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敲鑼打鼓聲中!
薊城學院的大門打開。
徐庶兼任校長。
不比上穀郡的學院,隻是幾棟院子打通。
薊城的學院是新建起來的。
占地一百畝。
城內已經沒有這麽大的空地,所以學院建立在城外北郊。
不僅是薊城的小孩可以到此學習,其他郡的小孩,隻要送過來,都可以留下。
學院內有宿舍,也有食堂,不過夥食費要學生自己出一點,價格會比較便宜。
隻給學生提供,禁止外來的人食用。
夥食很便宜,不僅因為沒有加價,而且因為有補貼,比原價還要低。
這所學院,是為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所辦,並不是貴族學院。
即使以正常的價格提供夥食,普通百姓也很難負擔。
即使趙徽不收學費,很多普通百姓,也會因為夥食的問題,而不會送自己家的孩子來學院學習。
當然,薊城的學院,前來的學生,還是要上交學費。
學費為一月一交,也可以可以一年一交。
一月一交雖然麻煩了很多。
但也是為那些家中沒有多餘銀錢的百姓考慮。
即使趙徽收的學費低到每月隻需要一百錢,一年隻需要一千錢。
但是除了那些殷實之家,沒有多少百姓能一下子拿出一千錢來。
即使一個月一百錢,也還是阻擋了很大一部分人。
這個價位的學費,是趙徽和徐庶走訪了多地,從各地百姓的收入消費中得到的數據。
幽州現在的壯丁,一天如果出去給人做事,一天的工錢能有五十錢。
不過這種事情很少,畢竟現在的經濟太落後了。
多數人主要還是以務農為主,給別人做事的事情,一個月差不多也就兩三次。
樵夫一天砍伐的木柴,能賣個二十到三十錢。
一個兩三口的家庭,一天的開銷差不多在十到二十錢。
這樣的開銷,隻能保證他們能夠吃飽。
每天都在為溫飽而奔波。
一個月一百,一年一錢的學費,雖然還是會擋住很多人。
但以趙徽現在的條件,根本不沒有那個能力,讓所有人都接受教育。
教育是千秋之事,不可能一蹴而成。
趙徽隻能慢慢的來改變。
今天改變一點,明天改變一點,終究有一天,所有人都能進入學院。
有上穀郡的學院在前,薊城學院還在建造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詢問了。
第一天入學,來了一千多學生。
當中大多都是隻上交了一個月的學費。
雖然上交一年,可以少兩百錢。
除了很多人因為一下子拿不出這麽多錢外,還有一部分人雖然可以一次性拿出,但還是想看看學院的效果。
看看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在這裏學到知識,能不能在這裏改變命運。
第一批幾乎都是薊城的百姓。
入學的學生,也都是十歲以上的小孩。
不管是上穀的學院,還是薊城的學院,趙徽都沒有考慮收那些已經成年的讀書人。
學院所教授的知識,和他們之前所學的有很大的區別。
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趙徽按照記憶中的知識,新編出來的。
都是一些簡單的知識,但是卻很容易學。
主要以數學為主,物理和化學涉及的比較少。
另外語文曆史地理,也都有相應的課本。
諸子百家學說,也有涉獵,但是除了論語外,其他的也隻是收錄了幾篇簡單易懂的。
課程和上穀學院差不多。
主要是為了實用,為了能開拓這些小孩的思維。
學會阿拉伯數字,學會加減乘除。
一個月後,至少就能幫家裏的人記記賬。
因為原本的篆字很難寫,即使是數字,普通百姓中也沒有多少人會認識。
根本就沒有記賬的習慣。
不會寫字,即使有需要的,也隻能通過打繩結的方式,讓自己不會忘記。
一個大繩結一百錢,一個小繩結十錢。
這種方式不僅效率不好,還容易出錯。
趙徽並沒有刻意去推廣阿拉伯數字,但是也沒有故意瞞著。
郭嘉現在統計新的戶籍,也都用上了阿拉伯數字。
統計工作,比以前要輕鬆很多,也不容易出錯。
薊城學院開學,趙徽也是親自到場。
有徐庶安排,即使第一天有一千多學生,在加上送孩子來的家長,以及圍觀的人,足有四五千人。
但一切都井然有序,沒有出現騷亂。
隨後趙徽又看了一下食堂的夥食,不管是衛生還是營養,以及分量,都達到了趙徽的要求。
保證學院中的學生能夠吃飽。
營養上,肯定是不能和軍中的士兵比。
飯菜中並沒有多少肉,少數幾樣素材中,加了一點肉絲。
即使如此,學院的夥食,也比大多數普通百姓家中的要好。
當然和上穀郡學院的學生,還是差了很多。
上穀郡已經是幽州百姓,生活條件最好的郡城。
“主公,為何不再辦一所學院,專門給那些世家豪門的子弟念書?”
從薊城學院迴來後,郭嘉問道。
初來乍到的郭嘉,在幽州待了一個月,因為要統計人口,他也走了很多地方。
當初,他隻是因為趙徽的一句話而來。
本著如果不順心,那就再離開。
但是來了幽州一個月後,郭嘉對趙徽是心悅誠服。
在這亂世中,在這各路諸侯爭霸中。
他在幽州,竟然看到了一幅欣欣向榮的畫麵。
郭嘉來之前,簡直不敢相信。自己來的是幽州,而不是冀州。
不,即使是現在的冀州,也不如幽州來的繁華了。
冀州是一個大州,可是這幾年,一直在耗損冀州的底子。
如果不是以前底子夠厚,冀州現在早就糜爛了。
趙徽的幽州,讓人看到的是在不斷的往上走。
而袁紹現在的冀州,看到的就是往下走。
幽州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至少這個寒冷的冬天,在幽州沒有看到流民。
而冀州,路上全是被凍死之人的骸骨。
郭嘉並不想趙徽和豪門之間越走越遠。
這一個月來,他看到的是,趙徽完全站在離普通百姓的立場。
各項政策,都是偏向於普通百姓。
雖然趙徽很克製,但還是在損害豪門的利益。
趙徽如果一直如此,那些豪門肯定不會甘心自己的利益不斷受損,肯定會反抗。
這對趙徽的大業非常不利。
目前形勢,世家豪門的力量,遠遠大於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雖然數量大,但是隻是一盤散沙。
即使他們心向趙徽,能夠發揮出來的力量,也遠遠低於世家豪門。
薊城學院的大門打開。
徐庶兼任校長。
不比上穀郡的學院,隻是幾棟院子打通。
薊城的學院是新建起來的。
占地一百畝。
城內已經沒有這麽大的空地,所以學院建立在城外北郊。
不僅是薊城的小孩可以到此學習,其他郡的小孩,隻要送過來,都可以留下。
學院內有宿舍,也有食堂,不過夥食費要學生自己出一點,價格會比較便宜。
隻給學生提供,禁止外來的人食用。
夥食很便宜,不僅因為沒有加價,而且因為有補貼,比原價還要低。
這所學院,是為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所辦,並不是貴族學院。
即使以正常的價格提供夥食,普通百姓也很難負擔。
即使趙徽不收學費,很多普通百姓,也會因為夥食的問題,而不會送自己家的孩子來學院學習。
當然,薊城的學院,前來的學生,還是要上交學費。
學費為一月一交,也可以可以一年一交。
一月一交雖然麻煩了很多。
但也是為那些家中沒有多餘銀錢的百姓考慮。
即使趙徽收的學費低到每月隻需要一百錢,一年隻需要一千錢。
但是除了那些殷實之家,沒有多少百姓能一下子拿出一千錢來。
即使一個月一百錢,也還是阻擋了很大一部分人。
這個價位的學費,是趙徽和徐庶走訪了多地,從各地百姓的收入消費中得到的數據。
幽州現在的壯丁,一天如果出去給人做事,一天的工錢能有五十錢。
不過這種事情很少,畢竟現在的經濟太落後了。
多數人主要還是以務農為主,給別人做事的事情,一個月差不多也就兩三次。
樵夫一天砍伐的木柴,能賣個二十到三十錢。
一個兩三口的家庭,一天的開銷差不多在十到二十錢。
這樣的開銷,隻能保證他們能夠吃飽。
每天都在為溫飽而奔波。
一個月一百,一年一錢的學費,雖然還是會擋住很多人。
但以趙徽現在的條件,根本不沒有那個能力,讓所有人都接受教育。
教育是千秋之事,不可能一蹴而成。
趙徽隻能慢慢的來改變。
今天改變一點,明天改變一點,終究有一天,所有人都能進入學院。
有上穀郡的學院在前,薊城學院還在建造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詢問了。
第一天入學,來了一千多學生。
當中大多都是隻上交了一個月的學費。
雖然上交一年,可以少兩百錢。
除了很多人因為一下子拿不出這麽多錢外,還有一部分人雖然可以一次性拿出,但還是想看看學院的效果。
看看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在這裏學到知識,能不能在這裏改變命運。
第一批幾乎都是薊城的百姓。
入學的學生,也都是十歲以上的小孩。
不管是上穀的學院,還是薊城的學院,趙徽都沒有考慮收那些已經成年的讀書人。
學院所教授的知識,和他們之前所學的有很大的區別。
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趙徽按照記憶中的知識,新編出來的。
都是一些簡單的知識,但是卻很容易學。
主要以數學為主,物理和化學涉及的比較少。
另外語文曆史地理,也都有相應的課本。
諸子百家學說,也有涉獵,但是除了論語外,其他的也隻是收錄了幾篇簡單易懂的。
課程和上穀學院差不多。
主要是為了實用,為了能開拓這些小孩的思維。
學會阿拉伯數字,學會加減乘除。
一個月後,至少就能幫家裏的人記記賬。
因為原本的篆字很難寫,即使是數字,普通百姓中也沒有多少人會認識。
根本就沒有記賬的習慣。
不會寫字,即使有需要的,也隻能通過打繩結的方式,讓自己不會忘記。
一個大繩結一百錢,一個小繩結十錢。
這種方式不僅效率不好,還容易出錯。
趙徽並沒有刻意去推廣阿拉伯數字,但是也沒有故意瞞著。
郭嘉現在統計新的戶籍,也都用上了阿拉伯數字。
統計工作,比以前要輕鬆很多,也不容易出錯。
薊城學院開學,趙徽也是親自到場。
有徐庶安排,即使第一天有一千多學生,在加上送孩子來的家長,以及圍觀的人,足有四五千人。
但一切都井然有序,沒有出現騷亂。
隨後趙徽又看了一下食堂的夥食,不管是衛生還是營養,以及分量,都達到了趙徽的要求。
保證學院中的學生能夠吃飽。
營養上,肯定是不能和軍中的士兵比。
飯菜中並沒有多少肉,少數幾樣素材中,加了一點肉絲。
即使如此,學院的夥食,也比大多數普通百姓家中的要好。
當然和上穀郡學院的學生,還是差了很多。
上穀郡已經是幽州百姓,生活條件最好的郡城。
“主公,為何不再辦一所學院,專門給那些世家豪門的子弟念書?”
從薊城學院迴來後,郭嘉問道。
初來乍到的郭嘉,在幽州待了一個月,因為要統計人口,他也走了很多地方。
當初,他隻是因為趙徽的一句話而來。
本著如果不順心,那就再離開。
但是來了幽州一個月後,郭嘉對趙徽是心悅誠服。
在這亂世中,在這各路諸侯爭霸中。
他在幽州,竟然看到了一幅欣欣向榮的畫麵。
郭嘉來之前,簡直不敢相信。自己來的是幽州,而不是冀州。
不,即使是現在的冀州,也不如幽州來的繁華了。
冀州是一個大州,可是這幾年,一直在耗損冀州的底子。
如果不是以前底子夠厚,冀州現在早就糜爛了。
趙徽的幽州,讓人看到的是在不斷的往上走。
而袁紹現在的冀州,看到的就是往下走。
幽州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至少這個寒冷的冬天,在幽州沒有看到流民。
而冀州,路上全是被凍死之人的骸骨。
郭嘉並不想趙徽和豪門之間越走越遠。
這一個月來,他看到的是,趙徽完全站在離普通百姓的立場。
各項政策,都是偏向於普通百姓。
雖然趙徽很克製,但還是在損害豪門的利益。
趙徽如果一直如此,那些豪門肯定不會甘心自己的利益不斷受損,肯定會反抗。
這對趙徽的大業非常不利。
目前形勢,世家豪門的力量,遠遠大於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雖然數量大,但是隻是一盤散沙。
即使他們心向趙徽,能夠發揮出來的力量,也遠遠低於世家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