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戰場,大漢帝國的防線其實可區分成西北、正北、東北和正東四段,其烈度以東北為最,正北次之,正東再次,西北最低。</p>


    東北防線的烈度最高,是因為它最接近鮮卑的腹地,所以首當其衝。</p>


    正北防線的烈度雖要低於東北防線,卻沒有差得太多,因為它麵朝鮮卑此時最為強盛的氏族──拓跋氏的腹地。</p>


    依照這種地緣關係,西北防線的烈度應該要比正東防線來得高才對,可實際情況為什麽會剛好反過來呢?</p>


    原因很簡單,因為鮮卑很清楚,他們不能讓大漢帝國將東南戰場和西南戰場的防線連結在一起。</p>


    當兩戰場的防線連在一起,意味著漠南一帶徹底落入大漢帝國的掌控,令其有了足夠的戰略縱深,隻要前沿的防線沒被攻破,大漢帝國的長城就是安全的。</p>


    這也意味著,大漢帝國駐守在長城億萬大軍,可以適度地被抽調至前線。</p>


    要知道,能夠常年駐守在長城的軍隊,可不是剛組建起來的新軍所能比擬的!隨便挑出一個都是能以精兵級的戰力與精銳級的單位抗衡的百戰精兵。</p>


    大漢帝國隻要從中抽調個一、兩成兵力至前線,鮮卑奪迴漠南一帶的可能便會下降一大半。</p>


    更重要的是,漠南一帶很可能會因為大漢帝國的防線穩固的原因,導致其歸屬徹底變更,令大漢帝國得以將漠南一帶的城鎮領地從城級晉階至縣城、郡城,乃至於州城。</p>


    當大漢帝國在漠南一帶有了縣城、郡城和州城,將漠南一帶所有的城鎮領地串聯在一起,形成上下統屬的網絡,並將道路什麽的徹底鋪開,使後勤補給獲得進一步的保障,鮮卑要想奪迴漠南一帶,其難度將會是現在的百倍以上。</p>


    這便是鮮卑會在西南戰場的正東防線派駐重兵,使其戰場烈度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p>


    呂布三人鎮守的城鎮領地,位於整條防線的西側,再往西走就是南匈奴的疆域,雖然不是防線的最末端,但也相差無幾。</p>


    丁原為什麽會把呂布三人安置在這裏,而不是其它地方?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一提南匈奴那邊的狀況。</p>


    南匈奴自己割舍大片疆域,讓大漢帝國得以從並州直接發兵攻打鮮卑,使雙方有了合作的基礎,而後從其祖地發兵,自西北方對鮮卑發動攻擊,一舉改變整個戰場形勢。</p>


    乍看之下,南匈奴與大漢帝國已經成了能夠穿同一條褲襠的好兄弟,可實際上......</p>


    這些隻是假象!</p>


    丁原很清楚,南匈奴之所以會這麽做,最主要有兩個原因。</p>


    第一,沐雲這個征西將軍的威名太盛,讓近在咫尺的南匈奴投鼠忌器,一時間不敢輕易地與大漢帝國爭鋒,聲名在外的丁原也不是什麽易與之輩,在領著實力強大,數量也十分可觀的軍隊來到他們麵前的情況下,由不得他們不做出這樣的決定。</p>


    第二,因曆史殘留因素,相較於大漢帝國,南匈奴更加痛恨鮮卑。匈奴帝國的體製雖是被大漢帝國給打崩的,可人家是用一條又一條的人命,一刀一槍地花了上百年的時間,硬生生地拚出來的,而鮮卑那邊呢?講個難聽一點兒的,都是偷來的!</p>


    在匈奴【弱肉強食,強者為尊】的觀念影響下,會看不起鮮卑,並痛恨偷了他們的底蘊,然後倒打一耙,反過來侵略他們的鮮卑,可以說是相當正常的事情。</p>


    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其幫鮮卑擋槍,還不如站在大漢帝國這邊,一起對鮮卑進行圍毆。</p>


    換言之,南匈奴之所以這麽做,還是以其自身利益為考量。</p>


    當大漢帝國在與鮮卑的戰爭中居於劣勢,甚至與鮮卑拚了個兩敗俱傷,南匈奴不落井下石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別想指望南匈奴會出手幫助大漢帝國。</p>


    從匈奴帝國的體製崩毀,南匈奴先後臣服於大漢帝國和檀石槐的行徑,就能看出南匈奴是什麽樣的一個貨色。</p>


    所以,在與鮮卑交戰之際,丁原並沒有因為南匈奴成了他們的友軍,就放鬆了他對南匈奴的戒備。</p>


    西南戰場的推進速度會比東南戰場的推進速度來得慢,固然有丁原當時掌握的兵力相對較少的緣故,但又何嚐沒有丁原派重兵防備著南匈奴的關係?</p>


    丁原會將呂布、張遼和高順安置在這個地方,就是為了防止南匈奴那邊突然倒戈所做的準備。</p>


    呂布、張遼和高順三人,能在鮮卑抵達城鎮領地以前,先一步得到消息並做出準備,便與上述這些原因有關。</p>


    且說,呂布和張遼領著近二十萬名伐罪軍士卒,朝著東方奔行了上百公裏的距離以後,並沒有直接對鄰近的鮮卑八部軍發動攻勢,而是利用張遼自己預先做好的妙計錦囊施展伏兵計策,將其行蹤給隱藏起來。</p>


    不是呂布和張遼沒有能力將其攻陷,而是為了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p>


    能用最小的代價來獲取最大的戰果,何必非得冒著被敵人反打一波的風險,去與敵人拚刺刀呢?</p>


    【敵損一千自損八百】,這種近乎同歸於燼的極端做法,更多是用在關鍵節點和戰役,比如事關自身或敵人命脈的要點爭奪,以及雙方決定最後勝敗的決戰時刻等等。</p>


    眼前的鮮卑八部軍,還不夠格讓呂布和張遼為了勝負,冒著被反打一波,損兵折將的風險發動夜襲和強攻。</p>


    此外,張遼與伐罪軍士卒的狀態,也是其中一大原因。</p>


    雖然說,張遼在他們離城至潛伏起來的這段時間裏麵,施展出來的謀略和計策,都是憑借著他預先做好的軍令令旗和妙計錦囊來施放的,消耗要比正常施放少很多。</p>


    可問題是,即便張遼用上了軍令令旗和妙計錦囊,將謀略和計策的消耗降到最低,將謀略和計策的效果覆蓋所有伐罪軍士卒,近二十萬人的身上,消耗依舊十分可觀。</p>


    當眾人的行蹤在張遼的計策作用下被隱藏起來之際,張遼的油箱也差不多見底了,雖然還具備一定的戰力,但與其全盛狀態相比,完全是兩個概念。</p>


    伐罪軍士卒的消耗,雖然沒有張遼這麽誇張,可因其生命層次要比張遼低了一個檔次,各方麵條件原本就比張遼來得差的緣故,實際上並沒有好到哪裏去,盡管還有七、八成左右的戰力,卻是一波流的那種。</p>


    什麽意思?</p>


    意思就是說,他們在這種狀態下,隻要打上一場遭遇戰,亦或者將其戰鬥時長稍稍拉長,其戰力就會急劇衰退。</p>


    就這樣,呂布、張遼和其所率領的近二十萬名伐罪軍士卒,窩在該處的鮮卑八部軍的眼皮子底下,悄悄地過了一夜的時間……</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博學者的二次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世木魚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世木魚1並收藏大博學者的二次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