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蘇州楓橋


    《舌尖上的中國》火爆全國,收視率節節攀升,每到節目播出時間,全國各地的不分年齡段吃貨們都會第一時間鎖定華夏電視台,等待著對自己的甜蜜虐殺。


    而“舌尖”的影響力也不禁體現在美食上,“舌尖”一詞,已經迅速地成為了一種飲食文化,但又不僅限於飲食文化。還包括華夏的鄉土文化、傳統生活理念等等。在網絡上,迅速地湧現出了一批以“舌尖”為主題的東西。比如“舌尖上的大學”、“舌尖上的燕京”、“舌尖上的上海”等網友自發創作的“舌尖”係列也在網絡上廣泛傳播起來。


    這種影響不僅僅在國內,在海外、亞洲歐洲美洲,都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以至於國外的很多網友們紛紛製作自己國家的“舌尖”美食。可是很多人弄來弄去,發現搜索遍全國的“美食”,還遠不如華夏的一集裏麵出現的美食多而精。華夏的美食以及美食文化,一下子傳遍了海內外,引發許多外國人士的羨慕嫉妒,甚至有的外國人在看了幾集《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就忍不住前來華夏品嚐各種美味了。


    除了在全民大眾中產生的轟動式的影響,這部紀錄片的成功,也引起了許多業內人士的思考。在華夏紀錄片行業,一部紀錄片能在國內外產生如此驚人的轟動效應,在此之前根本是無法想象的。


    有位專注紀錄片三十年的老導演說道:“《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完成了一部華夏紀錄片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華夏紀錄片行業的發展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也有人評論:“這部紀錄片為傳播華夏飲食文化和曆史文化、塑造華夏良好的國際形象做出了卓越貢獻。通過這部紀錄片,海內外的人們不僅看到了華夏悠久的文化,也看到了一個富有活力的華夏。”


    “我們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的。”總導演的話也令人拍手叫好。紀錄片講究的是紀實,卻也是藝術的一種。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剛剛播出了四集,華視就收到了來自英國和美國等幾個國家的購買意向。而很多業內人士估計,這部紀錄片也估計要實現華視紀錄片海外銷售市場的曆史性突破。單集銷售價格可能會達到七八萬美元。


    “果然是葉崢出品,必屬精品。”葉崢的粉絲們則把這份重大功勞歸在了葉崢身上。當然其實這部紀錄片的成功,絕大部分的功勞是屬於節目組導演組的。業內人士們也都明白,可是創意和策劃是來自葉崢的,這毋庸置疑,對於此,他們也是紛紛感歎:“葉崢的一個個創意策劃毫無疑問成為了業內公認的金點子。能真正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宣傳效益的金點子。這毫無疑問將會成為各大電視台或者娛樂公司爭奪的東西。為了葉崢的節目策劃書,我想各大地方電視台會不惜與華視競爭一番!”


    甚至有明確的傳言,已經有幾家地方電視台開始和葉崢在這方麵進行接觸了。


    時間入了八月,《蘇州河》和《不能沒有你》的拍攝製作都已經進入了尾聲,這兩部電影將要參加九月香江電影節的金龍獎。這也是除了百花獎和金馬獎之外,華夏主辦的另外一個備受認可的獎項。


    而《大話西遊》的拍攝還在進行中,不能參加金龍獎了。


    夏日炎炎,忙碌了幾個月的葉崢決定放鬆一下,便想起了過年的時候,在春晚的後台曾向林雨嘉許諾,一起來煙雨江南的地方看看。於是兩個人來到了蘇州。


    東臨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蘇州一直是旅遊勝地,悠閑度假的好去處。尤其是因其獨特的園林景觀被譽為“中國園林之城”,素有“人間天堂”、“東方威尼斯”、“東方水城”的美譽。


    雖然這個城市和前世的城市建設有著諸多不同,但是文化底蘊和自然景觀、曆史文物等等,倒是相差無幾。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站在楓橋上,看著下麵緩緩流動的運河水,葉崢輕聲吟誦著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經典詩篇。


    這首形象鮮明、可感可畫、情感細膩的唐詩佳作,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甚至在東瀛也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一首充滿意境的唐詩,使得楓橋這座江南常見的單孔石拱橋成為了許多詩人墨客向往的地方。蘇州有三百多座石橋,而被吟誦最多的,就是楓橋。


    而與楓橋一起聞名於世的,自然就是詩句中所提到的寒山寺。剛才去寒山寺逛了一圈,葉崢記得前世曾經在寒山寺的碑廊裏見過一塊題刻著《楓橋夜泊》這首詩的石碑,然而找到之後卻發現並不是記憶中的那個。想了半天,才恍然想起來那塊石碑是清末的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這個世界,沒有這個人。葉崢歎息,這真是遺憾。


    林雨嘉的手裏拿著相機哢哢拍了幾張照片,聽見葉崢在低聲吟誦,便笑道:“你文采那麽好,也在這裏提首詩唄,說不定也能流傳千古了。”


    其實就在楓橋風景區裏,就有一麵數十米長的牆壁,那麵石牆原本在數百年前就有了,據說是明朝時候建造的,幾百年來的文人墨客來到這裏,大都會忍不住作詩,但凡有佳作,有信心的就會題在石牆上,幾百年的時間,倒是留下了數十篇不錯的作品,其中也有幾篇佳作,論詩句並不比《楓橋夜泊》差,隻是名氣遠遠沒有那麽大罷了。


    後來政局穩定,國家對文物進行保護建設,那麵石牆被維護一番,又有人生出主意,將那麵石牆加長了幾十米。後來也有一些自恃才華出眾的文人學子們前來,想要在這麵石牆上題詩。但華夏這麽多人,有點才華的人自然很多,總不能誰來了隨便作首詩就要題在上麵。而且話說迴來,現在會毛筆書法的人,也少之又少了。所以漸漸地形成了一個規矩,這麵石牆,由蘇州當地推舉出來的一位書法名家和一位碑刻名家共同審核,若是有人的詩能夠驚動了這兩位,使得他們一起點頭。就會由書法家書寫,碑刻家雕刻在石牆上。


    從二十年前,這麵石牆的工作就由書法大師瓦翁和被稱為“蘇杭碑刻第一刀”的雕刻名家葉德明主持。這二位是出了名的嚴格,眼光高,以至於二十年來隻有七八篇詩詞被刻在上麵。後來,也有很多人興致秧秧了,再者一座橋而已,吟來吟去,也不好吟出什麽新意來了。


    所以,大概有五六年的時間了,這麵石牆上沒有新作問世。


    林雨嘉想讓葉崢去試試,葉崢倒沒那個意思,正欲搖頭,卻又聽到有人急匆匆地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著:“快去瞧瞧熱鬧,聽說瓦翁老先生和葉德明大師一起來到了石牆,說是如果有人寫出來令他們二位滿意的詩詞,就會現場由瓦翁寫出來,由葉德明碑刻呢!”


    “去看看,說不定咱們這半瓶墨水也能蒙出來不錯的兩句呢!”幾個人嘻嘻哈哈的走過。


    “咱們也去!”林雨嘉牽著葉崢的手拉著他往那邊走:“你去作首詩,說不定就會被看中呢!”


    不由分說,葉崢就被林雨嘉又拉迴了剛離開沒多大會的那麵石牆前。這裏已經聚集起了數十人,大都是看熱鬧的。在石牆前,麵朝眾人站著兩個老人,其中一位須發皆白,卻精神抖擻,富有精氣神,而且透露著一種濃厚而沉穩的文人氣息。另外一位雖然年少一些,但看起來也有六十歲了,穿著黑色馬褂,兩個人站在那裏,麵帶微笑地交談著。


    在他們麵前,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有鋪好的宣紙和筆墨硯台,旁邊還有一些紙張和幾隻圓珠筆簽字筆。此時在桌前,正有一位中年人坐在那裏拿著一支圓珠筆低頭書寫著。寫一兩個字,就要撓撓頭,再寫一個字,或者又把剛寫好的字劃掉。


    兩個老人沒有一絲急躁之色,可周圍的觀眾們實在等得焦急,然而兩位老前輩在這裏,也沒有人出言催促,做那大煞風景之事。隻能一邊交談一邊等著,看這中年人寫出來的詩詞,能否讓兩位老人入眼。


    可這位中年人又坐了幾分鍾,別人尚未催促,倒是自己沉不住氣了,搖了搖頭深深歎口氣,把筆放在了桌上。站起來對著兩位老人不好意思道:“抱歉,我還是不要獻醜了,實在沒那個本事。”


    說著滿臉慚愧地站起身退到了群眾中,還把自己寫的那張紙揣進了兜裏,不好意思讓眾人看到。他的朋友伸手討要看看,他也不讓看。


    瓦翁笑了笑:“寫詩講究的就是心平氣和或者直抒胸臆,像你這般生編硬造倒也可以,但自己沉不住氣就沒辦法了。”


    “慚愧。”中年人不好意思道:“上學的時候喜歡寫東西,自以為有點文采,可二十年經商,把這點墨水丟了個幹幹淨淨。”


    作者的話:


    有木有紅票呢,給兩張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火爆娛樂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茶與酒之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茶與酒之歌並收藏火爆娛樂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