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天津並不寒冷,可是對於夏暮晨來說,卻有些冷的刺骨,因為他得到一個不折不扣的壞消息,他要被公司辭退了。


    夏暮晨內心淒涼,不過他所不知道的是,在這次被解雇的背後隱藏著一場巨大的人員調動,他的大領導楊廣在這次大地震中卷普走人了,而代替他的人正是原來的副職——王福。


    王福是一個及其聰明且具有敏感市場直覺的人,他對於市場的判斷絕不亞於楊廣,甚至更勝一籌。王福也十分年輕,年僅34歲,早期留學於美國,迴國之後的他準備接替自家的事業。然而,造化弄人,他父親的外貿企業由於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遭受重創,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王福不得不驅車北上另謀事業。


    不過,這次家族企業的衰敗也給他對於市場的認識帶來了全新的方向,這種認識影響著其事業的發展,直到這次大改革。


    為什麽說王福是銷售界的天才呢,因為短短兩年的時間,他就從銷售部名不見經傳的小卒提升為營銷部副總,升職速度之快令人結舌。


    2009年,剛剛來到大德公司的王福就被分到了華東分部,那時大德剛在北京站穩腳跟,在華東幾乎沒有什麽業務和客戶。把王福分來開拓市場的原因有二,第一他是浙江人,第二他在這裏有人脈。


    王福果然不負眾望,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他就找到了一個強大的經銷商——南考公司,而短短一年的時間,他更是讓華東地區的銷售業績排名全國第二。


    王福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的能力強,更在於他的父親在江浙一帶所建立起來的強大人脈關係,同時,還要歸功於經濟危機之後的華東部分外貿企業懂得沉下心來,建立更完備的財務係統和管理係統。


    王福通過父親的關係與南考公司的老總會麵並做了深入的交流。他向南考的老總提出了江浙一帶企業的通病。曾經良好的市場讓這裏的企業家思維懶惰,他們不懂得革新或是懶得革新,在財務管理以及人員的管理上極不完善,基本都是家族式的企業,管理落後,沒有遠見。


    遠在太平洋另一頭的美國所帶來的經濟危機無疑是巨大的災難,在這場災難下,江浙企業的通病成為了這些企業衰退的導火索,一絲小小的火星就可以讓所有處於“亞健康”的企業麵臨倒閉的危機。王福父親的企業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事實證明,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科學的管理人與錢是多麽的重要,它能讓企業策劃者可以不用每天把大量的時間和經曆放在人、財、物的管理上,從而有時間抓產品與市場。另外,清楚易懂的科學化信息化管理也使得江浙一帶的企業容易擺脫家族式管理的鎖鏈。


    此時,南考公司也在金融危機下尋求著新的成長動力,王福的出現無疑符合他們的期望。更重要的是王福有著出色的溝通能力,南考很快就對這個年輕人產生了興趣。兩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拍即合,實現了雙贏。


    抓住南考是王福成功的關鍵,因為這個企業雖然不是巨頭,但卻擁有著極其深厚的人脈關係和強大的實力。他們幫助王福在華東的銷售業績直線飆升。


    2010年成績優秀的王福被調迴到了總部任副職,其銷售部的領導正是楊廣。


    王福是個極其傲慢之人,在他的整個人生中隻佩服過兩個人,第一個是他的父親王博濤,可以說他是一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


    王博濤的故事應該從那次改革說起,“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公所掀起的那場革命。


    這麽稱唿鄧公容易讓人誤解,即中國的改革開放好像是由他一心規劃好的,一切都是有條不紊的運行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中國這場舉世矚目的發展可以說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行,直到今天,中國的發展,不,應該說是整個世界的發展都是在不斷地摸索中。沒有人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所有的對與錯都隻有在結果出來的時候才會得以證明。這符合人類的法則,即人在做錯事前並不認為自己做的事是錯的,至少絕大多數人做絕大多數的事情前的那一刻,他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事。事情的對與錯往往是由結果的對與錯來決定的。所以對於任何一個決策者來說,該選擇什麽樣的方向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作為方向的製定者,他們其實無法完全看清結果,可是作為決策者,他們又必須對結果負責。


    1978年,王博濤在一個集體螺絲生產企業當工人。一天,《人民日報》上一個關於科學養豬的新聞讓他徹夜難眠。在那個革命與鬥爭占據報紙全版的時代,這樣的新聞可以說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王博濤知道時機來了。同年,他參加了高考,這是他一直沒有忘卻的父親的家訓:永遠不要放棄學習。可惜的是他落榜了,不過這對於他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當年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擁有敏銳洞察力的王博濤決定辭職自己辦工廠。


    他在浙南一帶起初以走私起家,隨後開辦了一家工廠做螺絲,這是他的熟悉的工作。最初做企業時,沒有地方買到原材料的他就騎著破舊的自行車走街串巷地收廢鐵,有時候他還蹲在國企的門口,有些不要的廢鋼管、破線圈,他就當寶貝似的檢迴來。那個年代他沒有“經銷指標”,東西賣不出去,他就挨家挨戶的推銷,終於找到了一些縫隙。


    到了1980年,他已經做得有些規模,身家已經有20幾萬,在那個時代,這可以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然而好景不長,次年一月份,******兩次發出緊急文件打擊投機倒把。


    1982年,王博濤被打擊投機倒把的工作組叫去談話,並最終以投機倒把的罪名判決有期徒刑1年。


    這是王博濤事業的第一次衰敗。富有諷刺性的是,他的第一次成功是因為中國的開放,而他的第一次的失敗則是因為中國的保守。


    1983年,出獄後的王博濤由於入獄的原因已經沒有辦法再在家鄉待下去了,他的入獄在他家鄉造成了不小的轟動,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因為投機倒把進了監獄。王博濤無奈轉戰北上去了吉林省長春市。


    那時,君子蘭的瘋狂正在長春生長,王博濤也加入了其中,並且也掙得了不少錢。然而到了1985年6月,君子蘭價格一落千丈,王博濤血本無歸並欠下了許多外債。至此王博濤總結出了一個教訓——隻做實業。


    1988年,王博濤來到深圳再次下海,這一次他做的是製造業,正當他的企業逐漸興起的時候,一個騙子公司騙走了他5千萬的資金,王博濤也因此欠下巨額的銀行貸款。


    被命運無數次作弄的王博濤並沒有放棄,1998年,王博濤迴到浙江再次做起了製造業並銷往海外。這一次,他做的很成功,到了2008年他已經成為當地製造業的佼佼者。然而,2008年一場來自美國的金融危機使得他的企業麵臨了經營困境。不過,王博濤並沒有像過去一樣傾家蕩產,他的企業仍然能夠維持下去,隻不過他改變了原有讓兒子繼承這份家業的打算。


    原因很簡單,簡單的中國製造在未來的發展已經陷入了瓶頸,他必須讓兒子多學習些東西,以便讓自己家族的事業能夠實現成功轉型。而王福也不負父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創業謎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曉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曉樹並收藏創業謎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