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眼的顧老夫人幸福享受了兩年錦衣玉食的生活,建元三年五月十七下午吃了些甜瓜,五串烤肉,半個時程後右上月複部劇痛難忍,太醫無策,當夜便撒手人寰。
顧彪妻妾需服喪三年,世子顧奎及妻妾服喪一年。婆母的過世對龔氏打擊非常,幾次哭暈後病倒在床,麵容枯槁,吳小花衣不解帶伺候一旁。
顧彪投軍一去十年,期間一封家書都沒有。開始還有老鄉們能捎個口信,逃難後大部分人都走散了,便無了音信。
龔氏帶著婆母,子女艱難得討著生活,天天期盼丈夫能早日歸家。
第三個春天,又是大旱,餓慌了的鄉親們四處逃散,逃難途中到處是死人,蒼蠅,禿鷲,苦難的日子沒完沒了地折磨著一家五口。
直到四歲的小女兒病死在懷裏的時候,龔氏不哭了,她還有七歲的兒子,八歲的大女兒,年過五旬的婆母要養活。
一路逃難到了安陽,龔氏和婆母一起接了些活計,晚上借著月光婆媳倆通通宵達旦的縫補著在附近紮營士兵們的舊衣裳。二人做得用心,說不定其中有一件是為兒子(丈夫)而縫補的。
龔氏年輕底子好些,老母兩個月後便累垮了,高燒不退,神婆的一道符耗盡了龔氏兩個月來的積蓄。婆母終於醒來,可惜眼睛完全看不見了,一家四口再次麵臨絕境。
恰巧附近有家姓徐的富戶招童養媳衝喜,龔氏無奈之下隻有將剛滿八歲的女兒給了徐家,隻求徐家善待女兒,每日二餐一宿即可。
管家給了龔氏五吊錢,龔氏猶豫著接了,哭別了大女兒,迴去的路上請了郎中為婆母醫眼疾,幾幅湯藥下肚,老夫人的眼睛終能見著些影子。
縫補的活計給的報酬極低,逃難來到安陽的人很多,僧多粥少,龔氏一人工作怎麽都不能養活三張嘴。
於是龔氏帶著婆母兒子繼續南下,到撫昌的時候,能逃到這麽遠的不那麽多了,討生活容易了些。
龔氏在一家酒樓求了份粗使的雜工,雖然又髒又累,好在每天都能帶些客人吃剩的廚餘給婆母兒子補身體。也就是在這年秋,龔氏在酒樓後巷撿到了畏縮在地上,小貓一樣的吳小花。
小花已經記事,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齡和家鄉。家鄉鄔縣也是遭了災,跟娘一起逃了出來,娘在路上不行了便托了同鄉們帶著她到撫昌找娘舅,結果沒找到又無地方可去。
同鄉們商量著把小花放在酒樓,碰著好心的貴人領她迴去能給口飯吃。酒樓,是鄉親們能想到最高檔最容易遇到貴人的地方。又怕衝撞了貴人,不敢留小花在大門口,便偷偷放在了後巷。
看著瘦弱單薄的小花,想到自己兩個苦命的女兒,龔氏心軟了。此時小花六歲,石頭八歲。
之後的五年多龔氏領著兒子和小花在酒樓做雜役贍養有眼疾的婆母。聽說不少人逃難出來的人陸續返鄉,龔氏對丈夫的期盼早已不那麽強烈,但內心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家鄉祖屋等待遠歸的丈夫,一家團聚,再不分離。
當一家四口啟迴到老家,祖屋早已破爛不堪,田地也荒置多年。龔氏帶著孩子們辛勤勞作,石頭特別能吃苦,和父親一樣力氣大,小花手腳麻利髒活累活搶在婆母前麵全做了。
不到一年光景,地裏屋裏都像模像樣,龔氏信心滿滿地等待著已出門九年的丈夫。
第二年,吳小花月信來潮,龔氏歡天喜地得讓兩孩子圓了房。
十天後村裏浩浩蕩蕩來了很多騎高頭大馬的貴人,四匹馬拉著如屋子般大小的轎攆。
直到一家人上了轎,龔氏還在恍惚著,相公不迴來了嗎?要一家去京城長住?那田裏的莊稼怎麽辦?哦,爐灶裏還煨了地瓜忘了拿出來。能路過安陽嗎?好想去看看大閨女過得好不好…
龔氏彌留的時日精神一直在恍惚,很多時候分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兒,祖屋,安陽,撫昌,京城?老夫人過世第二年的四月十二,龔氏也撒手而去。
老母,老妻的相繼離世讓顧彪鬱鬱寡歡,麵對滿屋子的鶯鶯燕燕頓時失了興致。精致的菜肴也提不起半點胃口。
兒子石頭不在身邊十年,早已沒他小時候對自己的親熱勁了,大小孫子被貴女媳婦和貴女她妹的貴女媳婦看得賊緊,防自己這個大老粗跟防強盜一樣,現在這身份又不好跟女人強取豪奪,日子過得沒甚意思。
不是貴女又好說話的那個媳婦又沒生女圭女圭,現在家大業大規矩就更大,貴女媳婦把規矩看得嚴,滿屋子的嬤嬤婆子都盯著,孩子們老實不敢逾越,這一年再加三年不能同房,等她的娃出來還要好幾年。無法紓解心中哀愁的狂人彪隻好去找了老戰友們尋找慰藉。
無獨有偶,享受了幾年好生活的老將軍們,像集體得了厭世症一樣,懨懨的覺得什麽都無趣得緊。當年的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人常湊在一起喝酒,吹噓當年的威風史,偶爾也吵幾句,互相損幾句,臉紅脖子粗的,然後互不理睬幾天。
時間就這麽要緊不慢得過著,眼看三年的喪期就滿了,齊楚國出了件舉國轟動的大事。四位老將軍一起壯烈殉國!建元帝哀慟如損臂膀,招世子們進宮哀悼撫恤。
殉國這當然這是建元帝在老戰友的訃聞裏如斯一說,事情真相就是四老一同去京郊圍獵,過了幾日策馬奔騰美酒當歌的快活日子,正美得不亦樂乎。
顧彪突發奇想,在附近林子裏總有以前打遊擊的感覺,為了找迴當年的感覺,哥四人一致決定玩高仿真遊擊戰,深挖洞高築防。
一個不小心,老腿一滑老胳膊一拽,四滾一壕裏了,洞挖的那個深啊,裏麵那個機關布的那個多啊。
沒太多痛苦,顧二狗恍惚間看見龔氏年輕時候的臉,還有大閨女和小閨女一起在他身邊對著他笑,要是當年沒拋下他們,這兩孩子該為自己添七八個外孫了,沒機會多想便和老兄弟們結伴上了路。
史書記載,建元六年十月初八,前朝遺孽勾結本國細作於京郊欲謀不軌,鎮國公,輔國公,平國公,安國公狩獵巧遇,身陷圇圄,困鬥力竭,英勇殉國。此後朝中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大規模清洗細作運動,一時間人人自危。
顧奎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了新一任的國公府主人。承了爵意味著沒了爹,顧奎很難受,雖然不比母親過世時那麽強烈的悲哀,父親過世的痛是悶悶的在心裏。
五歲時父親離家,所有重擔在母親一人肩上,十年的苦難生活,母親遭了太多罪,那時候父親怎麽不派人迴來幫襯一下呢?對父親的怨念不是沒有,之後見著父親也沒什麽話說了。
現在父親人不在了,才覺得鈍痛,慢慢的一層層割著肉。爹,兒子不孝。
晚上顧奎抱著小花哭了很久,已有兩妻三妾,二子二女的石頭哭得像個孩子。
小花也跟著哭,來了京城,女乃女乃婆母公公都沒了,石頭哥有了另外的四個女人,四個孩子,她們都比自己好,什麽都比自己好。她們什麽都懂,除了幹活自己什麽都不會,現在連活都不用幹了,就什麽都不能為石頭哥做。
連孩子也沒能為柱子哥生一個,京城規矩大,再守公公的喪,什麽時候才有孩子啊。府裏五歲的顧乾四歲半的顧睿和兩個四歲的庶女都不願意跟自己親近,遠遠見到隻要石頭哥不在連禮都不行便跑開了。
石頭哥忙著學這學那,幾天才有空見一麵。婆母過世後自己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心裏好苦,比在撫昌酒樓裏做粗使還苦,至少那時候和女乃女乃,婆母,石頭哥一家四口每天晚上窩在個小房間裏吃廚餘心裏是踏實的。
顧奎看得出小花的落寞,也知道小花在府裏地位遠遠不如蘇靜,蘇靜娘家有人脈,蘇靜自己會掌家,又生了嫡長子,貴妾是她的庶妹,二位良氏也都是蘇靜納進門的人。
顧奎緊緊得抱著小花模著她的背勸她別多想,他的心在她一個人身上。
顧奎成為鎮國公做的第一間事情不是請封世子,而是先為小花請封,再為蘇靜請封。建元帝表彰了新任鎮國公的對元配的結發情誼,特封春花從一品孝國夫人,蘇靜為正二品鎮國公夫人,世子位暫空缺。這消息對蘇侯府和蘇靜本人來說宛如晴天霹靂。
四年後吳小花的兒子顧坤出世,顧奎十分歡喜。可惜好景不長,小花沒等顧坤滿月就過世了。容奎跟瘋了一樣到處找求醫問藥都不能挽迴大人的性命,兒子顧坤也孱弱垂危。
八駙馬於巍介紹了位苗醫醫治顧坤,同年顧乾被封為鎮國公府世子。經過幾年細心嗬護,顧坤終於與常人無異。
顧奎接迴在別苑靜養五年的嫡子顧坤後,養在身邊親自教導,單獨為愛子聘請名師授課,並把國公府西翼的所有院落全部劃歸顧坤一人所有,這些舉動引發世子和兩位庶子的不平。
十五年後,顧奎以十萬天價聘禮為嫡次子求娶南姚武安侯嫡幺女。聘禮十倍於同出侯府的長媳穆氏,世子夫婦為父親的偏頗痛心疾首。
天禧二十年正月初七顧奎辭世。世子顧乾繼承家業,顧坤隻領了大將軍銜。新國公以老府邸地少人多為由,將顧坤一房全部遷置對麵街幾年前購置供顧氏族人來京落腳的小府邸,自此鎮國公府開始分居不分家的東西二顧格局。
腦補至此,顧菁跪得腳麻,更要命的是尿意越來越強烈,全怪早上喝多了水。腫麽辦?全部人都老實的跪著,沒一個人起來。幸好身旁跪的是八姐顧茜,四叔顧旭的二女兒。顧茜發現九妹顧菁的異樣,用眼神詢問,顧菁點頭。一會兒顧茜的丫鬟就過來悄悄的把顧菁換了出去,代替顧菁跪在原來的位置上。
------題外話------
顧菁:龔氏是個可憐的女人
太子:卿是吾心中瑰寶
顧菁:顧彪沒盡到做丈夫的責任
太子:此生不離不棄,忠貞不渝
顧菁:難得她在逆境中那麽堅強
太子:最幸之事便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顧菁:終於等到好日子她卻早走了
太子:即使年華不再,吾心永恆
顧菁:不想了,吃飯去,餓一天
太子:…好,一起
顧彪妻妾需服喪三年,世子顧奎及妻妾服喪一年。婆母的過世對龔氏打擊非常,幾次哭暈後病倒在床,麵容枯槁,吳小花衣不解帶伺候一旁。
顧彪投軍一去十年,期間一封家書都沒有。開始還有老鄉們能捎個口信,逃難後大部分人都走散了,便無了音信。
龔氏帶著婆母,子女艱難得討著生活,天天期盼丈夫能早日歸家。
第三個春天,又是大旱,餓慌了的鄉親們四處逃散,逃難途中到處是死人,蒼蠅,禿鷲,苦難的日子沒完沒了地折磨著一家五口。
直到四歲的小女兒病死在懷裏的時候,龔氏不哭了,她還有七歲的兒子,八歲的大女兒,年過五旬的婆母要養活。
一路逃難到了安陽,龔氏和婆母一起接了些活計,晚上借著月光婆媳倆通通宵達旦的縫補著在附近紮營士兵們的舊衣裳。二人做得用心,說不定其中有一件是為兒子(丈夫)而縫補的。
龔氏年輕底子好些,老母兩個月後便累垮了,高燒不退,神婆的一道符耗盡了龔氏兩個月來的積蓄。婆母終於醒來,可惜眼睛完全看不見了,一家四口再次麵臨絕境。
恰巧附近有家姓徐的富戶招童養媳衝喜,龔氏無奈之下隻有將剛滿八歲的女兒給了徐家,隻求徐家善待女兒,每日二餐一宿即可。
管家給了龔氏五吊錢,龔氏猶豫著接了,哭別了大女兒,迴去的路上請了郎中為婆母醫眼疾,幾幅湯藥下肚,老夫人的眼睛終能見著些影子。
縫補的活計給的報酬極低,逃難來到安陽的人很多,僧多粥少,龔氏一人工作怎麽都不能養活三張嘴。
於是龔氏帶著婆母兒子繼續南下,到撫昌的時候,能逃到這麽遠的不那麽多了,討生活容易了些。
龔氏在一家酒樓求了份粗使的雜工,雖然又髒又累,好在每天都能帶些客人吃剩的廚餘給婆母兒子補身體。也就是在這年秋,龔氏在酒樓後巷撿到了畏縮在地上,小貓一樣的吳小花。
小花已經記事,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齡和家鄉。家鄉鄔縣也是遭了災,跟娘一起逃了出來,娘在路上不行了便托了同鄉們帶著她到撫昌找娘舅,結果沒找到又無地方可去。
同鄉們商量著把小花放在酒樓,碰著好心的貴人領她迴去能給口飯吃。酒樓,是鄉親們能想到最高檔最容易遇到貴人的地方。又怕衝撞了貴人,不敢留小花在大門口,便偷偷放在了後巷。
看著瘦弱單薄的小花,想到自己兩個苦命的女兒,龔氏心軟了。此時小花六歲,石頭八歲。
之後的五年多龔氏領著兒子和小花在酒樓做雜役贍養有眼疾的婆母。聽說不少人逃難出來的人陸續返鄉,龔氏對丈夫的期盼早已不那麽強烈,但內心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家鄉祖屋等待遠歸的丈夫,一家團聚,再不分離。
當一家四口啟迴到老家,祖屋早已破爛不堪,田地也荒置多年。龔氏帶著孩子們辛勤勞作,石頭特別能吃苦,和父親一樣力氣大,小花手腳麻利髒活累活搶在婆母前麵全做了。
不到一年光景,地裏屋裏都像模像樣,龔氏信心滿滿地等待著已出門九年的丈夫。
第二年,吳小花月信來潮,龔氏歡天喜地得讓兩孩子圓了房。
十天後村裏浩浩蕩蕩來了很多騎高頭大馬的貴人,四匹馬拉著如屋子般大小的轎攆。
直到一家人上了轎,龔氏還在恍惚著,相公不迴來了嗎?要一家去京城長住?那田裏的莊稼怎麽辦?哦,爐灶裏還煨了地瓜忘了拿出來。能路過安陽嗎?好想去看看大閨女過得好不好…
龔氏彌留的時日精神一直在恍惚,很多時候分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兒,祖屋,安陽,撫昌,京城?老夫人過世第二年的四月十二,龔氏也撒手而去。
老母,老妻的相繼離世讓顧彪鬱鬱寡歡,麵對滿屋子的鶯鶯燕燕頓時失了興致。精致的菜肴也提不起半點胃口。
兒子石頭不在身邊十年,早已沒他小時候對自己的親熱勁了,大小孫子被貴女媳婦和貴女她妹的貴女媳婦看得賊緊,防自己這個大老粗跟防強盜一樣,現在這身份又不好跟女人強取豪奪,日子過得沒甚意思。
不是貴女又好說話的那個媳婦又沒生女圭女圭,現在家大業大規矩就更大,貴女媳婦把規矩看得嚴,滿屋子的嬤嬤婆子都盯著,孩子們老實不敢逾越,這一年再加三年不能同房,等她的娃出來還要好幾年。無法紓解心中哀愁的狂人彪隻好去找了老戰友們尋找慰藉。
無獨有偶,享受了幾年好生活的老將軍們,像集體得了厭世症一樣,懨懨的覺得什麽都無趣得緊。當年的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人常湊在一起喝酒,吹噓當年的威風史,偶爾也吵幾句,互相損幾句,臉紅脖子粗的,然後互不理睬幾天。
時間就這麽要緊不慢得過著,眼看三年的喪期就滿了,齊楚國出了件舉國轟動的大事。四位老將軍一起壯烈殉國!建元帝哀慟如損臂膀,招世子們進宮哀悼撫恤。
殉國這當然這是建元帝在老戰友的訃聞裏如斯一說,事情真相就是四老一同去京郊圍獵,過了幾日策馬奔騰美酒當歌的快活日子,正美得不亦樂乎。
顧彪突發奇想,在附近林子裏總有以前打遊擊的感覺,為了找迴當年的感覺,哥四人一致決定玩高仿真遊擊戰,深挖洞高築防。
一個不小心,老腿一滑老胳膊一拽,四滾一壕裏了,洞挖的那個深啊,裏麵那個機關布的那個多啊。
沒太多痛苦,顧二狗恍惚間看見龔氏年輕時候的臉,還有大閨女和小閨女一起在他身邊對著他笑,要是當年沒拋下他們,這兩孩子該為自己添七八個外孫了,沒機會多想便和老兄弟們結伴上了路。
史書記載,建元六年十月初八,前朝遺孽勾結本國細作於京郊欲謀不軌,鎮國公,輔國公,平國公,安國公狩獵巧遇,身陷圇圄,困鬥力竭,英勇殉國。此後朝中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大規模清洗細作運動,一時間人人自危。
顧奎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了新一任的國公府主人。承了爵意味著沒了爹,顧奎很難受,雖然不比母親過世時那麽強烈的悲哀,父親過世的痛是悶悶的在心裏。
五歲時父親離家,所有重擔在母親一人肩上,十年的苦難生活,母親遭了太多罪,那時候父親怎麽不派人迴來幫襯一下呢?對父親的怨念不是沒有,之後見著父親也沒什麽話說了。
現在父親人不在了,才覺得鈍痛,慢慢的一層層割著肉。爹,兒子不孝。
晚上顧奎抱著小花哭了很久,已有兩妻三妾,二子二女的石頭哭得像個孩子。
小花也跟著哭,來了京城,女乃女乃婆母公公都沒了,石頭哥有了另外的四個女人,四個孩子,她們都比自己好,什麽都比自己好。她們什麽都懂,除了幹活自己什麽都不會,現在連活都不用幹了,就什麽都不能為石頭哥做。
連孩子也沒能為柱子哥生一個,京城規矩大,再守公公的喪,什麽時候才有孩子啊。府裏五歲的顧乾四歲半的顧睿和兩個四歲的庶女都不願意跟自己親近,遠遠見到隻要石頭哥不在連禮都不行便跑開了。
石頭哥忙著學這學那,幾天才有空見一麵。婆母過世後自己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心裏好苦,比在撫昌酒樓裏做粗使還苦,至少那時候和女乃女乃,婆母,石頭哥一家四口每天晚上窩在個小房間裏吃廚餘心裏是踏實的。
顧奎看得出小花的落寞,也知道小花在府裏地位遠遠不如蘇靜,蘇靜娘家有人脈,蘇靜自己會掌家,又生了嫡長子,貴妾是她的庶妹,二位良氏也都是蘇靜納進門的人。
顧奎緊緊得抱著小花模著她的背勸她別多想,他的心在她一個人身上。
顧奎成為鎮國公做的第一間事情不是請封世子,而是先為小花請封,再為蘇靜請封。建元帝表彰了新任鎮國公的對元配的結發情誼,特封春花從一品孝國夫人,蘇靜為正二品鎮國公夫人,世子位暫空缺。這消息對蘇侯府和蘇靜本人來說宛如晴天霹靂。
四年後吳小花的兒子顧坤出世,顧奎十分歡喜。可惜好景不長,小花沒等顧坤滿月就過世了。容奎跟瘋了一樣到處找求醫問藥都不能挽迴大人的性命,兒子顧坤也孱弱垂危。
八駙馬於巍介紹了位苗醫醫治顧坤,同年顧乾被封為鎮國公府世子。經過幾年細心嗬護,顧坤終於與常人無異。
顧奎接迴在別苑靜養五年的嫡子顧坤後,養在身邊親自教導,單獨為愛子聘請名師授課,並把國公府西翼的所有院落全部劃歸顧坤一人所有,這些舉動引發世子和兩位庶子的不平。
十五年後,顧奎以十萬天價聘禮為嫡次子求娶南姚武安侯嫡幺女。聘禮十倍於同出侯府的長媳穆氏,世子夫婦為父親的偏頗痛心疾首。
天禧二十年正月初七顧奎辭世。世子顧乾繼承家業,顧坤隻領了大將軍銜。新國公以老府邸地少人多為由,將顧坤一房全部遷置對麵街幾年前購置供顧氏族人來京落腳的小府邸,自此鎮國公府開始分居不分家的東西二顧格局。
腦補至此,顧菁跪得腳麻,更要命的是尿意越來越強烈,全怪早上喝多了水。腫麽辦?全部人都老實的跪著,沒一個人起來。幸好身旁跪的是八姐顧茜,四叔顧旭的二女兒。顧茜發現九妹顧菁的異樣,用眼神詢問,顧菁點頭。一會兒顧茜的丫鬟就過來悄悄的把顧菁換了出去,代替顧菁跪在原來的位置上。
------題外話------
顧菁:龔氏是個可憐的女人
太子:卿是吾心中瑰寶
顧菁:顧彪沒盡到做丈夫的責任
太子:此生不離不棄,忠貞不渝
顧菁:難得她在逆境中那麽堅強
太子:最幸之事便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顧菁:終於等到好日子她卻早走了
太子:即使年華不再,吾心永恆
顧菁:不想了,吃飯去,餓一天
太子:…好,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