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教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光人馬大還,在一個夏夜光著身子在資肚寺的藏經閣裏睡覺。
忽然有人拉他的胳膊,說:“起來起來,不要褻瀆了佛經。”
馬大還睜開眼,看見一個老人在身旁,便問你是誰。
老人說:“我是守藏經閣的神。”
馬大還天性粗曠,也不害怕。
當時月光明亮如白天,於是便請老人坐談。
他問:“你為什麽來守藏經閣?”
老人說:“這是上天的命令。”
馬大還問,儒家的書多得汗牛充棟,沒聽說有神去守著,上天怎麽偏重佛經呢?老人說:“佛教根據神道來設置教化措施,百姓有信有不信的,所以派神來守著。儒家根據人道來設置教化措施,人人都該尊重並守護它,而且人人都知道尊重並守護它,所以不必借助神力。這不是偏重佛經。”
馬大還問,那麽上天對三教都一視同仁麽?
老人說:“儒家以修己為本體,表現形式為治理百姓;道家以清靜為主體,表現形式為陰柔;佛家以安於現狀為本體,表現形式為慈悲。三教的宗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至於它們的教人向善,則沒有區別。對世上萬物有所幫助,也沒有區別。三教的歸宿也大致相同。上天自然不能不使三教並存。儒家為百姓立命,而將本體體現在自身中。佛、道兩教都講究修煉自身,而以有餘的力量顧及萬物。所以以體現人道的儒教為主,以體現神道的佛、道兩教為輔。也不能隻以佛、道兩教治理天t.這就是三教中不同一中的同一,同一中的不同一。儒教像是五穀,一天不吃就餓,幾天不吃必定會死。佛、道像是良藥,在死生得失、喜怒哀樂之際,用來解釋冤愆、消除憂鬱,較之儒教來得快捷。它的禍福因果學說,用來打動無知的百姓,也較之儒教更為容易。隻是要適而可止,不能長期使用,不然就會因過分而成患。儒家有時空談心性,把自己的主張與佛、道兩家混為一談;或者排斥佛、道,好似對付仇敵,這都是一孔之見。”
馬大還問,道士、和尚肆意以妖妄迷惑百姓,不全力攻擊他們,那不是留禍患於世上麽?
老人說,這裏是從本原來論述三教的。要從細枝末節上來說,豈但佛、道留下禍患,儒教留下的禍患還少麽?比如你喝醉了光著身子睡,恐怕也未必是周公、孔子製定的禮法。
馬大還慚愧地道了歉,於是兩人暢談到天亮才分手。
最終仍不知老人是什麽神。有人說是狐狸。《閱微草堂筆記》
忽然有人拉他的胳膊,說:“起來起來,不要褻瀆了佛經。”
馬大還睜開眼,看見一個老人在身旁,便問你是誰。
老人說:“我是守藏經閣的神。”
馬大還天性粗曠,也不害怕。
當時月光明亮如白天,於是便請老人坐談。
他問:“你為什麽來守藏經閣?”
老人說:“這是上天的命令。”
馬大還問,儒家的書多得汗牛充棟,沒聽說有神去守著,上天怎麽偏重佛經呢?老人說:“佛教根據神道來設置教化措施,百姓有信有不信的,所以派神來守著。儒家根據人道來設置教化措施,人人都該尊重並守護它,而且人人都知道尊重並守護它,所以不必借助神力。這不是偏重佛經。”
馬大還問,那麽上天對三教都一視同仁麽?
老人說:“儒家以修己為本體,表現形式為治理百姓;道家以清靜為主體,表現形式為陰柔;佛家以安於現狀為本體,表現形式為慈悲。三教的宗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至於它們的教人向善,則沒有區別。對世上萬物有所幫助,也沒有區別。三教的歸宿也大致相同。上天自然不能不使三教並存。儒家為百姓立命,而將本體體現在自身中。佛、道兩教都講究修煉自身,而以有餘的力量顧及萬物。所以以體現人道的儒教為主,以體現神道的佛、道兩教為輔。也不能隻以佛、道兩教治理天t.這就是三教中不同一中的同一,同一中的不同一。儒教像是五穀,一天不吃就餓,幾天不吃必定會死。佛、道像是良藥,在死生得失、喜怒哀樂之際,用來解釋冤愆、消除憂鬱,較之儒教來得快捷。它的禍福因果學說,用來打動無知的百姓,也較之儒教更為容易。隻是要適而可止,不能長期使用,不然就會因過分而成患。儒家有時空談心性,把自己的主張與佛、道兩家混為一談;或者排斥佛、道,好似對付仇敵,這都是一孔之見。”
馬大還問,道士、和尚肆意以妖妄迷惑百姓,不全力攻擊他們,那不是留禍患於世上麽?
老人說,這裏是從本原來論述三教的。要從細枝末節上來說,豈但佛、道留下禍患,儒教留下的禍患還少麽?比如你喝醉了光著身子睡,恐怕也未必是周公、孔子製定的禮法。
馬大還慚愧地道了歉,於是兩人暢談到天亮才分手。
最終仍不知老人是什麽神。有人說是狐狸。《閱微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