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眨眼過去了,楚王李寬的瘋狂舉動在長安,被當做紈絝子弟間的敗家,也漸漸沒有人談論。隻是原先看好李寬的大臣也不看好李寬,扶不起的阿鬥。隻有一些了解李寬的人,覺得李寬這麽做可能大有深意,但是幾次旁敲側擊也沒有結果,隻有放在心裏。
九月豐收的熱鬧隻是增加了楚王府農莊上的怨氣,別的沒有什麽。李寬看著自家良田上成壟的番薯,心裏很滿足,自家已經盡人事了,下麵就聽天命。上朝時,李寬也有閑情看著曆史上的名臣將相吹胡子瞪眼,看著老李每天和全臣鬥智鬥勇,朝後到刑部聽市井八卦,皇家雜談,好不愜意。
李寬覺得最近這幾天兵部好像很忙,兵部尚書就是杜如晦,也已經十幾天沒有到楚王府來來敘敘,李靖、尉遲敬德也沒來,平ri他們三四天就到李寬府上談談國家大事,順便蹭吃蹭喝,(李寬把宋代才廣泛運用的炒菜在楚王府做出來,讓一群吃貨yu罷不能)難道有戰爭,不對啊,今年好像沒有戰事了,李寬心裏有了事,在刑部也無心聽八卦了。
下午迴府時讓田老實專門到蔡國公府看看杜如晦迴來沒,結果還沒有。隻得先行迴去,吃完晚飯,李寬在書房看了會書,等到戌時(běijing時間19時至21時)和田老實交代聲,獨自走向蔡國公府,田老實原本也要跟著去,李寬沒讓,秋收後,百姓有了點閑錢,李寬家的家具鋪生意紅火,田老實每晚都要盤賬,最後李寬隻得帶個小門童一起走了。
到了蔡國公府門前,守門的見楚王來了,很是熱情地叫人帶李寬去見杜如晦,整個蔡國公府的人都知道自家老爺對楚王的看重,帶著李寬往書房走的家丁,順便還告訴李寬,今天好幾位將軍也和老爺一起迴府了,在商議國事,李寬心裏有數了,真是出事了,以前從沒聽說晚上還有將軍來杜府談事的。(杜如晦一般較嚴肅,加之清貧,很少有大臣到杜府走動,除了一些老早跟隨李世民的老臣)
下人把李寬領到書房門口,向裏麵通傳一聲就告退了。聽到裏麵杜如晦進來的聲音,李寬沒有客氣,輕輕推開門,一股熱氣撲麵而來,汗酸味刺鼻,現在是九月,旁晚晚還是較熱的,門框關會,屋裏就很悶熱。可能是門開了,屋子裏的人也覺得有股涼氣進去,舒服地歎口氣。
李寬進去,門也沒關上,讓屋裏熱氣散散,才有空看看書房裏有什麽人,還都是熟人,李靖、尉遲敬德、程咬金、房玄齡、長孫無忌還有高士廉,幾人見李寬進來還沒什麽反應,程咬金先嚷道“早叫把門打開,熱死了,談個事也無力”李寬這才注意到幾個武將上衣都是敞開著的,隱隱露出肌肉,隻有程咬金肥肉坨坨,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隻是把衣領解開袖子卷起,房玄齡、長孫無忌見李寬進來,有意把袖子放下,程咬金又看不慣,“我說都是漢子怎麽了,放什麽袖子?”
房玄齡、長孫無忌臉都沒變,就當程咬金的話是空氣,老程牙咬咬的還要說什麽,李靖讓他閉嘴,正事要緊,杜如晦知道他們見麵不吵吵就不舒服,也沒勸架,李寬嚇一跳,全臣不和?再看看好像這就是大唐名臣的相處方式,八卦的心才降了降。
李寬依次向幾人施過禮,雖然自己是王爺但是不在重要場合,作為晚輩還是懂禮些比較好,沒見長孫皇後每次帶著李承乾、李泰都讓他們對這些老臣施禮,自己算個渣。李寬放的開,幾人樂嗬嗬地接受李寬的行禮,雖然最近楚王幹的事不靠譜,人還是懂禮的,不錯。
李寬原先見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也在,不準備問出了什麽事,準備告罪一聲就迴去,程咬金沒等李寬開口,就嚷了“剛好寬兒來了,讓他說說怎麽辦?”李寬看了下杜如晦,杜如晦點點頭,李寬明白這是告訴他房玄齡、長孫無忌也能信。
原來上次在朝上程咬金拽了幾句文,開始房玄齡。長孫無忌沒在意,事後羅藝平反,二人覺得不對,私下問杜如晦才知道李寬的大才,二人才明了為何他們這麽看重李寬,長孫無忌開始還有點不高興,準備告訴李世民,杜如晦忙攔住,長孫無忌再一細想,也沒稟告。
好在李寬過繼出去了,他越有才大唐越興盛,等到侄子繼位越容易。不能讓老李知道他的才華,房玄齡真是名相,和杜如晦一樣心思要保住李寬,沒有稟告。至於高士廉,把長孫兄妹從小撫養長大,如父如母,長孫無忌怎會不告訴他,老家夥一思量,瞞著,楚王有點才能是好事,為大唐先保著。好在幾人都有想法,沒有外傳,不知道老李知道自己的兒子軍事才華出眾,會是什麽心情?
李寬這才放心來詢問發生什麽事了,原來月初侯君集上奏說嶺南酋長馮盎有不臣之心,李世民對此大動肝火,好啊前有羅藝又來個馮盎,難道自己真不配做天下至尊,在朝上就要出兵,李寬才想起,自己月初向刑部尚書告了幾天假指導農戶種番薯去了,不知道此事。
李寬急了,明年有蝗災,現在出兵糧草先不談,軍隊廝殺傷亡慘重,人口會減少,再來個蝗災,不知道又死多少人。突厥本就不好過,簽訂的便橋盟約就是緩兵之計,如大唐明年真民不聊生,突厥定會卷土重來,那時怎麽辦?
心裏有點恨李世民怎麽聽點風雨就要出兵,趕緊再問杜如晦,全臣準備怎麽辦?杜如晦告訴李寬,原本李世民在全臣勸說下不準備出兵討伐,要馮盎上表說明情況,哪知在侯君集上奏完,隨後幾天諸州的奏折如雪花,多次奏稱馮盎謀反,加之嶺南酋長馮盎與談殿等人連年攻戰,久未入朝。
李世民坐不住,命將軍藺暮等發江、嶺數十州兵前去討伐。現在他們幾個就是在商議糧草安排,軍隊調遣的一些瑣事。真要出兵,李寬坐不住,問杜如晦有沒有嶺南酋長馮盎一些資料,李寬拿著資料一個人安靜地看著,他們幾個就去商討出兵計劃。
李寬越看越納悶這嶺南酋長馮盎以前是按時迴京敘職,隻是這二年沒有迴京,看樣子不像要謀反,李寬打斷房玄齡幾人的交談,問“侯君集和嶺南酋長馮盎有沒有什麽過節?”幾人一愣,怎麽迴事,李靖開口“他們二人沒有過節,再說侯君集也不敢謊報軍情”
李寬想想又問“那侯君集是直接上奏講嶺南酋長要謀反?”長孫無忌開口道“沒,侯君集隻在奏折裏說嶺南酋長久未上朝有不臣之心。”停了會,長孫無忌繼續說“侯君集和嶺南酋長是有過節的。”什麽?另外幾人全盯著長孫無忌。
“當年在打下嶺南地區時,侯君集出力較大,皇上答應讓侯君集的副將張世貴做嶺南酋長,誰知嶺南地區民眾不識教化,沒法子就讓嶺南出生的馮盎做了酋長,就這事侯君集還找過陛下。”幾人有點明白李寬意思了,侯君集,豳州三水人。生xing矯揉造作,驕傲自負並喜好自我誇耀,玩弄弓箭卻不能jing通其技法,卻以武勇自稱。估計這次他在其中煽風點火引起戰火。
其實他們幾人也不想打仗,現在怎麽辦?盯著李寬,李寬沒有遲疑“現如今,隻有找個諫臣直言上表,讓陛下派使臣先去安撫,看嶺南意思,若馮盎真反,讓陛下下旨直接從嶺南重封酋長,估計嶺南不會太平,等兵弱時,我們再出兵,一舉拿下,不反更好。”李寬心想他們直接內戰也要幾個月,到那時蝗災來襲,還有空再打仗嗎?
房玄齡、長孫無忌,高士廉開始不知道李寬智謀,現如今驚為天人,還好為朝堂效力,幾人忙著選人,對視一下“魏征”
結果後世記載:嶺南酋長馮盎與談殿等人連年攻戰,久未入朝。諸州多次奏稱馮盎謀反。太宗命將軍藺暮等發江、嶺數十州兵前去討伐。魏征認為馮盎並無反狀,勸太宗派使臣先去安撫,太宗於是罷兵。貞觀元年(六二七)十月,特派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節前往慰諭。馮盎派子智戴隨使者入朝。太宗非常高興,稱:「魏征令我發一介之使,而嶺表遂安,勝十萬之師。」賞賜魏征五百匹絹。
當然真正的情況隻有當事人才明了,李寬現在又放下一心,就在為來年蝗災做最後準備。
求推薦,求收藏
;
九月豐收的熱鬧隻是增加了楚王府農莊上的怨氣,別的沒有什麽。李寬看著自家良田上成壟的番薯,心裏很滿足,自家已經盡人事了,下麵就聽天命。上朝時,李寬也有閑情看著曆史上的名臣將相吹胡子瞪眼,看著老李每天和全臣鬥智鬥勇,朝後到刑部聽市井八卦,皇家雜談,好不愜意。
李寬覺得最近這幾天兵部好像很忙,兵部尚書就是杜如晦,也已經十幾天沒有到楚王府來來敘敘,李靖、尉遲敬德也沒來,平ri他們三四天就到李寬府上談談國家大事,順便蹭吃蹭喝,(李寬把宋代才廣泛運用的炒菜在楚王府做出來,讓一群吃貨yu罷不能)難道有戰爭,不對啊,今年好像沒有戰事了,李寬心裏有了事,在刑部也無心聽八卦了。
下午迴府時讓田老實專門到蔡國公府看看杜如晦迴來沒,結果還沒有。隻得先行迴去,吃完晚飯,李寬在書房看了會書,等到戌時(běijing時間19時至21時)和田老實交代聲,獨自走向蔡國公府,田老實原本也要跟著去,李寬沒讓,秋收後,百姓有了點閑錢,李寬家的家具鋪生意紅火,田老實每晚都要盤賬,最後李寬隻得帶個小門童一起走了。
到了蔡國公府門前,守門的見楚王來了,很是熱情地叫人帶李寬去見杜如晦,整個蔡國公府的人都知道自家老爺對楚王的看重,帶著李寬往書房走的家丁,順便還告訴李寬,今天好幾位將軍也和老爺一起迴府了,在商議國事,李寬心裏有數了,真是出事了,以前從沒聽說晚上還有將軍來杜府談事的。(杜如晦一般較嚴肅,加之清貧,很少有大臣到杜府走動,除了一些老早跟隨李世民的老臣)
下人把李寬領到書房門口,向裏麵通傳一聲就告退了。聽到裏麵杜如晦進來的聲音,李寬沒有客氣,輕輕推開門,一股熱氣撲麵而來,汗酸味刺鼻,現在是九月,旁晚晚還是較熱的,門框關會,屋裏就很悶熱。可能是門開了,屋子裏的人也覺得有股涼氣進去,舒服地歎口氣。
李寬進去,門也沒關上,讓屋裏熱氣散散,才有空看看書房裏有什麽人,還都是熟人,李靖、尉遲敬德、程咬金、房玄齡、長孫無忌還有高士廉,幾人見李寬進來還沒什麽反應,程咬金先嚷道“早叫把門打開,熱死了,談個事也無力”李寬這才注意到幾個武將上衣都是敞開著的,隱隱露出肌肉,隻有程咬金肥肉坨坨,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隻是把衣領解開袖子卷起,房玄齡、長孫無忌見李寬進來,有意把袖子放下,程咬金又看不慣,“我說都是漢子怎麽了,放什麽袖子?”
房玄齡、長孫無忌臉都沒變,就當程咬金的話是空氣,老程牙咬咬的還要說什麽,李靖讓他閉嘴,正事要緊,杜如晦知道他們見麵不吵吵就不舒服,也沒勸架,李寬嚇一跳,全臣不和?再看看好像這就是大唐名臣的相處方式,八卦的心才降了降。
李寬依次向幾人施過禮,雖然自己是王爺但是不在重要場合,作為晚輩還是懂禮些比較好,沒見長孫皇後每次帶著李承乾、李泰都讓他們對這些老臣施禮,自己算個渣。李寬放的開,幾人樂嗬嗬地接受李寬的行禮,雖然最近楚王幹的事不靠譜,人還是懂禮的,不錯。
李寬原先見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也在,不準備問出了什麽事,準備告罪一聲就迴去,程咬金沒等李寬開口,就嚷了“剛好寬兒來了,讓他說說怎麽辦?”李寬看了下杜如晦,杜如晦點點頭,李寬明白這是告訴他房玄齡、長孫無忌也能信。
原來上次在朝上程咬金拽了幾句文,開始房玄齡。長孫無忌沒在意,事後羅藝平反,二人覺得不對,私下問杜如晦才知道李寬的大才,二人才明了為何他們這麽看重李寬,長孫無忌開始還有點不高興,準備告訴李世民,杜如晦忙攔住,長孫無忌再一細想,也沒稟告。
好在李寬過繼出去了,他越有才大唐越興盛,等到侄子繼位越容易。不能讓老李知道他的才華,房玄齡真是名相,和杜如晦一樣心思要保住李寬,沒有稟告。至於高士廉,把長孫兄妹從小撫養長大,如父如母,長孫無忌怎會不告訴他,老家夥一思量,瞞著,楚王有點才能是好事,為大唐先保著。好在幾人都有想法,沒有外傳,不知道老李知道自己的兒子軍事才華出眾,會是什麽心情?
李寬這才放心來詢問發生什麽事了,原來月初侯君集上奏說嶺南酋長馮盎有不臣之心,李世民對此大動肝火,好啊前有羅藝又來個馮盎,難道自己真不配做天下至尊,在朝上就要出兵,李寬才想起,自己月初向刑部尚書告了幾天假指導農戶種番薯去了,不知道此事。
李寬急了,明年有蝗災,現在出兵糧草先不談,軍隊廝殺傷亡慘重,人口會減少,再來個蝗災,不知道又死多少人。突厥本就不好過,簽訂的便橋盟約就是緩兵之計,如大唐明年真民不聊生,突厥定會卷土重來,那時怎麽辦?
心裏有點恨李世民怎麽聽點風雨就要出兵,趕緊再問杜如晦,全臣準備怎麽辦?杜如晦告訴李寬,原本李世民在全臣勸說下不準備出兵討伐,要馮盎上表說明情況,哪知在侯君集上奏完,隨後幾天諸州的奏折如雪花,多次奏稱馮盎謀反,加之嶺南酋長馮盎與談殿等人連年攻戰,久未入朝。
李世民坐不住,命將軍藺暮等發江、嶺數十州兵前去討伐。現在他們幾個就是在商議糧草安排,軍隊調遣的一些瑣事。真要出兵,李寬坐不住,問杜如晦有沒有嶺南酋長馮盎一些資料,李寬拿著資料一個人安靜地看著,他們幾個就去商討出兵計劃。
李寬越看越納悶這嶺南酋長馮盎以前是按時迴京敘職,隻是這二年沒有迴京,看樣子不像要謀反,李寬打斷房玄齡幾人的交談,問“侯君集和嶺南酋長馮盎有沒有什麽過節?”幾人一愣,怎麽迴事,李靖開口“他們二人沒有過節,再說侯君集也不敢謊報軍情”
李寬想想又問“那侯君集是直接上奏講嶺南酋長要謀反?”長孫無忌開口道“沒,侯君集隻在奏折裏說嶺南酋長久未上朝有不臣之心。”停了會,長孫無忌繼續說“侯君集和嶺南酋長是有過節的。”什麽?另外幾人全盯著長孫無忌。
“當年在打下嶺南地區時,侯君集出力較大,皇上答應讓侯君集的副將張世貴做嶺南酋長,誰知嶺南地區民眾不識教化,沒法子就讓嶺南出生的馮盎做了酋長,就這事侯君集還找過陛下。”幾人有點明白李寬意思了,侯君集,豳州三水人。生xing矯揉造作,驕傲自負並喜好自我誇耀,玩弄弓箭卻不能jing通其技法,卻以武勇自稱。估計這次他在其中煽風點火引起戰火。
其實他們幾人也不想打仗,現在怎麽辦?盯著李寬,李寬沒有遲疑“現如今,隻有找個諫臣直言上表,讓陛下派使臣先去安撫,看嶺南意思,若馮盎真反,讓陛下下旨直接從嶺南重封酋長,估計嶺南不會太平,等兵弱時,我們再出兵,一舉拿下,不反更好。”李寬心想他們直接內戰也要幾個月,到那時蝗災來襲,還有空再打仗嗎?
房玄齡、長孫無忌,高士廉開始不知道李寬智謀,現如今驚為天人,還好為朝堂效力,幾人忙著選人,對視一下“魏征”
結果後世記載:嶺南酋長馮盎與談殿等人連年攻戰,久未入朝。諸州多次奏稱馮盎謀反。太宗命將軍藺暮等發江、嶺數十州兵前去討伐。魏征認為馮盎並無反狀,勸太宗派使臣先去安撫,太宗於是罷兵。貞觀元年(六二七)十月,特派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節前往慰諭。馮盎派子智戴隨使者入朝。太宗非常高興,稱:「魏征令我發一介之使,而嶺表遂安,勝十萬之師。」賞賜魏征五百匹絹。
當然真正的情況隻有當事人才明了,李寬現在又放下一心,就在為來年蝗災做最後準備。
求推薦,求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