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外,折彥質看著架起來的火炮,對汪若海道:“參議,這就是火炮了?看著就是不凡!聽人說,此物比床弩厲害得多,用的人還少,戰場上真乃神器也!”
汪若海道:“初見時覺得厲害,見得多了就覺得不過如此。火炮確實比床弩、石砲厲害得多。一炮發出,可以洞穿數人。不過,要想用得好,還要看將領怎麽布置。”
折彥質圍著火炮轉了幾圈,連連點頭。
這炮用銅鑄成,看著如此之大,必然很重,不知用了多少銅。戰爭中大量使用,要花不少錢。
汪若海在一邊看著折彥質,也不說話。王宵獵從一開始,就沒有把火炮當成秘密武器,而是大量裝備軍隊。使用得多了,大家就發現,這東西在戰場上作用很大,但還要看怎麽用。用不好,根本就起不了作用。用得好,可以最大的殺傷敵人,特別是壓製敵人。
這些新式武器,在戰場上有很大的作用。但對於指揮者來說,不能過分虧大這些作用。如若不然,就很容易過分依賴新式武器,失去戰場的優勢。或者戰術過於畸形,不能充分發揮新式武器的作用。
曆史上,當歐洲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國家,大多因為各種原因封閉落後。特別是中國,鴉片戰爭時,政治黑暗,軍隊渙散,再疊加上武器落後,戰果讓後人看來不可思議。
正是因為有曆史上的歐洲殖民全世界的例子,讓許多人對武器的好壞過於重視了。甚至有一部分人,把這種技術上的差距作為劃分文明的依據。用木棍、石塊打仗,是一個文明階段。用冷兵器,刀槍劍戟加弓弩,又是一個文明階段。用熱武器,火槍大炮,又是一個更高的文明階段。諸如此類,一直用技術把文明向上劃分。
文明怎麽可能隻是技術呢?人的文明,說到底是人,看人怎麽生活。人的生活狀態得不到改善,甚至到了能夠遨遊太空了,還有奴隸製,就有些可笑。
著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經常講降維打擊。講降維打擊的時候,喜歡舉一個例子。說是在非洲的一個殖民地,有一個家庭。這個家庭有兩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孩子。不知怎麽惹了周圍部落,一千五百騎著馬的騎士,包圍了這個家庭。這個家庭惟一的武器是那時剛發明的馬克沁機關槍。結果這個家庭用這挺馬克沁機關槍,打死了來犯的騎士的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跑了。
王宵獵是個較真的人,真地去查這個故事,可惜查不到。後來再一想,一挺機槍,對一千五百人,這個故事就顯得有些可笑了。剛發明出來的馬克沁機槍,能夠連續發射多少時間?一挺機槍,要壓製一千五百人,這一千五百個人都是傻子吧?還不能太傻,他們要排成非常好的隊形,才能被殺三分之二。
這個故事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即使有,也不可能一千五百騎兵被一挺機槍壓製。必然是刪去大量細節,隻留下這麽一個噱頭而已。可以一次性快速拉出一千五百騎兵的,豈能隻是幾個小部落?
惟技術論是不可取的。一件新武器,有可能會改變戰爭態勢,但戰爭結果,必然還需要其他因素。
什麽是高等級文明?絕不可能是依技術來劃分的。不能說你是石器文明,我是青銅文明,我就比你高級。所謂毀滅你,與你何幹?聽著很霸氣,但這話不應該是由文明的人來說的。
文明,不應該隻是使用工具的變化,武器的變化,而應該有其他的東西。不能認為,我是青銅文明,竟然沒有輕而易舉地消滅你一個石器文明,是差距太小。如果我是鐵器文明,就應該很容易了。如果還不行,那我是火藥文明總該行了。這種想法,實際忽略了文明更重要的東西。
前世的時候,由於時代的變化,人們對於知識也不較真,經常會有人用這種似是而非的例子。或者,為了吸引人眼球,故意普及一些看著對,實際不把話說明白的知識。
比如,人們介紹自己家的時候,會說寒門如何。就有人出來科普說,在古代,不是什麽人都能稱寒門的。甚至有人會說,在古代,你根本就沒有資格叫寒門。
古代是什麽朝代?有多少時間,在哪個朝代不能自稱寒門?什麽時候,一般人沒有資格叫寒門?唐朝之後,門閥消失,一般人當然可以稱寒門了。而宋元明清,難道就不是古代了?
曆史已經很複雜了,後人不要為了這個那個的原因,把複雜的曆史弄得似是而非。
仔細看過了火炮,折彥質道:“聽說火炮能射鐵丸。不知是怎麽射的?”
汪若海道:“都承離火炮遠一點,讓炮手射一炮就是了。”
等到折彥質離開,汪若海吩咐在一裏之外擺了些簡陋的木頭人偶,命令炮手裝藥。
看著炮手打開一邊的瓷罐,倒出火炮來。折彥質問道:“參議,這是何物?應該就是火藥吧?”
汪若海道:“正是。火炮的用的火藥,與平時做煙火的可是不同,千萬不要搞混了。”
折彥質點了點頭,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麽不同,隻是記在心裏。
填好火藥,裝上了鐵彈,炮手拿了燒紅的鐵條起來。
一邊的指揮者舉起了手中小旗子,轉頭看著汪若海和折彥質幾人。
汪若海道:“火炮發時,難免地動山搖。都承小心一些。”
說完,向指揮者點了點頭。
指揮者拿出哨子,含在口裏,猛地吹了一聲。隨著哨響,手中小旗快速劈了下來。
炮手拿著鐵條點頭了引線,就見黑煙冒了起來。
折彥質在一邊等得提心吊膽,不知道等到什麽時候。剛剛覺得有些心焦,就聽一聲悶響,炮管裏的鐵丸快飛地出了炮口,直向一裏外的木頭人偶飛去。緊接著。火炮上方黑煙升起,周圍彌漫起一陣硝煙的味道。
汪若海道:“初見時覺得厲害,見得多了就覺得不過如此。火炮確實比床弩、石砲厲害得多。一炮發出,可以洞穿數人。不過,要想用得好,還要看將領怎麽布置。”
折彥質圍著火炮轉了幾圈,連連點頭。
這炮用銅鑄成,看著如此之大,必然很重,不知用了多少銅。戰爭中大量使用,要花不少錢。
汪若海在一邊看著折彥質,也不說話。王宵獵從一開始,就沒有把火炮當成秘密武器,而是大量裝備軍隊。使用得多了,大家就發現,這東西在戰場上作用很大,但還要看怎麽用。用不好,根本就起不了作用。用得好,可以最大的殺傷敵人,特別是壓製敵人。
這些新式武器,在戰場上有很大的作用。但對於指揮者來說,不能過分虧大這些作用。如若不然,就很容易過分依賴新式武器,失去戰場的優勢。或者戰術過於畸形,不能充分發揮新式武器的作用。
曆史上,當歐洲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國家,大多因為各種原因封閉落後。特別是中國,鴉片戰爭時,政治黑暗,軍隊渙散,再疊加上武器落後,戰果讓後人看來不可思議。
正是因為有曆史上的歐洲殖民全世界的例子,讓許多人對武器的好壞過於重視了。甚至有一部分人,把這種技術上的差距作為劃分文明的依據。用木棍、石塊打仗,是一個文明階段。用冷兵器,刀槍劍戟加弓弩,又是一個文明階段。用熱武器,火槍大炮,又是一個更高的文明階段。諸如此類,一直用技術把文明向上劃分。
文明怎麽可能隻是技術呢?人的文明,說到底是人,看人怎麽生活。人的生活狀態得不到改善,甚至到了能夠遨遊太空了,還有奴隸製,就有些可笑。
著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經常講降維打擊。講降維打擊的時候,喜歡舉一個例子。說是在非洲的一個殖民地,有一個家庭。這個家庭有兩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孩子。不知怎麽惹了周圍部落,一千五百騎著馬的騎士,包圍了這個家庭。這個家庭惟一的武器是那時剛發明的馬克沁機關槍。結果這個家庭用這挺馬克沁機關槍,打死了來犯的騎士的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跑了。
王宵獵是個較真的人,真地去查這個故事,可惜查不到。後來再一想,一挺機槍,對一千五百人,這個故事就顯得有些可笑了。剛發明出來的馬克沁機槍,能夠連續發射多少時間?一挺機槍,要壓製一千五百人,這一千五百個人都是傻子吧?還不能太傻,他們要排成非常好的隊形,才能被殺三分之二。
這個故事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即使有,也不可能一千五百騎兵被一挺機槍壓製。必然是刪去大量細節,隻留下這麽一個噱頭而已。可以一次性快速拉出一千五百騎兵的,豈能隻是幾個小部落?
惟技術論是不可取的。一件新武器,有可能會改變戰爭態勢,但戰爭結果,必然還需要其他因素。
什麽是高等級文明?絕不可能是依技術來劃分的。不能說你是石器文明,我是青銅文明,我就比你高級。所謂毀滅你,與你何幹?聽著很霸氣,但這話不應該是由文明的人來說的。
文明,不應該隻是使用工具的變化,武器的變化,而應該有其他的東西。不能認為,我是青銅文明,竟然沒有輕而易舉地消滅你一個石器文明,是差距太小。如果我是鐵器文明,就應該很容易了。如果還不行,那我是火藥文明總該行了。這種想法,實際忽略了文明更重要的東西。
前世的時候,由於時代的變化,人們對於知識也不較真,經常會有人用這種似是而非的例子。或者,為了吸引人眼球,故意普及一些看著對,實際不把話說明白的知識。
比如,人們介紹自己家的時候,會說寒門如何。就有人出來科普說,在古代,不是什麽人都能稱寒門的。甚至有人會說,在古代,你根本就沒有資格叫寒門。
古代是什麽朝代?有多少時間,在哪個朝代不能自稱寒門?什麽時候,一般人沒有資格叫寒門?唐朝之後,門閥消失,一般人當然可以稱寒門了。而宋元明清,難道就不是古代了?
曆史已經很複雜了,後人不要為了這個那個的原因,把複雜的曆史弄得似是而非。
仔細看過了火炮,折彥質道:“聽說火炮能射鐵丸。不知是怎麽射的?”
汪若海道:“都承離火炮遠一點,讓炮手射一炮就是了。”
等到折彥質離開,汪若海吩咐在一裏之外擺了些簡陋的木頭人偶,命令炮手裝藥。
看著炮手打開一邊的瓷罐,倒出火炮來。折彥質問道:“參議,這是何物?應該就是火藥吧?”
汪若海道:“正是。火炮的用的火藥,與平時做煙火的可是不同,千萬不要搞混了。”
折彥質點了點頭,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麽不同,隻是記在心裏。
填好火藥,裝上了鐵彈,炮手拿了燒紅的鐵條起來。
一邊的指揮者舉起了手中小旗子,轉頭看著汪若海和折彥質幾人。
汪若海道:“火炮發時,難免地動山搖。都承小心一些。”
說完,向指揮者點了點頭。
指揮者拿出哨子,含在口裏,猛地吹了一聲。隨著哨響,手中小旗快速劈了下來。
炮手拿著鐵條點頭了引線,就見黑煙冒了起來。
折彥質在一邊等得提心吊膽,不知道等到什麽時候。剛剛覺得有些心焦,就聽一聲悶響,炮管裏的鐵丸快飛地出了炮口,直向一裏外的木頭人偶飛去。緊接著。火炮上方黑煙升起,周圍彌漫起一陣硝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