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節:實際觀測是否與理論相符合?


    隨著天文觀測儀器更一步的先進,人們對宇宙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程度而愈來愈高。關於將引力理論推向極端狀態之下,大質量天體坍縮到某一臨界體積時,會形成一個封閉的邊界,強大的引力使界外的物質和輻射隻能進入而不能逸出,消失在黑暗中,這便是所謂的黑洞。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觀察到孤獨的黑洞,隻是從某種間接的觀測信息而獲得一些可能存在的數據。在通過對星係暈的觀測再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星係暈中有存在黑洞的證據,同時把將星係外圍燃料已經燃燒殆盡的恆星屍體,也納入黑洞的候選人。


    我們可以拿銀河係各不同層次恆星的質量分布情形來做一個比較:其實銀河係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星係,因為人類居住的地球就位於銀河係內一個叫做太陽係之中,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通過目前人類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對整個銀河係的觀測,已基本得出:


    星係外層部分大多都是燃料已經殆盡的恆星屍體,在這裏我們可以找到,當一顆恆星燃燒到最後,也就是當一顆恆星的物質演變到紅巨星時,紅巨星最後會變成“鐵心”的天體,如果恆星的鐵核在2.0個太陽質量以上,將演變成為黑洞。


    隨著我們將天文觀測儀器漸漸地推移到向銀河係的中盤部分,這個層次也是我們對銀河係最熟悉不過的天空區域。


    地球所在的太陽係就位於銀河係的中間部分,我們的科學家通過對太陽的亮度和光熱輻射的強度進行了觀測和研究分析,太陽從誕生到現在已經發光發熱了近五十億年,正處燃燒的旺盛時期。


    根據我們對星係中的恆星是同時誕生的理論學說,關於銀河係外圍那些已經能量殆盡的恆星,是他們的質量太小,沒有曆經五十億年的發光發熱,就燃料已經耗盡。


    也位於星係中盤部分的恆星,他們的質量遠遠大於星係外圍部分的恆星質量,因此他們還一直在發光發熱,像太陽還正處最壯年的時期。


    我們可否變換另一種認識方式,來對待這種看法:有那麽一種可能,在銀河係外圍部分,有比太陽的質量還有大的恆星,那麽他們還一直處在燃燒的階段,並且是處於最鼎盛的時期,似乎我們實際的天文觀測者還未發現這種反常現象。


    恆星的燃燒不但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同時也會耗散一定的質量。在我們的“質能分合論”宇宙模型之下是如何描述恆星是怎樣的一個發光發熱的過程?這是我們亟待要搞明白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於一個星係各層次的恆星是一個怎樣的分布情形?這同樣是我們值得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於銀河係外圍已燃燒殆盡的恆星與星係中部發光發熱正旺盛的恆星,我們難以解釋他們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狀況?僅僅地從他們之間的質量對比來得出結論,還不具備最有力的說服之力。


    假如將來我們的天文望遠鏡,當再次觀測到銀河係外圍部分時,發現某一恆星的質量超過了太陽的質量,也他遠遠地離開了最輝煌的時刻。這又將如何解答呢?


    當我們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去巡視的天空越接近銀河係的中心部分時,恆星的質量顯得愈來愈大,何止比太陽大幾個倍數,大上百倍,甚至上幾百倍質量。


    一個星係內,各層次的恆星分布,為什麽各層次分布的恆星質量會出現這麽大的差距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穹經:一部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地並收藏天穹經:一部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