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鬼神有無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位講學者言說世上無鬼,一些人向他問難:“現在正值酷暑,你敢到墓地去獨宿納涼一夜嗎?”
這位老先生毫不猶豫地去了,一夜平安無事。
迴來後洋洋自得,說:“朱文公說世上有鬼,難道不是在騙人嗎!”
我說:“攜帶許多財物遠行千裏,路上沒有遇上強盜,不能說路上就沒有強盜;縱獵終日,沒見到野獸,不能說野外就沒有野獸。因為一個地方沒有鬼,就斷言天下根本沒鬼;因為一夜沒遇上鬼,就斷言萬古皆無鬼,這等於是舉一廢百啊。況且,無鬼論的創始人,是晉朝人阮瞻,不是朱文公。朱文公隻是說,人死後魂升天魄降地,此為常理,而一切靈怪的出現並非常理,他並未肯定天下無鬼。
金去偽記錄道:‘二程(程顥、程頤)當初沒有說無鬼神,隻是說沒有現在世俗所說的那種鬼神。’
楊道夫記錄道:‘雨風露雷,日月晝夜,這些都是鬼神存在的跡象,這裏所說的鬼神足光天化日之下公平正直的鬼神。至於所說的於梁間唿嘯,觸人心胸者,則是所謂陰暗邪妄、忽隱忽現、忽來忽去、忽聚忽散的鬼神。有人禱告,他們就應允,有人祈求,他們就賜與,這足以說明:鬼域與人間同出一理。’
包揚記錄道:‘鬼神主人生死之理,絕不像佛家所說、世俗人主張的那樣,但其事又十分明白,這就不能用道理推論,所以也就不必理會了。’
包揚又記錄道:c南軒(宋·張口)堅決不信鬼神。可夏禹時期的一尊鼎上鑄有魑魅魍魎的圖像,可見那時已有鬼神,深山大澤,是他們居住之地。
人們去占領他們的住地,他們怎麽會不出來作祟呢。
豫章的劉道人,在一個山頂上結庵居住。
一天,許多蜥蜴進庵,喝光了庵裏的水。
不一會兒,庵外堆滿了冰雹。次日,山下果然下了冰雹。
有一個女子,他的丈夫叫劉文。
劉文人很樸實,不會說假話。
劉文說,他曾路過一座山嶺,聽到溪邊林子裏有響動,原來是無數隻蜥蜴,各自抱著一個像水晶一樣的東西。
劉文繼續向前走了不過幾裏地,天上就下起了冰雹。
這道理又不知該如何解釋。
過去,有一座城鎮,鎮裏有一尊泥塑的大佛,這一帶人十分崇信它。
後來有一個無賴砍去了大佛的頭,百姓們聚集在大佛麵前哭泣,大佛頸部的泥木上長出了舍利。泥木上怎麽能長出遮種東西,大概是人心所致吧。’
吳必大記錄道:‘因為談論到薛士龍家見到了鬼,(朱子)說:世上信鬼神的人,都說天地間確實有鬼;不信鬼神的人,則斷定世上無鬼。可是,又有自稱真見過鬼的人,鄭景望就是以薛氏所見為根據,認為世上有鬼神。其實,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見的不過是虹霓之類的東西罷了。
有人問:虹霓隻是氣呢,還是有形有質?
(朱子)迴答說:它既然能吸水,也自然就有肚腸,隻有虹霓消散才形質全無,像雷神一樣同屬一類。’
林賜記錄道:‘世上見過鬼神的人很多,不知到底是有還是沒有?
(朱子)說:既然世上有很多人見過鬼神,怎麽能說沒有呢,但這不是正理。如春秋時伯有為人所殺,死後變為厲鬼,伊川(程頤)認為這說明另一個道理,即一個人氣數未盡而強使他死去,他的魂魄無所歸依,自然要變為厲鬼。當年有人乘船在淮河上夜行,見到無數影子,似人非人,出沒於船兩邊的水麵上。這人明知是鬼,不得已硬衝了過去。一打聽,此地是古戰場,那些人都死於非命,含冤抱屈,所以死後魂魄不散。在座的一人說:我家鄉有個叫李三的人,死後變為厲鬼。鄉間隻要有祭祀典禮,也一定給他設個牌位。後來因為有人放爆仗,燒掉了李三所依附的一棵樹,從此後他不再作祟。
(朱子)說:這是因為他受屈而死,精氣未散,現在被爆仗驚散了。
沈口記錄道:有人對他的死不服氣,所以雖然已死但精氣不散,於是便興妖作怪。如橫死之人和僧道死後皆聚氣不散。
(原注:僧道務養精神,所以凝聚不散。),
萬人傑記錄道:‘人死後氣散,泯然而不留痕跡。是正常現象。那麽,因何又有托生的說法呢?這是因為死後氣聚未散,又正好與生氣湊在一起,於是得以再生。’
葉賀孫記錄道:‘潭州有一件公案:妻子殺了丈夫,偷偷埋掉了。後來被殺的人出來作祟。事發後,即不再作祟。對這種罪犯如不懲處,則死者的冤枉就不能化解。,李壯祖記錄道:“有人問:世上有許多享受廟祀的神,綿延經曆數百年,又是什麽道理呢?
(朱子)說:廟神享受祭祀久了,也會逐漸消散。以前,我在南康做太守時,那裏久旱,人們不免向神禱告求雨。他們偶然來到一座廟宇前,見有三間破屋,頹敗不堪。那裏的人說,三、五十年前,這座廟非常靈驗,以至於求神者可以隔著帷帳與神談話。當初是那樣靈驗,而今卻如此頹敗,可見神也會消散。’
葉賀孫記錄道:‘談論鬼神之事,有人說蜀中灌口二郎廟是因為李冰開鑿離堆治水有功而為他立的,現在廟裏出現許多靈怪,這是他的二兒子鬧的,而不是李冰。最初,封廟裏的神為王,後來宋微宗好道,改封真君。張魏公(張浚)用兵時,曾到廟中禱告,夜裏夢見廟神對他說:我一向被封為王,得到葷食的祭祀,所以威福得以施行。現在號為真君,雖名份尊貴,但人們用素食祭祀我,嚐不到肉腥兒,威福無法施行,自然就不靈了。現在,必須仍封戒為王,才能恢複我的威靈。於是張魏公向皇上求情,恢複廟神的原封號。不知道魏公是真做了這個夢,還是因為一時用兵,托此說以鼓舞士氣。此地還有一個梓潼神,也很靈。這兩個神分別占領兩川,形成割據之勢。一般地講,用生物祭祀鬼神,都是借著生氣顯靈,古人用牲畜血、龜血來祭鍾,都是這個意思。漢卿說,李通講有人射虎,見到虎身後有一些人相隨,這些人都是被虎傷害的人的鬼魂,他們雖死但生氣未散,所以聚成人形。’
黃義剛記錄道:“談到請紫姑神吟詩的事,(朱子)說:有時,也能請出神的真身,其家有個女孩子就親眼見過,但她不知是神是鬼。如衢州有個人事奉一位神,他隻要把要問的事兒寫在紙上,封起來放在祠堂前,過一會兒開封取紙,答案就已寫在紙上了。不知這是什麽道理。,凡此種種,皆出於黎靖德所編的《朱子語類》,其中朱子關於鬼神有無的觀點寫得明明白白,先生為什麽竟誣陷朱子,說他主張無鬼呢?”這位老先生趕忙要來《朱子語類》,細心閱讀,過了好一會兒,才漸疚地說:“原來朱子還有這樣一本書!”說完,沉默地走了。然而我對朱子的觀點還有疑惑之處:按朱子的主張,人是秉承天地之氣而生,死則氣散而還歸於天地。葉賀孫記錄的所謂“(人的生死)如同魚在水中,外麵的水就是肚子裏的水,鱖魚肚子裏的水與鯉魚肚子裏的水是一樣的”,其道理十分精辟;但這不能像祭祀之禮那樣由聖人製訂,載於經典。所以不得不說先人與子孫一氣相通,聚起來接受祭祀。受祭之後,又散入虛無之中。我不明白這種氣散還之後,是與天地間的元氣混為一體呢?還是混雜於元氣之內呢?如果混為一體,那就如同百川歸海,焱水合一,無法分清哪是長江水,哪是淮河水,哪是漢水之水了;又如同用五種調料做湯,合成一種味兒,然後也就無法分出這味兒中哪是薑味兒,哪是鹽味兒,哪是醋味兒,哪是醬味兒。又怎能從天地間分離出某某人的氣,使之與各自子孫的氣相通呢?如果是摻雜於元氣之內,那麽它就會像灰塵一樣四散飛揚,不知會分離到幾萬億處,像遊絲亂飛,不知會相距幾萬億裏。遇到子孫祭祀,他們隻是星星點點,條條縷縷,分散在廣闊的空間,如果說能聚合為一,不是太不近情理了嗎?即便是能聚合,此氣若無知覺,又怎能感覺到子孫的祭祀呢?又怎能享用祭品呢?此氣若有知覺,知覺由何而起?有知覺必然有心,那麽心附於何處呢?所以若有心就一定有身,有了身,就是鬼了,於是又成為有鬼論。再迴過頭來說,這種氣聚集起來之前,如果那億萬微塵,億萬縷縷,塵塵縷縷皆有知覺的話,就不止是一個鬼了。不過是佛家所說的鬼,潛藏於地下;儒家所說的鬼,旋轉於空中。佛家的鬼,平時一直存在,儒家的鬼,是臨時湊合起來的,他們又怎麽能相互取勝呢?這實在不是學問淺薄的人所能明了的。《閱微草堂筆記》
這位老先生毫不猶豫地去了,一夜平安無事。
迴來後洋洋自得,說:“朱文公說世上有鬼,難道不是在騙人嗎!”
我說:“攜帶許多財物遠行千裏,路上沒有遇上強盜,不能說路上就沒有強盜;縱獵終日,沒見到野獸,不能說野外就沒有野獸。因為一個地方沒有鬼,就斷言天下根本沒鬼;因為一夜沒遇上鬼,就斷言萬古皆無鬼,這等於是舉一廢百啊。況且,無鬼論的創始人,是晉朝人阮瞻,不是朱文公。朱文公隻是說,人死後魂升天魄降地,此為常理,而一切靈怪的出現並非常理,他並未肯定天下無鬼。
金去偽記錄道:‘二程(程顥、程頤)當初沒有說無鬼神,隻是說沒有現在世俗所說的那種鬼神。’
楊道夫記錄道:‘雨風露雷,日月晝夜,這些都是鬼神存在的跡象,這裏所說的鬼神足光天化日之下公平正直的鬼神。至於所說的於梁間唿嘯,觸人心胸者,則是所謂陰暗邪妄、忽隱忽現、忽來忽去、忽聚忽散的鬼神。有人禱告,他們就應允,有人祈求,他們就賜與,這足以說明:鬼域與人間同出一理。’
包揚記錄道:‘鬼神主人生死之理,絕不像佛家所說、世俗人主張的那樣,但其事又十分明白,這就不能用道理推論,所以也就不必理會了。’
包揚又記錄道:c南軒(宋·張口)堅決不信鬼神。可夏禹時期的一尊鼎上鑄有魑魅魍魎的圖像,可見那時已有鬼神,深山大澤,是他們居住之地。
人們去占領他們的住地,他們怎麽會不出來作祟呢。
豫章的劉道人,在一個山頂上結庵居住。
一天,許多蜥蜴進庵,喝光了庵裏的水。
不一會兒,庵外堆滿了冰雹。次日,山下果然下了冰雹。
有一個女子,他的丈夫叫劉文。
劉文人很樸實,不會說假話。
劉文說,他曾路過一座山嶺,聽到溪邊林子裏有響動,原來是無數隻蜥蜴,各自抱著一個像水晶一樣的東西。
劉文繼續向前走了不過幾裏地,天上就下起了冰雹。
這道理又不知該如何解釋。
過去,有一座城鎮,鎮裏有一尊泥塑的大佛,這一帶人十分崇信它。
後來有一個無賴砍去了大佛的頭,百姓們聚集在大佛麵前哭泣,大佛頸部的泥木上長出了舍利。泥木上怎麽能長出遮種東西,大概是人心所致吧。’
吳必大記錄道:‘因為談論到薛士龍家見到了鬼,(朱子)說:世上信鬼神的人,都說天地間確實有鬼;不信鬼神的人,則斷定世上無鬼。可是,又有自稱真見過鬼的人,鄭景望就是以薛氏所見為根據,認為世上有鬼神。其實,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見的不過是虹霓之類的東西罷了。
有人問:虹霓隻是氣呢,還是有形有質?
(朱子)迴答說:它既然能吸水,也自然就有肚腸,隻有虹霓消散才形質全無,像雷神一樣同屬一類。’
林賜記錄道:‘世上見過鬼神的人很多,不知到底是有還是沒有?
(朱子)說:既然世上有很多人見過鬼神,怎麽能說沒有呢,但這不是正理。如春秋時伯有為人所殺,死後變為厲鬼,伊川(程頤)認為這說明另一個道理,即一個人氣數未盡而強使他死去,他的魂魄無所歸依,自然要變為厲鬼。當年有人乘船在淮河上夜行,見到無數影子,似人非人,出沒於船兩邊的水麵上。這人明知是鬼,不得已硬衝了過去。一打聽,此地是古戰場,那些人都死於非命,含冤抱屈,所以死後魂魄不散。在座的一人說:我家鄉有個叫李三的人,死後變為厲鬼。鄉間隻要有祭祀典禮,也一定給他設個牌位。後來因為有人放爆仗,燒掉了李三所依附的一棵樹,從此後他不再作祟。
(朱子)說:這是因為他受屈而死,精氣未散,現在被爆仗驚散了。
沈口記錄道:有人對他的死不服氣,所以雖然已死但精氣不散,於是便興妖作怪。如橫死之人和僧道死後皆聚氣不散。
(原注:僧道務養精神,所以凝聚不散。),
萬人傑記錄道:‘人死後氣散,泯然而不留痕跡。是正常現象。那麽,因何又有托生的說法呢?這是因為死後氣聚未散,又正好與生氣湊在一起,於是得以再生。’
葉賀孫記錄道:‘潭州有一件公案:妻子殺了丈夫,偷偷埋掉了。後來被殺的人出來作祟。事發後,即不再作祟。對這種罪犯如不懲處,則死者的冤枉就不能化解。,李壯祖記錄道:“有人問:世上有許多享受廟祀的神,綿延經曆數百年,又是什麽道理呢?
(朱子)說:廟神享受祭祀久了,也會逐漸消散。以前,我在南康做太守時,那裏久旱,人們不免向神禱告求雨。他們偶然來到一座廟宇前,見有三間破屋,頹敗不堪。那裏的人說,三、五十年前,這座廟非常靈驗,以至於求神者可以隔著帷帳與神談話。當初是那樣靈驗,而今卻如此頹敗,可見神也會消散。’
葉賀孫記錄道:‘談論鬼神之事,有人說蜀中灌口二郎廟是因為李冰開鑿離堆治水有功而為他立的,現在廟裏出現許多靈怪,這是他的二兒子鬧的,而不是李冰。最初,封廟裏的神為王,後來宋微宗好道,改封真君。張魏公(張浚)用兵時,曾到廟中禱告,夜裏夢見廟神對他說:我一向被封為王,得到葷食的祭祀,所以威福得以施行。現在號為真君,雖名份尊貴,但人們用素食祭祀我,嚐不到肉腥兒,威福無法施行,自然就不靈了。現在,必須仍封戒為王,才能恢複我的威靈。於是張魏公向皇上求情,恢複廟神的原封號。不知道魏公是真做了這個夢,還是因為一時用兵,托此說以鼓舞士氣。此地還有一個梓潼神,也很靈。這兩個神分別占領兩川,形成割據之勢。一般地講,用生物祭祀鬼神,都是借著生氣顯靈,古人用牲畜血、龜血來祭鍾,都是這個意思。漢卿說,李通講有人射虎,見到虎身後有一些人相隨,這些人都是被虎傷害的人的鬼魂,他們雖死但生氣未散,所以聚成人形。’
黃義剛記錄道:“談到請紫姑神吟詩的事,(朱子)說:有時,也能請出神的真身,其家有個女孩子就親眼見過,但她不知是神是鬼。如衢州有個人事奉一位神,他隻要把要問的事兒寫在紙上,封起來放在祠堂前,過一會兒開封取紙,答案就已寫在紙上了。不知這是什麽道理。,凡此種種,皆出於黎靖德所編的《朱子語類》,其中朱子關於鬼神有無的觀點寫得明明白白,先生為什麽竟誣陷朱子,說他主張無鬼呢?”這位老先生趕忙要來《朱子語類》,細心閱讀,過了好一會兒,才漸疚地說:“原來朱子還有這樣一本書!”說完,沉默地走了。然而我對朱子的觀點還有疑惑之處:按朱子的主張,人是秉承天地之氣而生,死則氣散而還歸於天地。葉賀孫記錄的所謂“(人的生死)如同魚在水中,外麵的水就是肚子裏的水,鱖魚肚子裏的水與鯉魚肚子裏的水是一樣的”,其道理十分精辟;但這不能像祭祀之禮那樣由聖人製訂,載於經典。所以不得不說先人與子孫一氣相通,聚起來接受祭祀。受祭之後,又散入虛無之中。我不明白這種氣散還之後,是與天地間的元氣混為一體呢?還是混雜於元氣之內呢?如果混為一體,那就如同百川歸海,焱水合一,無法分清哪是長江水,哪是淮河水,哪是漢水之水了;又如同用五種調料做湯,合成一種味兒,然後也就無法分出這味兒中哪是薑味兒,哪是鹽味兒,哪是醋味兒,哪是醬味兒。又怎能從天地間分離出某某人的氣,使之與各自子孫的氣相通呢?如果是摻雜於元氣之內,那麽它就會像灰塵一樣四散飛揚,不知會分離到幾萬億處,像遊絲亂飛,不知會相距幾萬億裏。遇到子孫祭祀,他們隻是星星點點,條條縷縷,分散在廣闊的空間,如果說能聚合為一,不是太不近情理了嗎?即便是能聚合,此氣若無知覺,又怎能感覺到子孫的祭祀呢?又怎能享用祭品呢?此氣若有知覺,知覺由何而起?有知覺必然有心,那麽心附於何處呢?所以若有心就一定有身,有了身,就是鬼了,於是又成為有鬼論。再迴過頭來說,這種氣聚集起來之前,如果那億萬微塵,億萬縷縷,塵塵縷縷皆有知覺的話,就不止是一個鬼了。不過是佛家所說的鬼,潛藏於地下;儒家所說的鬼,旋轉於空中。佛家的鬼,平時一直存在,儒家的鬼,是臨時湊合起來的,他們又怎麽能相互取勝呢?這實在不是學問淺薄的人所能明了的。《閱微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