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仙話:仙丹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傳說中可以越過修煉百年或者直接化形升天成為神仙,或是起死迴生,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等等作用的神奇丹藥。
將多種化學原料,放入丹爐等容器內,再經高溫處理,最後提煉成的混合物。
據稱,道士用此法煉製仙藥,服用後可羽化成仙。
因此名為仙丹。
道家外丹黃白術在中國盛行了近兩千年。
我國著名的化學史專家袁翰青先生認為:煉丹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它所用的實驗器具和藥物則成為化學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質準備。
雖然道家外丹黃白術最終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頑強不息的實踐和探索活動,客觀上卻刺激、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
縱觀整個世界化學發展史,正如在西方,在古希臘亞曆山大裏亞時期,“化學在煉金術的原始形式中出現了”一樣,在東方,道家外丹黃白術則孕育了中國燦爛的古代化學,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就是最初在唐代道家金丹家“伏火”實驗中孕育出來的,在北宋時期率先應用於戰爭之中。
而道家外丹黃白術中的金丹思想在中國古代化學思想史上則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有關道家外丹黃白術對中國古代化學思想的貢獻,可參閱今人蓋建民著《道教科學思想發凡》等相關書籍。
提煉工具和設備
關於工具和設備,見於煉丹文獻的大約有十多種,包括丹爐、丹鼎、水海、石榴罐、甘蝸子、抽汞器、華池、研磨器、絹篩、馬尾羅等。
化學成分
元素:汞、硫、碳、錫、鉛、銅、金、銀等。
曆史
受到秦始皇的影響,漢武帝也重蹈了覆轍,他派人用銅修建了高三十丈,周長為一丈七的承露盤,據說用此承露盤接收來的承露混合玉屑服用可以實現人的長生。
同樣的結果,漢武帝也以失敗而告終。
秦始皇實踐長生的行動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其影響卻不小,世間因為他的這次行動流傳了很多關於長生不老藥的傳說。
有人說服用金丹可以長生;有人說吃了人生果可以長生;還有人認為吃了雲母片可以長生等。
正因為有了這些傳說,我國才有很多位皇帝:如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以及明世宗朱厚熜等人,皆因服用含有汞鉛的長生不老藥——“金丹”中毒而未盡天年。
皇帝們追求長生的失敗,使得世人給予長生的評價是——長生不可能實現。
加上現實生活中的確沒有一個長生的人,因而,人們更加自信地認為,人類絕對不可能實現人的長生,長生是違背規律的。但是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或許將來的人類可以實現長生不老。
唐代在煉丹師煉丹的過程中,意外的發明出了火藥,推進了科技的發展。
現代煉丹人
曆史上,最早的仙丹其實是服用仙果仙草來達到長生的。
《史記·封禪書》載:“少君(指李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嚐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其引用許多道家理念,有不少提及養生和修行的理論,相較於西方煉金術,中國的煉丹術更為關注如何達至長生不死。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藥。
漢武帝本人亦熱衷於尋求神仙和長生不死之藥。
東漢時期,煉丹術進一步發展,煉丹家輩出,如魏伯陽,著書《周易參同契》以闡明長生不死之說。繼後,晉代煉丹家陶弘景著《真誥》。至唐代,煉丹術與道教結合而進入全盛時期,這時煉丹術家孫思邈,著作《丹房訣要》。
這些煉丹術著作有頗多化學知識,據統計共有化學元素六十多種,還有許多關於化學變化的記載。
當然、這統計還不夠完整,因為不僅植物性、動物性藥物沒有列入,即使單從金石藥來看,恐怕也不止這六十多種。
隻是,大部分所謂“仙丹”乃是用重金屬如鉛、汞等煉製而成的,人若服食不僅無法長生不老更有可能中毒。
中國和其他地方一樣,煉丹術有兩大信條:
一、相信其他金屬可化為黃金;二、相信服食金丹可以成仙。
現代科學證明煉金術是不可行的,因為金是原子序79的金屬元素,而非化合物。
但作為現代化學的先驅在化學發展史上有一定積極作用。
通過煉金術,人們積累了化學實驗的經驗,發明多種實驗器具,認識許多天然礦物。在歐洲,煉金術成為現代化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現代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認為,古代的煉金術實際上是一種人以自己的心靈發展為參照,對自然界現象的投射行為。
但是,若使用核聚變或核裂變的方式,確有可能將其他元素轉變為金,但不符經濟效益,而且需要龐大能量,故目前無人采用此種煉金方式。
金丹
1.中國古代煉丹術名詞。
包括外丹和內丹兩種。
外丹是用丹砂(紅色硫化汞)與鉛、硫黃等原料燒煉而成的黃色藥金(還丹)其成品叫金丹。
道教認為服食以後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老。
唐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
唐宋以後多指修煉內丹即把人體作爐鼎以體內的精、氣作藥物用神燒煉道教認為使精、氣、神凝聚可結成聖胎即可脫胎換骨而成仙。
原為外丹術術語。
指煉丹家選用某些礦物原料所煉製的丹藥,又稱“仙丹”,認為服後可以長生不死。
內丹術借用金丹一詞指內丹。
道家外丹黃白術在中國盛行了近兩千年。
我國著名的化學史專家袁翰青先生認為:煉丹術是近代化擎的先驅,它所用的實驗器具和藥物則成為化學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質準備。
雖然道家外丹黃白術最終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頑強不息的實踐和探索活動,客觀上卻刺激、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
另外有一種說法中國修仙小說中,道士和一些修煉的精怪可以通過吸收日月精華凝結金丹,也是修真的一個階段。
2.金丹訣
真意發真知,靈知也自應。三家合一家,倏爾身心定。
虛室卻生光,靜中又複陽。采來勤鍛煉,化就紫金霜。
靈竅慧光生,性現塵情滅。朗朗夜明珠,無處不皎潔。
噪性化真性,人心變道心。若非神火鍛,礦裏怎分金?
3、金丹論
金者,堅剛永久不壞之物;丹者,圓滿光淨無虧之物。
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來圓明真靈之性也。
此性在儒則名太極,在釋則名圓覺,在道則名金丹。
名雖分三,其實一物。
儒修之則為聖,釋修之則為佛,道修之則為仙。
三教聖人皆以本來真性為成道之本也。
愚人不知,或用五金八石煆煉成藥為金丹者,非也;真性在大造爐中,經火煆煉成熟,與天地同長久,與日月同光明,豈凡世有質之物能成哉?
金丹思想
鍾呂派
該派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表,為宋元內丹學的肇開者。
不論是南宗、北宗、還是中派、東派、西派等,他們都自稱得鍾呂之真傳,受鍾呂直接或間接之傳授。
鍾離權,字雲房,漢唐隱士。
避亂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王玄甫,授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又於石壁間得《靈寶經》,悟陰陽升降、心腎交合之理。後以內煉丹法傳與呂洞賓、陳樸、鄭文叔、王老誌等。
呂洞賓唐朝時人,名岩,他曆五代戰亂,仕途功名無望,後遇正陽帝君鍾離權,授以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天遁劍法,潛心修道,曾隱居華山與陳摶為師友。
呂洞賓後傳道給華陽施肩吾。
此外,陳樸亦受道於鍾離權,與呂洞賓同時,亦為該派重要人物,他傳接氣之術給宋城張方平,授內丹訣予淮南野叟。
鍾呂派自問世之初,就獨尊自家所修的內丹為唯一大道,而排斥其他一切的煉養方術:該派的主要經典有《還丹歌》、《破迷正道歌》、《靈寶篇》、《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百問篇》、《指玄篇》、《敲爻歌》。此外,呂洞賓弟子宋代施肩吾編有《鍾呂傳道集》、《修真指玄篇》、《會真篇》、《西山眾仙會真記》、《華陽篇》亦述鍾呂丹法。是整理集合鍾呂思想的重要貢獻與傳承者。
《鍾呂傳道集》是鍾呂派的重要代表經典,書中駁斥種種旁法,唯以內丹修煉為正道。該書采用迴答的形式,記錄了鍾離權傳授呂洞賓關於內丹修煉的十八個問題,即分別論述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時、五行、水火、龍虎、丹藥、鉛汞、抽添、河車,還丹、煉形、朝元、內觀、魔難、證驗等丹法要旨。並提出了內丹修煉法有十‘二科,即匹配陰陽、聚散水火、交媾龍虎、燒煉丹藥、肘後飛金晶、,k液還丹、‘k液煉形、金液還丹、金液煉形、朝元煉氣、內觀交換、超脫分形,依法循時,逐階修煉,煉達上乘,則體有光澤,神氣秀美,聖丹生味,靈液透香,行如飄風,目視百步而見秋毫,種種證驗特異,隨功夫深淺而呈現。總之,該書“深達道妙,凡仙家不傳之秘,於此盡情掬示,纖悉無隱,循此修煉,始無歧誤之弊,能入真仙之境.是誠五祖七真一切聖賢之要典。”
其中丹道經典為《周易參同契》、《鍾呂傳道集》、《指玄篇》《大還丹契秘圖》、《先天金大道玄奧口訣》、《悟真篇》、《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等
先天派
為唐五代宋初道士陳摶開創,該派以陝西華山為祖地,故亦稱“老華山派”,見錄於《諸真宗派總簿》。
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或說為普州崇龕(今四川安嶽)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天文地理。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於是放棄仕途,遊曆名山,求仙訪道,隱居在武當山九室岩內養修煉二十餘年,後來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華山石室四卜餘年,與呂洞賓、麻衣道者、譚峭等為師友,深研先天易學、內煉丹道。
其思想融儒、道家學說,陳摶承老莊之思想,啟宋代理學的思想潮流。傳說嚐作《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和《先天圖》,其《無極圖》後被周敦頤演化成“太極圖說”,其《先天圖》被邵雍演化為“象數”體係,更為宋代理學的重要形成部分。
陳摶的內丹理論,以道為主,兼融儒、釋,構成一套係統的理論體係,在道教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宋元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他將易學卦理融人道教煉丹術中,用以解釋內丹修煉過程中的玄妙變化,以生動形象的《無極圖》勾勒出內煉的全過程及其順逆陰陽、五行和人體竅穴等方麵的聯係。陳摶的《無極圖》有縱列的五個圓圈,表示內丹修煉的全過程。朱彝尊《經義考》說該圖“為四位五行:其中由下而一l,初一目:玄牝之門;次二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日:五行定位,五氣朝元;次四日:陰陽配合,取坎填離;最一l日:煉神還虛,複歸無極。”道教中稱此為長生之秘訣。這本來是逆煉歸元內丹理論的一幅圖解,從“冥心太無”人手,待靜而動依次漸進,複歸於無極。這種“順則成人,逆則成仙”的基本原理,始終貫穿於內丹修煉的全過程。
無論是南宗、北宗,還是中派、東派、西派,無論是清靜孤修派,還是陰陽雙修派丹法,都主張逆修返源,將性命還歸虛無。
此外,陳摶在內修方麵,尤其重視“睡功”(胎息法),其修煉著作還有《九室指玄篇》八十一章,《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陰真君還丹歌注》等。
南宗
南宗,又稱紫陽派,以北宋張伯端為開山祖師,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主張“先命後性”、“言命處多,言性處少”的修煉方式,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
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浙江天台人。
他自幼好學,廣涉三教九流,曾為府吏數十年,後來忽悟“一家溫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祿,心向蓬萊仙路,便縱火燒毀案上全部文書,以“火焚文書”罪,被發配嶺南。後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劉海蟾傳授以金丹內煉要訣。
後著丹經《悟真篇》,傳法於石泰,石傳薛道光,薛傳陳楠,陳傳白玉蟾。此五人後被譽為“南宗五祖”,主張清修,其實,內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人為白玉蟾。
張伯端思想端承鍾、呂之學,祖述黃老,仿效《周易參同契》,著為《悟真篇》,內丹之學遂大顯於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之:“是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張伯端認為道、儒、釋“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但與全真北宗不同,南宗丹法,重在命功,先命後性。張伯端主張修性又修命,而且是先從修命下手,所以能出陽神,而禪法隻求速成,跳過了命功,所得便落於下乘,隻能出陰神。所以南之宗雖然對禪法多有所取,但比禪法更加全麵。在修行上,張伯端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似乎也無意建立教團。他本人就是自幼好老莊而非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
傳播發揚的重要人物
從蘇軾的道教養煉方式表中可以發現以下現象:(1)蘇軾幾乎涉及了道教發展數千年來所有的煉養方式。
不論是丹鼎派還是符籙派,不論是內丹還是外丹;不論是服食藥物,還是煉養丹砂;不論是吞咽津液,還是屏閉唿吸;不論是按摩,還是飲食;亦或是修性修命,還是性命雙修。
蘇軾都殷勤的探討,小心的實踐。
而這些煉養方式絕不是哪一個道教門派一時所能夠全部擁有的,也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教派之間互相交流傳播的。這從蘇軾獲得這些方術的途徑也可以得知,他的途徑有三:讀過全部《道藏》。(事見《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讀道藏》);以懇切的態度從道士那裏獲取,包括一些外丹的煉養、氣息的搬運、津液的吞咽等等;從生活經曆———讀百家書、膜拜求簽、行醫經驗等處獲取,包括性情的修養、簽言的理解、醫藥保養以及生活的體悟等等。
(2)用自己親眼所見、卓有功效的按摩、搬運、胎息等進行養煉。
不僅如此,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醫藥學者,他用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得來的養生原則絕對而嚴格地控製著自己的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並且不自私,不隱藏,毫無保留、熱心地介紹給自己的朋友,甚至政敵。
(3)蘇軾重視對於生命的愛護,但更重視對於心性的修煉,也就是在執行性命雙修的同時更服膺於“性”的修養。
從他煉養的選擇態度來看,他是一個道教徒的實用主義者。蘇軾對於道教可謂終身迷戀餘秋雨《蘇東坡突圍》隻說佛教的力量,“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其實道教也是功不可沒,蘇軾用道家的與世無爭,清淨無為來顯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擺明一種姿態給當局者看。《送沈逵赴廣南》中言:“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裏……功名如幻何足計,學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陽甕盎吾何恥。”蘇軾大多數的道教煉養方式也肇起於斯時,《與劉宜翁使君書》說:“軾齒齔好道,本不欲婚宦,為父兄所強,一落世網,不能自逭。然未嚐一念忘此心也。今遠竄荒服,負罪至重,無複歸望。杜門屏居,寢飯之外,更然一事,胸中廓然,更無荊棘。竊謂可以受先生之道。”(《蘇軾文集·第四十九卷》)在黃州時大量的書信可以證明這一點。
翻開他的文集,可以說不但道家的學說思想,而且道家人物、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俯拾可得。少年時有“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屈原塔》)對於名聲富貴的思考、有“日月何促促,塵世苦局束”(《仙都山鹿》)對於生命社會的慨歎。老年時有“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下觀生物息,相吹等蚊蚋”對萬物的洞察,有“東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仇池有歸路,羅浮豈徒來”(《和陶讀〈山海經並引〉十三》)對歸路於道家的訴說。對道家名詞、人物、道場的運用就更多了,《王頤赴建州錢監求侍及草書》一詩中“丁寧勸學不死訣,自言親受方瞳翁……河車挽水灌腦黑,丹砂伏火入頰紅,未能便乞勾漏令,官曹似是錫與銅。”引用了方瞳翁這個人物、“河東”、“挽水”、“灌腦”、“丹砂”這些道家名詞,“勾漏”這個道家的三十六洞天;道家人物還如“列子禦風殊不惡,猶被莊生譏數數”(《張安道樂全堂》)中的列子、莊子;“東坡之師抱撲老,道華亦嚐啖一棗”《遊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
蘇東坡謫居惠州,前後四年時間,但“杖履羅浮殆居其半”。他和兒子蘇過在葛洪煉丹灶附近搭起一間“東坡山房”,並在山房附近煉丹。
東坡希望象葛洪一樣:“絕慶吊於鄉黨,棄當世榮華”,入名山以求長生之道。他崇尚葛洪說:“學道雖恨晚,愧比稚川翁。”在給他兒子蘇過的一首詩中,稱“東坡之師抱樸老,真契早已交前生。”蘇軾在夢中與葛洪談論煉丹之事,他將之寫成詩曰:“析塵妙質本來空,更積微陽一線功;照夜一燈長耿耿,閉門千息自蒙蒙。養成丹灶無煙火,點盡人間有暈銅j寄語山靈停伎倆,不聞不見我何窮。’’竟自認為前世是抱樸子之徒轉世,今生依舊奉為老師。李零先生以為“研究內丹術的起源……丹田學說的提出是一種關鍵”,而“丹田”之說早見於東漢桓帝時的《老子銘》、《仙人王子喬碑》和《抱樸子地真》,據此他認為“它們應是內丹術形成的真正標誌。
內丹思想是東坡著重發揚的,遵照“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的道學思想,“安心守玄牝,閉眼覓黃庭”,默念著《黃庭經》,加功靜觀,進行氣功吐納。更以丹法隱喻作詩留了頗多內丹篇章,開啟了內丹史濃墨重彩的一篇,對當時內丹從上至下的發展傳播曆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白玉蟾也深受蘇軾影響並把蘇軾當成本家。
白玉蟾祖師詩文之中常稱蘇東坡為“坡仙”。
將多種化學原料,放入丹爐等容器內,再經高溫處理,最後提煉成的混合物。
據稱,道士用此法煉製仙藥,服用後可羽化成仙。
因此名為仙丹。
道家外丹黃白術在中國盛行了近兩千年。
我國著名的化學史專家袁翰青先生認為:煉丹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它所用的實驗器具和藥物則成為化學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質準備。
雖然道家外丹黃白術最終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頑強不息的實踐和探索活動,客觀上卻刺激、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
縱觀整個世界化學發展史,正如在西方,在古希臘亞曆山大裏亞時期,“化學在煉金術的原始形式中出現了”一樣,在東方,道家外丹黃白術則孕育了中國燦爛的古代化學,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就是最初在唐代道家金丹家“伏火”實驗中孕育出來的,在北宋時期率先應用於戰爭之中。
而道家外丹黃白術中的金丹思想在中國古代化學思想史上則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有關道家外丹黃白術對中國古代化學思想的貢獻,可參閱今人蓋建民著《道教科學思想發凡》等相關書籍。
提煉工具和設備
關於工具和設備,見於煉丹文獻的大約有十多種,包括丹爐、丹鼎、水海、石榴罐、甘蝸子、抽汞器、華池、研磨器、絹篩、馬尾羅等。
化學成分
元素:汞、硫、碳、錫、鉛、銅、金、銀等。
曆史
受到秦始皇的影響,漢武帝也重蹈了覆轍,他派人用銅修建了高三十丈,周長為一丈七的承露盤,據說用此承露盤接收來的承露混合玉屑服用可以實現人的長生。
同樣的結果,漢武帝也以失敗而告終。
秦始皇實踐長生的行動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其影響卻不小,世間因為他的這次行動流傳了很多關於長生不老藥的傳說。
有人說服用金丹可以長生;有人說吃了人生果可以長生;還有人認為吃了雲母片可以長生等。
正因為有了這些傳說,我國才有很多位皇帝:如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以及明世宗朱厚熜等人,皆因服用含有汞鉛的長生不老藥——“金丹”中毒而未盡天年。
皇帝們追求長生的失敗,使得世人給予長生的評價是——長生不可能實現。
加上現實生活中的確沒有一個長生的人,因而,人們更加自信地認為,人類絕對不可能實現人的長生,長生是違背規律的。但是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或許將來的人類可以實現長生不老。
唐代在煉丹師煉丹的過程中,意外的發明出了火藥,推進了科技的發展。
現代煉丹人
曆史上,最早的仙丹其實是服用仙果仙草來達到長生的。
《史記·封禪書》載:“少君(指李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嚐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其引用許多道家理念,有不少提及養生和修行的理論,相較於西方煉金術,中國的煉丹術更為關注如何達至長生不死。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藥。
漢武帝本人亦熱衷於尋求神仙和長生不死之藥。
東漢時期,煉丹術進一步發展,煉丹家輩出,如魏伯陽,著書《周易參同契》以闡明長生不死之說。繼後,晉代煉丹家陶弘景著《真誥》。至唐代,煉丹術與道教結合而進入全盛時期,這時煉丹術家孫思邈,著作《丹房訣要》。
這些煉丹術著作有頗多化學知識,據統計共有化學元素六十多種,還有許多關於化學變化的記載。
當然、這統計還不夠完整,因為不僅植物性、動物性藥物沒有列入,即使單從金石藥來看,恐怕也不止這六十多種。
隻是,大部分所謂“仙丹”乃是用重金屬如鉛、汞等煉製而成的,人若服食不僅無法長生不老更有可能中毒。
中國和其他地方一樣,煉丹術有兩大信條:
一、相信其他金屬可化為黃金;二、相信服食金丹可以成仙。
現代科學證明煉金術是不可行的,因為金是原子序79的金屬元素,而非化合物。
但作為現代化學的先驅在化學發展史上有一定積極作用。
通過煉金術,人們積累了化學實驗的經驗,發明多種實驗器具,認識許多天然礦物。在歐洲,煉金術成為現代化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現代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認為,古代的煉金術實際上是一種人以自己的心靈發展為參照,對自然界現象的投射行為。
但是,若使用核聚變或核裂變的方式,確有可能將其他元素轉變為金,但不符經濟效益,而且需要龐大能量,故目前無人采用此種煉金方式。
金丹
1.中國古代煉丹術名詞。
包括外丹和內丹兩種。
外丹是用丹砂(紅色硫化汞)與鉛、硫黃等原料燒煉而成的黃色藥金(還丹)其成品叫金丹。
道教認為服食以後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老。
唐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
唐宋以後多指修煉內丹即把人體作爐鼎以體內的精、氣作藥物用神燒煉道教認為使精、氣、神凝聚可結成聖胎即可脫胎換骨而成仙。
原為外丹術術語。
指煉丹家選用某些礦物原料所煉製的丹藥,又稱“仙丹”,認為服後可以長生不死。
內丹術借用金丹一詞指內丹。
道家外丹黃白術在中國盛行了近兩千年。
我國著名的化學史專家袁翰青先生認為:煉丹術是近代化擎的先驅,它所用的實驗器具和藥物則成為化學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質準備。
雖然道家外丹黃白術最終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頑強不息的實踐和探索活動,客觀上卻刺激、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
另外有一種說法中國修仙小說中,道士和一些修煉的精怪可以通過吸收日月精華凝結金丹,也是修真的一個階段。
2.金丹訣
真意發真知,靈知也自應。三家合一家,倏爾身心定。
虛室卻生光,靜中又複陽。采來勤鍛煉,化就紫金霜。
靈竅慧光生,性現塵情滅。朗朗夜明珠,無處不皎潔。
噪性化真性,人心變道心。若非神火鍛,礦裏怎分金?
3、金丹論
金者,堅剛永久不壞之物;丹者,圓滿光淨無虧之物。
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來圓明真靈之性也。
此性在儒則名太極,在釋則名圓覺,在道則名金丹。
名雖分三,其實一物。
儒修之則為聖,釋修之則為佛,道修之則為仙。
三教聖人皆以本來真性為成道之本也。
愚人不知,或用五金八石煆煉成藥為金丹者,非也;真性在大造爐中,經火煆煉成熟,與天地同長久,與日月同光明,豈凡世有質之物能成哉?
金丹思想
鍾呂派
該派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表,為宋元內丹學的肇開者。
不論是南宗、北宗、還是中派、東派、西派等,他們都自稱得鍾呂之真傳,受鍾呂直接或間接之傳授。
鍾離權,字雲房,漢唐隱士。
避亂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王玄甫,授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又於石壁間得《靈寶經》,悟陰陽升降、心腎交合之理。後以內煉丹法傳與呂洞賓、陳樸、鄭文叔、王老誌等。
呂洞賓唐朝時人,名岩,他曆五代戰亂,仕途功名無望,後遇正陽帝君鍾離權,授以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天遁劍法,潛心修道,曾隱居華山與陳摶為師友。
呂洞賓後傳道給華陽施肩吾。
此外,陳樸亦受道於鍾離權,與呂洞賓同時,亦為該派重要人物,他傳接氣之術給宋城張方平,授內丹訣予淮南野叟。
鍾呂派自問世之初,就獨尊自家所修的內丹為唯一大道,而排斥其他一切的煉養方術:該派的主要經典有《還丹歌》、《破迷正道歌》、《靈寶篇》、《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百問篇》、《指玄篇》、《敲爻歌》。此外,呂洞賓弟子宋代施肩吾編有《鍾呂傳道集》、《修真指玄篇》、《會真篇》、《西山眾仙會真記》、《華陽篇》亦述鍾呂丹法。是整理集合鍾呂思想的重要貢獻與傳承者。
《鍾呂傳道集》是鍾呂派的重要代表經典,書中駁斥種種旁法,唯以內丹修煉為正道。該書采用迴答的形式,記錄了鍾離權傳授呂洞賓關於內丹修煉的十八個問題,即分別論述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時、五行、水火、龍虎、丹藥、鉛汞、抽添、河車,還丹、煉形、朝元、內觀、魔難、證驗等丹法要旨。並提出了內丹修煉法有十‘二科,即匹配陰陽、聚散水火、交媾龍虎、燒煉丹藥、肘後飛金晶、,k液還丹、‘k液煉形、金液還丹、金液煉形、朝元煉氣、內觀交換、超脫分形,依法循時,逐階修煉,煉達上乘,則體有光澤,神氣秀美,聖丹生味,靈液透香,行如飄風,目視百步而見秋毫,種種證驗特異,隨功夫深淺而呈現。總之,該書“深達道妙,凡仙家不傳之秘,於此盡情掬示,纖悉無隱,循此修煉,始無歧誤之弊,能入真仙之境.是誠五祖七真一切聖賢之要典。”
其中丹道經典為《周易參同契》、《鍾呂傳道集》、《指玄篇》《大還丹契秘圖》、《先天金大道玄奧口訣》、《悟真篇》、《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等
先天派
為唐五代宋初道士陳摶開創,該派以陝西華山為祖地,故亦稱“老華山派”,見錄於《諸真宗派總簿》。
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或說為普州崇龕(今四川安嶽)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天文地理。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於是放棄仕途,遊曆名山,求仙訪道,隱居在武當山九室岩內養修煉二十餘年,後來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華山石室四卜餘年,與呂洞賓、麻衣道者、譚峭等為師友,深研先天易學、內煉丹道。
其思想融儒、道家學說,陳摶承老莊之思想,啟宋代理學的思想潮流。傳說嚐作《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和《先天圖》,其《無極圖》後被周敦頤演化成“太極圖說”,其《先天圖》被邵雍演化為“象數”體係,更為宋代理學的重要形成部分。
陳摶的內丹理論,以道為主,兼融儒、釋,構成一套係統的理論體係,在道教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宋元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他將易學卦理融人道教煉丹術中,用以解釋內丹修煉過程中的玄妙變化,以生動形象的《無極圖》勾勒出內煉的全過程及其順逆陰陽、五行和人體竅穴等方麵的聯係。陳摶的《無極圖》有縱列的五個圓圈,表示內丹修煉的全過程。朱彝尊《經義考》說該圖“為四位五行:其中由下而一l,初一目:玄牝之門;次二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日:五行定位,五氣朝元;次四日:陰陽配合,取坎填離;最一l日:煉神還虛,複歸無極。”道教中稱此為長生之秘訣。這本來是逆煉歸元內丹理論的一幅圖解,從“冥心太無”人手,待靜而動依次漸進,複歸於無極。這種“順則成人,逆則成仙”的基本原理,始終貫穿於內丹修煉的全過程。
無論是南宗、北宗,還是中派、東派、西派,無論是清靜孤修派,還是陰陽雙修派丹法,都主張逆修返源,將性命還歸虛無。
此外,陳摶在內修方麵,尤其重視“睡功”(胎息法),其修煉著作還有《九室指玄篇》八十一章,《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陰真君還丹歌注》等。
南宗
南宗,又稱紫陽派,以北宋張伯端為開山祖師,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主張“先命後性”、“言命處多,言性處少”的修煉方式,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
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浙江天台人。
他自幼好學,廣涉三教九流,曾為府吏數十年,後來忽悟“一家溫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祿,心向蓬萊仙路,便縱火燒毀案上全部文書,以“火焚文書”罪,被發配嶺南。後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劉海蟾傳授以金丹內煉要訣。
後著丹經《悟真篇》,傳法於石泰,石傳薛道光,薛傳陳楠,陳傳白玉蟾。此五人後被譽為“南宗五祖”,主張清修,其實,內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人為白玉蟾。
張伯端思想端承鍾、呂之學,祖述黃老,仿效《周易參同契》,著為《悟真篇》,內丹之學遂大顯於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之:“是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張伯端認為道、儒、釋“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但與全真北宗不同,南宗丹法,重在命功,先命後性。張伯端主張修性又修命,而且是先從修命下手,所以能出陽神,而禪法隻求速成,跳過了命功,所得便落於下乘,隻能出陰神。所以南之宗雖然對禪法多有所取,但比禪法更加全麵。在修行上,張伯端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似乎也無意建立教團。他本人就是自幼好老莊而非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
傳播發揚的重要人物
從蘇軾的道教養煉方式表中可以發現以下現象:(1)蘇軾幾乎涉及了道教發展數千年來所有的煉養方式。
不論是丹鼎派還是符籙派,不論是內丹還是外丹;不論是服食藥物,還是煉養丹砂;不論是吞咽津液,還是屏閉唿吸;不論是按摩,還是飲食;亦或是修性修命,還是性命雙修。
蘇軾都殷勤的探討,小心的實踐。
而這些煉養方式絕不是哪一個道教門派一時所能夠全部擁有的,也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教派之間互相交流傳播的。這從蘇軾獲得這些方術的途徑也可以得知,他的途徑有三:讀過全部《道藏》。(事見《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讀道藏》);以懇切的態度從道士那裏獲取,包括一些外丹的煉養、氣息的搬運、津液的吞咽等等;從生活經曆———讀百家書、膜拜求簽、行醫經驗等處獲取,包括性情的修養、簽言的理解、醫藥保養以及生活的體悟等等。
(2)用自己親眼所見、卓有功效的按摩、搬運、胎息等進行養煉。
不僅如此,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醫藥學者,他用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得來的養生原則絕對而嚴格地控製著自己的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並且不自私,不隱藏,毫無保留、熱心地介紹給自己的朋友,甚至政敵。
(3)蘇軾重視對於生命的愛護,但更重視對於心性的修煉,也就是在執行性命雙修的同時更服膺於“性”的修養。
從他煉養的選擇態度來看,他是一個道教徒的實用主義者。蘇軾對於道教可謂終身迷戀餘秋雨《蘇東坡突圍》隻說佛教的力量,“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其實道教也是功不可沒,蘇軾用道家的與世無爭,清淨無為來顯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擺明一種姿態給當局者看。《送沈逵赴廣南》中言:“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裏……功名如幻何足計,學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陽甕盎吾何恥。”蘇軾大多數的道教煉養方式也肇起於斯時,《與劉宜翁使君書》說:“軾齒齔好道,本不欲婚宦,為父兄所強,一落世網,不能自逭。然未嚐一念忘此心也。今遠竄荒服,負罪至重,無複歸望。杜門屏居,寢飯之外,更然一事,胸中廓然,更無荊棘。竊謂可以受先生之道。”(《蘇軾文集·第四十九卷》)在黃州時大量的書信可以證明這一點。
翻開他的文集,可以說不但道家的學說思想,而且道家人物、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俯拾可得。少年時有“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屈原塔》)對於名聲富貴的思考、有“日月何促促,塵世苦局束”(《仙都山鹿》)對於生命社會的慨歎。老年時有“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下觀生物息,相吹等蚊蚋”對萬物的洞察,有“東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仇池有歸路,羅浮豈徒來”(《和陶讀〈山海經並引〉十三》)對歸路於道家的訴說。對道家名詞、人物、道場的運用就更多了,《王頤赴建州錢監求侍及草書》一詩中“丁寧勸學不死訣,自言親受方瞳翁……河車挽水灌腦黑,丹砂伏火入頰紅,未能便乞勾漏令,官曹似是錫與銅。”引用了方瞳翁這個人物、“河東”、“挽水”、“灌腦”、“丹砂”這些道家名詞,“勾漏”這個道家的三十六洞天;道家人物還如“列子禦風殊不惡,猶被莊生譏數數”(《張安道樂全堂》)中的列子、莊子;“東坡之師抱撲老,道華亦嚐啖一棗”《遊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
蘇東坡謫居惠州,前後四年時間,但“杖履羅浮殆居其半”。他和兒子蘇過在葛洪煉丹灶附近搭起一間“東坡山房”,並在山房附近煉丹。
東坡希望象葛洪一樣:“絕慶吊於鄉黨,棄當世榮華”,入名山以求長生之道。他崇尚葛洪說:“學道雖恨晚,愧比稚川翁。”在給他兒子蘇過的一首詩中,稱“東坡之師抱樸老,真契早已交前生。”蘇軾在夢中與葛洪談論煉丹之事,他將之寫成詩曰:“析塵妙質本來空,更積微陽一線功;照夜一燈長耿耿,閉門千息自蒙蒙。養成丹灶無煙火,點盡人間有暈銅j寄語山靈停伎倆,不聞不見我何窮。’’竟自認為前世是抱樸子之徒轉世,今生依舊奉為老師。李零先生以為“研究內丹術的起源……丹田學說的提出是一種關鍵”,而“丹田”之說早見於東漢桓帝時的《老子銘》、《仙人王子喬碑》和《抱樸子地真》,據此他認為“它們應是內丹術形成的真正標誌。
內丹思想是東坡著重發揚的,遵照“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的道學思想,“安心守玄牝,閉眼覓黃庭”,默念著《黃庭經》,加功靜觀,進行氣功吐納。更以丹法隱喻作詩留了頗多內丹篇章,開啟了內丹史濃墨重彩的一篇,對當時內丹從上至下的發展傳播曆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白玉蟾也深受蘇軾影響並把蘇軾當成本家。
白玉蟾祖師詩文之中常稱蘇東坡為“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