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仙山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卓是蜀人(四川一帶),唐朝開元年間以明經科考取進士,迴蜀探親。
他隻有一頭驢,衣服和書籍都放在驢背上,沒有空閑可騎,隻得趕著走。
取便道從斜穀中走了幾天,將要到洋州,驢忽然狂奔進入竹林深處,找不到了。這時天色將晚,又沒有人家,張卓想睡在林子裏,又怕虎狼。
這天夜晚月光明亮,大約走了幾十裏,找到了大路。
再走三二裏,看見一個大宅院,紅色的大門朝西開。
天亮以後,有個小童從大宅出來,張卓就去討水喝。
童子迴去,一會兒,看見一個人戴著紅色帽子穿著高底鞋,拄著手杖出來。
張卓快步上前向他行禮,大仙說:“我看你是塵世中的人,為什麽到這裏來?”
張卓就詳細地向他敘述了一遍經過。
大仙說:“這是有緣啊!”就讓他坐下,給他一杯水。
這水香滑清冷,張卓喝了,覺得身體輕健。
又擺設美味讓他吃完,到西院去沐浴,拿一箱衣服讓他穿。
大仙說:“你的仙骨沒有成,按緣分應當留在這裏。我有個女兒,打算把她許給你。”
張卓起身拜謝,這天夜裏完成婚禮。
過了幾天,張卓忽然想起家來。
仙人給張卓兩道朱符兩道黑符:“一道黑符可以貼到頭上,進入人家能夠隱形;一道黑符可以貼在左臂上,千裏以內的東西,可以伸手把它取來;一道朱符可以放在舌頭上,如果有不能打退的人,就張開口給他看;另一道朱符可貼在左足上,就能縮地脈以及抵拒不同尋常的人。但是不要依仗靈符,自己就顛狂起來呀!”張卓來到京城,看見一個大宅院,人馬駢盛。張卓進入大宅,經過好幾道門,到了廳堂,看見鋪陳羅列,滿堂賓客。又在帳子裏看到一個盛裝打扮的女郎,年紀約有十五六歲。張卓就領著她,潛藏在中門以內。
這時,聽見整個宅子都嘈雜喧嘩,說是相公丟失了小娘子,把這件事奏報皇帝,皇帝下令讓羅公遠、葉法善二位天師到宅尋找。
葉天師踏步念咒,噴水化成一條黑氣,直到張卓麵前,看見一個年輕人拉著女郎的衣襟。
相公一見大怒已極,命人上前捉拿他。
張卓就舉起左臂,捉他的人好像被牆壁隔擋,始終不能靠近他。
人們急忙用狗馬的血去潑他,又用刀劍去擊刺他。
張卓就張開口,刀鋒劍刃被折斷。
接著皇帝又命使者傳宣旨意,說要將人頭進獻皇上。
張卓聽到就害怕了,於是脫下左腳上的鞋,伸出腳去推他們。
相公以及羅葉二位天師,連同宣詔的使者,都仰麵倒在地上。
葉天師說:“剛才來時我一進門,就見到一股不同尋常之氣,等到他張開口,果然有太乙真人的使者。相公隻要找到愛女,何必苦苦害他。”
張卓就放開女郎。
皇上派衛兵把他送迴原來的那座山。
仙人曳杖在途中說:“張郎不聽我的話,馬上就遭受羅網了。”
侍衛的兵士還跟著他,仙人就用拄著的拐杖在地上一畫,變成一條大江,波濤浩淼,有二三裏地寬。
張卓的妻子把霞帔搭在水上,片刻之間,就變成一座飛橋,在半天空上。
仙人在前邊走,張卓跟著,他的妻子在後麵,三個人登橋而過。
空中飛橋隨著他們的腳步,走過之處馬上就收迴。
隻見蒼莽群山從四處圍合,萬重峭壁刀削一般,人們都遠遠地給他們行禮。
衛士迴去奏報唐玄宗,不久,唐玄宗打發使者到山裏祭祀他們。
於是人們把這座山叫作,在洋州西六十裏,現在還在那裏。
【原文】張卓者,蜀人,唐開元中,明經及第,歸蜀覲省。唯有一驢,衣與書悉背在上,不暇乘,但驅而行。取便路,自斜穀中,數日,將至洋州,驢忽然奔擲入深箐中,尋之不得。天將暮,又無人家,欲宿林下,且懼狼虎。是夜月明,約行數十裏,得大路。更三二裏。見大宅,朱門西開。天既明,有山童自宅中出,卓問求水。童歸,逡巡見一人,朱冠高履,曳杖而出。卓趨而拜之,大仙曰:“觀子塵中之人,何為至此?”卓具陳之。仙曰:“有緣耳。”乃命坐,賜杯水。香滑清冷,身覺輕健。又設美饌訖,就西院沐浴,以衣一箱衣之。仙曰:“子骨未成就,分當留此。某有一女,兼欲聘之。”卓起拜謝,是夕成禮。數日,卓忽思家,仙人與卓二朱符、二黑符:“一黑符可置於頭,入人家能隱形;一黑符可置左臂,千裏之內,引手取之;一朱符可置舌上,有不可卻者,開口示之;一朱符可置左足,即能蹙地脈及拒非常。然勿恃靈符,自顛狂耳。”卓至京師,見一大宅,人馬駢闐,窮極華盛。卓入之,經數門,至廳事,見鋪陳羅列,賓客滿堂。又於帳內妝飾一女,年可十五六。卓領之,潛於中門。聞一宅切切之聲雲:“相公失小娘子。”具事聞奏,敕羅葉二師就宅尋之。葉公踏步叩齒,噴水化成一條黑氣,直至卓前,見一少年執女衣襟。右座一見怒極,令前擒之。卓因舉臂,如抵牆壁,終不能近。遽以狗馬血潑之,又以刀劍擊刺之,卓乃開口,鋒刃斷折。續又敕使宣雲,斷頸進上,卓聞而懼,因脫左鞋,伸足推之。右座及羅葉二師暨敕使,皆仰仆焉。葉公曰:“向來入門,見非常之氣,及其開口,果有太乙使者。相公但獲愛女,何苦相害。”卓因縱女,上使衛兵送歸舊山。仙人曳杖途中曰:“張郎不聽吾語。遽遭羅網也。”侍衛兵士尚隨之,仙人以拄杖畫地,化為大江,波濤浩淼,闊三二裏。妻以霞帔搭於水上,須臾化一飛橋,在半天之上。仙人前行,卓次之,妻又次之,三人登橋而過。隨步旋收,但見蒼山四合,削壁萬重,人皆遙禮。歸奏玄宗,俄發使就山祭醮之。因唿為,在洋州西六十裏。至今存焉。(出《會昌解頤錄》)
他隻有一頭驢,衣服和書籍都放在驢背上,沒有空閑可騎,隻得趕著走。
取便道從斜穀中走了幾天,將要到洋州,驢忽然狂奔進入竹林深處,找不到了。這時天色將晚,又沒有人家,張卓想睡在林子裏,又怕虎狼。
這天夜晚月光明亮,大約走了幾十裏,找到了大路。
再走三二裏,看見一個大宅院,紅色的大門朝西開。
天亮以後,有個小童從大宅出來,張卓就去討水喝。
童子迴去,一會兒,看見一個人戴著紅色帽子穿著高底鞋,拄著手杖出來。
張卓快步上前向他行禮,大仙說:“我看你是塵世中的人,為什麽到這裏來?”
張卓就詳細地向他敘述了一遍經過。
大仙說:“這是有緣啊!”就讓他坐下,給他一杯水。
這水香滑清冷,張卓喝了,覺得身體輕健。
又擺設美味讓他吃完,到西院去沐浴,拿一箱衣服讓他穿。
大仙說:“你的仙骨沒有成,按緣分應當留在這裏。我有個女兒,打算把她許給你。”
張卓起身拜謝,這天夜裏完成婚禮。
過了幾天,張卓忽然想起家來。
仙人給張卓兩道朱符兩道黑符:“一道黑符可以貼到頭上,進入人家能夠隱形;一道黑符可以貼在左臂上,千裏以內的東西,可以伸手把它取來;一道朱符可以放在舌頭上,如果有不能打退的人,就張開口給他看;另一道朱符可貼在左足上,就能縮地脈以及抵拒不同尋常的人。但是不要依仗靈符,自己就顛狂起來呀!”張卓來到京城,看見一個大宅院,人馬駢盛。張卓進入大宅,經過好幾道門,到了廳堂,看見鋪陳羅列,滿堂賓客。又在帳子裏看到一個盛裝打扮的女郎,年紀約有十五六歲。張卓就領著她,潛藏在中門以內。
這時,聽見整個宅子都嘈雜喧嘩,說是相公丟失了小娘子,把這件事奏報皇帝,皇帝下令讓羅公遠、葉法善二位天師到宅尋找。
葉天師踏步念咒,噴水化成一條黑氣,直到張卓麵前,看見一個年輕人拉著女郎的衣襟。
相公一見大怒已極,命人上前捉拿他。
張卓就舉起左臂,捉他的人好像被牆壁隔擋,始終不能靠近他。
人們急忙用狗馬的血去潑他,又用刀劍去擊刺他。
張卓就張開口,刀鋒劍刃被折斷。
接著皇帝又命使者傳宣旨意,說要將人頭進獻皇上。
張卓聽到就害怕了,於是脫下左腳上的鞋,伸出腳去推他們。
相公以及羅葉二位天師,連同宣詔的使者,都仰麵倒在地上。
葉天師說:“剛才來時我一進門,就見到一股不同尋常之氣,等到他張開口,果然有太乙真人的使者。相公隻要找到愛女,何必苦苦害他。”
張卓就放開女郎。
皇上派衛兵把他送迴原來的那座山。
仙人曳杖在途中說:“張郎不聽我的話,馬上就遭受羅網了。”
侍衛的兵士還跟著他,仙人就用拄著的拐杖在地上一畫,變成一條大江,波濤浩淼,有二三裏地寬。
張卓的妻子把霞帔搭在水上,片刻之間,就變成一座飛橋,在半天空上。
仙人在前邊走,張卓跟著,他的妻子在後麵,三個人登橋而過。
空中飛橋隨著他們的腳步,走過之處馬上就收迴。
隻見蒼莽群山從四處圍合,萬重峭壁刀削一般,人們都遠遠地給他們行禮。
衛士迴去奏報唐玄宗,不久,唐玄宗打發使者到山裏祭祀他們。
於是人們把這座山叫作,在洋州西六十裏,現在還在那裏。
【原文】張卓者,蜀人,唐開元中,明經及第,歸蜀覲省。唯有一驢,衣與書悉背在上,不暇乘,但驅而行。取便路,自斜穀中,數日,將至洋州,驢忽然奔擲入深箐中,尋之不得。天將暮,又無人家,欲宿林下,且懼狼虎。是夜月明,約行數十裏,得大路。更三二裏。見大宅,朱門西開。天既明,有山童自宅中出,卓問求水。童歸,逡巡見一人,朱冠高履,曳杖而出。卓趨而拜之,大仙曰:“觀子塵中之人,何為至此?”卓具陳之。仙曰:“有緣耳。”乃命坐,賜杯水。香滑清冷,身覺輕健。又設美饌訖,就西院沐浴,以衣一箱衣之。仙曰:“子骨未成就,分當留此。某有一女,兼欲聘之。”卓起拜謝,是夕成禮。數日,卓忽思家,仙人與卓二朱符、二黑符:“一黑符可置於頭,入人家能隱形;一黑符可置左臂,千裏之內,引手取之;一朱符可置舌上,有不可卻者,開口示之;一朱符可置左足,即能蹙地脈及拒非常。然勿恃靈符,自顛狂耳。”卓至京師,見一大宅,人馬駢闐,窮極華盛。卓入之,經數門,至廳事,見鋪陳羅列,賓客滿堂。又於帳內妝飾一女,年可十五六。卓領之,潛於中門。聞一宅切切之聲雲:“相公失小娘子。”具事聞奏,敕羅葉二師就宅尋之。葉公踏步叩齒,噴水化成一條黑氣,直至卓前,見一少年執女衣襟。右座一見怒極,令前擒之。卓因舉臂,如抵牆壁,終不能近。遽以狗馬血潑之,又以刀劍擊刺之,卓乃開口,鋒刃斷折。續又敕使宣雲,斷頸進上,卓聞而懼,因脫左鞋,伸足推之。右座及羅葉二師暨敕使,皆仰仆焉。葉公曰:“向來入門,見非常之氣,及其開口,果有太乙使者。相公但獲愛女,何苦相害。”卓因縱女,上使衛兵送歸舊山。仙人曳杖途中曰:“張郎不聽吾語。遽遭羅網也。”侍衛兵士尚隨之,仙人以拄杖畫地,化為大江,波濤浩淼,闊三二裏。妻以霞帔搭於水上,須臾化一飛橋,在半天之上。仙人前行,卓次之,妻又次之,三人登橋而過。隨步旋收,但見蒼山四合,削壁萬重,人皆遙禮。歸奏玄宗,俄發使就山祭醮之。因唿為,在洋州西六十裏。至今存焉。(出《會昌解頤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