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王允的怨念太強的關係,觸發了真實之眼的被動感知能力,隻見沐雲眼皮微微一跳,就知道了王允的事情。</p>


    〝你不服?嗬嗬……就憑你的心性,你夠資格嗎?〞沐雲有些不屑地說道。</p>


    王允,字子師,並州太原祁人,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當上太原郡吏,任內王允受命收捕並殺死在當地貪汙橫行的小黃門趙津,雖然除去了當地一大害,但趙津兄弟向宦官報告,遭宦官因事誣告,漢桓帝因而大怒,收捕太原太守劉瓚並處死。</p>


    王允為劉瓚送喪至平原,並守喪三年才迴家鄉。後來王允複職,期間太原太守王球打算召沒有名聲和品行的路佛當官吏,王允卻堅決反對,更觸怒了王球,被王球收捕並將要殺害。並州刺史鄧盛知道後立刻辟命王允為別駕從事以營救,王允因而知名。</p>


    王允後入仕司徒府,後因考績好而任侍禦史,然後在黃巾之亂爆發以後,王允出任豫州刺史,並參與討伐黃巾軍和招降餘黨。</p>


    期間,王允發現中常侍張讓的賓客與黃巾部眾有聯絡,於是告發漢靈帝。</p>


    漢靈帝知道後大怒並責斥張讓,但張讓最終沒有獲罪,於是向王允報複,王允因而下獄。</p>


    王允期間獲赦,但十多日後就再因別的罪被捕,送交廷尉,但最終因得到大將軍何進和袁隗、楊賜等人上書營救才得免死,至次年才得釋放。</p>


    王允有鑒於當時宦官權盛,於是改名易姓,流連於河內、陳留地區。</p>


    漢靈帝死,王允奔喪至洛陽。當時外戚何進掌權,請王允為其從事中郎並參與圖謀盡誅宦官,後轉河南尹。</p>


    不久,何進圖謀泄露,反被宦官所殺,早前被何進從並州召來的董卓於是趁機進京,並執掌朝政。</p>


    及後,董卓更廢掉漢少帝,改立漢獻帝,王允此時亦改拜太仆,後守尚書令。</p>


    正值關東諸將發動董卓討伐戰,王允升任司徒,仍守尚書令,董卓遷都長安,王允在董卓焚毀洛陽前收起蘭台和石室的藏書秘籍,隨獻帝西奔,並於長安重建舊秩序,並借此保存經籍。</p>


    此時,董卓將長安都交付王允管理,王允亦假意奉承,董卓因此將王允推心置腹,不作懷疑,使王允能在此亂局中扶持王室,亦受朝臣倚仗。</p>


    但王允在這個時候,亦秘密地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泰等謀誅董卓,於是上表請楊瓚和士孫瑞從武關出兵攻伐袁術,實質是為討伐董卓,但因董卓懷疑不許而令圖謀失敗,王允唯留二人在朝。</p>


    此後,王允與士孫瑞和楊瓚等人再圖謀誅除董卓,乘著一次董卓因小事不滿呂布而用手戟向他投擲以及呂布與婢女私通而不自安的機會,離間呂布和董卓,並告知他們的圖謀,終令呂布參與,作為內應。</p>


    最終,王允乘漢獻帝病愈,董卓入朝拜賀的機會,讓呂布成功刺殺董卓,並誅董卓三族,主簿田儀也被殺。當時長安士民都爭相慶祝。</p>


    不得不說,王允無愧於他所謂的忠誠之說,除了早年和宦官的過節可見以外,在誅殺董卓一事,與其在長安城被李傕等董卓曲部攻破時,拒絕呂布的邀請一同撤離,從而死在李傕手上等事跡,就能看得出來。</p>


    隻是,王允值得稱讚的地方,也隻有他忠於漢室這一點而已。</p>


    從他執意誅殺蔡邕,從而失去人心一事就能看得出來。</p>


    王允為了殺蔡邕所給出的理由並不成立,因為王允與蔡邕同樣侍奉過董卓,王允要殺蔡邕的真正理由,也非王允嫉妒蔡邕在史學的成就,而在於王允在當董卓搖尾係統時的醜態,蔡邕知道得一清二楚。</p>


    冠冕堂皇的理由虛晃一槍,真正的理由因為太卑鄙的緣故,往往說不出口。王允是另一類型的文妖。</p>


    從王允抨擊司馬遷先生的《史記》是一部【謗書】,就能充分顯示出他恐懼什麽。</p>


    他在恐懼蔡邕先生的【謗書】!</p>


    從這裏,就能看出王允對於他出身於宦官世家,心裏到底有多麽地自卑。</p>


    別懷疑!從王允的生平經曆,就能看出他對自身的名譽極為看重,容不得沾染任何的汙點,但也正因如此,讓他走上了歪路。</p>


    在當時的時代環境背景下,宦官出身的王允,就算不擅長宦官私底下所會使的那些手段,至少也是門兒清。</p>


    他會不知道殺死小黃門趙津會觸怒那些宦官?他會不知道那些宦官最擅長欺上瞞下以偏概全?他會不知道這件事情隻要傳出去,劉瓚就算沒有被漢桓帝處死,也會在那些宦官的指使和刁難之下,落得一個淒慘的下場?</p>


    他都知道,可他還是這麽做了。</p>


    王允為劉瓚送喪至平原,並守喪三年才迴家鄉,為的是什麽?他心中有愧啊!</p>


    王球對他遞出橄欖枝,他為什麽不接?因為他很清楚王球的背景,他是宦官那邊的人,王允到他手底下做事,和自尋死路沒什麽兩樣。</p>


    與其莫名地被誅殺,還不如借此給自己留一個好名聲。</p>


    無疑,王允賭對了!此舉引來了並州刺史鄧盛的注意,不僅保住了他自己的性命,也為自己樹立起一個不錯的名聲。</p>


    告發張讓一事也是如此,他明明可以透過大將軍何進和袁隗、楊賜等人之手來做這件事情,為何非得要自己出麵?</p>


    因為這件事情一旦成了,功勞就是他的,即便後麵出了問題,與宦官站在對立麵的他,也能獲得大將軍何進和袁隗、楊賜等人的庇護。</p>


    就算退個一萬步,真要不幸出了什麽差錯,王允也能在史書上給自己留一個好名聲。</p>


    不得不說,王允的如意算盤打得挺精的。</p>


    這一點,從王允被救出來以後,就改名易姓地逃出司隸一帶,直到漢靈帝駕崩,十常侍也被誅殺,他才迴返洛陽一事,其實就能看得出來。</p>


    以當時的普世價值觀,以及王允給他自己立的人設來說,他王允的脖子真要有這麽硬,又豈會這麽做?</p>


    最有力的證明,就是他在董卓把持朝政時的表現。</p>


    董卓是什麽樣的人?想得到他的信任,哪有這麽容易!王允要是沒有幹上這麽幾件順董卓心意的事情作為投名狀,董卓敢對他放心?</p>


    王允這是拿宦官的那一套在服侍董卓啊!虛與委蛇什麽的,隻是好聽一點兒的說法。</p>


    隻是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一提華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博學者的二次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世木魚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世木魚1並收藏大博學者的二次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