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青chun換不迴,不容青史盡成灰……”盡管天sè已近昏暗,可是韓溯的心中,熱血卻依舊沸騰——作為一名曆史專業的研究生,剛才的一場辯論讓他心境久久不能平複,就連辯論已經結束,他本人亦已經走在迴家的路上,可腦中依舊是辯論的內容。
其實這場辯論的課題並不是他研究方向的主課題,僅僅是他的一位師兄覺得好玩而提出來的,卻想不到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以至於到了吃飯時間都停不下來,最後幾個師兄弟之間還不歡而散。
韓溯他們當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宋代,課題是宋代海上貿易。但是今天大師兄劉屏卻提出了一個辯題《韓侂胄的開禧北伐有無成功的可能?》這個辯題一提出,他們五個師兄弟之間立刻就炸開了鍋。
學曆史的都知道,有宋一代,在民族戰爭上,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也不管對手是遼、西夏還是金,蒙古,中原漢族政權都是敗多勝少,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領土也不斷地向南壓縮,這已經成為研究者公認的事實。至於原因,則難以計數:北宋時的冗兵、冗官以及黨爭,南宋又多加一條南北官閥的相互傾軋。
但是,不管是北宋也好,南宋也好,都並非沒有機會的:便如同今天劉屏提出的這個辯題:開禧北伐實際上是南宋時期一個絕好的機會,假使宋朝取得勝利,不僅僅能夠扭轉有宋以來對北方少數民族頹勢,更是能夠震攝蒙古,使得之後的宋蒙同盟不致於輕易的破裂——畢竟蒙古的背盟很大程度是看到了南宋的衰弱才敢為之。但是,開禧北伐真的存在成功的可能麽?
韓溯認為是可能的,喜歡曆史,研究曆史的大部分同學,在xing格上幾乎都有一種嚴謹保守的特征,他們往往不相信夢想,隻相信事實,因此學曆史的人往往都是極端的現實主義者,但韓溯不一樣,他研究曆史,總喜歡將自己代入其中,然後假想著種種可能存在的不同走向。就好像劉屏曾經這麽去描述他:別人腦中的曆史,是一條直道,所有的事件都在一條線上,清清楚楚,不容質疑。而韓溯腦中的曆史,則好似一個多岔道的路口,存在著無數的可能xing。
也正因為這樣,在劉屏提出這個辯題之後,在其他三個師兄弟都認為“縱使諸葛重生,張良再世,也不可能在開禧年伐金成功,何況一存在爭議的韓侂胄?”的時候,韓溯卻獨持異議。其實韓溯的辯才並不好,以一敵三,明顯落在了下風,而他所持的觀點,在師兄弟眼中,卻顯得缺乏說服力,往深處說,是過於幼稚了。
“啟源,國爭並不是單單憑借著你所謂的‘民族氣節’就能夠取得勝利的,你所說的南宋後來抵抗蒙古四十餘年方才滅亡,而金國僅僅二十餘年變滅國這是事實,但是並不能通過這樣的一種對比,就能說明南宋實力強於金國,更何況,進攻和防守是兩迴事,憑借科技與城牆,宋朝軍隊可以守城,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攻城也一樣犀利,而你說的襄陽保衛戰和鄂州大戰,這不過是局部的戰役,根本無法作參考的,我們都知道你一直惋惜於宋朝的覆滅,但是不管怎樣,哪怕曆史重來一次,韓侂胄也一樣會失敗!”他們這幾個學曆史的,都給自己起了個字,平時彼此之間,倒是互相稱唿對方的字居多,像韓溯,他的字便是“啟源”。
韓溯的上鋪兄弟,有著“史坑”之稱的小師弟黃秀成更是打趣道:“啟源,你看就算是金庸,把那麽神奇的武功代入到了曆史當中,以郭靖黃蓉之能,也都沒有改變曆史,不是我潑你冷水啊,假使你一個現代人迴到過去,能做的還未必比得上郭靖黃蓉呢!”
盡管辯論呈一邊倒的態勢,可是這一次韓溯卻仿佛著了魔一般的不屈不饒,硬是將辯論堅持到了天近黃昏,最後他的師兄弟們都認為他瘋了,各自鳥獸散不再和他糾纏才算結束。
然而直到他走出了課室,卻始終靜不下來。
“假使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假使韓侂胄有認人之明,假使軍事的準備能更充分,這真是一場無法挽迴的失敗麽?”這樣的一個疑問,始終讓韓溯揮之不去,曆史的確不容更改,但是韓溯絕不認同曆史的發展就肯定隻有一條直線的可能。
有宋一代,是我中華文明最後的輝煌,繁華的貿易,開化的思想,甚至工商業的萌芽都繁衍於此。可是,究竟是天不佑我中華?還是盛極必衰的原理?這樣的一個王朝,卻是如此的命運多舛,北方一個又一個少數民族的崛起,大宋本身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失誤……如果說chun秋戰國是中華文明第一次千年未有之動蕩變局,那麽南北宋就是第二次,隻是前者,中華文明把握住了機會,引領了整個世界的cháo流;而後者,則失敗了,換來的是千年的沉寂。
假如一統江山的不是蒙元而是大宋,假如大宋能取得開禧北伐的勝利,韓侂胄能堅持對朱熹道學的壓製——就算不能覆滅之,隻要能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爭論的風cháo……以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千年的積澱,斷然不會讓西方成為又一個千年的弄cháo兒。
這一切的一切,對於一向堅持“唐宋之後,再無中華”觀點的韓溯而言,是多麽具有誘惑力啊,午夜夢迴,每當想起的時候,總會讓他憧憬一番,而研究宋史以來,這種感覺尤其強烈——宋朝也不乏有識之士,北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是一個契機,王介甫其實已經把握到了大宋的病根,改革失敗僅僅是因為拗相公的個xing使然——這是這段曆史的第一個分岔口。而更好的機會,便是“開禧北伐”!北宋滅亡盡管屈辱,但是大破之後必是大立,北宋時期堆積起來的冗官冗兵和土地兼並問題,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得到一個解決的契機,也並非不是一件好事。而宋孝宗時期的開明統治,使得這個偏安朝廷再次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而這個時候,它的敵人,卻因為各種原因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金朝,蒙古的威脅加上本身政治的**,更重要的是,少數民族政權在當時從產生開始就處於一種掙紮狀態——這是落後文明逆襲先進文明所必然會產生的一種結果——既不願被同化又不可避免的被同化。這使得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都難以長久,金在金章宗統治時期就已經極其衰敗,隻是金章宗卻勉強還算個守成之君,但是他一死,即位的衛紹王就十足的草包一個。這就是韓溯認為開禧北伐有成功的可能的原因,在他看來,隻要韓侂胄能夠整頓軍備,將北伐再往後拖幾年,然後聯合蒙古,是極有可能取得勝利的,而對於蒙古而言,那個時候的蒙古盡管已經堅定了“取金而代之”的念頭,但要說一統天下的想法卻未必有,成吉思汗的目光,在當時恐怕向西比向南要多得多,特別是假如南宋能在對金戰爭中取勝,蒙古未必就敢於撕毀盟約攻宋。
一旦能熬過這個關口,南北對峙局麵延續,南宋zhèngfu就算不惹蒙古,轉將眼光放到海外,以當時之世界,大宋艦隊焉有對手?貿易的繁榮必然催生相應的思想與文化……這是光想想都讓人興奮的事情。
可惜啊,曆史雖然有無數的岔路口,但是選擇卻早已經注定,韓溯也知道,自己辯不過師兄弟的並非是理論,而是結果。塵埃落定了的事情,哪怕它曾經有無數的可能,到現在都已經變成了不可能。
韓溯不知不覺中,竟然忽略了自己已經走到了一個交通路口,而完全沉浸在思想世界的他,並沒有注意到,自己邁入斑馬線時,對麵的交通燈是紅通通的……
刺耳的刹車聲突然響起,韓溯錯愕間的抬頭,最後看到的卻是黑白的顏sè。
“不信青chun換不迴,不容青史盡成灰……”腦中再次響起這一句詩來,隻是,感知卻漸漸地,歸於沉寂。
;
其實這場辯論的課題並不是他研究方向的主課題,僅僅是他的一位師兄覺得好玩而提出來的,卻想不到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以至於到了吃飯時間都停不下來,最後幾個師兄弟之間還不歡而散。
韓溯他們當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宋代,課題是宋代海上貿易。但是今天大師兄劉屏卻提出了一個辯題《韓侂胄的開禧北伐有無成功的可能?》這個辯題一提出,他們五個師兄弟之間立刻就炸開了鍋。
學曆史的都知道,有宋一代,在民族戰爭上,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也不管對手是遼、西夏還是金,蒙古,中原漢族政權都是敗多勝少,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領土也不斷地向南壓縮,這已經成為研究者公認的事實。至於原因,則難以計數:北宋時的冗兵、冗官以及黨爭,南宋又多加一條南北官閥的相互傾軋。
但是,不管是北宋也好,南宋也好,都並非沒有機會的:便如同今天劉屏提出的這個辯題:開禧北伐實際上是南宋時期一個絕好的機會,假使宋朝取得勝利,不僅僅能夠扭轉有宋以來對北方少數民族頹勢,更是能夠震攝蒙古,使得之後的宋蒙同盟不致於輕易的破裂——畢竟蒙古的背盟很大程度是看到了南宋的衰弱才敢為之。但是,開禧北伐真的存在成功的可能麽?
韓溯認為是可能的,喜歡曆史,研究曆史的大部分同學,在xing格上幾乎都有一種嚴謹保守的特征,他們往往不相信夢想,隻相信事實,因此學曆史的人往往都是極端的現實主義者,但韓溯不一樣,他研究曆史,總喜歡將自己代入其中,然後假想著種種可能存在的不同走向。就好像劉屏曾經這麽去描述他:別人腦中的曆史,是一條直道,所有的事件都在一條線上,清清楚楚,不容質疑。而韓溯腦中的曆史,則好似一個多岔道的路口,存在著無數的可能xing。
也正因為這樣,在劉屏提出這個辯題之後,在其他三個師兄弟都認為“縱使諸葛重生,張良再世,也不可能在開禧年伐金成功,何況一存在爭議的韓侂胄?”的時候,韓溯卻獨持異議。其實韓溯的辯才並不好,以一敵三,明顯落在了下風,而他所持的觀點,在師兄弟眼中,卻顯得缺乏說服力,往深處說,是過於幼稚了。
“啟源,國爭並不是單單憑借著你所謂的‘民族氣節’就能夠取得勝利的,你所說的南宋後來抵抗蒙古四十餘年方才滅亡,而金國僅僅二十餘年變滅國這是事實,但是並不能通過這樣的一種對比,就能說明南宋實力強於金國,更何況,進攻和防守是兩迴事,憑借科技與城牆,宋朝軍隊可以守城,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攻城也一樣犀利,而你說的襄陽保衛戰和鄂州大戰,這不過是局部的戰役,根本無法作參考的,我們都知道你一直惋惜於宋朝的覆滅,但是不管怎樣,哪怕曆史重來一次,韓侂胄也一樣會失敗!”他們這幾個學曆史的,都給自己起了個字,平時彼此之間,倒是互相稱唿對方的字居多,像韓溯,他的字便是“啟源”。
韓溯的上鋪兄弟,有著“史坑”之稱的小師弟黃秀成更是打趣道:“啟源,你看就算是金庸,把那麽神奇的武功代入到了曆史當中,以郭靖黃蓉之能,也都沒有改變曆史,不是我潑你冷水啊,假使你一個現代人迴到過去,能做的還未必比得上郭靖黃蓉呢!”
盡管辯論呈一邊倒的態勢,可是這一次韓溯卻仿佛著了魔一般的不屈不饒,硬是將辯論堅持到了天近黃昏,最後他的師兄弟們都認為他瘋了,各自鳥獸散不再和他糾纏才算結束。
然而直到他走出了課室,卻始終靜不下來。
“假使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假使韓侂胄有認人之明,假使軍事的準備能更充分,這真是一場無法挽迴的失敗麽?”這樣的一個疑問,始終讓韓溯揮之不去,曆史的確不容更改,但是韓溯絕不認同曆史的發展就肯定隻有一條直線的可能。
有宋一代,是我中華文明最後的輝煌,繁華的貿易,開化的思想,甚至工商業的萌芽都繁衍於此。可是,究竟是天不佑我中華?還是盛極必衰的原理?這樣的一個王朝,卻是如此的命運多舛,北方一個又一個少數民族的崛起,大宋本身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失誤……如果說chun秋戰國是中華文明第一次千年未有之動蕩變局,那麽南北宋就是第二次,隻是前者,中華文明把握住了機會,引領了整個世界的cháo流;而後者,則失敗了,換來的是千年的沉寂。
假如一統江山的不是蒙元而是大宋,假如大宋能取得開禧北伐的勝利,韓侂胄能堅持對朱熹道學的壓製——就算不能覆滅之,隻要能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爭論的風cháo……以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千年的積澱,斷然不會讓西方成為又一個千年的弄cháo兒。
這一切的一切,對於一向堅持“唐宋之後,再無中華”觀點的韓溯而言,是多麽具有誘惑力啊,午夜夢迴,每當想起的時候,總會讓他憧憬一番,而研究宋史以來,這種感覺尤其強烈——宋朝也不乏有識之士,北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是一個契機,王介甫其實已經把握到了大宋的病根,改革失敗僅僅是因為拗相公的個xing使然——這是這段曆史的第一個分岔口。而更好的機會,便是“開禧北伐”!北宋滅亡盡管屈辱,但是大破之後必是大立,北宋時期堆積起來的冗官冗兵和土地兼並問題,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得到一個解決的契機,也並非不是一件好事。而宋孝宗時期的開明統治,使得這個偏安朝廷再次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而這個時候,它的敵人,卻因為各種原因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金朝,蒙古的威脅加上本身政治的**,更重要的是,少數民族政權在當時從產生開始就處於一種掙紮狀態——這是落後文明逆襲先進文明所必然會產生的一種結果——既不願被同化又不可避免的被同化。這使得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都難以長久,金在金章宗統治時期就已經極其衰敗,隻是金章宗卻勉強還算個守成之君,但是他一死,即位的衛紹王就十足的草包一個。這就是韓溯認為開禧北伐有成功的可能的原因,在他看來,隻要韓侂胄能夠整頓軍備,將北伐再往後拖幾年,然後聯合蒙古,是極有可能取得勝利的,而對於蒙古而言,那個時候的蒙古盡管已經堅定了“取金而代之”的念頭,但要說一統天下的想法卻未必有,成吉思汗的目光,在當時恐怕向西比向南要多得多,特別是假如南宋能在對金戰爭中取勝,蒙古未必就敢於撕毀盟約攻宋。
一旦能熬過這個關口,南北對峙局麵延續,南宋zhèngfu就算不惹蒙古,轉將眼光放到海外,以當時之世界,大宋艦隊焉有對手?貿易的繁榮必然催生相應的思想與文化……這是光想想都讓人興奮的事情。
可惜啊,曆史雖然有無數的岔路口,但是選擇卻早已經注定,韓溯也知道,自己辯不過師兄弟的並非是理論,而是結果。塵埃落定了的事情,哪怕它曾經有無數的可能,到現在都已經變成了不可能。
韓溯不知不覺中,竟然忽略了自己已經走到了一個交通路口,而完全沉浸在思想世界的他,並沒有注意到,自己邁入斑馬線時,對麵的交通燈是紅通通的……
刺耳的刹車聲突然響起,韓溯錯愕間的抬頭,最後看到的卻是黑白的顏sè。
“不信青chun換不迴,不容青史盡成灰……”腦中再次響起這一句詩來,隻是,感知卻漸漸地,歸於沉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