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李恪自從上次受到他嶽父的牽連之後,一直尋找翻身的機會,還真是給他找到了。
9月中旬,關中地區暴雨連連,長安的一條主要通道,水路永通渠被洪水衝垮了,決口長達100多米,永通渠水位下降,船隻無法通行了。
長安城此時還沒有修建通往洛陽的水泥路,道路泥濘不堪。長安城的各項物資供應都受到了影響。
俗話說“禍不單行”恰恰在此時,太子李成乾分管的長安城糧食儲備庫太倉,卻被水淹了,損失了大批的糧食。這下,就連糧食供應也出現了問題。
糧價飛漲,長安城裏人心惶惶的。
太極殿。
麵對著尷尬的局麵,李世民臨時召開朝會,動員群臣開動腦筋,解決危局。
李世民首先詢問了太子李成乾的意見。李成乾剛剛因為太倉的事情,受到了李世民的斥責,也受到了群臣的非議。他心中隻想著如何推卸責任,已經慌了手腳,哪裏還有什麽主意。於是,他就一聲不吭。
就在這時,蜀王李恪站出來了,他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此時應當疏通陸路,隻允許運載糧食的車輛進入長安,同時搶修永通渠,便於南方的糧食調運。”
其實,這個主意魏王李泰也想到了,不過這個差事風險太大。
其一,來往長安的車馬,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朝廷的權貴所有,這些人中,不乏想趁著長安城物資供應緊張的時候,大撈一把的人。斷絕他們的通道,會得罪不少的人。
其二,修複永通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征調大批的民夫,也是得罪人的事情。而且,現在正是雨季,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如果不能夠按時修通,會受到無數的人指責,因為大家都期待永通渠的通暢呢。
李泰是聰明人,凡是有風險的事情,一概不出頭。不做事,就不會出錯,總比做事出問題要好。於是,他就不吭氣。
果然,李恪剛剛說完,馬上就有人出來反對了。
李泰的死黨兵部侍郎張亮說道:“這可不行,長安城裏,不僅缺糧食,也缺其它的物資,你這麽一竿子打死,不合適吧。”
李恪說道:“沒有其它物資,隻是不方便而已,可是總比沒有糧食餓死人好多了。”
新任京兆尹楚惲是太子李成乾的人,他為了給主子出頭,說道:“現在到處都是被暴雨衝毀的民宅和田地,百姓們自顧不暇。修複永通渠需要征調大量的民夫,臣可無法向百姓們開口。”
李恪說道:“不需要征調民夫,長安城裏有數萬唐軍,抽調一千名唐軍就行了。”
李世民剛才也正在為抽調民夫的事情發愁,李恪的建議一下子點醒了他。他說道:“好辦法,就這麽辦”
然後他說道:“蜀王李恪接旨。”
李恪精神一振,大聲說道:“兒臣在。”
李世民說道:“朕現在命令,由蜀王李恪負責搶修永通渠,疏通通往洛陽的管道。兵部和工部聽從蜀王李恪的調遣,限期40天內修複永通渠。”
“臣等領旨。”蜀王李恪、兵部尚書房玄齡和工部尚書皇甫睿一齊答道。
接下來的日子,由於陸路糧道的暢通,大批糧食源源不斷地運進了長安城,極大地緩解了糧荒,糧價平穩了下來。
於此同時,李恪帶著死黨他的死黨譙國襄公柴紹的兒子柴哲威、兵部尚書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沒日沒夜地親自在工地上監工,32天時間,永通渠終於修複了。
李世民上次扣罰了李恪三個月的俸祿,這迴一下子賞賜了他半年的俸祿,並大大地讚揚了他一番。這次,李恪大出了風頭。
楊妃娘娘居住的承暉殿。
楊妃娘娘看到長子李恪黑瘦的麵龐,十分心疼,她說道:“恪兒,難為你了,這次你替你父皇解決了這麽大的問題,總算是挽迴了上次的影響了。沒白辛苦。”
岑文本說道:“恭喜殿下了,您這次處置果斷,成效顯著,在皇上的心目中大大地加分了。實在是可喜可賀啊。臣曾經聽皇上說過,朕的兒子中,李恪最像朕了。”
李恪大喜,說道:“真的嗎?父皇真的這麽說了嗎?”
岑文本肯定地說道:“真的,臣親耳聽到的,皇上在書房裏,自言自語地說的,絕對是發自內心的。”
楊妃娘娘高興地抹著眼淚說道:“好啊,恪兒終於要有出頭的日子了。”
在此期間,魏王李泰也沒有閑著,他主編的《括地誌》也有了重大進展。
《括地誌》是中國唐朝時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編。全書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漢書·地理誌》和顧野王《輿地誌》兩書編簒上的特點,創立了一種新的地理書體裁,為後來的《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開了先河。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為單位,分述轄境各縣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神話傳說、重大曆史事件等。征引廣博,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原書字數無考,今《括地誌輯校》四卷,約13萬字。
李世民也大大地讚揚了李泰。
在此期間,唯獨太子李成乾受到了斥責。
李旦把長安城裏發生的情況,向李愔進行了通報。李愔心中鬱悶不已,可是,他遠在草原,對此愛莫能助。
李愔沒有辦法,就把一些不是必須馬上做決定的草原上的事務,統統派人送給李成乾,由他轉呈給李世民,算作他的功勞。
這一招果然有效,李世民覺得太子能夠掌握草原上的事務,是一個儲君應該做的事情,認為他比較勤奮,同時也認為他有能力,能夠駕馭李愔等人。
李愔能夠為他做的,暫時也就這麽多了。
李愔這段時間,一直在加緊做一件事情——解決駐軍的過冬問題。
草原上的冬季大部分地區都很寒冷,駐軍官兵大部分人都是內地人,他們難以適應草原上的嚴寒氣候。
李愔必須在入冬之前,為他們解決這些問題。
9月中旬,關中地區暴雨連連,長安的一條主要通道,水路永通渠被洪水衝垮了,決口長達100多米,永通渠水位下降,船隻無法通行了。
長安城此時還沒有修建通往洛陽的水泥路,道路泥濘不堪。長安城的各項物資供應都受到了影響。
俗話說“禍不單行”恰恰在此時,太子李成乾分管的長安城糧食儲備庫太倉,卻被水淹了,損失了大批的糧食。這下,就連糧食供應也出現了問題。
糧價飛漲,長安城裏人心惶惶的。
太極殿。
麵對著尷尬的局麵,李世民臨時召開朝會,動員群臣開動腦筋,解決危局。
李世民首先詢問了太子李成乾的意見。李成乾剛剛因為太倉的事情,受到了李世民的斥責,也受到了群臣的非議。他心中隻想著如何推卸責任,已經慌了手腳,哪裏還有什麽主意。於是,他就一聲不吭。
就在這時,蜀王李恪站出來了,他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此時應當疏通陸路,隻允許運載糧食的車輛進入長安,同時搶修永通渠,便於南方的糧食調運。”
其實,這個主意魏王李泰也想到了,不過這個差事風險太大。
其一,來往長安的車馬,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朝廷的權貴所有,這些人中,不乏想趁著長安城物資供應緊張的時候,大撈一把的人。斷絕他們的通道,會得罪不少的人。
其二,修複永通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征調大批的民夫,也是得罪人的事情。而且,現在正是雨季,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如果不能夠按時修通,會受到無數的人指責,因為大家都期待永通渠的通暢呢。
李泰是聰明人,凡是有風險的事情,一概不出頭。不做事,就不會出錯,總比做事出問題要好。於是,他就不吭氣。
果然,李恪剛剛說完,馬上就有人出來反對了。
李泰的死黨兵部侍郎張亮說道:“這可不行,長安城裏,不僅缺糧食,也缺其它的物資,你這麽一竿子打死,不合適吧。”
李恪說道:“沒有其它物資,隻是不方便而已,可是總比沒有糧食餓死人好多了。”
新任京兆尹楚惲是太子李成乾的人,他為了給主子出頭,說道:“現在到處都是被暴雨衝毀的民宅和田地,百姓們自顧不暇。修複永通渠需要征調大量的民夫,臣可無法向百姓們開口。”
李恪說道:“不需要征調民夫,長安城裏有數萬唐軍,抽調一千名唐軍就行了。”
李世民剛才也正在為抽調民夫的事情發愁,李恪的建議一下子點醒了他。他說道:“好辦法,就這麽辦”
然後他說道:“蜀王李恪接旨。”
李恪精神一振,大聲說道:“兒臣在。”
李世民說道:“朕現在命令,由蜀王李恪負責搶修永通渠,疏通通往洛陽的管道。兵部和工部聽從蜀王李恪的調遣,限期40天內修複永通渠。”
“臣等領旨。”蜀王李恪、兵部尚書房玄齡和工部尚書皇甫睿一齊答道。
接下來的日子,由於陸路糧道的暢通,大批糧食源源不斷地運進了長安城,極大地緩解了糧荒,糧價平穩了下來。
於此同時,李恪帶著死黨他的死黨譙國襄公柴紹的兒子柴哲威、兵部尚書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沒日沒夜地親自在工地上監工,32天時間,永通渠終於修複了。
李世民上次扣罰了李恪三個月的俸祿,這迴一下子賞賜了他半年的俸祿,並大大地讚揚了他一番。這次,李恪大出了風頭。
楊妃娘娘居住的承暉殿。
楊妃娘娘看到長子李恪黑瘦的麵龐,十分心疼,她說道:“恪兒,難為你了,這次你替你父皇解決了這麽大的問題,總算是挽迴了上次的影響了。沒白辛苦。”
岑文本說道:“恭喜殿下了,您這次處置果斷,成效顯著,在皇上的心目中大大地加分了。實在是可喜可賀啊。臣曾經聽皇上說過,朕的兒子中,李恪最像朕了。”
李恪大喜,說道:“真的嗎?父皇真的這麽說了嗎?”
岑文本肯定地說道:“真的,臣親耳聽到的,皇上在書房裏,自言自語地說的,絕對是發自內心的。”
楊妃娘娘高興地抹著眼淚說道:“好啊,恪兒終於要有出頭的日子了。”
在此期間,魏王李泰也沒有閑著,他主編的《括地誌》也有了重大進展。
《括地誌》是中國唐朝時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編。全書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漢書·地理誌》和顧野王《輿地誌》兩書編簒上的特點,創立了一種新的地理書體裁,為後來的《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開了先河。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為單位,分述轄境各縣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神話傳說、重大曆史事件等。征引廣博,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原書字數無考,今《括地誌輯校》四卷,約13萬字。
李世民也大大地讚揚了李泰。
在此期間,唯獨太子李成乾受到了斥責。
李旦把長安城裏發生的情況,向李愔進行了通報。李愔心中鬱悶不已,可是,他遠在草原,對此愛莫能助。
李愔沒有辦法,就把一些不是必須馬上做決定的草原上的事務,統統派人送給李成乾,由他轉呈給李世民,算作他的功勞。
這一招果然有效,李世民覺得太子能夠掌握草原上的事務,是一個儲君應該做的事情,認為他比較勤奮,同時也認為他有能力,能夠駕馭李愔等人。
李愔能夠為他做的,暫時也就這麽多了。
李愔這段時間,一直在加緊做一件事情——解決駐軍的過冬問題。
草原上的冬季大部分地區都很寒冷,駐軍官兵大部分人都是內地人,他們難以適應草原上的嚴寒氣候。
李愔必須在入冬之前,為他們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