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鏡記 二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古鏡映日月,蘇綽卦無雙
大業八年四月的一天。
中午王度躺在客廳裏休息,覺得太陽漸漸昏暗下來。
下屬的官吏跑來告訴他發生日蝕了。
王度就整理衣服,拿起鏡子,覺得鏡子也昏濁不清,光彩不在。
他覺得寶鏡可能是采擷天地陰陽之氣的,否則為什麽太陽黯淡,它也無光呢?
正在琢磨時,寶鏡漸漸明亮起來,而戶外的陽光也明朗了。
等到日蝕過去,陽光普照,寶鏡也恢複了原狀。
從那以後,每逢雲遮霧繞,日月無光,寶鏡也同樣昏昧不清。
這年的八月十五,王度的朋友薛俠說他得到一把銅劍,劍長四尺,劍身與柄連為一體,柄上刻有龍鳳,左邊紋路如火焰,右邊紋路似水波,光彩奪目,一看就知道不是尋常之物。
薛俠拿著它對王度說:“這劍我曾經試過,每月十五,天地清朗,放在暗室裏,能發出夜光,可以照好幾丈遠。我得到它有些日子了。我知道你喜歡新奇古怪的東西,就拿來今晚試給你看。”
王度聽了很高興。
當天晚上,天氣很好。我封閉了一間暗室,和薛俠一起進去。
他拿出寶鏡,放在身旁。
不一會兒鏡子就亮了起來,能把整個屋子照得像白天一樣。
銅劍橫放在邊上,則一點光彩都看不出來了。
薛俠看了大為驚異,說:“把鏡子收起來試試。”
王度收起鏡子,然後劍亮了起來,不過光照才一兩尺遠。
薛俠撫摸著銅劍歎息道:“天底下的神物,也有互相降服的啊!”
此後,每到月圓之夜,王度就拿寶鏡到暗室,鏡子的光總是可以照耀好幾丈遠,但如果月光一照進來,寶鏡就立刻失去了光彩。
難道是因為太陽和月亮的光華,寶鏡抵擋不住嗎?
這一年冬天,他兼任著作郎,奉命編撰國史,準備為蘇綽寫傳記。
王度有一個家奴叫豹生,已經七十歲了。
他原來在蘇家當差,知道不少曆史掌故,還能寫一點文章。
他看見我替蘇綽傳記,竟然悲傷的把持不住,對王度說:“蘇綽老爺對我有知遇之恩,今天看見老爺寫他過往的事跡,所以感到悲傷。老爺的寶鏡是蘇老爺一位河南的朋友苗季子留給他的。蘇老爺非常喜愛。蘇老爺臨終之前,曾把苗季子叫去,說:‘我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我死了不知道這個寶鏡會落到誰的手上。今天打算算一卦,你在旁邊看著吧’我便取來蓍草,蘇老爺自己擺布卦象。卦象出來後,他說:‘我死十多年後,我家會丟失這寶鏡,不知道它流落到哪裏。但像這樣的神物,無論怎樣都會有征兆。如今汾河附近,經常有寶氣升騰,與卦象吻合,寶鏡大概會到那裏去吧?’苗季子問:‘也是被人得到嗎?’蘇老爺又仔細地看了看卦象,說:‘先到姓侯的家中,然後被姓王的人得到。再往後,就不知道了。’”豹生說完,便哭了。
王度詢問了蘇家的人,說原來是有寶鏡的,蘇老爺去世後,就丟失了,和豹生說的一樣。
所以,王度為蘇綽寫的傳記,也把這件事寫在了末尾。
蘇綽算卦的本事天下無雙,但很少露一手,這就是證明吧。
【原文】大業八年四月一日,太陽虧。度時在台直,晝臥廳閣,覺日漸昏。諸吏告度以日蝕甚。整衣時,引鏡出,自覺鏡亦昏昧,無複光色。度以寶鏡之作,合於陰陽光景之妙。不然,豈合以太陽曜而寶鏡以無光乎?歎怪未已。俄而光彩出,日亦漸明。比及日複,鏡亦精朗如故。自此之後,每日用薄蝕,鏡亦昏昧。其年八月十五日,友人薛俠者獲一銅劍,長四尺,劍連於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焰,右文如水波。光彩的爍,非常物也。俠持過度,曰:“此劍俠常試之,每月十五日,天地清朗,置之暗室,自然有光,傍照數丈。俠持之有日月矣。明公好奇愛古,如饑如渴,願與君今夕一試。”度喜甚。其夜,果遇天地清霽。密閉一室,無複脫隙,與俠同宿。度亦出寶鏡,置於座側,俄而鏡上吐光,明照一室,相視如晝。劍橫其側,無複光彩。俠大驚,曰:“請內鏡於匣!”度從其言,然後劍乃吐光,不過一二尺耳。俠撫劍,歎曰:“天下神物,已有相伏之理也。”是後每至月望,則出鏡於暗室,光嚐照數丈。若月影入室,則無光也。豈太陽太陰之耀,不可敵也乎?其年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欲為蘇綽立傳。度家有奴曰豹生,年七十矣。本蘇氏部曲,頻涉史傳,略解屬文。見度傳草,因悲不自勝,度問其故。謂度曰:“豹生常受蘇公厚遇,今見蘇公言驗,是以悲耳。郎君所有寶鏡,是蘇公友人河南苗季子所遺蘇公者。蘇公愛之甚。蘇公臨亡之歲,戚戚不樂。常召苗生謂曰:“自度死日不久,不知此鏡當入誰手,今欲以蓍筮一卦,先生幸觀之也。”便顧豹生取蓍,蘇生自揲布卦。卦訖,蘇公曰:“我死十餘年,我家當失此鏡,不知所在。然天地神物,動靜有征。今河汾之間往往有寶氣,與卦兆相合,鏡其往彼乎?”季子曰:“亦為人所得乎?”蘇公又詳其卦,雲:“先入侯家,複歸王氏。過此以往,莫知所之也。”豹生言訖涕位。度問蘇氏,果雲舊有此鏡。蘇公亮後亦失所在,如豹生之言。故度為蘇公傳,亦具其事於未篇,論蘇公蓍筮絕倫,默而獨用,謂此也。
【注釋】蘇綽(年),字令綽,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名臣,三國時曹魏侍中蘇則九世孫。
年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尤善算術,深得宇文泰信任,拜為大行台左丞,參與機密,助其改革製度。曾創製計帳、戶籍等法,精簡冗員,設置屯田、鄉官,增加國家賦稅收入。
大業八年四月的一天。
中午王度躺在客廳裏休息,覺得太陽漸漸昏暗下來。
下屬的官吏跑來告訴他發生日蝕了。
王度就整理衣服,拿起鏡子,覺得鏡子也昏濁不清,光彩不在。
他覺得寶鏡可能是采擷天地陰陽之氣的,否則為什麽太陽黯淡,它也無光呢?
正在琢磨時,寶鏡漸漸明亮起來,而戶外的陽光也明朗了。
等到日蝕過去,陽光普照,寶鏡也恢複了原狀。
從那以後,每逢雲遮霧繞,日月無光,寶鏡也同樣昏昧不清。
這年的八月十五,王度的朋友薛俠說他得到一把銅劍,劍長四尺,劍身與柄連為一體,柄上刻有龍鳳,左邊紋路如火焰,右邊紋路似水波,光彩奪目,一看就知道不是尋常之物。
薛俠拿著它對王度說:“這劍我曾經試過,每月十五,天地清朗,放在暗室裏,能發出夜光,可以照好幾丈遠。我得到它有些日子了。我知道你喜歡新奇古怪的東西,就拿來今晚試給你看。”
王度聽了很高興。
當天晚上,天氣很好。我封閉了一間暗室,和薛俠一起進去。
他拿出寶鏡,放在身旁。
不一會兒鏡子就亮了起來,能把整個屋子照得像白天一樣。
銅劍橫放在邊上,則一點光彩都看不出來了。
薛俠看了大為驚異,說:“把鏡子收起來試試。”
王度收起鏡子,然後劍亮了起來,不過光照才一兩尺遠。
薛俠撫摸著銅劍歎息道:“天底下的神物,也有互相降服的啊!”
此後,每到月圓之夜,王度就拿寶鏡到暗室,鏡子的光總是可以照耀好幾丈遠,但如果月光一照進來,寶鏡就立刻失去了光彩。
難道是因為太陽和月亮的光華,寶鏡抵擋不住嗎?
這一年冬天,他兼任著作郎,奉命編撰國史,準備為蘇綽寫傳記。
王度有一個家奴叫豹生,已經七十歲了。
他原來在蘇家當差,知道不少曆史掌故,還能寫一點文章。
他看見我替蘇綽傳記,竟然悲傷的把持不住,對王度說:“蘇綽老爺對我有知遇之恩,今天看見老爺寫他過往的事跡,所以感到悲傷。老爺的寶鏡是蘇老爺一位河南的朋友苗季子留給他的。蘇老爺非常喜愛。蘇老爺臨終之前,曾把苗季子叫去,說:‘我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我死了不知道這個寶鏡會落到誰的手上。今天打算算一卦,你在旁邊看著吧’我便取來蓍草,蘇老爺自己擺布卦象。卦象出來後,他說:‘我死十多年後,我家會丟失這寶鏡,不知道它流落到哪裏。但像這樣的神物,無論怎樣都會有征兆。如今汾河附近,經常有寶氣升騰,與卦象吻合,寶鏡大概會到那裏去吧?’苗季子問:‘也是被人得到嗎?’蘇老爺又仔細地看了看卦象,說:‘先到姓侯的家中,然後被姓王的人得到。再往後,就不知道了。’”豹生說完,便哭了。
王度詢問了蘇家的人,說原來是有寶鏡的,蘇老爺去世後,就丟失了,和豹生說的一樣。
所以,王度為蘇綽寫的傳記,也把這件事寫在了末尾。
蘇綽算卦的本事天下無雙,但很少露一手,這就是證明吧。
【原文】大業八年四月一日,太陽虧。度時在台直,晝臥廳閣,覺日漸昏。諸吏告度以日蝕甚。整衣時,引鏡出,自覺鏡亦昏昧,無複光色。度以寶鏡之作,合於陰陽光景之妙。不然,豈合以太陽曜而寶鏡以無光乎?歎怪未已。俄而光彩出,日亦漸明。比及日複,鏡亦精朗如故。自此之後,每日用薄蝕,鏡亦昏昧。其年八月十五日,友人薛俠者獲一銅劍,長四尺,劍連於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焰,右文如水波。光彩的爍,非常物也。俠持過度,曰:“此劍俠常試之,每月十五日,天地清朗,置之暗室,自然有光,傍照數丈。俠持之有日月矣。明公好奇愛古,如饑如渴,願與君今夕一試。”度喜甚。其夜,果遇天地清霽。密閉一室,無複脫隙,與俠同宿。度亦出寶鏡,置於座側,俄而鏡上吐光,明照一室,相視如晝。劍橫其側,無複光彩。俠大驚,曰:“請內鏡於匣!”度從其言,然後劍乃吐光,不過一二尺耳。俠撫劍,歎曰:“天下神物,已有相伏之理也。”是後每至月望,則出鏡於暗室,光嚐照數丈。若月影入室,則無光也。豈太陽太陰之耀,不可敵也乎?其年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欲為蘇綽立傳。度家有奴曰豹生,年七十矣。本蘇氏部曲,頻涉史傳,略解屬文。見度傳草,因悲不自勝,度問其故。謂度曰:“豹生常受蘇公厚遇,今見蘇公言驗,是以悲耳。郎君所有寶鏡,是蘇公友人河南苗季子所遺蘇公者。蘇公愛之甚。蘇公臨亡之歲,戚戚不樂。常召苗生謂曰:“自度死日不久,不知此鏡當入誰手,今欲以蓍筮一卦,先生幸觀之也。”便顧豹生取蓍,蘇生自揲布卦。卦訖,蘇公曰:“我死十餘年,我家當失此鏡,不知所在。然天地神物,動靜有征。今河汾之間往往有寶氣,與卦兆相合,鏡其往彼乎?”季子曰:“亦為人所得乎?”蘇公又詳其卦,雲:“先入侯家,複歸王氏。過此以往,莫知所之也。”豹生言訖涕位。度問蘇氏,果雲舊有此鏡。蘇公亮後亦失所在,如豹生之言。故度為蘇公傳,亦具其事於未篇,論蘇公蓍筮絕倫,默而獨用,謂此也。
【注釋】蘇綽(年),字令綽,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名臣,三國時曹魏侍中蘇則九世孫。
年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尤善算術,深得宇文泰信任,拜為大行台左丞,參與機密,助其改革製度。曾創製計帳、戶籍等法,精簡冗員,設置屯田、鄉官,增加國家賦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