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為什麽會引發新星爆發?


    黑矮星是白矮星自身完全燃燒後的產物,本身不發光,基本全部是由鐵元素組成,體積應該也會比白矮星較小。


    紅矮星是指表麵溫度低,顏色偏紅的矮星,尤指主序星中比較“冷”的m型及k型恆星,這是恆星質量在0.8個太陽質量以下,表麵溫度為2、500k至5、000k,直徑和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之一。


    褐矮星,其構成類似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是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天體,其質量在恆星與大行星之間。褐矮星的質量是介於最小恆星跟最大行星之間的天體,由於這一原因褐矮星非常的暗淡,要想發現它們十分的困難,如此要肯定它們的大小就更加複雜,被稱之為“失敗的恆星”。


    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除太陽以外最接近地球的恆星比鄰星便是一顆矮星。太陽外最有影響力的紅矮星cliese581,它比太陽的質量大三倍,581是cliese581的第二顆行星,它到主星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小14倍左右,在它上麵看到的恆星在天空上比在地球上見到的月球要大140倍,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倍。581c行星不會自傳,一半一直是白天,一半一直是黑夜,它圍繞cliese581公轉一周隻要13天,它相距地球20.5光年。以人類目前的運載工具宇航員需要50億年才能抵達到那裏。


    不過對它們的發現,還隻是相距遙遠的觀察,並沒有什麽直接而直截了當的證據,隻是憑著天文學家的觀測經驗和所掌握的物理學知識而似乎理所當然的推算。


    小於太陽質量的恆星,不管是以我們的觀測經驗還是理論所預測到的,都處於在太陽圍繞銀河係運動軌道以外的星係部分,從對銀河係實際觀察所得到的恆星分布情形,這一點是支持我們在此極力推行的“質能分合論”宇宙模型。


    在我們的“質能分合論”之下是如何來解答新星爆發是怎麽一迴事嗎?


    對於宇宙裏的新星爆炸事件,大部分都發生在小於太陽質量的恆星上。最初的星係形成以後,由於整個宇宙一直浸泡在能量之內,宇宙的物質演化到這個階段,能量對從宇宙“母體”【相當於超星係團質量的宇宙薄片】上分割下來的一個個“子體”【相當於一個星係質量的片段】。


    一個“子體”被分離下來以後,一個整體原本隻有一個部分受到能量的侵蝕作用,這樣以來,整個個體【相當於一顆恆星質量的一個分離體】將麵臨著能量的完全的包圍之中。最初從“子體”分割下來的個體,由於能量的分裂力量還比較強,因此這個時期所產生的個體小於太陽質量,再加上能量對質量為誕生物質所相互作用力還相當強烈。


    在如此的情形之下,能量對從“子體”分離下來的個體所做的穿透作用力還比較強度,浸泡在能量之中的個體,他的最外圍部分隨著能量所做的分裂,但是碎片因得到最原本的質量所產生的引力作用,會受到個體的引力質心點的拉曳......這樣碎片如此的來迴往複,不但會加快碎片的更一步的粉碎,在個體外圍部分逐漸地誕生了物質粒子過程。


    這個時期,個體的外圍的溫度很高,也個體的中心部分的溫度卻十分的低,因為質量是以極”冷“狀態而存在,根據“熱平衡作用”,以我們的“質能分合論”,能量是以“熱”的形式而存在的。這是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課題。


    當時恆星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溫度相當高的階段,能量對個體而為誕生物質所作的分裂作用,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期要強烈著多,再最初從“子體”分割“下來的個體,又大都小於一顆太陽的質量,能量相對現在的宇宙環境要快一點穿透到他的中間,一個個體的中心部分,從他周圍進入內部後,最後都會聚焦在個體的一個中心質點,這個能量的聚集點,匯集了一個極高的能量點,由於這個點的溫度與它的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勢能差,勢必會引發爆炸。


    由於這種恆星個體的質量小於一顆太陽的質量,再者那個時期的宇宙環境能量的高能強度相對現在的宇宙環境要高,能量能快一點地穿透到了恆星的中心質點,能引發一次徹底的恆星爆發,這種質量的恆星因物質的激烈演化所產生的爆發,我們將它定為”新星爆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穹經:一部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地並收藏天穹經:一部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