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相隔千年的對弈,破你三綱五常!
綜武:百年儒聖被曝光,震驚夫子 作者:歲月從不敗狒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想寫本書都能引來戰鬥。”
“挺霸道的嘛,孔門儒聖。”
本來,書寫到一半,被強行打斷,陳牧心裏就已經被激起了怒氣。
如今,霸道的孔聖化身,更是以各種的儒道規則為武器,對陳牧進行種種精神層麵上的攻擊。
這更令他反感之極了。
所謂上兵伐謀,殺人誅心。
如果他敗了,那麽從此就會一蹶不振,道心崩塌。
所以,陳牧不能敗。
“哼,既如此,那麽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孔聖化身的壓迫,也瞬間激起了陳牧的鬥誌。於是,他整理了一下思緒,深吸了一口氣之後,右手的金筆信用揮灑……
一個個金色的字符在空中出現。
那些字符,在空中排列結合,猶如排兵布陣一般,威風凜凜,殺氣騰騰。
麵對孔門儒聖化身那固若金湯的圍困,爆發出了強大的戰意。
一時之間,雙方似乎是勢均力敵。
然而事實卻非如此。
孔門儒聖的化身,畢竟隻是孔聖遺留在人間的大道化身罷了,然而陳牧這邊卻是有他這尊真儒聖在支持著。
意誌的化身,最多也就隻能算是個偽神,怎能與陳牧這尊真人相比?
況且,就算是孔聖仍在話,單是精神大道層麵上的比拚,陳牧也不會怕他。
因為天道人心之強弱,不在修為,而在於民心。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氣運之爭,並非武力之爭那麽簡單。
往往很多王朝之爭,就是贏了武力,卻是失了氣運,關鍵就是要看天道人心。
民心即天心。
昔時,孔聖定下規則,是得民心的。
然而此一時非彼一時。
如今,昔日造福於芸芸眾生的規則,如今已經變成了芸芸眾生的枷鎖。
“新聖,人類生於野蠻,你可知文明建立之不易?”
“三綱五常不可廢,你身為儒門新聖,難道不知破壞了規則,否定了聖人的惡果嗎?”
原本書院弟子們人人皆以為,儒聖化身是不會說話的。
然而,孔門聖人的化身卻開口了。
看起來是實力上壓製不住書院聖人,故而開始口伐筆誅,以仁義道德來攻擊書院聖人了。
不過,孔門聖人說出來的道理,書院的弟子聽了之後,也無法反駁。
因為人家的確是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說事。
故而書院的弟子們都把目光轉向書院聖人,要看己方的聖者要如何反擊。
“卑鄙,壓製不了我書院新聖,就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以道德綁架新人。”
南宮仆射這位思想受過陳牧洗禮的天象境強者,雖然沒有把握反駁孔聖,但卻能一眼看透其用心。
“不過,孔聖越是如此,就越證明他奈何不了新聖。”
“如果打得贏,那誰還會講道理,說廢話?”
她周圍的那些弟子們一聽,頓時了然:
“南宮姐姐說的是。”
“孔門聖人就是無可奈何了,才用罵的。”
“卑鄙啊,這不是倚老賣老嗎?”
“不過,三綱五常的確不可廢啊,這一點真是難以破解。”
“呀,放心好了,我們破不了,但卻不代表我書院新聖破不了呀,一定可以的。”
“新聖乃夫子師兄,夫子什麽時候說過假話?”
“夫子說我方聖人不會輸,那就絕對輸不了!”
藏書閣內的陳牧感應著書院眾人言行,古井不波的心不由得有些感動,就算是聖人也是需要有人信仰的。
芸芸眾生的支持,無形之中會成為聖人的成長的資糧,不然聖人為何要建立大教?
為什麽要著書立說,為何要教化世人?
為的不就是芸芸眾生的信仰嗎?
掌權者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掌教者則要換一個說法,那就是得民心者得氣運。
今天這一場,陳牧與孔聖爭的不是有形的天下,而是無形的氣運。
因此,麵對孔門儒聖化身的質問,陳牧就算是再與世無爭,也不能退。
“孔聖,你怕是忘了三綱五常設立的初衷是什麽了吧。”陳牧的反擊開始了,而且還不慌不忙。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這些人倫大道的好處,就是可以規範眾生的行為,使社會有有法可依,有了秩序自然就安定了。
但是,弊端也多得很。
這一套規則,在陳牧看來,就是統治階層用來約束下姓的枷鎖。
妥妥的,就是一整套的愚民政策,純粹就是思想控製,防止百姓覺醒之後犯上作亂罷了。
“吾當然沒有忘。”
“新聖,三綱五常,規範了忠孝人倫,君臣長幼,使天下有法可依,有矩可循。”
“如此一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如無規矩,怎能成方圓?”
“如無法規,怎可治國?”
“如無仁義禮智信,怎可規範人倫鄰裏?”
孔聖化身口吐金言,言出法隨,說得言正詞嚴。
旁人就算是有心反駁,也苦於無理無據。
“孔聖,我不否認五綱五常的用處。所謂的三綱五常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天下安定。”
“對否?”
“對。”
“然而,身為聖人,憑心而論,你自己不明白這些仁義道德的壞處嗎?”陳牧此話一出,孔聖沉默不接。
陳牧本以為,孔聖會反駁呢,畢竟反駁的歪理隨口便可以找得到。
這就證明了孔聖自己也知道這些規則的壞處。
“孔聖,咱就先說【君為臣綱】吧,按照這一條:自古君有命而臣不得不受,君要臣死而臣不得不死。”
“自古以來,利用這一條,君王殺死了多少忠臣?”
“正是有這一條,君王可憑一己之好惡,一言不合便可光明正大地殺人。”
“君若賢明那還好,君若昏庸那麽忠君便是愚忠,百害而無一利。”
“因此,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純粹就是助紂為虐!”
陳牧的道理講出來,令人聞之歎為觀止,大快人心。
“說得好!”
“其實我早就覺得,這一條有些不妥了,但是卻不敢往這方麵想。”
“原來如此,我也覺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太殘酷了。”
“就是啊,太無禮了,如果遇上忠臣遇上昏君呢,那豈不是要白死了?”
……
孔聖的化身輕歎了一口氣。
“新聖,雖然你講的也有道理,但蛇無頭不行,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
他居然沒有正麵反駁,隻是劍走偏鋒繼續強撐罷了。
這也從側麵上證明了陳牧的猜測——看來孔聖也知道這一套規則的弊端。
隻是那一套規則是他設立的,他自己有著自己的私心,故而不說罷了。
事實上,反駁也無用。
因為陳牧所說的是事實。
事實勝於雄辯。
“孔聖,你的話雖也有些許道理,但請恕我不敢苟同。”
“易有言,群龍無首,天下大吉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人人為龍,人人為君,人人當家作主,不用受到君王將相的壓迫,豈不是更加天下太平,豈不是更加安居樂業嗎?”
陳牧的話,在書院眾人聽來,真的是聞所未聞,他在這時說出來,真是離經叛道之至。
孔聖衛道,他叛道。
不過,奇怪的是,書院的弟子們聽了之後,心裏個個都支持他。
而一些修為停滯了好久的弟子們,聽了這一番道理之後,境界居然隱隱有要突破的跡象……
其震撼之大,可想而知。
“新聖,群龍無首,便會天下大亂,對於百姓百害而無一利。”
“孔聖,你這個理由隻能嚇退一些膽小之人。”陳牧冷哼一聲,“事實上,亂而後方能治,破而後方能立。”
“人,不能因為怕天下大亂,而對昏君妥協。”
“故而【君為臣綱】,隻利於君,不利於臣也不利於民。民心即天心,因此,這一條不可取。”
此一條,就這麽被陳牧給破了。
在場之人,上至夫子,下至弟子,皆聽得佩服不已。
心說,我家(師兄)聖人果然厲害。
“同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要看情況。”
“如果為父不仁,為父不義,那麽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便也是助紂為虐,百害而無一利。”
對此,孔聖無聲無息。
可能也是因為其中的弊端,他自己一清二楚。
隻是隱而不說罷了。
“新聖,就算是如此,你也不能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仁義禮智信也不可廢,聖人也不可辱。”
“聖人受辱,道德便會淪喪。”
“仁義禮智信若廢了,那麽天下便無誠信可言了。”
“到時,人心不古,天下大亂,你便悔之也晚矣。”
孔聖這迴,換了一副慈悲麵孔,以天下為己任,借此來指責陳牧離經叛道的壞處。
對此,陳牧哈哈一笑:
“孔聖,道理你我都懂,爭鋒隻為一己之私罷了。”
“至於你所說的問題……”
“看筆……”
至此,陳牧也不用多說什麽了。
因為依靠規則愚弄民心者,最終也會被民眾唾棄。
而得民心者,最終會得天下。
他繼續動筆,一個個金色的字符出現在空中……
那一個個字符組成的文章,恰好是在迴應剛才孔聖的質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至此,孔聖所說的那些仁義禮智信,也被陳牧給破得幹幹淨淨了。
“挺霸道的嘛,孔門儒聖。”
本來,書寫到一半,被強行打斷,陳牧心裏就已經被激起了怒氣。
如今,霸道的孔聖化身,更是以各種的儒道規則為武器,對陳牧進行種種精神層麵上的攻擊。
這更令他反感之極了。
所謂上兵伐謀,殺人誅心。
如果他敗了,那麽從此就會一蹶不振,道心崩塌。
所以,陳牧不能敗。
“哼,既如此,那麽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孔聖化身的壓迫,也瞬間激起了陳牧的鬥誌。於是,他整理了一下思緒,深吸了一口氣之後,右手的金筆信用揮灑……
一個個金色的字符在空中出現。
那些字符,在空中排列結合,猶如排兵布陣一般,威風凜凜,殺氣騰騰。
麵對孔門儒聖化身那固若金湯的圍困,爆發出了強大的戰意。
一時之間,雙方似乎是勢均力敵。
然而事實卻非如此。
孔門儒聖的化身,畢竟隻是孔聖遺留在人間的大道化身罷了,然而陳牧這邊卻是有他這尊真儒聖在支持著。
意誌的化身,最多也就隻能算是個偽神,怎能與陳牧這尊真人相比?
況且,就算是孔聖仍在話,單是精神大道層麵上的比拚,陳牧也不會怕他。
因為天道人心之強弱,不在修為,而在於民心。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氣運之爭,並非武力之爭那麽簡單。
往往很多王朝之爭,就是贏了武力,卻是失了氣運,關鍵就是要看天道人心。
民心即天心。
昔時,孔聖定下規則,是得民心的。
然而此一時非彼一時。
如今,昔日造福於芸芸眾生的規則,如今已經變成了芸芸眾生的枷鎖。
“新聖,人類生於野蠻,你可知文明建立之不易?”
“三綱五常不可廢,你身為儒門新聖,難道不知破壞了規則,否定了聖人的惡果嗎?”
原本書院弟子們人人皆以為,儒聖化身是不會說話的。
然而,孔門聖人的化身卻開口了。
看起來是實力上壓製不住書院聖人,故而開始口伐筆誅,以仁義道德來攻擊書院聖人了。
不過,孔門聖人說出來的道理,書院的弟子聽了之後,也無法反駁。
因為人家的確是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說事。
故而書院的弟子們都把目光轉向書院聖人,要看己方的聖者要如何反擊。
“卑鄙,壓製不了我書院新聖,就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以道德綁架新人。”
南宮仆射這位思想受過陳牧洗禮的天象境強者,雖然沒有把握反駁孔聖,但卻能一眼看透其用心。
“不過,孔聖越是如此,就越證明他奈何不了新聖。”
“如果打得贏,那誰還會講道理,說廢話?”
她周圍的那些弟子們一聽,頓時了然:
“南宮姐姐說的是。”
“孔門聖人就是無可奈何了,才用罵的。”
“卑鄙啊,這不是倚老賣老嗎?”
“不過,三綱五常的確不可廢啊,這一點真是難以破解。”
“呀,放心好了,我們破不了,但卻不代表我書院新聖破不了呀,一定可以的。”
“新聖乃夫子師兄,夫子什麽時候說過假話?”
“夫子說我方聖人不會輸,那就絕對輸不了!”
藏書閣內的陳牧感應著書院眾人言行,古井不波的心不由得有些感動,就算是聖人也是需要有人信仰的。
芸芸眾生的支持,無形之中會成為聖人的成長的資糧,不然聖人為何要建立大教?
為什麽要著書立說,為何要教化世人?
為的不就是芸芸眾生的信仰嗎?
掌權者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掌教者則要換一個說法,那就是得民心者得氣運。
今天這一場,陳牧與孔聖爭的不是有形的天下,而是無形的氣運。
因此,麵對孔門儒聖化身的質問,陳牧就算是再與世無爭,也不能退。
“孔聖,你怕是忘了三綱五常設立的初衷是什麽了吧。”陳牧的反擊開始了,而且還不慌不忙。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這些人倫大道的好處,就是可以規範眾生的行為,使社會有有法可依,有了秩序自然就安定了。
但是,弊端也多得很。
這一套規則,在陳牧看來,就是統治階層用來約束下姓的枷鎖。
妥妥的,就是一整套的愚民政策,純粹就是思想控製,防止百姓覺醒之後犯上作亂罷了。
“吾當然沒有忘。”
“新聖,三綱五常,規範了忠孝人倫,君臣長幼,使天下有法可依,有矩可循。”
“如此一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如無規矩,怎能成方圓?”
“如無法規,怎可治國?”
“如無仁義禮智信,怎可規範人倫鄰裏?”
孔聖化身口吐金言,言出法隨,說得言正詞嚴。
旁人就算是有心反駁,也苦於無理無據。
“孔聖,我不否認五綱五常的用處。所謂的三綱五常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天下安定。”
“對否?”
“對。”
“然而,身為聖人,憑心而論,你自己不明白這些仁義道德的壞處嗎?”陳牧此話一出,孔聖沉默不接。
陳牧本以為,孔聖會反駁呢,畢竟反駁的歪理隨口便可以找得到。
這就證明了孔聖自己也知道這些規則的壞處。
“孔聖,咱就先說【君為臣綱】吧,按照這一條:自古君有命而臣不得不受,君要臣死而臣不得不死。”
“自古以來,利用這一條,君王殺死了多少忠臣?”
“正是有這一條,君王可憑一己之好惡,一言不合便可光明正大地殺人。”
“君若賢明那還好,君若昏庸那麽忠君便是愚忠,百害而無一利。”
“因此,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純粹就是助紂為虐!”
陳牧的道理講出來,令人聞之歎為觀止,大快人心。
“說得好!”
“其實我早就覺得,這一條有些不妥了,但是卻不敢往這方麵想。”
“原來如此,我也覺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太殘酷了。”
“就是啊,太無禮了,如果遇上忠臣遇上昏君呢,那豈不是要白死了?”
……
孔聖的化身輕歎了一口氣。
“新聖,雖然你講的也有道理,但蛇無頭不行,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
他居然沒有正麵反駁,隻是劍走偏鋒繼續強撐罷了。
這也從側麵上證明了陳牧的猜測——看來孔聖也知道這一套規則的弊端。
隻是那一套規則是他設立的,他自己有著自己的私心,故而不說罷了。
事實上,反駁也無用。
因為陳牧所說的是事實。
事實勝於雄辯。
“孔聖,你的話雖也有些許道理,但請恕我不敢苟同。”
“易有言,群龍無首,天下大吉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人人為龍,人人為君,人人當家作主,不用受到君王將相的壓迫,豈不是更加天下太平,豈不是更加安居樂業嗎?”
陳牧的話,在書院眾人聽來,真的是聞所未聞,他在這時說出來,真是離經叛道之至。
孔聖衛道,他叛道。
不過,奇怪的是,書院的弟子們聽了之後,心裏個個都支持他。
而一些修為停滯了好久的弟子們,聽了這一番道理之後,境界居然隱隱有要突破的跡象……
其震撼之大,可想而知。
“新聖,群龍無首,便會天下大亂,對於百姓百害而無一利。”
“孔聖,你這個理由隻能嚇退一些膽小之人。”陳牧冷哼一聲,“事實上,亂而後方能治,破而後方能立。”
“人,不能因為怕天下大亂,而對昏君妥協。”
“故而【君為臣綱】,隻利於君,不利於臣也不利於民。民心即天心,因此,這一條不可取。”
此一條,就這麽被陳牧給破了。
在場之人,上至夫子,下至弟子,皆聽得佩服不已。
心說,我家(師兄)聖人果然厲害。
“同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要看情況。”
“如果為父不仁,為父不義,那麽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便也是助紂為虐,百害而無一利。”
對此,孔聖無聲無息。
可能也是因為其中的弊端,他自己一清二楚。
隻是隱而不說罷了。
“新聖,就算是如此,你也不能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仁義禮智信也不可廢,聖人也不可辱。”
“聖人受辱,道德便會淪喪。”
“仁義禮智信若廢了,那麽天下便無誠信可言了。”
“到時,人心不古,天下大亂,你便悔之也晚矣。”
孔聖這迴,換了一副慈悲麵孔,以天下為己任,借此來指責陳牧離經叛道的壞處。
對此,陳牧哈哈一笑:
“孔聖,道理你我都懂,爭鋒隻為一己之私罷了。”
“至於你所說的問題……”
“看筆……”
至此,陳牧也不用多說什麽了。
因為依靠規則愚弄民心者,最終也會被民眾唾棄。
而得民心者,最終會得天下。
他繼續動筆,一個個金色的字符出現在空中……
那一個個字符組成的文章,恰好是在迴應剛才孔聖的質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至此,孔聖所說的那些仁義禮智信,也被陳牧給破得幹幹淨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