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傅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晉朝的竇傅,是河內人。
永和年中,和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自都掌握著軍隊,相互之間又不和。竇傅被高昌所用,當了官長。
呂護派騎兵包抄襲擊,竇傅被俘,同伴有六七個人,一同被抓到監獄中,帶上枷鎖看管非常的嚴密,準備等到時就殺了他們。
僧人支遁山當時在呂護的營中,原先就和竇傅互相認識。
聽說他被俘要死了,遁山就到獄中去看望他,隔著門說話。
竇傅對遁山說:“現在被囚禁,命在旦夕,什麽人能相救呢?”
遁山說:“如果能虔誠地請求皈依佛法,就一定有感應。”
竇傅先前也聽說過觀世音,等聽遁山的一番話,就專心誦念。
三天三夜,誠心誠意自然向佛。
再看他的鎖枷,象感覺有緩解似的,和平常不同,就試著活動活動,刑具一下子離開身體。
竇傅又誠心地說:“今天承蒙你可憐庇祐,已讓枷鎖自開。而我的同伴很多,我無心獨自離去。觀世音神力普渡,應當讓他們都免難。”
說完,又拉其他的人,其他的人都先後解落枷鎖,就象有人割掉了似的,於是開門逃走。
在巡邏人之間,沒有人察覺,就越城而去,走了四五裏,天亮了,不敢再走了,就隱蔽在一個樹林中。
不一會,呂護發覺囚犯逃走,大隊人馬去追,四處收捕,燒草毀林,沒有搜查不到的地方,唯獨竇傅所隱藏的一畝左右的地方,始終沒有人到,才能脫險而迴。
鄉裏的人都異常地敬信,都非常信奉佛法。
遁山以後過江,為了感謝遁山竇敷把這些事到處傳揚。
【原文】晉竇傅者,河內人。永和中,並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傅為昌所用,作官長。護遣騎抄擊,為所俘執,同伴六七人,共係一獄,鎖械甚嚴,克日當殺之。沙門支遁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傅相識,聞其執厄,(“厄”原作“尼”。據明抄本、許本改。)山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傅謂山曰:“今困厄,命在漏刻,何方得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必有感應。”傅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如覺緩解,有異於常。聊試推蕩,摧然離體,傅乃複致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複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逾城逕去。行四五裏,天明,不敢複進,共逃隱一林中。須臾,護覺失囚,人馬絡繹,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遍至。唯傅所隱一畝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鄉裏敬信異常,鹹信奉佛法,遁山後過江,為謝居士敷具說其事焉。(出《真傅拾遺》。明抄本作出《冥祥記》)
永和年中,和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自都掌握著軍隊,相互之間又不和。竇傅被高昌所用,當了官長。
呂護派騎兵包抄襲擊,竇傅被俘,同伴有六七個人,一同被抓到監獄中,帶上枷鎖看管非常的嚴密,準備等到時就殺了他們。
僧人支遁山當時在呂護的營中,原先就和竇傅互相認識。
聽說他被俘要死了,遁山就到獄中去看望他,隔著門說話。
竇傅對遁山說:“現在被囚禁,命在旦夕,什麽人能相救呢?”
遁山說:“如果能虔誠地請求皈依佛法,就一定有感應。”
竇傅先前也聽說過觀世音,等聽遁山的一番話,就專心誦念。
三天三夜,誠心誠意自然向佛。
再看他的鎖枷,象感覺有緩解似的,和平常不同,就試著活動活動,刑具一下子離開身體。
竇傅又誠心地說:“今天承蒙你可憐庇祐,已讓枷鎖自開。而我的同伴很多,我無心獨自離去。觀世音神力普渡,應當讓他們都免難。”
說完,又拉其他的人,其他的人都先後解落枷鎖,就象有人割掉了似的,於是開門逃走。
在巡邏人之間,沒有人察覺,就越城而去,走了四五裏,天亮了,不敢再走了,就隱蔽在一個樹林中。
不一會,呂護發覺囚犯逃走,大隊人馬去追,四處收捕,燒草毀林,沒有搜查不到的地方,唯獨竇傅所隱藏的一畝左右的地方,始終沒有人到,才能脫險而迴。
鄉裏的人都異常地敬信,都非常信奉佛法。
遁山以後過江,為了感謝遁山竇敷把這些事到處傳揚。
【原文】晉竇傅者,河內人。永和中,並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傅為昌所用,作官長。護遣騎抄擊,為所俘執,同伴六七人,共係一獄,鎖械甚嚴,克日當殺之。沙門支遁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傅相識,聞其執厄,(“厄”原作“尼”。據明抄本、許本改。)山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傅謂山曰:“今困厄,命在漏刻,何方得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必有感應。”傅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如覺緩解,有異於常。聊試推蕩,摧然離體,傅乃複致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複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逾城逕去。行四五裏,天明,不敢複進,共逃隱一林中。須臾,護覺失囚,人馬絡繹,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遍至。唯傅所隱一畝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鄉裏敬信異常,鹹信奉佛法,遁山後過江,為謝居士敷具說其事焉。(出《真傅拾遺》。明抄本作出《冥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