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一條,貫穿曆史的線
我在平行時空編織命運 作者:吃糯米的喪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亞沉吟了片刻,接著開始緩緩開口道。
“生產關係,你可以理解為幾個方麵,一個是生產糧食的全部資料歸誰所有。
這個生產資料就是土地、鋤頭、秧苗、化肥、鐮刀等一切種田所需的物品。
第二個是生產糧食與擁有糧食的人互相處於什麽地位,以及糧食最終歸誰分配。
你這些問題的答案,最終都要從這幾點出發來講述。
而隻要明白了這些東西,你就能對人類文明所形成的這條河流最終該流往何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
亞瑟點了點頭,而阿莉西亞則側首開始靜靜聆聽。
“我們可以以羅馬帝國為例子,他從奴隸製到封建製度的轉變都可以做為例子以及參考。
羅馬不是一開始就有奴隸製的。
最早的羅馬,原本隻是意大利半島的一個城市。其後的上百年間,羅馬人都在為反抗伊特魯裏亞人而艱苦奮戰。
而當時他們的經濟模式是小農經濟,就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的經濟。
到了公元前510年,伊特魯裏亞國王被驅逐,羅馬逐漸進化成為眾多城邦組成的貴族製共和國,跟早先的古希臘貴族製共和國沒什麽區別。
隨後的羅馬,一邊對內進行著平民爭奪貴族權力的鬥爭,另一方麵對外開始了持續數百年的擴張。
期間,羅馬人徹底征服、同化了伊特魯裏亞人,並擊敗了源自亞曆山大帝國的伊庇魯斯帝國。
隨後自公元前264年起,羅馬作為一個地中海地區的新興強國,開始與空前發達的海上商業帝國迦太基開始了百年之戰。
這一係列戰役,就是布匿戰爭。
布匿,源自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唿punici(布匿庫斯)。
按照種族來說,這也是雅利安人後裔與最大的閃米特人國家的決戰。
這次大戰斷斷續續開展了上百年。
布匿戰爭不僅奠定了羅馬在地中海的霸權,更深刻的改變了羅馬的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古羅馬奴隸製的興盛,正是開始於布匿戰爭之後。
原本的羅馬是個貴族與平民並存、雙方矛盾和諧可控的共和國。
所有的城邦的市民都擁有選舉權,正是靠著這一套體係,羅馬人逐漸占領、同化了意大利半島。
在此期間,勞動、作戰的主體都是羅馬的農民,可以稱之為“民兵”。
但持續數百年的擴張戰爭,極大消耗了羅馬的人口。
此外,民兵們在外征戰期間,自有的土地、農場大量荒蕪、虧損。
而幾乎與此同時,戰爭擄掠而來的戰俘大量流入羅馬境內。
於是,慢慢的,羅馬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
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社會的兩極分化極其嚴重。
一方麵,擴張帶來的紅利大部分流入了貴族、富人階層,而這些人大量使用奴隸替自己從事耕作。
奴隸主通過奴隸生產出的農產品,成本要遠低於平民的農產品。
這些農產品上市之後,質量更好,而價格更低。
於是那些以土地為生的古羅馬平民的農產品也就賣不出去了,紛紛破產,甚至原有的土地都被那些大貴族的莊園和農場兼並。
古羅馬的主體經濟體製也就發生巨大變革。
那些羅馬低層國民則日漸困窘,而貴族卻越來越富有。
因此,在那一時期經常發生市民起義。
在生產工具並不發達的時候,生產力的提升就隻能依靠人力,奴隸製衝擊了小農經濟。”
若有所思的亞瑟開口道。
“我好像明白了,小農經濟裏,農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部分勞動產品。
而在被奴隸製衝擊後,國家的生產關係就變成了奴隸主擁有生產資料,並完全占領了奴隸,支配所有奴隸創造的產物。
這就是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係。”
夏亞滿意的頷首繼續道。
“雖然初期羅馬共和國隻有城邦的規模,可以實現所有人的民主。
但隨著不斷的征戰羅馬共和國征服了大片的土地,版圖不斷增大,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
當時的羅馬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西起比利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半島,甚至連地中海都成了羅馬的內湖。
這樣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也代表著統治難度的上升。
而同時,也因為奴隸製對於國內小農經濟的衝擊,導致了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日漸嚴重。
而且當時的元老院的人數眾多,這也導致了元老院內部派係林立,互相爭吵隻會導致效率的低下。
族階級的元老們專注於自己的利益,不解決貧困百姓的問題,喪失了民心和權威,國家需要一個更加強而有力,並且具有效率的統治手段。
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是羅馬共和國公民兵製的基礎。
以自由民為主的羅馬公民兵曾在對外擴張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奴隸製的不斷發展,大地產的形成和小農破產現象的越發嚴重,公民兵製無兵可征。
這直接影響到了羅馬軍隊的兵員和戰鬥力。
也因此,馬略進行了軍事改革,使得原本公民兵製改變為了募兵製,也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士兵們也由向國家效忠變為了向某位將軍效忠,再加上首領突出的個人魅力,軍隊的統治權掌握在了元首手中,元老院喪失了對軍隊的控製權。
公元前46年,凱撒獲得了養老院任命為10年的獨裁官權力。並且在公元前44年獲得了為終身獨裁官的權利。
凱撒的獨裁統治也正式標誌“平等”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共和製名存實亡。”
“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阿莉西亞開口道。
夏亞笑了笑,“伱還是一如既往的聰明。”
頓了頓,夏亞繼續道。
“基於此邏輯,我們可以接著往下推。
在奴隸製社會中,奴隸主往往並不把奴隸當人看待,而隻是一種“會說話的工具”。
奴隸是僅次於牲畜的大宗“商品”,被圍在圈欄裏當做商品買賣,可以退換、索賠,主人對自己的奴隸,完全握有生殺大權。
雖然羅馬的奴隸製發達,但奴隸主為了極端壓榨奴隸,平均每幾十公頃的土地才分配十幾個奴隸,可以說勞動占據了奴隸,除睡覺以外的全部時間。
奴隸被提供最低限度和最劣質的衣食,住在牢籠裏,每天都有奴隸凍餓而死,一旦老病,就被棄如敝履。
因為照料他們的成本,還不如直接再買一個奴隸實惠。
長期遭受非人折磨的奴隸的反抗情緒,早已醞釀,他們就像一個火藥桶,隻差一個可以領導他們的人,反抗運動就會以星火燎原之勢爆發。
奴隸製生產關係雖然在一定時期和一定限度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它為提高生產力開辟的場所終究是比較狹窄的。
羅馬的繁榮無疑建立在對奴隸的壓榨之上,但它的衰弱,也同樣是因為奴隸製。
到了奴隸社會末期,奴隸製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化,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奴隸主對奴隸極其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造成了大批奴隸的過早死亡,嚴重摧殘了奴隸社會最基本的生產力。
活著的奴隸也對勞動毫無興趣,並以消極怠工、破壞生產工具等方式反抗奴隸主的剝削和壓迫。
奴隸主為了防止奴隸破壞工具,便製造笨重的工具給奴隸使用。
同時,奴隸社會中的自由民階級,擔負著全部兵役和納稅義務。
由於剝削階級的掠奪和經常的戰爭破壞,他們多數人陷入貧困破產,甚至淪為奴隸,這就造成奴隸製國家兵源和財源的枯竭。
戰俘本是奴隸的主要來源,奴隸製國家既然兵源枯竭,通過戰爭掠奪奴隸的途徑便堵塞了。
大批奴隸得不到正常補充,從根本上瓦解了奴隸製度的基礎。
於是羅馬世界便陷入了絕境。
奴隸製在經濟上已經不可能了,而自由人的勞動卻在道德上受鄙視。
前者是已經不能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
後者是還不能成為這種形式。隻有一次徹底革命才能擺脫這種絕境。”
“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矛盾的尖銳化,必然大大加劇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聽見這話,亞瑟似乎是意識到了什麽,麵色也逐漸變的凝重,他想到了現在的布裏塔尼亞。
此刻的布裏塔尼亞,似乎也正在逐步步入這個深淵中。
那些工人們雖然過的比奴隸們好一些,但也隻比奴隸好一些……
夏亞的目光閃動,繼續道。
“在奴隸杜會末期,由於奴隸主階級的剝削更加殘酷,奴隸的反抗鬥爭空前高漲,奴隸暴動的烈火越燒越旺。
公元前73年在羅馬爆發的斯巴達克起義,是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革命戰爭。
起義軍約十二萬人,鬥爭持續三年之久。
波瀾壯闊的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反動統治,對摧毀奴隸製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方麵,公元1至2世紀,在希臘和意大利北部出現了帶輪的犁。
這種犁用雙牛牽拉,生產效率高,有兩副這樣的犁和扶犁人,另加6名農工就可以完成200猶格的農莊的全部耕作。
高盧北區出現了割穀器,在打場時使用了打穀橇,這就減少了收割和打場時造成的損失,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一時期,農業上已經實行植物輪作製和休耕製,不少地區可以實現一年兩熟。
有些莊園采用種植豆類或綠肥的方法以恢複土壤的肥力。精耕細作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大特色。
由於農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早期羅馬帝國的農業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這表現在各行省農業經濟的發展上。各行省耕地麵積增加了。
埃及和北非一帶,改善了灌溉係統,擴大了耕地麵積。
埃及勞動人民築堰開渠,利用水槽、水車,把一片片半沙漠的土地改造成生長穀物的良田。
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原來隻是一片幹燥的大草原,這時也被開墾成富饒的土地,葡萄園果實累累,橄欖樹遍布成林,麥類穀物到處豐產。
這些行省的農業生產關係以自由農民和半自由農民租佃占優勢,奴隸勞動比重較小。
但與各行省農業經濟的繁榮相反,意大利本土的農業則因為依舊處於奴隸製經濟,所以處於了衰弱。
這一時期,雖未發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那樣大規模的奴隸起義。
但是,奴隸反抗強製勞動、破壞工具、怠工、逃亡,甚至殺死主人、舉行小規模起義的事件卻層出不窮。
曆代皇帝一再頒布命令加強鎮壓,但是奴隸們對奴隸主的憎惡和仇恨仍然日益強烈。
當時羅馬流行一句諺語:“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充分說明了奴隸反抗對奴隸主的威脅。
此外,外省糧食大量輸入、奴隸來源減少,也加速了意大利農業的衰落。
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普遍衰落,奴隸主大莊園經濟已經變得無利可圖。
在奴隸起義的打擊下,一部分奴隸主被迫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大莊園分成許多小塊土地,出租給被釋放的奴隸,這些被釋放的租種奴隸主土地的奴隸,叫做隸農。”
“現在小規模經營又成為唯一有利的耕作形式了。”夏亞說。
“田莊一個接一個地分成了小塊土地,這種小塊土地主要地是租給隸農,他們每年繳納一定的款項,依附著土地,並且可以跟那塊土地一起出售。
這種隸農雖不是奴隸,但也不被認為是自由人,.他們是中世紀農奴的前輩。”隸農製就是封建生產關係的萌芽。”
亞瑟失神輕喃,“生產力又一次的決定了生產關係。”
他有些震撼,隨著夏亞的講述,他覺得自己似乎看見了一條確實存在,但卻難以看見的線,從人類曆史的源頭貫穿至未來……
(本章完)
“生產關係,你可以理解為幾個方麵,一個是生產糧食的全部資料歸誰所有。
這個生產資料就是土地、鋤頭、秧苗、化肥、鐮刀等一切種田所需的物品。
第二個是生產糧食與擁有糧食的人互相處於什麽地位,以及糧食最終歸誰分配。
你這些問題的答案,最終都要從這幾點出發來講述。
而隻要明白了這些東西,你就能對人類文明所形成的這條河流最終該流往何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
亞瑟點了點頭,而阿莉西亞則側首開始靜靜聆聽。
“我們可以以羅馬帝國為例子,他從奴隸製到封建製度的轉變都可以做為例子以及參考。
羅馬不是一開始就有奴隸製的。
最早的羅馬,原本隻是意大利半島的一個城市。其後的上百年間,羅馬人都在為反抗伊特魯裏亞人而艱苦奮戰。
而當時他們的經濟模式是小農經濟,就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的經濟。
到了公元前510年,伊特魯裏亞國王被驅逐,羅馬逐漸進化成為眾多城邦組成的貴族製共和國,跟早先的古希臘貴族製共和國沒什麽區別。
隨後的羅馬,一邊對內進行著平民爭奪貴族權力的鬥爭,另一方麵對外開始了持續數百年的擴張。
期間,羅馬人徹底征服、同化了伊特魯裏亞人,並擊敗了源自亞曆山大帝國的伊庇魯斯帝國。
隨後自公元前264年起,羅馬作為一個地中海地區的新興強國,開始與空前發達的海上商業帝國迦太基開始了百年之戰。
這一係列戰役,就是布匿戰爭。
布匿,源自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唿punici(布匿庫斯)。
按照種族來說,這也是雅利安人後裔與最大的閃米特人國家的決戰。
這次大戰斷斷續續開展了上百年。
布匿戰爭不僅奠定了羅馬在地中海的霸權,更深刻的改變了羅馬的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古羅馬奴隸製的興盛,正是開始於布匿戰爭之後。
原本的羅馬是個貴族與平民並存、雙方矛盾和諧可控的共和國。
所有的城邦的市民都擁有選舉權,正是靠著這一套體係,羅馬人逐漸占領、同化了意大利半島。
在此期間,勞動、作戰的主體都是羅馬的農民,可以稱之為“民兵”。
但持續數百年的擴張戰爭,極大消耗了羅馬的人口。
此外,民兵們在外征戰期間,自有的土地、農場大量荒蕪、虧損。
而幾乎與此同時,戰爭擄掠而來的戰俘大量流入羅馬境內。
於是,慢慢的,羅馬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
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社會的兩極分化極其嚴重。
一方麵,擴張帶來的紅利大部分流入了貴族、富人階層,而這些人大量使用奴隸替自己從事耕作。
奴隸主通過奴隸生產出的農產品,成本要遠低於平民的農產品。
這些農產品上市之後,質量更好,而價格更低。
於是那些以土地為生的古羅馬平民的農產品也就賣不出去了,紛紛破產,甚至原有的土地都被那些大貴族的莊園和農場兼並。
古羅馬的主體經濟體製也就發生巨大變革。
那些羅馬低層國民則日漸困窘,而貴族卻越來越富有。
因此,在那一時期經常發生市民起義。
在生產工具並不發達的時候,生產力的提升就隻能依靠人力,奴隸製衝擊了小農經濟。”
若有所思的亞瑟開口道。
“我好像明白了,小農經濟裏,農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部分勞動產品。
而在被奴隸製衝擊後,國家的生產關係就變成了奴隸主擁有生產資料,並完全占領了奴隸,支配所有奴隸創造的產物。
這就是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係。”
夏亞滿意的頷首繼續道。
“雖然初期羅馬共和國隻有城邦的規模,可以實現所有人的民主。
但隨著不斷的征戰羅馬共和國征服了大片的土地,版圖不斷增大,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
當時的羅馬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西起比利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半島,甚至連地中海都成了羅馬的內湖。
這樣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也代表著統治難度的上升。
而同時,也因為奴隸製對於國內小農經濟的衝擊,導致了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日漸嚴重。
而且當時的元老院的人數眾多,這也導致了元老院內部派係林立,互相爭吵隻會導致效率的低下。
族階級的元老們專注於自己的利益,不解決貧困百姓的問題,喪失了民心和權威,國家需要一個更加強而有力,並且具有效率的統治手段。
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是羅馬共和國公民兵製的基礎。
以自由民為主的羅馬公民兵曾在對外擴張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奴隸製的不斷發展,大地產的形成和小農破產現象的越發嚴重,公民兵製無兵可征。
這直接影響到了羅馬軍隊的兵員和戰鬥力。
也因此,馬略進行了軍事改革,使得原本公民兵製改變為了募兵製,也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士兵們也由向國家效忠變為了向某位將軍效忠,再加上首領突出的個人魅力,軍隊的統治權掌握在了元首手中,元老院喪失了對軍隊的控製權。
公元前46年,凱撒獲得了養老院任命為10年的獨裁官權力。並且在公元前44年獲得了為終身獨裁官的權利。
凱撒的獨裁統治也正式標誌“平等”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共和製名存實亡。”
“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阿莉西亞開口道。
夏亞笑了笑,“伱還是一如既往的聰明。”
頓了頓,夏亞繼續道。
“基於此邏輯,我們可以接著往下推。
在奴隸製社會中,奴隸主往往並不把奴隸當人看待,而隻是一種“會說話的工具”。
奴隸是僅次於牲畜的大宗“商品”,被圍在圈欄裏當做商品買賣,可以退換、索賠,主人對自己的奴隸,完全握有生殺大權。
雖然羅馬的奴隸製發達,但奴隸主為了極端壓榨奴隸,平均每幾十公頃的土地才分配十幾個奴隸,可以說勞動占據了奴隸,除睡覺以外的全部時間。
奴隸被提供最低限度和最劣質的衣食,住在牢籠裏,每天都有奴隸凍餓而死,一旦老病,就被棄如敝履。
因為照料他們的成本,還不如直接再買一個奴隸實惠。
長期遭受非人折磨的奴隸的反抗情緒,早已醞釀,他們就像一個火藥桶,隻差一個可以領導他們的人,反抗運動就會以星火燎原之勢爆發。
奴隸製生產關係雖然在一定時期和一定限度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它為提高生產力開辟的場所終究是比較狹窄的。
羅馬的繁榮無疑建立在對奴隸的壓榨之上,但它的衰弱,也同樣是因為奴隸製。
到了奴隸社會末期,奴隸製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化,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奴隸主對奴隸極其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造成了大批奴隸的過早死亡,嚴重摧殘了奴隸社會最基本的生產力。
活著的奴隸也對勞動毫無興趣,並以消極怠工、破壞生產工具等方式反抗奴隸主的剝削和壓迫。
奴隸主為了防止奴隸破壞工具,便製造笨重的工具給奴隸使用。
同時,奴隸社會中的自由民階級,擔負著全部兵役和納稅義務。
由於剝削階級的掠奪和經常的戰爭破壞,他們多數人陷入貧困破產,甚至淪為奴隸,這就造成奴隸製國家兵源和財源的枯竭。
戰俘本是奴隸的主要來源,奴隸製國家既然兵源枯竭,通過戰爭掠奪奴隸的途徑便堵塞了。
大批奴隸得不到正常補充,從根本上瓦解了奴隸製度的基礎。
於是羅馬世界便陷入了絕境。
奴隸製在經濟上已經不可能了,而自由人的勞動卻在道德上受鄙視。
前者是已經不能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
後者是還不能成為這種形式。隻有一次徹底革命才能擺脫這種絕境。”
“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矛盾的尖銳化,必然大大加劇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聽見這話,亞瑟似乎是意識到了什麽,麵色也逐漸變的凝重,他想到了現在的布裏塔尼亞。
此刻的布裏塔尼亞,似乎也正在逐步步入這個深淵中。
那些工人們雖然過的比奴隸們好一些,但也隻比奴隸好一些……
夏亞的目光閃動,繼續道。
“在奴隸杜會末期,由於奴隸主階級的剝削更加殘酷,奴隸的反抗鬥爭空前高漲,奴隸暴動的烈火越燒越旺。
公元前73年在羅馬爆發的斯巴達克起義,是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革命戰爭。
起義軍約十二萬人,鬥爭持續三年之久。
波瀾壯闊的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反動統治,對摧毀奴隸製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方麵,公元1至2世紀,在希臘和意大利北部出現了帶輪的犁。
這種犁用雙牛牽拉,生產效率高,有兩副這樣的犁和扶犁人,另加6名農工就可以完成200猶格的農莊的全部耕作。
高盧北區出現了割穀器,在打場時使用了打穀橇,這就減少了收割和打場時造成的損失,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一時期,農業上已經實行植物輪作製和休耕製,不少地區可以實現一年兩熟。
有些莊園采用種植豆類或綠肥的方法以恢複土壤的肥力。精耕細作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大特色。
由於農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早期羅馬帝國的農業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這表現在各行省農業經濟的發展上。各行省耕地麵積增加了。
埃及和北非一帶,改善了灌溉係統,擴大了耕地麵積。
埃及勞動人民築堰開渠,利用水槽、水車,把一片片半沙漠的土地改造成生長穀物的良田。
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原來隻是一片幹燥的大草原,這時也被開墾成富饒的土地,葡萄園果實累累,橄欖樹遍布成林,麥類穀物到處豐產。
這些行省的農業生產關係以自由農民和半自由農民租佃占優勢,奴隸勞動比重較小。
但與各行省農業經濟的繁榮相反,意大利本土的農業則因為依舊處於奴隸製經濟,所以處於了衰弱。
這一時期,雖未發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那樣大規模的奴隸起義。
但是,奴隸反抗強製勞動、破壞工具、怠工、逃亡,甚至殺死主人、舉行小規模起義的事件卻層出不窮。
曆代皇帝一再頒布命令加強鎮壓,但是奴隸們對奴隸主的憎惡和仇恨仍然日益強烈。
當時羅馬流行一句諺語:“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充分說明了奴隸反抗對奴隸主的威脅。
此外,外省糧食大量輸入、奴隸來源減少,也加速了意大利農業的衰落。
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普遍衰落,奴隸主大莊園經濟已經變得無利可圖。
在奴隸起義的打擊下,一部分奴隸主被迫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大莊園分成許多小塊土地,出租給被釋放的奴隸,這些被釋放的租種奴隸主土地的奴隸,叫做隸農。”
“現在小規模經營又成為唯一有利的耕作形式了。”夏亞說。
“田莊一個接一個地分成了小塊土地,這種小塊土地主要地是租給隸農,他們每年繳納一定的款項,依附著土地,並且可以跟那塊土地一起出售。
這種隸農雖不是奴隸,但也不被認為是自由人,.他們是中世紀農奴的前輩。”隸農製就是封建生產關係的萌芽。”
亞瑟失神輕喃,“生產力又一次的決定了生產關係。”
他有些震撼,隨著夏亞的講述,他覺得自己似乎看見了一條確實存在,但卻難以看見的線,從人類曆史的源頭貫穿至未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