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旺這麽渴望裝裱王爺的字和詩,求王爺再寫幾幅讓周興旺裝裱,也令周興旺不這麽傷心、失望了。
王爺寫的字這麽好、詩這麽好,求他再寫幾幅,即使沒什麽用了,拿去賣也好啊。
想到這裏,李世忠的心情好了起來,裴寂看這些字幅沒有被毀壞、沒有被胡亂裝裱,他的心情也很高興。
二人高高興興地迴到了趙王府。
到了趙王府,裴寂和李世忠二人小心翼翼的把這些字幅敬獻到李世民麵前的桌子上,然後裴寂非常興奮、激動和慶幸地告訴李世民,他和李世忠去到那個低級裝裱師那裏的時候,這些字幅還沒有被裝裱,他們就把這些字幅要了迴來。
李世民伸手打開一卷字幅,映入眼簾的是遒勁有力、大氣凜然的字體,李世民已經見過了李元景的字體,並且觀摩研究了很多遍,所以這次他看這字幅,並不怎麽看字體,而主要是看李元景的詩。
自從昨天李承乾、李麗質迴去向他講述了李元景寫詩的經過,背誦、寫下了李元景寫的詩,李世民就念念不忘,想看看李元景寫的這些詩,尤其是李承乾、李麗質沒有記完整,隻記了一兩句的那些詩。
李世民非常想看看李承乾二人沒有記住的那些詩句寫得怎樣。
李世民打開字幅,首先看到的是題目:
《送友人之任蜀州》
這首詩原本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被稱為唐詩的開卷之作。
李元景不能直接寫送杜少府,那樣別人就會尋根究底杜少府是誰,李元景就沒辦法迴答了。
李世民看這題目平平,雖然他不知道這個之任蜀州的李元景的友人是誰,但蜀州官員眾多,有人去蜀州任職了,李元景送送也是很正常的。
但看了前兩句李世民就大為震驚: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秦輔衛、千裏相隔、風煙迷蒙、氣勢雄偉!
多麽壯闊的環境,多麽精整的詩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情真意切的友人為求官離鄉背井,漂流而去,已經充滿離愁別緒,更哪堪分手天涯,真正無限淒惻。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兩句昨天晚上李承乾和李麗質已經給李世民背過、寫下來了,李世民已經看過了。
看過這兩句詩的李世民無比震驚,又無比欣賞:
境界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淒惻轉為豪邁,隻要彼此知心知己,那距離就分不開友人和自己。
隻要同在四海之內,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友誼不受時間的限製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情感樂觀豁達,誌向高遠!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深情的叮囑,情誼深厚無比!
整首詩開合頓挫、壯闊曠達、氣脈流暢、明快爽朗!
僅僅這一張字幅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李世民,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神魂深陷其中,都忘了再看別的了。
李世民貴為皇帝,這些字幅拿過來自然是由他先看,別人是不能和他搶著看的。
魏征、李靖、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站在一旁,等著李世民看完了,他們好看。
但李世民打開這個張字幅之後,一直看,既不說換換別的看看,也不說讓他們欣賞欣賞,眾人就隻能站在一邊等著。
等了好一會兒,終於魏征開口說:
“陛下,趙王的這張字幅字寫得怎麽樣、詩很好嗎?”
魏征一開口,李世民才醒悟過來,他看了看身旁的眾人,才想起來,大家都是來看李元景景的字和詩的,他看了第一張字幅就沉醉其中,忘了讓別人都看看了。
賞析詩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隻自己一個人看,就缺少一份情趣,大家共同欣賞才更有意思。
李世民略帶歉意地對眾人說:
“六弟的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我一看就沉醉到裏邊了。”
然後,李世民對隨行的王有德和另一個太監劉金山說:
“王伴伴、劉伴伴,你們兩個把這字幅托舉在這牆邊,讓眾位愛卿都看看!”
<a href="http://m.fqxsw.org" id="wzsy">fqxsw.org</a>
王有德和劉金山小心翼翼地把這字幅靠牆托舉起來,讓眾人觀看。
這字幅現在隻是一張薄薄的宣紙啊,可不敢被撕壞了。
在場的眾人中,裴寂和孫思邈昨天都看過這字和詩了,所以不像別人那樣,一下子就被這字和詩吸引住了,裴寂看了看王友德和劉金山,嘴張了幾張,終於小聲提醒二人要小心,不要把這字幅撕壞了。
其實這是裴寂多心了,能在皇帝李世民身邊服侍李世民的,自然都是非常小心謹慎、不會是毛手毛腳的人。
李靖、魏征、房玄齡、杜如悔看了這詩,也像李世民一樣,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尉遲恭不是很懂詩歌,但他今天既然打定主意恭維、抬舉李元景,他就也跟著裝模作樣地細細品賞。
長孫無忌可不是抱著品讀、欣賞的心情看這首詩的,他是存心找茬的。
但他看了這首詩之後,同樣很是震撼,在內心承認這首詩寫得確實好。
但即使李元景的這首詩寫得很好,也要給他找到缺點、錯處。
於是他就一邊看一邊點評: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秦之地輔衛城闕,大而空洞,一個人即是站在高處,也不過能看三四裏遠的地方,風煙阻隔,看什麽千裏之外的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沒聽說什麽時候趙王去外地做官啊,也沒聽說趙王去外地做官,和哪個去蜀州做官的朋友話別,這別中別就顯得無病呻.吟了。
李世民看了長孫無忌一眼,他從長孫無忌的話中突然感覺到似乎長孫無忌有意在打壓李元景:
輔機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六弟才剛剛十四歲,還沒有入朝為官,他應該和長孫無忌沒有什麽過節呀?
六弟這一段時間為朝廷、為大唐百姓做出了這麽大的貢獻,輔機應該感謝六弟、對六弟很好啊,他怎麽如此吹毛求疵、陰陽怪氣地批評六弟的這首詩?
難道因為六弟是裴寂未來的女婿,輔機一直和裴寂是對頭,所以他也遷怒了六弟?
王爺寫的字這麽好、詩這麽好,求他再寫幾幅,即使沒什麽用了,拿去賣也好啊。
想到這裏,李世忠的心情好了起來,裴寂看這些字幅沒有被毀壞、沒有被胡亂裝裱,他的心情也很高興。
二人高高興興地迴到了趙王府。
到了趙王府,裴寂和李世忠二人小心翼翼的把這些字幅敬獻到李世民麵前的桌子上,然後裴寂非常興奮、激動和慶幸地告訴李世民,他和李世忠去到那個低級裝裱師那裏的時候,這些字幅還沒有被裝裱,他們就把這些字幅要了迴來。
李世民伸手打開一卷字幅,映入眼簾的是遒勁有力、大氣凜然的字體,李世民已經見過了李元景的字體,並且觀摩研究了很多遍,所以這次他看這字幅,並不怎麽看字體,而主要是看李元景的詩。
自從昨天李承乾、李麗質迴去向他講述了李元景寫詩的經過,背誦、寫下了李元景寫的詩,李世民就念念不忘,想看看李元景寫的這些詩,尤其是李承乾、李麗質沒有記完整,隻記了一兩句的那些詩。
李世民非常想看看李承乾二人沒有記住的那些詩句寫得怎樣。
李世民打開字幅,首先看到的是題目:
《送友人之任蜀州》
這首詩原本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被稱為唐詩的開卷之作。
李元景不能直接寫送杜少府,那樣別人就會尋根究底杜少府是誰,李元景就沒辦法迴答了。
李世民看這題目平平,雖然他不知道這個之任蜀州的李元景的友人是誰,但蜀州官員眾多,有人去蜀州任職了,李元景送送也是很正常的。
但看了前兩句李世民就大為震驚: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秦輔衛、千裏相隔、風煙迷蒙、氣勢雄偉!
多麽壯闊的環境,多麽精整的詩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情真意切的友人為求官離鄉背井,漂流而去,已經充滿離愁別緒,更哪堪分手天涯,真正無限淒惻。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兩句昨天晚上李承乾和李麗質已經給李世民背過、寫下來了,李世民已經看過了。
看過這兩句詩的李世民無比震驚,又無比欣賞:
境界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淒惻轉為豪邁,隻要彼此知心知己,那距離就分不開友人和自己。
隻要同在四海之內,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友誼不受時間的限製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情感樂觀豁達,誌向高遠!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深情的叮囑,情誼深厚無比!
整首詩開合頓挫、壯闊曠達、氣脈流暢、明快爽朗!
僅僅這一張字幅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李世民,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神魂深陷其中,都忘了再看別的了。
李世民貴為皇帝,這些字幅拿過來自然是由他先看,別人是不能和他搶著看的。
魏征、李靖、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站在一旁,等著李世民看完了,他們好看。
但李世民打開這個張字幅之後,一直看,既不說換換別的看看,也不說讓他們欣賞欣賞,眾人就隻能站在一邊等著。
等了好一會兒,終於魏征開口說:
“陛下,趙王的這張字幅字寫得怎麽樣、詩很好嗎?”
魏征一開口,李世民才醒悟過來,他看了看身旁的眾人,才想起來,大家都是來看李元景景的字和詩的,他看了第一張字幅就沉醉其中,忘了讓別人都看看了。
賞析詩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隻自己一個人看,就缺少一份情趣,大家共同欣賞才更有意思。
李世民略帶歉意地對眾人說:
“六弟的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我一看就沉醉到裏邊了。”
然後,李世民對隨行的王有德和另一個太監劉金山說:
“王伴伴、劉伴伴,你們兩個把這字幅托舉在這牆邊,讓眾位愛卿都看看!”
<a href="http://m.fqxsw.org" id="wzsy">fqxsw.org</a>
王有德和劉金山小心翼翼地把這字幅靠牆托舉起來,讓眾人觀看。
這字幅現在隻是一張薄薄的宣紙啊,可不敢被撕壞了。
在場的眾人中,裴寂和孫思邈昨天都看過這字和詩了,所以不像別人那樣,一下子就被這字和詩吸引住了,裴寂看了看王友德和劉金山,嘴張了幾張,終於小聲提醒二人要小心,不要把這字幅撕壞了。
其實這是裴寂多心了,能在皇帝李世民身邊服侍李世民的,自然都是非常小心謹慎、不會是毛手毛腳的人。
李靖、魏征、房玄齡、杜如悔看了這詩,也像李世民一樣,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尉遲恭不是很懂詩歌,但他今天既然打定主意恭維、抬舉李元景,他就也跟著裝模作樣地細細品賞。
長孫無忌可不是抱著品讀、欣賞的心情看這首詩的,他是存心找茬的。
但他看了這首詩之後,同樣很是震撼,在內心承認這首詩寫得確實好。
但即使李元景的這首詩寫得很好,也要給他找到缺點、錯處。
於是他就一邊看一邊點評: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秦之地輔衛城闕,大而空洞,一個人即是站在高處,也不過能看三四裏遠的地方,風煙阻隔,看什麽千裏之外的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沒聽說什麽時候趙王去外地做官啊,也沒聽說趙王去外地做官,和哪個去蜀州做官的朋友話別,這別中別就顯得無病呻.吟了。
李世民看了長孫無忌一眼,他從長孫無忌的話中突然感覺到似乎長孫無忌有意在打壓李元景:
輔機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六弟才剛剛十四歲,還沒有入朝為官,他應該和長孫無忌沒有什麽過節呀?
六弟這一段時間為朝廷、為大唐百姓做出了這麽大的貢獻,輔機應該感謝六弟、對六弟很好啊,他怎麽如此吹毛求疵、陰陽怪氣地批評六弟的這首詩?
難道因為六弟是裴寂未來的女婿,輔機一直和裴寂是對頭,所以他也遷怒了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