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母親總算想起要通知父親,要向大伯求救。”
“隨著,母親一麵使人趕緊到都察院通知父親,一麵焦急得去求大伯母,想讓大伯母也使人去通知大伯一聲,大伯母照做了,也急,可……”
“母親原是想著大伯的官兒比父親的要大得多,在京衙總是能比父親說得上話兒,總能護一護我阿姐,卻不知大伯母雖也急,雖也立刻使人出府去戶部通知大伯,卻是另有盤算。”
“大伯母是急我阿姐惹來的禍事兒,會不會連累到大伯,而非急我阿姐的一條性命,更是急著通知大伯早做準備,若我阿姐真活不成了,真要給喬家小姐抵命,大伯母想要大伯先保住自己,切莫因我阿姐惹下的麻煩,讓大伯的烏紗帽也戴不牢固。”
他徐徐道出他府裏的艱難,這是他從未與任何同窗好友提及過的家醜。
作為讀書人,且是在先生眼中優異的青北書院學子,他有他的驕傲,他有他的堅持,此刻全盤托出,盡因除卻驕傲與堅持之外,他還有他的軟肋。
恰如底線,不可碰觸。
他在孟同窗跟前把習府的臉麵撕下來踩在腳底下,何嚐不是在向孟同窗低下他一直高昂的頭顱。
而做這一切,他隻為能救迴他阿姐的一條性命。
因著,家人就是他的軟肋,家人平安,就是他的底線。
孟仁康聽完習匡鏡長長的一番話兒,圓臉上的嚴肅在不知不覺之中沒了,取而代之的錯愕、驚詫,還有鼓躁在他胸膛裏的暗暗慶幸。
孟府與習府不同。
他與習匡鏡同一年同一批考進青北書院,且同一個學堂,學案還相鄰,二人在先生眼裏,也同是不可多得的讀書苗子,更曾被先生言,二人將來必能高中,踏入仕途為民謀福祉,成為一代好官。
是難得的趣味相投,亦是學海的無止境,讓二人漸漸熟稔起來,相處融洽,互相鞭策,彼此相惺相惜,約好要一起金榜題名,要一同謹記先生教導,立誌成為與君分憂為民請命的朝廷棟梁。
他出身孟府,父親雖無用,卻有個天官祖父,有位東宮表哥,大伯也高居戶部正三品的左侍郎,父母在不分家,注定了縱然他的父母無用,可他卻是孟府二房唯一的嫡公子,注意了他從一出生,他便沾著作為尚書府公子的光,擁有著要比一般門第高的起點,是平民百姓終其一生也達不到的門檻。
故而他打曉事兒起,母親同他說,他很金貴,他要爭氣兒,他是同意的。
從七歲搬出父親母親所居的善方院,搬到前院大堂兄的建豐院,與大堂兄的日夜相處中,他懵懵懂懂。
後來,考進青北書院,與二堂兄一起在書院住讀,隻偶爾迴城。
大堂兄與二堂兄對他的無時無刻的關懷,以身作則的教導,令他在識字斷文的同時,漸漸懂得何為骨肉至親,何為手足之情,何為血脈相連,何為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
再後來,他再長大些,懂得更多些,祖父的大局為重,大伯的公私分明,卻又在無形之中,祖父與大伯,祖母與大伯母,他們遇事兒時,一致對外的護短,更讓他慢慢體會到何為家,何為族,何為家族一體,何為孟氏一族的榮光。
父親雖有秀才之名,卻胸無大誌,祖父與大伯早放棄了如此不求上進的父親,便對他尤為看重。
是故旁人打小,都是父親把兒子帶在身邊教導,他則不同,祖父與大伯公務繁忙,沒空親自教他,便讓長他十二歲的大堂兄帶他,是故他一到搬至前院的年歲,便被安排到大堂兄的建豐院裏。
到他考上青北書院,長達一年,一直都是大堂兄手把手地在教他。
住讀到青北書院裏,便多了二堂兄在手把手教他。
偶爾迴城,遇到祖父與大伯諸如休沐得閑,也會把他喊到外書房,考校他的功課,而後會同他說,他年紀尚小,隻需專注於學習,待到他長大,便要和二堂兄一樣,要科舉,要入仕,要和大堂兄一起在朝堂上,三兄弟一起並肩作戰,一起守護孟氏門庭的榮光。
並未提到他的兄長。
兄長自幼養在孟府西郊的莊子裏,他曉事兒起便知道了。
對此,無甚感受。
卻在祖父與大伯說到三兄弟一起並肩作戰的時候,他驀地就想到了自他出生,便素未謀麵的親兄長。
當時他很想說,孟家不止三兄弟,應該是四兄弟才對。
到底,終是沒說。
他有兩個姐姐一個兄長,姐姐都是嫡出,兄長是庶出,且是當年外室所生,於坊間被人詬病稱之為外室子。
他想著,祖父與大伯大抵是放棄了兄長,故從不提及,連大堂兄二堂兄亦然。
直至長姐把兄長救了迴來,並讓祖母點頭,自此讓兄長不必再迴莊子上,而留在孟府裏住,成為真正的尚書府公子。
縱然如此,他也未曾主動親近過兄長,兄長也未曾想親近他,便如他與長姐的關係一樣,好似熟悉的陌生人。
習同窗的阿姐出事兒,他能想到他,盡因長姐。
然他與長姐,實則連話兒都未說過兩句。
老實說,他讓糖旺去請長姐過來,實則無甚把握,打算著若是長姐不來,那他便去泰辰院,難得習同窗求他一迴,他如何也得幫著見長姐一麵。
長姐的厲害來源於長姐自身,長姐的倚仗則來源於太子表哥。
從前長姐也如同兄長一般,闔府誰也不甚在意,長姐改變命運的轉折,是從得了太子表哥的青眼開始。
孟府是東宮的外家,背靠著東宮,而太子表哥能坐穩東宮之位,也離不開孟府的全力支持。
當年元後姑母薨逝,太子表哥尚於繈褓之中,稚子無法自保,是故除了陛下對正統嫡子的重視,更有著祖父身為吏部天官,傾盡孟家一切根基人脈相護,方得以讓太子表哥平安長大。
如若不然,太子表哥隻怕也早隨元後姑母化成一堆白骨。
祖父說,孟府能背靠東宮,不全然盡因孟府乃東宮外家,更因孟府有著足以支持匹配東宮的實力。
“隨著,母親一麵使人趕緊到都察院通知父親,一麵焦急得去求大伯母,想讓大伯母也使人去通知大伯一聲,大伯母照做了,也急,可……”
“母親原是想著大伯的官兒比父親的要大得多,在京衙總是能比父親說得上話兒,總能護一護我阿姐,卻不知大伯母雖也急,雖也立刻使人出府去戶部通知大伯,卻是另有盤算。”
“大伯母是急我阿姐惹來的禍事兒,會不會連累到大伯,而非急我阿姐的一條性命,更是急著通知大伯早做準備,若我阿姐真活不成了,真要給喬家小姐抵命,大伯母想要大伯先保住自己,切莫因我阿姐惹下的麻煩,讓大伯的烏紗帽也戴不牢固。”
他徐徐道出他府裏的艱難,這是他從未與任何同窗好友提及過的家醜。
作為讀書人,且是在先生眼中優異的青北書院學子,他有他的驕傲,他有他的堅持,此刻全盤托出,盡因除卻驕傲與堅持之外,他還有他的軟肋。
恰如底線,不可碰觸。
他在孟同窗跟前把習府的臉麵撕下來踩在腳底下,何嚐不是在向孟同窗低下他一直高昂的頭顱。
而做這一切,他隻為能救迴他阿姐的一條性命。
因著,家人就是他的軟肋,家人平安,就是他的底線。
孟仁康聽完習匡鏡長長的一番話兒,圓臉上的嚴肅在不知不覺之中沒了,取而代之的錯愕、驚詫,還有鼓躁在他胸膛裏的暗暗慶幸。
孟府與習府不同。
他與習匡鏡同一年同一批考進青北書院,且同一個學堂,學案還相鄰,二人在先生眼裏,也同是不可多得的讀書苗子,更曾被先生言,二人將來必能高中,踏入仕途為民謀福祉,成為一代好官。
是難得的趣味相投,亦是學海的無止境,讓二人漸漸熟稔起來,相處融洽,互相鞭策,彼此相惺相惜,約好要一起金榜題名,要一同謹記先生教導,立誌成為與君分憂為民請命的朝廷棟梁。
他出身孟府,父親雖無用,卻有個天官祖父,有位東宮表哥,大伯也高居戶部正三品的左侍郎,父母在不分家,注定了縱然他的父母無用,可他卻是孟府二房唯一的嫡公子,注意了他從一出生,他便沾著作為尚書府公子的光,擁有著要比一般門第高的起點,是平民百姓終其一生也達不到的門檻。
故而他打曉事兒起,母親同他說,他很金貴,他要爭氣兒,他是同意的。
從七歲搬出父親母親所居的善方院,搬到前院大堂兄的建豐院,與大堂兄的日夜相處中,他懵懵懂懂。
後來,考進青北書院,與二堂兄一起在書院住讀,隻偶爾迴城。
大堂兄與二堂兄對他的無時無刻的關懷,以身作則的教導,令他在識字斷文的同時,漸漸懂得何為骨肉至親,何為手足之情,何為血脈相連,何為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
再後來,他再長大些,懂得更多些,祖父的大局為重,大伯的公私分明,卻又在無形之中,祖父與大伯,祖母與大伯母,他們遇事兒時,一致對外的護短,更讓他慢慢體會到何為家,何為族,何為家族一體,何為孟氏一族的榮光。
父親雖有秀才之名,卻胸無大誌,祖父與大伯早放棄了如此不求上進的父親,便對他尤為看重。
是故旁人打小,都是父親把兒子帶在身邊教導,他則不同,祖父與大伯公務繁忙,沒空親自教他,便讓長他十二歲的大堂兄帶他,是故他一到搬至前院的年歲,便被安排到大堂兄的建豐院裏。
到他考上青北書院,長達一年,一直都是大堂兄手把手地在教他。
住讀到青北書院裏,便多了二堂兄在手把手教他。
偶爾迴城,遇到祖父與大伯諸如休沐得閑,也會把他喊到外書房,考校他的功課,而後會同他說,他年紀尚小,隻需專注於學習,待到他長大,便要和二堂兄一樣,要科舉,要入仕,要和大堂兄一起在朝堂上,三兄弟一起並肩作戰,一起守護孟氏門庭的榮光。
並未提到他的兄長。
兄長自幼養在孟府西郊的莊子裏,他曉事兒起便知道了。
對此,無甚感受。
卻在祖父與大伯說到三兄弟一起並肩作戰的時候,他驀地就想到了自他出生,便素未謀麵的親兄長。
當時他很想說,孟家不止三兄弟,應該是四兄弟才對。
到底,終是沒說。
他有兩個姐姐一個兄長,姐姐都是嫡出,兄長是庶出,且是當年外室所生,於坊間被人詬病稱之為外室子。
他想著,祖父與大伯大抵是放棄了兄長,故從不提及,連大堂兄二堂兄亦然。
直至長姐把兄長救了迴來,並讓祖母點頭,自此讓兄長不必再迴莊子上,而留在孟府裏住,成為真正的尚書府公子。
縱然如此,他也未曾主動親近過兄長,兄長也未曾想親近他,便如他與長姐的關係一樣,好似熟悉的陌生人。
習同窗的阿姐出事兒,他能想到他,盡因長姐。
然他與長姐,實則連話兒都未說過兩句。
老實說,他讓糖旺去請長姐過來,實則無甚把握,打算著若是長姐不來,那他便去泰辰院,難得習同窗求他一迴,他如何也得幫著見長姐一麵。
長姐的厲害來源於長姐自身,長姐的倚仗則來源於太子表哥。
從前長姐也如同兄長一般,闔府誰也不甚在意,長姐改變命運的轉折,是從得了太子表哥的青眼開始。
孟府是東宮的外家,背靠著東宮,而太子表哥能坐穩東宮之位,也離不開孟府的全力支持。
當年元後姑母薨逝,太子表哥尚於繈褓之中,稚子無法自保,是故除了陛下對正統嫡子的重視,更有著祖父身為吏部天官,傾盡孟家一切根基人脈相護,方得以讓太子表哥平安長大。
如若不然,太子表哥隻怕也早隨元後姑母化成一堆白骨。
祖父說,孟府能背靠東宮,不全然盡因孟府乃東宮外家,更因孟府有著足以支持匹配東宮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