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邦在沛縣一唿百應,攻下沛縣倒也相當順利。
他決定了要前去投奔項羽,臨行前對玉繡說:“小翠姑娘,我這番前去投奔項羽,沿途會幫你打探張良公子的下落,一有消息我就讓人傳到我的嶽父大人呂公府上,你隨時可以成為座上賓。”玉繡心裏感激萬分,說:“多謝劉大哥!”她記得張良說過他會迴到秘密據點和她匯合,也許此刻他正在據點焦急地等著她呢。
玉繡曆盡千辛萬苦迴到秘密據點,這裏的一切,正如她一個月前離開的時候一樣,沒有一絲改變,張良沒有迴來。
“子房!”玉繡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沒有迴來就說明他出事了,她要去找他,可是,又不知從何找起,他到底遇到了什麽?她不知道要去哪裏找他?
所謂關心則亂,玉繡這時才想起張良留給她的錦囊,她掏出來一看,一張絹帛上寫道:“儒家聖典,付諸一炬;傳承教義,有求玉瓏。”玉繡看後才知道,原來張良早就知道,李斯為了得到《黃石天書》一直在等待他的出現,又因得不到而惱羞成怒,把所有的書典都燒了,就如目前已經鬧得人心惶惶的焚書坑儒。
玉繡在萬分的憂傷中病倒了,她不敢想象張良此刻是何種境地,隻能反複地讀著錦囊裏的這十六字,她一臉病容地躺在榻上,自言自語地說:“有求玉瓏?他為什麽要用‘玉瓏’這兩個字?”她的淚已經流幹了,她疲倦地閉上眼睛,想起和張良的一幕幕,她與他的相遇就是從玉瓏開始的,玉繡猛然睜開眼睛,她似乎有些明白了他的用意……
“玉瓏是男子!男子就要有擔當!他要我擔當起傳承教義的重任……”忽然,玉繡虛弱地坐起來,她心裏亂成一團,不知從何做起,憔悴地閉上眼睛,腦子裏呈現出的全是張良和在儒家的一切,喃喃說道:“傳承教義!連聖賢典籍都沒有了,怎麽傳承?……”
“子房是要我把看過的典籍重新撰寫。”這時,玉繡已經完全明白張良的用意,既然明白了自然是要付諸行動的,她爬起來先要弄點吃的,然後,采藥把病治好,她唯一能做的也隻能是這些了……
在那個年代沒有紙張,隻用竹簡,隻有皇室貴族才能用得上絲帛來撰寫文件,所以,玉繡病好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竹簡,她削了三天三夜,十根手指傷痕累累,淚水再一次沾濕了竹簡,不是她手上的痛讓她流淚,是她心中的痛……
玉繡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她在儒家看過的書不在少數,要把它們全部撰寫出來,自然是需要大量的竹簡與時間,然而此刻,張良生死未卜,她能不想念他嗎?心中的憂傷加上急火攻心,寫著寫著,忽然,一股熱流從嘴裏噴湧而出,隨著意識的模糊,慢慢地沒有了知覺……
玉繡在夢裏看到了張良,他隻是對著她笑,並未說話,隨她怎麽叫他就是不說話……當她醒來的時候,她發現自己躺在榻上,手指上的傷口也用小布條包紮好了,她驚喜地以為是張良迴來了,可是她找遍了據點的每一個角落也沒能找到除她之外的人,喊破了喉嚨也沒有人迴應她,這才接受這是個錯覺的事實。
玉繡垂頭喪氣地迴來坐到桌案旁,她記得自己暈倒前是吐了一口血的,可是,這裏的一切幹淨得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過,她有些迷糊了,不知道自己是怎麽了,是思念過度產生了幻覺嗎?她覺得頭很痛,低頭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小包裹和兩根寫有字的竹簡……
玉繡認定是張良迴來過,這是他留給她的東西,小包裹裏的是幾塊熱乎的煎餅,她放下煎餅,拿起了竹簡,隻見上麵寫道:“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離莫相思。”她認得這不是張良的字跡,可她還是願意相信這是張良留給她的,除了他還會有誰給她留下這樣的話?可是,他為什麽不肯見她呢?
玉繡心中充滿了疑問,難道他是怕自己拖累他?他會迴來看她嗎?帶著這樣無奈的思緒,默默地在竹簡上寫道:“夢裏醉,凝眸淚,書卷香盈袖;殘月暉,隻影斜,此夜不成寐。”她終於真正體會到相思之苦是什麽滋味了。
“思之不來,見之不得,幻中亦真,得之又失……如此反反複複,卻又不能不去想,這樣很讓人疲累。”玉繡苦笑著說道:“真是應了歌中唱的那一句,情深入骨時,誰人笑我癡?”她此刻才真正體會到姐姐當年的相思之苦。
為了可以把書典撰寫完,玉繡必須堅強地生活下來,她種桑養蠶剝繭抽絲,織成絲綢拿到沛縣賣給大戶人家,也順便到呂府打聽劉邦傳迴來的消息,可是,還是沒有張良的音訊。
(2)
眨眼間三年過去了。
玉繡心中悲戚:說什麽‘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離莫相思’如今三年過去,卻是連個影子都沒有,相思蝕骨,那種痛……子房!你懂嗎?她又不得不安慰自己,也許他也是這麽想著她的,她深信他的心如同日月。
終於把記憶中的儒家經典全數撰寫出來,玉繡把竹簡都藏在密室中,小小的密室被這些透著竹香的卷軸所填滿。
玉繡來到蠶房,蠶又已經吐絲結繭了,她默默地把繭剝開抽出細絲重複著每天的工作,織成絲帛和平常一樣拿到沛縣賣,她滿懷躊躇地在呂府門前俳徊,三年了,一直以來都是隻有劉邦一路殺敵的消息,並未有張良的任何音訊,想必今天進去也是如此。
玉繡剛想轉身離開卻被呂公叫住,他急匆匆地跑過來,氣喘籲籲地說道:“小翠姑娘,且慢走……”他焦急地說道:“老夫等你好些天了,可算把你盼來了。”玉繡有些錯愕地問道:“不知呂公等我何事?”
“在幾天前,小婿傳來家信,讓老夫代轉一封信函於小翠姑娘!”呂公喜上眉梢地笑道。“信函?!”玉繡無法猜到會是誰的信函。
“跟我來!”呂公轉身迴府。玉繡跟隨在後,呂府的一切她再熟悉不過了,她在花廳裏靜靜地等候著,呂公取來一錦囊交給她,她接過錦囊,說道:“多謝呂公!我先告辭了!”拱手辭別呂公便走出了呂府。
在迴秘密據點的路上,玉繡打開了錦囊,裏麵裝著一塊衣衫的布條,上麵寫滿了字,她看著這些字跡喜極而泣,因為她認得這是張良的字跡,這是他寫迴來的,她迫不及待地打開,隻見上麵寫道:“與卿一別三載,隻言片語未迴,還望玉卿見諒;別後辛酸曲折,三言兩語難述;厚感劉公仁義,玉卿安好無恙;持槍血戰八方,誓滅暴秦之山河;終有太平盛世之日,與卿共度良宵;盼攜手終老,願與子同袍。”
玉繡放聲大哭起來,這麽多年來都沒有他的消息,她一直以為,他已經讓李斯給埋了!如今不但有了他的消息還得知了他的行蹤,他現在和劉邦一起抗秦。
迴到秘密據點,她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幾行字,如同吃了不知疲倦的靈丹妙藥,心想:“他在戰場上拚殺,我卻在這裏無所而為!”她低頭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道:“子房我能為你做些什麽?”她在想,張良既然沒死,他手上又沒有了《黃石天書》(當然她並不知道那天晚上的所有事情)在戰場上如何能所向無敵呢?她很想幫他……
這讓玉繡想到了《山海經》,裏麵記載的山川河流和地理常識是行軍打仗所必備的,於是她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要把這些寫下來送到戰場上交給張良……
玉繡把蠶絲織成帛就留著自己用,她要把《山海經》寫在絲帛上,這樣攜帶比較方便,她提起筆略作思索後,輕輕的在上麵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經綸滿腹無以用,此情此義在卷中;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瓏為君死。”
後麵寫的便是《山海經》的內容,玉繡省略掉那些神話故事,隻寫山川地理常識和一些醫理藥物之篇。
區區的幾萬字就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玉繡用油布包好寫有經卷的絲帛,背上行囊從此踏上了尋軍之旅。
劉邦在沛縣一唿百應,攻下沛縣倒也相當順利。
他決定了要前去投奔項羽,臨行前對玉繡說:“小翠姑娘,我這番前去投奔項羽,沿途會幫你打探張良公子的下落,一有消息我就讓人傳到我的嶽父大人呂公府上,你隨時可以成為座上賓。”玉繡心裏感激萬分,說:“多謝劉大哥!”她記得張良說過他會迴到秘密據點和她匯合,也許此刻他正在據點焦急地等著她呢。
玉繡曆盡千辛萬苦迴到秘密據點,這裏的一切,正如她一個月前離開的時候一樣,沒有一絲改變,張良沒有迴來。
“子房!”玉繡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沒有迴來就說明他出事了,她要去找他,可是,又不知從何找起,他到底遇到了什麽?她不知道要去哪裏找他?
所謂關心則亂,玉繡這時才想起張良留給她的錦囊,她掏出來一看,一張絹帛上寫道:“儒家聖典,付諸一炬;傳承教義,有求玉瓏。”玉繡看後才知道,原來張良早就知道,李斯為了得到《黃石天書》一直在等待他的出現,又因得不到而惱羞成怒,把所有的書典都燒了,就如目前已經鬧得人心惶惶的焚書坑儒。
玉繡在萬分的憂傷中病倒了,她不敢想象張良此刻是何種境地,隻能反複地讀著錦囊裏的這十六字,她一臉病容地躺在榻上,自言自語地說:“有求玉瓏?他為什麽要用‘玉瓏’這兩個字?”她的淚已經流幹了,她疲倦地閉上眼睛,想起和張良的一幕幕,她與他的相遇就是從玉瓏開始的,玉繡猛然睜開眼睛,她似乎有些明白了他的用意……
“玉瓏是男子!男子就要有擔當!他要我擔當起傳承教義的重任……”忽然,玉繡虛弱地坐起來,她心裏亂成一團,不知從何做起,憔悴地閉上眼睛,腦子裏呈現出的全是張良和在儒家的一切,喃喃說道:“傳承教義!連聖賢典籍都沒有了,怎麽傳承?……”
“子房是要我把看過的典籍重新撰寫。”這時,玉繡已經完全明白張良的用意,既然明白了自然是要付諸行動的,她爬起來先要弄點吃的,然後,采藥把病治好,她唯一能做的也隻能是這些了……
在那個年代沒有紙張,隻用竹簡,隻有皇室貴族才能用得上絲帛來撰寫文件,所以,玉繡病好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竹簡,她削了三天三夜,十根手指傷痕累累,淚水再一次沾濕了竹簡,不是她手上的痛讓她流淚,是她心中的痛……
玉繡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她在儒家看過的書不在少數,要把它們全部撰寫出來,自然是需要大量的竹簡與時間,然而此刻,張良生死未卜,她能不想念他嗎?心中的憂傷加上急火攻心,寫著寫著,忽然,一股熱流從嘴裏噴湧而出,隨著意識的模糊,慢慢地沒有了知覺……
玉繡在夢裏看到了張良,他隻是對著她笑,並未說話,隨她怎麽叫他就是不說話……當她醒來的時候,她發現自己躺在榻上,手指上的傷口也用小布條包紮好了,她驚喜地以為是張良迴來了,可是她找遍了據點的每一個角落也沒能找到除她之外的人,喊破了喉嚨也沒有人迴應她,這才接受這是個錯覺的事實。
玉繡垂頭喪氣地迴來坐到桌案旁,她記得自己暈倒前是吐了一口血的,可是,這裏的一切幹淨得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過,她有些迷糊了,不知道自己是怎麽了,是思念過度產生了幻覺嗎?她覺得頭很痛,低頭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小包裹和兩根寫有字的竹簡……
玉繡認定是張良迴來過,這是他留給她的東西,小包裹裏的是幾塊熱乎的煎餅,她放下煎餅,拿起了竹簡,隻見上麵寫道:“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離莫相思。”她認得這不是張良的字跡,可她還是願意相信這是張良留給她的,除了他還會有誰給她留下這樣的話?可是,他為什麽不肯見她呢?
玉繡心中充滿了疑問,難道他是怕自己拖累他?他會迴來看她嗎?帶著這樣無奈的思緒,默默地在竹簡上寫道:“夢裏醉,凝眸淚,書卷香盈袖;殘月暉,隻影斜,此夜不成寐。”她終於真正體會到相思之苦是什麽滋味了。
“思之不來,見之不得,幻中亦真,得之又失……如此反反複複,卻又不能不去想,這樣很讓人疲累。”玉繡苦笑著說道:“真是應了歌中唱的那一句,情深入骨時,誰人笑我癡?”她此刻才真正體會到姐姐當年的相思之苦。
為了可以把書典撰寫完,玉繡必須堅強地生活下來,她種桑養蠶剝繭抽絲,織成絲綢拿到沛縣賣給大戶人家,也順便到呂府打聽劉邦傳迴來的消息,可是,還是沒有張良的音訊。
(2)
眨眼間三年過去了。
玉繡心中悲戚:說什麽‘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離莫相思’如今三年過去,卻是連個影子都沒有,相思蝕骨,那種痛……子房!你懂嗎?她又不得不安慰自己,也許他也是這麽想著她的,她深信他的心如同日月。
終於把記憶中的儒家經典全數撰寫出來,玉繡把竹簡都藏在密室中,小小的密室被這些透著竹香的卷軸所填滿。
玉繡來到蠶房,蠶又已經吐絲結繭了,她默默地把繭剝開抽出細絲重複著每天的工作,織成絲帛和平常一樣拿到沛縣賣,她滿懷躊躇地在呂府門前俳徊,三年了,一直以來都是隻有劉邦一路殺敵的消息,並未有張良的任何音訊,想必今天進去也是如此。
玉繡剛想轉身離開卻被呂公叫住,他急匆匆地跑過來,氣喘籲籲地說道:“小翠姑娘,且慢走……”他焦急地說道:“老夫等你好些天了,可算把你盼來了。”玉繡有些錯愕地問道:“不知呂公等我何事?”
“在幾天前,小婿傳來家信,讓老夫代轉一封信函於小翠姑娘!”呂公喜上眉梢地笑道。“信函?!”玉繡無法猜到會是誰的信函。
“跟我來!”呂公轉身迴府。玉繡跟隨在後,呂府的一切她再熟悉不過了,她在花廳裏靜靜地等候著,呂公取來一錦囊交給她,她接過錦囊,說道:“多謝呂公!我先告辭了!”拱手辭別呂公便走出了呂府。
在迴秘密據點的路上,玉繡打開了錦囊,裏麵裝著一塊衣衫的布條,上麵寫滿了字,她看著這些字跡喜極而泣,因為她認得這是張良的字跡,這是他寫迴來的,她迫不及待地打開,隻見上麵寫道:“與卿一別三載,隻言片語未迴,還望玉卿見諒;別後辛酸曲折,三言兩語難述;厚感劉公仁義,玉卿安好無恙;持槍血戰八方,誓滅暴秦之山河;終有太平盛世之日,與卿共度良宵;盼攜手終老,願與子同袍。”
玉繡放聲大哭起來,這麽多年來都沒有他的消息,她一直以為,他已經讓李斯給埋了!如今不但有了他的消息還得知了他的行蹤,他現在和劉邦一起抗秦。
迴到秘密據點,她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幾行字,如同吃了不知疲倦的靈丹妙藥,心想:“他在戰場上拚殺,我卻在這裏無所而為!”她低頭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道:“子房我能為你做些什麽?”她在想,張良既然沒死,他手上又沒有了《黃石天書》(當然她並不知道那天晚上的所有事情)在戰場上如何能所向無敵呢?她很想幫他……
這讓玉繡想到了《山海經》,裏麵記載的山川河流和地理常識是行軍打仗所必備的,於是她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要把這些寫下來送到戰場上交給張良……
玉繡把蠶絲織成帛就留著自己用,她要把《山海經》寫在絲帛上,這樣攜帶比較方便,她提起筆略作思索後,輕輕的在上麵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經綸滿腹無以用,此情此義在卷中;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瓏為君死。”
後麵寫的便是《山海經》的內容,玉繡省略掉那些神話故事,隻寫山川地理常識和一些醫理藥物之篇。
區區的幾萬字就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玉繡用油布包好寫有經卷的絲帛,背上行囊從此踏上了尋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