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要去的是景山公園,”太始也是怕他們聽的煩躁,就帶他們親身來這景山公園來體會一下。
“為什麽要來景山公園?”擎弈現在還在鬱悶,本來聽說要來北京,這讓他興奮了好一陣,本來想著來北京找幾個高手對弈幾局,可剛來這北京就被這太始給拉到景山公園了。
“這裏不會有猴子吧?“長右左看看,右看看,這地方太適合他生存了。
“哪來什麽猴子啊,這裏是公園,有不是動物園,”九冥在一邊沒好氣的說道,
“不過蝴蝶倒是有不少,你可以撲撲蝶嗎!“青洪也在一邊開長右的玩笑,讓長右鬱悶不以,他又不是貓,還撲蝶,那不是貽笑大方嗎。
“還不錯,應該很適合野餐。‘羅喉也不知從哪弄出一張餐布,鋪到一旁的草地上,還指揮一邊的人把拿來的食物擺上,“青洪,把蛋糕遞給我。’
“你們這是出來旅遊的嗎,怎麽還帶著餐布,’太始在一邊沒好氣道,“你們不會是專門來這野餐的吧。”
“那可不,不野餐,我們陪你來這幹嗎?”羅喉在一邊邊擺東西邊說。
“這個蛋糕可沒有紅雲做的點心好吃。“青洪也不知是想起了什麽,不過很快就被擎弈的話給打斷了,
‘北海公園應該也離這不遠吧。“
景山地處北京城中軸線最高點、故宮北側,是一座環境優美的皇家園林,紅牆環繞,占地23公頃。園內鬆柏蔥鬱,古樹參天,登高遠眺,可俯瞰全城。
景山公園已有八百多年曆史,始建於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將拆除舊皇城的渣土和挖新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堆積在元朝建築迎春閣的舊址上,形成一座土山,取名“萬歲山”。景山由此也就成為明大內皇宮北麵的禦園。明崇禎十七年間(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內城,崇禎出玄武門登景山,自縊在山東側一株槐樹上,稱之為“崇禎自縊處”。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萬歲山”改名為“景山”。
近年來,景山公園曾先後舉辦“牡丹藝術展”、“荷花精品藝術展”等多種活動。今日之景山,以它絢麗多姿的古園新貌,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
景山公園
景山主要建築有三座園門,即景山門、山左思門、山右裏門;祭祀孔子的綺望樓;五座峰亭,自東向西依次為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
景山北麓的壽皇殿有大殿、配殿、神廚、神庫、井亭等,係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仿太廟而建,是供奉皇室祖先遺像的處所;壽皇殿東有永思殿和觀德殿,是清代皇帝、皇後停靈的地方。目前壽皇殿已辟為北京市少年宮,觀德殿辟為少年宮圖書館。
綺望樓
綺望樓位於景山公園南門內,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綺望樓為五大開間,分上下兩層,高15米,寬20米,進深12米,建築麵積達480平方米。樓前有寬敞的月台,月台下的四周環繞著漢白玉石欄,整體建築金碧輝煌。曆史上,綺望樓內曾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朝廷在綺望樓供奉孔子牌位,是為了表示崇尚儒教,以便官學堂的學生們敬仰師祖,勤奮學業。
崇禎皇帝自縊處
景山東麓的山腳下,有一棵古槐,相傳這裏是明朝崇禎皇帝自縊的地方。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40萬農民起義軍進攻北京,夏曆三月十八日的晚上,李自成命令攻城,崇禎皇帝看到大勢已去,在景山東麓的槐樹上上吊身亡。
萬春亭
萬春亭位於景山的中峰,中峰的相對高度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最高和最佳的觀景點。萬春亭坐落在中央,高17.4米,三層重簷,32根紅柱,金頂剪綠邊,四角攢尖。萬春亭裏供奉著一尊毗盧遮那佛,原供奉的佛像大“**”中被搗毀。現在的佛像是1998年重塑歸安的。
山脊五亭
景山由五座山峰組成,高43米,為舊時北京城內的製高點,東、西、北三麵砌有爬山磴道。山頂五亭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造型優美,秀麗壯觀。居於中峰的叫萬春亭,是一座方形、三重簷、四角攢尖式的黃琉璃瓦亭,宏偉壯觀。其兩側是兩座雙重簷、八角形、綠琉璃瓦亭,東側的名叫“周賞”,西側的稱為“富覽”。兩亭外側還有兩座圓形、重簷藍琉璃瓦亭,西為“輯芳”。舊時,每座亭內均設有銅鑄佛像一尊,統叫“五位神”,又有代表甘、辛、苦、酸、鹹的“五味神”之稱。1900年被掠走四尊、砸毀一尊(萬春亭中的毗盧遮那佛)。五亭矗立山脊,中高側低,主從分明,左右對稱。更兼梁柱飛金,頂瓦映彩,綠樹環合,藍天相襯,構成一幅壯闊、精美的畫圖。遊人至此,必奮力登攀,以一睹首都壯麗迷人的無限風光為快慰!
壽皇殿
壽皇殿位於中峰後的正北麵,明代始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又進行重修,仿太廟建造,不僅規模宏偉,輝煌肅穆,而且自成一個完整的建築格局。原為清代的祭祖處,過去殿內供奉有清朝曆代祖先神像。解放後,該殿被辟為北京市少年宮。
永恩殿、觀德殿
永恩殿、觀德殿位於壽皇殿東,明代時是帝王的習射之所。自清代乾隆起,便改為停放帝後的靈柩之處。觀德殿現為少年宮圖書館。明末崇禎帝吊死之處在景山東麓,原有一棵老槐樹,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朱由檢)的自縊處。因明朝末年政治**,社會黑暗,豺狼當道,民不聊生,從而導致人民揭竿而起。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城時,崇禎見大勢已去,在走投無路之下,便逼死皇後,砍殺昭仁公主等,然後倉皇逃到景山,以發遮臉,吊死在駝背的老槐樹下,從此明王朝滅亡。陪同崇禎自盡的還有他的禦前太監王承恩。原樹早已枯死伐除,現存槐樹為重新栽種的,並掛有說明牌,記述了這一曆史事實。
景山高聳峻拔,樹木蓊鬱,風光壯麗,為北京城內登高遠眺,觀覽全城景致的最佳之處。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該處是個小山丘,名“青山”據傳明代興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稱。明永樂年間,將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於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萬歲山”,又稱大內“鎮山”。景山一名是清初改稱的。山上的五座亭子,為乾隆年間興建。當時山上叢林蔽日,鹿鶴成群,生機盎然,極富自然野趣。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後果園”之稱。封建帝王常來此賞花,習箭、飲宴,登山觀景,是一座優美的皇家花園。
景山除了眾多的名勝古跡之外,這裏還是京城內最大的牡丹觀賞園,形成了獨特的花季景觀,每年5月全園200個品種的2萬株牡丹競相怒放,蔚為壯觀。景山的牡丹以其花大、色豔、株高、齡長而名冠京華,品種上既有皇家禦園傳統的牡丹名品,也有久負盛名的洛陽牡丹、荷澤牡丹。其中,花王“姚黃”、花後“魏紫”、黑牡丹“青龍臥墨池”、綠牡丹“豆綠”、白牡丹“玉板白”更是稀有珍奇,姹紫嫣紅,將古老的景山公園裝扮得分外嬌嬈。
每逢夏季,南門廣場的清韻景區內,紅蕖搖曳,荷香彌漫,與池塘邊姹紫嫣紅的串紅、福祿考、美女櫻、鳳仙、茵陳、小麗花相映成趣,渾然一體,盡顯清溢寧靜之古韻。
四亭二碑
在**殿殿後的山腰處有兩座牌坊,南題“龍光”,北題“紫照”。過了牌坊即為正覺殿,殿前建有“滌靄”、“引勝”、“雲依”、“意遠”四亭。四亭上下對稱而造,典雅美觀。
引勝亭
內設石碑一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總記》,記述了該山的建置沿革。
滌靄亭
內有石碑一塊,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四麵記》,描述了該山四周的景色特點,是篇文藻華麗的導遊詞。
昆侖石
正麵“昆侖”二字為乾隆手書,背麵還刻有他寫的一首詩文。此石為象征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昆侖山而設。昆侖石後麵的眾多岩洞,為疊築假山時所砌,以象征神仙們居住“洞天福地”。
太湖石
產於江蘇太湖流域,具有瘦、皺、透、漏四大特點。這些奇秀石料,原是北宋統治者為建汴梁(開封)壽山艮嶽禦園而不惜民力財力,掘自太湖運往京都的。金滅北宋後,金王朝采取減折糧賦的辦法,再次迫使百姓將此石從開封運來這裏,所以又叫“折糧石”。由此可見,勞動人民為挖掘和運輸這些太湖石,付出了多麽巨大的血汗代價啊!
龜趺石碑
龜趺石碑兩塊,豎於普安殿東側下的平台上,原刻有讚揚佛教的文字,因年久風化,字跡已模糊難辨了。
悅心殿和慶霄樓
悅心殿原是清代皇帝遊幸宮苑時休息、議事或舉行宴會的地方。殿後的慶霄樓是每年農曆臘月初八,乾隆陪其母親觀看湖上冰嬉盛會的地方(冰嬉是一種冰上的擲球遊戲,由兩組人參加作競技表演)。
“為什麽要來景山公園?”擎弈現在還在鬱悶,本來聽說要來北京,這讓他興奮了好一陣,本來想著來北京找幾個高手對弈幾局,可剛來這北京就被這太始給拉到景山公園了。
“這裏不會有猴子吧?“長右左看看,右看看,這地方太適合他生存了。
“哪來什麽猴子啊,這裏是公園,有不是動物園,”九冥在一邊沒好氣的說道,
“不過蝴蝶倒是有不少,你可以撲撲蝶嗎!“青洪也在一邊開長右的玩笑,讓長右鬱悶不以,他又不是貓,還撲蝶,那不是貽笑大方嗎。
“還不錯,應該很適合野餐。‘羅喉也不知從哪弄出一張餐布,鋪到一旁的草地上,還指揮一邊的人把拿來的食物擺上,“青洪,把蛋糕遞給我。’
“你們這是出來旅遊的嗎,怎麽還帶著餐布,’太始在一邊沒好氣道,“你們不會是專門來這野餐的吧。”
“那可不,不野餐,我們陪你來這幹嗎?”羅喉在一邊邊擺東西邊說。
“這個蛋糕可沒有紅雲做的點心好吃。“青洪也不知是想起了什麽,不過很快就被擎弈的話給打斷了,
‘北海公園應該也離這不遠吧。“
景山地處北京城中軸線最高點、故宮北側,是一座環境優美的皇家園林,紅牆環繞,占地23公頃。園內鬆柏蔥鬱,古樹參天,登高遠眺,可俯瞰全城。
景山公園已有八百多年曆史,始建於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將拆除舊皇城的渣土和挖新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堆積在元朝建築迎春閣的舊址上,形成一座土山,取名“萬歲山”。景山由此也就成為明大內皇宮北麵的禦園。明崇禎十七年間(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內城,崇禎出玄武門登景山,自縊在山東側一株槐樹上,稱之為“崇禎自縊處”。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萬歲山”改名為“景山”。
近年來,景山公園曾先後舉辦“牡丹藝術展”、“荷花精品藝術展”等多種活動。今日之景山,以它絢麗多姿的古園新貌,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
景山公園
景山主要建築有三座園門,即景山門、山左思門、山右裏門;祭祀孔子的綺望樓;五座峰亭,自東向西依次為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
景山北麓的壽皇殿有大殿、配殿、神廚、神庫、井亭等,係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仿太廟而建,是供奉皇室祖先遺像的處所;壽皇殿東有永思殿和觀德殿,是清代皇帝、皇後停靈的地方。目前壽皇殿已辟為北京市少年宮,觀德殿辟為少年宮圖書館。
綺望樓
綺望樓位於景山公園南門內,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綺望樓為五大開間,分上下兩層,高15米,寬20米,進深12米,建築麵積達480平方米。樓前有寬敞的月台,月台下的四周環繞著漢白玉石欄,整體建築金碧輝煌。曆史上,綺望樓內曾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朝廷在綺望樓供奉孔子牌位,是為了表示崇尚儒教,以便官學堂的學生們敬仰師祖,勤奮學業。
崇禎皇帝自縊處
景山東麓的山腳下,有一棵古槐,相傳這裏是明朝崇禎皇帝自縊的地方。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40萬農民起義軍進攻北京,夏曆三月十八日的晚上,李自成命令攻城,崇禎皇帝看到大勢已去,在景山東麓的槐樹上上吊身亡。
萬春亭
萬春亭位於景山的中峰,中峰的相對高度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最高和最佳的觀景點。萬春亭坐落在中央,高17.4米,三層重簷,32根紅柱,金頂剪綠邊,四角攢尖。萬春亭裏供奉著一尊毗盧遮那佛,原供奉的佛像大“**”中被搗毀。現在的佛像是1998年重塑歸安的。
山脊五亭
景山由五座山峰組成,高43米,為舊時北京城內的製高點,東、西、北三麵砌有爬山磴道。山頂五亭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造型優美,秀麗壯觀。居於中峰的叫萬春亭,是一座方形、三重簷、四角攢尖式的黃琉璃瓦亭,宏偉壯觀。其兩側是兩座雙重簷、八角形、綠琉璃瓦亭,東側的名叫“周賞”,西側的稱為“富覽”。兩亭外側還有兩座圓形、重簷藍琉璃瓦亭,西為“輯芳”。舊時,每座亭內均設有銅鑄佛像一尊,統叫“五位神”,又有代表甘、辛、苦、酸、鹹的“五味神”之稱。1900年被掠走四尊、砸毀一尊(萬春亭中的毗盧遮那佛)。五亭矗立山脊,中高側低,主從分明,左右對稱。更兼梁柱飛金,頂瓦映彩,綠樹環合,藍天相襯,構成一幅壯闊、精美的畫圖。遊人至此,必奮力登攀,以一睹首都壯麗迷人的無限風光為快慰!
壽皇殿
壽皇殿位於中峰後的正北麵,明代始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又進行重修,仿太廟建造,不僅規模宏偉,輝煌肅穆,而且自成一個完整的建築格局。原為清代的祭祖處,過去殿內供奉有清朝曆代祖先神像。解放後,該殿被辟為北京市少年宮。
永恩殿、觀德殿
永恩殿、觀德殿位於壽皇殿東,明代時是帝王的習射之所。自清代乾隆起,便改為停放帝後的靈柩之處。觀德殿現為少年宮圖書館。明末崇禎帝吊死之處在景山東麓,原有一棵老槐樹,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朱由檢)的自縊處。因明朝末年政治**,社會黑暗,豺狼當道,民不聊生,從而導致人民揭竿而起。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城時,崇禎見大勢已去,在走投無路之下,便逼死皇後,砍殺昭仁公主等,然後倉皇逃到景山,以發遮臉,吊死在駝背的老槐樹下,從此明王朝滅亡。陪同崇禎自盡的還有他的禦前太監王承恩。原樹早已枯死伐除,現存槐樹為重新栽種的,並掛有說明牌,記述了這一曆史事實。
景山高聳峻拔,樹木蓊鬱,風光壯麗,為北京城內登高遠眺,觀覽全城景致的最佳之處。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該處是個小山丘,名“青山”據傳明代興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稱。明永樂年間,將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於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萬歲山”,又稱大內“鎮山”。景山一名是清初改稱的。山上的五座亭子,為乾隆年間興建。當時山上叢林蔽日,鹿鶴成群,生機盎然,極富自然野趣。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後果園”之稱。封建帝王常來此賞花,習箭、飲宴,登山觀景,是一座優美的皇家花園。
景山除了眾多的名勝古跡之外,這裏還是京城內最大的牡丹觀賞園,形成了獨特的花季景觀,每年5月全園200個品種的2萬株牡丹競相怒放,蔚為壯觀。景山的牡丹以其花大、色豔、株高、齡長而名冠京華,品種上既有皇家禦園傳統的牡丹名品,也有久負盛名的洛陽牡丹、荷澤牡丹。其中,花王“姚黃”、花後“魏紫”、黑牡丹“青龍臥墨池”、綠牡丹“豆綠”、白牡丹“玉板白”更是稀有珍奇,姹紫嫣紅,將古老的景山公園裝扮得分外嬌嬈。
每逢夏季,南門廣場的清韻景區內,紅蕖搖曳,荷香彌漫,與池塘邊姹紫嫣紅的串紅、福祿考、美女櫻、鳳仙、茵陳、小麗花相映成趣,渾然一體,盡顯清溢寧靜之古韻。
四亭二碑
在**殿殿後的山腰處有兩座牌坊,南題“龍光”,北題“紫照”。過了牌坊即為正覺殿,殿前建有“滌靄”、“引勝”、“雲依”、“意遠”四亭。四亭上下對稱而造,典雅美觀。
引勝亭
內設石碑一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總記》,記述了該山的建置沿革。
滌靄亭
內有石碑一塊,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四麵記》,描述了該山四周的景色特點,是篇文藻華麗的導遊詞。
昆侖石
正麵“昆侖”二字為乾隆手書,背麵還刻有他寫的一首詩文。此石為象征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昆侖山而設。昆侖石後麵的眾多岩洞,為疊築假山時所砌,以象征神仙們居住“洞天福地”。
太湖石
產於江蘇太湖流域,具有瘦、皺、透、漏四大特點。這些奇秀石料,原是北宋統治者為建汴梁(開封)壽山艮嶽禦園而不惜民力財力,掘自太湖運往京都的。金滅北宋後,金王朝采取減折糧賦的辦法,再次迫使百姓將此石從開封運來這裏,所以又叫“折糧石”。由此可見,勞動人民為挖掘和運輸這些太湖石,付出了多麽巨大的血汗代價啊!
龜趺石碑
龜趺石碑兩塊,豎於普安殿東側下的平台上,原刻有讚揚佛教的文字,因年久風化,字跡已模糊難辨了。
悅心殿和慶霄樓
悅心殿原是清代皇帝遊幸宮苑時休息、議事或舉行宴會的地方。殿後的慶霄樓是每年農曆臘月初八,乾隆陪其母親觀看湖上冰嬉盛會的地方(冰嬉是一種冰上的擲球遊戲,由兩組人參加作競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