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拿著文稿,從帳篷裏走了出來,見趙溫、張喜搖頭歎氣,心中疑惑。
她上前見禮。
趙溫點頭致意,一眼看到了她手中的文稿,順口說了一句。
“這是新作嗎?”
“非也。”蔡琰搖搖頭。“這是奉詔為陛下草擬的詔書,慶功宴上要用的。”
趙溫驚訝地看著蔡琰。“陛下讓你草擬詔書?”
蔡琰有些害羞。“蒙陛下不棄,召妾為女史,承先父遺業,侍候文書筆墨。”
趙溫迴頭看了一眼張喜。
張喜也有點緊張起來。
蔡琰做不做女史,他們不在乎,但承其父遺業這件事有點麻煩。
蔡邕官職並不高,但他的學問極好,最出色的就是史學。從孝靈帝時起,直到去世之前,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是著史。
王允殺蔡邕,有一個關鍵的理由就是怕蔡邕著謗史,將來在史書上對他不利。
趙溫、張喜不像王允那樣擔心,可是這幾年,為了和董卓、李傕等人周旋,難免會做一些屈己從人的事。這要是記到史書裏,他們可就遺臭萬年了。
兩人不約而同的點點頭,轉身離去。
蔡琰不解,卻也沒多想,轉身來到天子帳前,報名請見。
劉協正在帳中得意,聽到蔡琰來了,命她進來,隨口問道:“你與司徒、司空相熟?”
“臣妾當年隨父在京,曾有幸拜見司徒、司空。”
劉協沒有多問,從蔡琰手中接過詔書草稿,看了一遍。
蔡琰還算有心,並沒有引用太多生僻的典故、字眼,他讀起來沒什麽問題。可若是考慮到屆時在場的有一半是半文盲的武夫,這篇稿子還是太雅致了。
劉協想了想,還是坦率的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蔡琰垂了頭。“臣妾再改過。”
“改是要改的,隻是不用過於遷就武人。你遷就不來,強行修改,反倒別扭。”
“那……”蔡琰尷尬不已。
本以為自己用心寫了一夜的稿子,一定能讓天子滿意,沒想到還是這個結果。
“你就按史書的標準擬詔,屆時朕脫稿宣講便是。”劉協笑笑。“與那些粗漢說話,朕略有心得。”
蔡琰如釋重負。
她寫這種稿子的確別扭。
不是她不知道那些粗漢聽不懂雅詞,而是粗漢能聽得懂的話,她實在寫不出來。畢竟是詔書,將來要載入史冊的,寫得太粗俗,丟的不僅是她個人的臉,還有朝廷的臉。
天子這個辦法,完美的解決了她的難題。
心情輕鬆了,蔡琰臉上難得地露出了笑容。
“臣妾遵旨。”
劉協想了想。“以後稱臣即可,不用稱臣妾。”
“可是臣妾是女子。”
“既然入仕為官,就都是臣,不要再分男女。你不是後宮女史,而是朝官,將來要寫的是國史,不是後宮史。”
蔡琰心中不安。“陛下不棄,臣……感激不盡。隻是朝廷自有製度……”
劉協搖搖手。“朕正要和你說這件事。”
“請陛下垂示。”
“朝廷的確自有製度,但製度並非一成不變。就比如漢初有丞相,如今卻無,豈能一概而論。以史為鑒並非複古,而是鑒其成敗,取其精華,因時而變。”
蔡琰覺得有理。“陛下所言,誠為至理。”
“朕本該親覽典籍,奈何軍政繁忙,怕是沒那麽多時間。你通讀史書,撿其精要,以諮顧問。”
“唯。”
“朕有幾個題目,你先記下來,優先考慮。”
“唯。”蔡琰取出隨身攜帶的木簡和筆墨,端身正坐,做好了記錄的準備。
劉協有點意外。“你倒是準備充分啊。”
蔡琰臉色微紅。“先父待詔,又好讀書,筆墨都是隨身帶的。臣……自出生起,便隨先父流浪江湖,染其習風,已經成了本能。”
她頓了頓,又道:“臣能重操舊業,再執筆簡,乃陛下恩德所賜。臣,銘感五內,此生不敢忘,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劉協擺擺手,推過一杯水,示意蔡琰喝口水,平複一下心情。
劫後重生的人更知道感恩,唐姬如此,蔡琰如此,那些被解救出來的關東百姓也如此。
蔡琰謝了恩,接過水,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淚珠,重新拿起筆墨。
劉協擬了幾個題目:
一是有漢四百年的製度變遷。漢承秦製,如何一步步演變成今天這般,其中利弊如何,又當如何改進,以適應當前的形勢。
二是學術變遷。以儒學為主,包括道法各家的學術是如何變遷的,其中又有哪些有利,哪些不利,造成了什麽樣的影響,又該如何糾正。
三是當前形勢。要著眼於天下,分析各地經濟民生、風土人情,為朝廷製定平定天下,中興大漢做資料上的準備。
劉協最後又關照了一句,重點研究《太平經》,看看是什麽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百姓跟著造反。
他很快就要去河東,與白波軍接觸。在此之前,他必須做好理論上準備。
“陛下要去河東?”
“是啊,你覺得可行否?”
蔡琰沉吟了片刻。“臣在河東不足一年,且足不出戶,了解有限。不過曾聽先父說過,河東雖在司隸,卻與河內、河南不同,恐怕不是合適的龍興之地。”
“有何不同?”
“陛下能說得出幾個河東籍的大臣?”
劉協仔細想了想。結合兩世記憶,除了那些在後世聞名的徐晃、裴潛等人,他想得起來的也就是衛青和霍去病、霍光。
與並稱三河的河南、河內一比,河東就像是妾生庶子。
“這是朝廷有意為之,還是地理所限?”
“臣一時也說不清楚,但河東雖無世家,卻多豪族。地近匈奴,築堡自守者比比皆是,是以不懼官府,對朝廷也無太多忠心。如今天下大亂,百姓流離,陛下去河東,如何與豪強相處?”
劉協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他隻知道曆史上的劉協雖然經過河東,卻沒有留在河東,以為當時的他不知道天下大勢,一心想迴洛陽。現在看來,河東對朝廷沒什麽向心力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她上前見禮。
趙溫點頭致意,一眼看到了她手中的文稿,順口說了一句。
“這是新作嗎?”
“非也。”蔡琰搖搖頭。“這是奉詔為陛下草擬的詔書,慶功宴上要用的。”
趙溫驚訝地看著蔡琰。“陛下讓你草擬詔書?”
蔡琰有些害羞。“蒙陛下不棄,召妾為女史,承先父遺業,侍候文書筆墨。”
趙溫迴頭看了一眼張喜。
張喜也有點緊張起來。
蔡琰做不做女史,他們不在乎,但承其父遺業這件事有點麻煩。
蔡邕官職並不高,但他的學問極好,最出色的就是史學。從孝靈帝時起,直到去世之前,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是著史。
王允殺蔡邕,有一個關鍵的理由就是怕蔡邕著謗史,將來在史書上對他不利。
趙溫、張喜不像王允那樣擔心,可是這幾年,為了和董卓、李傕等人周旋,難免會做一些屈己從人的事。這要是記到史書裏,他們可就遺臭萬年了。
兩人不約而同的點點頭,轉身離去。
蔡琰不解,卻也沒多想,轉身來到天子帳前,報名請見。
劉協正在帳中得意,聽到蔡琰來了,命她進來,隨口問道:“你與司徒、司空相熟?”
“臣妾當年隨父在京,曾有幸拜見司徒、司空。”
劉協沒有多問,從蔡琰手中接過詔書草稿,看了一遍。
蔡琰還算有心,並沒有引用太多生僻的典故、字眼,他讀起來沒什麽問題。可若是考慮到屆時在場的有一半是半文盲的武夫,這篇稿子還是太雅致了。
劉協想了想,還是坦率的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蔡琰垂了頭。“臣妾再改過。”
“改是要改的,隻是不用過於遷就武人。你遷就不來,強行修改,反倒別扭。”
“那……”蔡琰尷尬不已。
本以為自己用心寫了一夜的稿子,一定能讓天子滿意,沒想到還是這個結果。
“你就按史書的標準擬詔,屆時朕脫稿宣講便是。”劉協笑笑。“與那些粗漢說話,朕略有心得。”
蔡琰如釋重負。
她寫這種稿子的確別扭。
不是她不知道那些粗漢聽不懂雅詞,而是粗漢能聽得懂的話,她實在寫不出來。畢竟是詔書,將來要載入史冊的,寫得太粗俗,丟的不僅是她個人的臉,還有朝廷的臉。
天子這個辦法,完美的解決了她的難題。
心情輕鬆了,蔡琰臉上難得地露出了笑容。
“臣妾遵旨。”
劉協想了想。“以後稱臣即可,不用稱臣妾。”
“可是臣妾是女子。”
“既然入仕為官,就都是臣,不要再分男女。你不是後宮女史,而是朝官,將來要寫的是國史,不是後宮史。”
蔡琰心中不安。“陛下不棄,臣……感激不盡。隻是朝廷自有製度……”
劉協搖搖手。“朕正要和你說這件事。”
“請陛下垂示。”
“朝廷的確自有製度,但製度並非一成不變。就比如漢初有丞相,如今卻無,豈能一概而論。以史為鑒並非複古,而是鑒其成敗,取其精華,因時而變。”
蔡琰覺得有理。“陛下所言,誠為至理。”
“朕本該親覽典籍,奈何軍政繁忙,怕是沒那麽多時間。你通讀史書,撿其精要,以諮顧問。”
“唯。”
“朕有幾個題目,你先記下來,優先考慮。”
“唯。”蔡琰取出隨身攜帶的木簡和筆墨,端身正坐,做好了記錄的準備。
劉協有點意外。“你倒是準備充分啊。”
蔡琰臉色微紅。“先父待詔,又好讀書,筆墨都是隨身帶的。臣……自出生起,便隨先父流浪江湖,染其習風,已經成了本能。”
她頓了頓,又道:“臣能重操舊業,再執筆簡,乃陛下恩德所賜。臣,銘感五內,此生不敢忘,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劉協擺擺手,推過一杯水,示意蔡琰喝口水,平複一下心情。
劫後重生的人更知道感恩,唐姬如此,蔡琰如此,那些被解救出來的關東百姓也如此。
蔡琰謝了恩,接過水,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淚珠,重新拿起筆墨。
劉協擬了幾個題目:
一是有漢四百年的製度變遷。漢承秦製,如何一步步演變成今天這般,其中利弊如何,又當如何改進,以適應當前的形勢。
二是學術變遷。以儒學為主,包括道法各家的學術是如何變遷的,其中又有哪些有利,哪些不利,造成了什麽樣的影響,又該如何糾正。
三是當前形勢。要著眼於天下,分析各地經濟民生、風土人情,為朝廷製定平定天下,中興大漢做資料上的準備。
劉協最後又關照了一句,重點研究《太平經》,看看是什麽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百姓跟著造反。
他很快就要去河東,與白波軍接觸。在此之前,他必須做好理論上準備。
“陛下要去河東?”
“是啊,你覺得可行否?”
蔡琰沉吟了片刻。“臣在河東不足一年,且足不出戶,了解有限。不過曾聽先父說過,河東雖在司隸,卻與河內、河南不同,恐怕不是合適的龍興之地。”
“有何不同?”
“陛下能說得出幾個河東籍的大臣?”
劉協仔細想了想。結合兩世記憶,除了那些在後世聞名的徐晃、裴潛等人,他想得起來的也就是衛青和霍去病、霍光。
與並稱三河的河南、河內一比,河東就像是妾生庶子。
“這是朝廷有意為之,還是地理所限?”
“臣一時也說不清楚,但河東雖無世家,卻多豪族。地近匈奴,築堡自守者比比皆是,是以不懼官府,對朝廷也無太多忠心。如今天下大亂,百姓流離,陛下去河東,如何與豪強相處?”
劉協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他隻知道曆史上的劉協雖然經過河東,卻沒有留在河東,以為當時的他不知道天下大勢,一心想迴洛陽。現在看來,河東對朝廷沒什麽向心力可能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