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間的氣氛大有緩和,廖大夫細問了四人中毒前後的經過,慧安和尚一一道來。廖大夫點點頭道:“很好,有太乙丹凝固住了毒氣,下一步隻需將毒氣驅除體外即可。”五人交談間,百裏先生已經吩咐小童傳信,安排入穀。
小童安排妥當,過來傳訊時,已經是旁晚時分。廖大夫對著四人道:“我和百裏先生還有事情相商,你們先隨童兒入穀用餐,今夜就在穀內客房安歇,我師弟自會在穀中招唿各位。明日一早,我與諸位行針用藥,不出兩日,即可痊愈。”
小童引著四人,轉過成排的木屋,來到山壁麵前。從這個角度看去,眾人發現,這麵山壁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有兩片峭壁疊在一起,所以從正麵看過來,如同一麵一般。兩片峭壁中間一條彎彎曲曲的狹隙。
這狹隙並不難行,兩人並肩亦可通過。穿出狹隙,眾人眼前一亮,此處比之穀口空地寬闊百倍不止。但是穀中屋舍沒有穀口那般規整,均是依地勢、山勢而建。這穀中本就幽暗一些,加上天色將晚,穀中屋舍稀稀落落掌起燈來。小童引著四人繼續前行,除了慧安和尚自顧走路之外,三人都是東張西望,一會兒看看兩個巨樹中間打起的小屋,一會兒看看半山腰支出一般的瓦舍。
小童帶領眾人正前行時,迎麵過來三人,為首一人是個紫色麵膛的老者。小童一見,恭敬施禮道:“袁大夫好,這四位便是廖大夫的客人。”
被叫做袁大夫的老者相當熱情,與四人通過姓名之後,道:“佳客遠來辛苦,快隨我屋內就餐。”
慧安和尚道:“有勞袁伯伯相迎,袁伯伯清瘦了!”
袁大夫啞然,細打量後“哎呀”一聲驚歎道:“洪兒是你!你,你……真當了和尚?”
慧安和尚也歎了口氣,道:“是啊,此事說來話長。”
李筱根聽著袁大夫的話語,心中暗道:這和尚五年前離開,看來是在那之後出家。如此說來先前那個廖大夫應該也不知情,不過那廖大夫處變不驚,倒是比這個袁大夫城府深得多了。心中暗暗嘀咕的李筱根,跟隨眾人入席。
席間,袁大夫與眾人客套幾句之後,開始說起治療一事。袁大夫稱此毒雖烈,卻被慧安和尚的太乙丹凝聚起來,隻需配些驅毒的藥物,再由自己行針過穴,不出兩日即可痊愈。李筱根見兩位大夫說的一致,也就放下心來。他見這袁大夫為人熱情,且喜歡交談,就想試著問下這穀中情形。
李筱根敬了袁大夫一杯酒,道:“我等本是來穀中求醫問藥,難得穀中高朋以賓客相待,著實令我等不安。”
彭丹秋也附和道:“正是,這個情誼不知怎生報答是好。”
袁大夫道“哪裏哪裏,這葫蘆穀本就是藥穀,穀內也多是些郎中,解毒看病,是我等分內之事。”
李筱根道:“這穀中似是個世外桃源,頗有出塵之感,能會得袁大夫這般隱士,幸甚,幸甚!”
袁大夫遲疑了一下,道:“李公子過譽,其實這葫蘆穀雖然地處偏僻,不易尋找,但是並未與世隔絕,哈哈哈——”說完拿起手中杯子,一飲而盡,繼續道:“我等自然也算不得隱士,尤其是近兩年來,這穀外的朋友還是經常來往。”
李筱根道:“哦,原來如此,不過這穀確實好生難尋,若不是有熟人引路的話,定會在林中迷失道路。”
袁大夫點了點頭道:“早些年進得穀中的,都是親朋故友。不過隨著穀中進出的人多了,這穀中的求醫問藥者,也是越來越多。不過穀中人向來不喜外事滋擾,若是穀口處報不得切口,也是進不來的。”
李筱根一聽“切口”二字,忽然想起,和尚在穀口和小童對話時提到“來尋黃騰七彩葫蘆”,於是問道:“這‘黃藤七彩葫蘆’就是切口?”
袁大夫看了看慧安和尚,笑了笑道:“那是洪兒報的自家切口。穀中人多,而且背景複雜,這切口就可分辨出是哪些人的故友到了,也方便穀中安排對應的人接待。”
李筱根抱拳道:“想必是穀中醫術高明,才使得穀外求醫者皆慕名而來!”
這時,一直在悶頭吃飯的慧安和尚吃得飽了,停下筷子道:“那還用說!我算是這穀中醫術差勁的,也遠非那些穀外庸醫可比。哼,提到‘葫蘆穀’中人,那個不是人人敬仰。也就你們幾個,綁了我一天一夜,還要殺要砍的!”
彭丹秋和李筱根聞言,皆是不知如何應對。李筱根打心裏就怕這慧安和尚,好在入穀以後,這和尚頗為收斂,非但沒有找自己麻煩,而且連稱唿中的‘灑家’也去了。現今這兒坐在自己旁邊的樣子,和想要奪藥殺人時判若兩人。
袁大夫幾杯酒下肚,話也多了起來,見和尚也開口了,就問道:“洪兒,你怎麽做了和尚,你師父呢?”慧安和尚歎了口氣道:“袁伯伯,因為五年前那事,我們十餘人被趕出穀。出穀以後,大家也是互相懷疑,彼此少有往來……”
和尚也不背著李筱根等人,坦然說起五年前的故事。
他隨師父出穀以後,也不知道該投奔何處,隻好沿路北行。這一日,路上碰到一個將死的和尚,師徒二人援手施救,保住了和尚性命,看這和尚再將養些時日即可痊愈,於是問他住在哪裏,打算送他迴寺。
那和尚聞言哭了出來,道:“我在相靑寺出家,半月前,寺中師兄弟們相繼染了邪病,每日午間嘔吐不止,先時吐些湯湯水水,後來越來越嚴重,竟然嘔血。寺中上下無一人幸免,人心惶惶,四處求醫。一開始倒還有幾個郎中來到寺中嚐試施救,可是不但未能救人,反而自己也染上了這邪病。就這樣,寺中強健的日漸衰弱,體弱的沒幾天就相繼斃命。因此相靑寺附近的人,一見到寺中人等都是遠遠避開,自然也沒有郎中敢上門醫治。”
慧安師徒二人聞言,知道寺中是被人下了毒,讓和尚帶路,去寺中查看。就是這樣一個機緣,師徒二人就了一寺人的性命。寺中主持和尚誠意挽留,並希望二人能查出中毒來源。
說來也巧,自從慧安師徒來了以後,中毒的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過。
隨著二人和主持和尚的熟絡,主持和尚常常來與他交談,內容自然離不開佛法,主持還常常稱慧安有慧根。慧安別的感觸倒是沒有,但是每次聽到晨鍾暮鼓的響聲,就悠然神往,或許這也就是主持所說的慧根吧,總之住得越久,就越是不願離開。後來就幹脆把頭發一剔,當真做起了和尚,僧號慧安。
慧安原來的師父雖然沒有反對,但是每日在廟裏都是粗茶淡飯,沒有一點葷腥,慧安能受得了,他可不行。於是就讓慧安好生住在寺裏,說自己要去拜訪幾位江湖上的朋友,然後與寺中僧人辭行,起身赴往關外。
李筱根、彭丹秋、王盼兮三人聽聞這慧安所述,見他竟是稀裏糊塗地做了和尚,心裏覺得好笑。
李筱根插口道:“佛家慈悲為懷,教人向善,願大師傅更有進益,不負那主持的希望。”
王盼兮也插話道:“大師傅本就一身救死扶傷的本事,能皈依三寶,更是集兩善於一身。”
慧安和尚嘿嘿一笑:“這話那裏是誇我,分明是怪我‘見死不救’,‘搶藥行兇’吧?王小姐,江湖事雜,善善惡惡實所難辨,所以和尚我向來不管閑事。也許你認為這違背了佛家慈悲,但是你並非江湖中人,不了解這江湖中的是是非非,若是以後真的經曆多了,也會明白和尚我的心情。”
停頓了一下,又對著李筱根說:“這位小施主,你拚命看護草藥,用以救人,我來奪藥,確有不該,但是……唉……”
李筱根一挑眉毛,問道:“大師傅奪藥……哦,大師傅需要這藥,有何用處?”慧安和尚“哎,唉~”歎了兩口氣,搖搖頭並沒有說話。
袁大夫微微笑了笑,道:“此事原委我能猜到一二,不過不提也罷。”
李筱根見二人都不願提及此事,馬上轉開了話題,道:“穀中風景別致,兼之別有一番藥香,實乃讓人流連忘返,一會兒我們在穀中逛逛如何?”袁大夫聽了,麵上隱隱有難色,迴道:“天色已晚,且穀中屋舍雜亂,怕是會讓李公子失了雅興!”
彭丹秋卻道:“無妨的,難得來此,我也想轉悠轉悠。”
袁大夫沉吟了一下,並未搭話。
這時,王盼兮離座施禮,道:“這山穀確實令人神往,如果方便,小女子也很希望可以在穀中閑步走走,哪怕是觀觀月色也好。”
袁大夫見她起身,也離座道:“客氣了,既然王小姐如此說,那便逛逛無妨。”
小童安排妥當,過來傳訊時,已經是旁晚時分。廖大夫對著四人道:“我和百裏先生還有事情相商,你們先隨童兒入穀用餐,今夜就在穀內客房安歇,我師弟自會在穀中招唿各位。明日一早,我與諸位行針用藥,不出兩日,即可痊愈。”
小童引著四人,轉過成排的木屋,來到山壁麵前。從這個角度看去,眾人發現,這麵山壁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有兩片峭壁疊在一起,所以從正麵看過來,如同一麵一般。兩片峭壁中間一條彎彎曲曲的狹隙。
這狹隙並不難行,兩人並肩亦可通過。穿出狹隙,眾人眼前一亮,此處比之穀口空地寬闊百倍不止。但是穀中屋舍沒有穀口那般規整,均是依地勢、山勢而建。這穀中本就幽暗一些,加上天色將晚,穀中屋舍稀稀落落掌起燈來。小童引著四人繼續前行,除了慧安和尚自顧走路之外,三人都是東張西望,一會兒看看兩個巨樹中間打起的小屋,一會兒看看半山腰支出一般的瓦舍。
小童帶領眾人正前行時,迎麵過來三人,為首一人是個紫色麵膛的老者。小童一見,恭敬施禮道:“袁大夫好,這四位便是廖大夫的客人。”
被叫做袁大夫的老者相當熱情,與四人通過姓名之後,道:“佳客遠來辛苦,快隨我屋內就餐。”
慧安和尚道:“有勞袁伯伯相迎,袁伯伯清瘦了!”
袁大夫啞然,細打量後“哎呀”一聲驚歎道:“洪兒是你!你,你……真當了和尚?”
慧安和尚也歎了口氣,道:“是啊,此事說來話長。”
李筱根聽著袁大夫的話語,心中暗道:這和尚五年前離開,看來是在那之後出家。如此說來先前那個廖大夫應該也不知情,不過那廖大夫處變不驚,倒是比這個袁大夫城府深得多了。心中暗暗嘀咕的李筱根,跟隨眾人入席。
席間,袁大夫與眾人客套幾句之後,開始說起治療一事。袁大夫稱此毒雖烈,卻被慧安和尚的太乙丹凝聚起來,隻需配些驅毒的藥物,再由自己行針過穴,不出兩日即可痊愈。李筱根見兩位大夫說的一致,也就放下心來。他見這袁大夫為人熱情,且喜歡交談,就想試著問下這穀中情形。
李筱根敬了袁大夫一杯酒,道:“我等本是來穀中求醫問藥,難得穀中高朋以賓客相待,著實令我等不安。”
彭丹秋也附和道:“正是,這個情誼不知怎生報答是好。”
袁大夫道“哪裏哪裏,這葫蘆穀本就是藥穀,穀內也多是些郎中,解毒看病,是我等分內之事。”
李筱根道:“這穀中似是個世外桃源,頗有出塵之感,能會得袁大夫這般隱士,幸甚,幸甚!”
袁大夫遲疑了一下,道:“李公子過譽,其實這葫蘆穀雖然地處偏僻,不易尋找,但是並未與世隔絕,哈哈哈——”說完拿起手中杯子,一飲而盡,繼續道:“我等自然也算不得隱士,尤其是近兩年來,這穀外的朋友還是經常來往。”
李筱根道:“哦,原來如此,不過這穀確實好生難尋,若不是有熟人引路的話,定會在林中迷失道路。”
袁大夫點了點頭道:“早些年進得穀中的,都是親朋故友。不過隨著穀中進出的人多了,這穀中的求醫問藥者,也是越來越多。不過穀中人向來不喜外事滋擾,若是穀口處報不得切口,也是進不來的。”
李筱根一聽“切口”二字,忽然想起,和尚在穀口和小童對話時提到“來尋黃騰七彩葫蘆”,於是問道:“這‘黃藤七彩葫蘆’就是切口?”
袁大夫看了看慧安和尚,笑了笑道:“那是洪兒報的自家切口。穀中人多,而且背景複雜,這切口就可分辨出是哪些人的故友到了,也方便穀中安排對應的人接待。”
李筱根抱拳道:“想必是穀中醫術高明,才使得穀外求醫者皆慕名而來!”
這時,一直在悶頭吃飯的慧安和尚吃得飽了,停下筷子道:“那還用說!我算是這穀中醫術差勁的,也遠非那些穀外庸醫可比。哼,提到‘葫蘆穀’中人,那個不是人人敬仰。也就你們幾個,綁了我一天一夜,還要殺要砍的!”
彭丹秋和李筱根聞言,皆是不知如何應對。李筱根打心裏就怕這慧安和尚,好在入穀以後,這和尚頗為收斂,非但沒有找自己麻煩,而且連稱唿中的‘灑家’也去了。現今這兒坐在自己旁邊的樣子,和想要奪藥殺人時判若兩人。
袁大夫幾杯酒下肚,話也多了起來,見和尚也開口了,就問道:“洪兒,你怎麽做了和尚,你師父呢?”慧安和尚歎了口氣道:“袁伯伯,因為五年前那事,我們十餘人被趕出穀。出穀以後,大家也是互相懷疑,彼此少有往來……”
和尚也不背著李筱根等人,坦然說起五年前的故事。
他隨師父出穀以後,也不知道該投奔何處,隻好沿路北行。這一日,路上碰到一個將死的和尚,師徒二人援手施救,保住了和尚性命,看這和尚再將養些時日即可痊愈,於是問他住在哪裏,打算送他迴寺。
那和尚聞言哭了出來,道:“我在相靑寺出家,半月前,寺中師兄弟們相繼染了邪病,每日午間嘔吐不止,先時吐些湯湯水水,後來越來越嚴重,竟然嘔血。寺中上下無一人幸免,人心惶惶,四處求醫。一開始倒還有幾個郎中來到寺中嚐試施救,可是不但未能救人,反而自己也染上了這邪病。就這樣,寺中強健的日漸衰弱,體弱的沒幾天就相繼斃命。因此相靑寺附近的人,一見到寺中人等都是遠遠避開,自然也沒有郎中敢上門醫治。”
慧安師徒二人聞言,知道寺中是被人下了毒,讓和尚帶路,去寺中查看。就是這樣一個機緣,師徒二人就了一寺人的性命。寺中主持和尚誠意挽留,並希望二人能查出中毒來源。
說來也巧,自從慧安師徒來了以後,中毒的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過。
隨著二人和主持和尚的熟絡,主持和尚常常來與他交談,內容自然離不開佛法,主持還常常稱慧安有慧根。慧安別的感觸倒是沒有,但是每次聽到晨鍾暮鼓的響聲,就悠然神往,或許這也就是主持所說的慧根吧,總之住得越久,就越是不願離開。後來就幹脆把頭發一剔,當真做起了和尚,僧號慧安。
慧安原來的師父雖然沒有反對,但是每日在廟裏都是粗茶淡飯,沒有一點葷腥,慧安能受得了,他可不行。於是就讓慧安好生住在寺裏,說自己要去拜訪幾位江湖上的朋友,然後與寺中僧人辭行,起身赴往關外。
李筱根、彭丹秋、王盼兮三人聽聞這慧安所述,見他竟是稀裏糊塗地做了和尚,心裏覺得好笑。
李筱根插口道:“佛家慈悲為懷,教人向善,願大師傅更有進益,不負那主持的希望。”
王盼兮也插話道:“大師傅本就一身救死扶傷的本事,能皈依三寶,更是集兩善於一身。”
慧安和尚嘿嘿一笑:“這話那裏是誇我,分明是怪我‘見死不救’,‘搶藥行兇’吧?王小姐,江湖事雜,善善惡惡實所難辨,所以和尚我向來不管閑事。也許你認為這違背了佛家慈悲,但是你並非江湖中人,不了解這江湖中的是是非非,若是以後真的經曆多了,也會明白和尚我的心情。”
停頓了一下,又對著李筱根說:“這位小施主,你拚命看護草藥,用以救人,我來奪藥,確有不該,但是……唉……”
李筱根一挑眉毛,問道:“大師傅奪藥……哦,大師傅需要這藥,有何用處?”慧安和尚“哎,唉~”歎了兩口氣,搖搖頭並沒有說話。
袁大夫微微笑了笑,道:“此事原委我能猜到一二,不過不提也罷。”
李筱根見二人都不願提及此事,馬上轉開了話題,道:“穀中風景別致,兼之別有一番藥香,實乃讓人流連忘返,一會兒我們在穀中逛逛如何?”袁大夫聽了,麵上隱隱有難色,迴道:“天色已晚,且穀中屋舍雜亂,怕是會讓李公子失了雅興!”
彭丹秋卻道:“無妨的,難得來此,我也想轉悠轉悠。”
袁大夫沉吟了一下,並未搭話。
這時,王盼兮離座施禮,道:“這山穀確實令人神往,如果方便,小女子也很希望可以在穀中閑步走走,哪怕是觀觀月色也好。”
袁大夫見她起身,也離座道:“客氣了,既然王小姐如此說,那便逛逛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