請願同誌會’,準備發起第三次國會請願運動,隱然已有政黨之雛形。


    前兩次運動都被清廷以‘憲政必立,議院必開,所慎籌者,緩急先後之序耳’、‘國家幅員遼闊,國民智識不一,邃開議院,反致紛擾不安’等理由,推三阻四地糊弄過去。


    “……送書入京的,近省各有百名代表,而遠省亦派五十人前來。老夫等千名同誌一同抵京,都察院亦派人前來慰問,可見朝廷亦非不重視民心。上請願書前,各省督撫如張兩江般忠君愛國者,東三省總督錫良領銜,湖廣總督瑞澄、兩廣總督袁樹勳等18個督撫及將軍都統聯名上奏,請求“俯從輿論,速開國會”。”


    張謇雖沒提及,劉繼業卻知道聲勢浩大的國會請願運動並不隻局限於請願京城,而是隨著第二次請願運動而擴展至全國。


    不光是各省代表千餘人在北京向朝廷請願,地方上各省各縣的士紳們、東京留日的學生、南洋美洲等地的華僑都在以各種方式聲援支持請願代表團。東京的學生們數次聚集錦輝館發動集會,甚至與同盟會的革命青年發生小規模衝突。梁啟超、楊度等立憲筆杆亦在報紙上大造輿論。同時,全國各地的立憲派領袖亦發起了社會各界人員,群起上書地方官員,申明利害、並組織遊行、發動集會、收集簽名。


    例如1910年1月3日,直隸各界人士千餘人便在全國學界請願會會長溫世霖等人率領下,列隊前往直隸總督署請願,迫使直隸總督陳夔龍出麵代奏其請願書;1月10日,河南各界人士三千多人在開封遊梁祠舉行請願簽名活動,隨後列隊到河南巡撫衙門請願,巡撫寶棻親自出來接見並答應代奏朝廷。此外,福建、浙江、江蘇、東三省、陝西等省都傳來請願的集會遊行。


    由於有‘國會請願同誌會’統一籌劃,因此這次國會請願運動非常有計劃;就在張謇與湯化龍等立憲派大佬北上京城後,他們便在第一時間致電各省諮議局建議:國會召開之前不承認新租稅、各省諮議局開年會隻討論一個議案,那就是速開國會案,目的不達到,各諮議局即行解散。


    正是因為有了地方上的響應,國會請願同誌會能夠內外同時發力,一時間使得全國輿論鋪天蓋地地導向立憲,獲得了巨大的民望支持,也使得一些原本有些猶豫的地方督撫下定決心聲援立憲。


    外有地方士紳此起彼伏的請願運動,內有請願同誌會總部千餘德高望重、士紳界領袖在遙相唿應、還有各省實力派官員的表態,清廷支撐了一個多月,在各方壓力下終於同意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


    1910年2月12日,清廷做出受理各省請願書的決定,並且承諾會‘加以考慮’。


    正是清廷姿態上的轉變,讓張謇看到了希望。既然清廷表露出了之前幾次請願運動中未曾有過的誠意和態度,張謇也不願過於逼迫朝廷,於是於2月20日帶領部分江浙一帶的請願成員返迴了江寧,等待朝廷下一步會做出何種讓步。


    “此次請願,各界響應之烈成所罕見,老夫都不曾料到會得到如此多支持!民心如此,朝廷袞袞諸公亦必有明察。非是老夫樂觀,但依老夫所料,國會當能在宣統三年召開!”


    張謇捋著胡子,神色中有些得意之色。


    國會請願運動雖談不上是張謇一手策劃的,卻也泰半出自他的手筆。此刻眼見政治目標能夠成功、天下能夠安定、自己的實業也能得到保障,張謇對未來很難不樂觀起來。


    也正是有著這樣的樂觀估算,張謇才會輕易同意了劉繼業關於引入外資擴大三聯集團鋼產量的打算。


    “若是立憲能成,功在季直公啊!”劉繼業奉承了張謇兩句,表麵上祝賀道喜。


    張謇等士紳雖然如今對世界大勢有了最初步的了解,也產生了極高的政治參與願望,但是他們畢竟不如來自後世的劉繼業對曆史的把握。


    清末士紳雖然注意到清廷改革並非誠心誠意,卻完全低估了滿清貴胄的頑固程度,同樣也低估了滿清貴胄對漢人的防備之心。當然,他們也同時高估了攝政王載灃的政治智慧。


    能夠在日後全國各界立憲唿喊最高、萬眾矚目期待的時候弄出皇族內閣這等丟盡自家最後一點統治基礎的玩意兒出來,載灃果然是名副其實的紈絝公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時代190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刀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刀法並收藏大時代190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