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宇宙希望你成為普通的人,並千方百計地吸引著你。千萬別讓它成為現實。
——亞馬遜創始人 貝佐斯
知乎上有一個熱點話題:有哪些道理讓你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該話題有80多萬人關注,24000多個迴答,瀏覽量超1.5億。
也曾有讀者問過我這個問題。那是在我第四本書開新書發布會的時候,台下有一位大學生問我:“呂白老師,有哪些道理是你後悔沒有早點知道的?”
我愣了一下,腦海裏閃過無數個瞬間。“太多了,真的太多了!如果時間允許,我可以跟你說一天!”我說。
我這麽說絕不是危言聳聽。雖然跟大部分人相比,我走得稍微快一些,但我也走了大量的彎路,錯過了很多次讓自己的收入比現在多幾十倍的機會。
過去20年,在傳統教育體係裏,我算是典型的失敗者。
我曾無數次感到自己會度過失敗的一生:
小學三年級以後,我就再也沒考及格過;初中上的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學校,還差點沒考上高中,被分到的班級裏,在我之後有將近50人都是花建校費進來的;高考隻有考藝術類專業,才考上本科學校;大學裏學了航空乘務專業的同學多數進了航空公司,一畢業就月薪破萬,而我拿著3000元的工資北漂,從事新媒體行業……
從小到大,我幾乎沒被別人誇獎過。上學的時候,我無數次因為調皮搗蛋讓父母為我操心,甚至有幾次,老師叫家長來談話,勸退我。我無數次被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很多時候,我都被各種世俗的規則束縛,活在別人的評判標準裏。
我對“時間管理”瘋狂迷戀,嚐試了各種名師推薦的方法:番茄管理法、四象限法則……但均以失敗告終。
我也不夠自律,無法堅持學習,堅持看書,堅持早睡早起。還記得上中學時,“成功學大師”來學校做勵誌演講,“大師”在台上說:自律的人才能成功。當時,我一度想要放棄自己,因為從小到大,甚至到今天,我都是一個極其不自律的人。
我會不自覺地發呆,做不到勤奮,工作缺乏耐心,不夠博學,所有“隻有做到,你才會成功”的事情,我基本都做不到。
我追求過很多虛無縹緲的東西,為了取得成果太過用力。
我有一段時間很拚命,在大學發傳單做地麵推廣,在新媒體公司寫稿。
因為家境普通,所以必須拚搏;因為有極大的欲望,所以必須用力。我想把一天24小時當成48小時來用,想把傳單發完,拿到最高獎金,想把新媒體公司的“最佳標題獎”“最高閱讀量爆款獎”“勤奮寫作獎”都拿到手。我想得到別人的肯定,聽那句誇獎:“哇,他好厲害!”
但“用力”這個詞後麵通常跟著“過猛”二字。
為了追求結果,我經常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因為發傳單做地麵推廣,我沒有心思上課,也沒想過其他出路;因為想靠文章數量多來得到最高的獎金,我沒有認真研究過爆款文章,導致寫的稿子幾乎都被“斃”掉。
我想要的太多,想要他人誇獎,想要證書肯定,想要獎金迴報,不懂做減法,不懂集中精力和時間做更重要的事,不懂太用力會走不遠,更不懂“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這句話的含義……
正如知乎上那個迴答後麵的高讚評論所說:人生是一場馬拉鬆,不是百米賽跑,不用拚命衝刺,一直努力就好。
我也曾靠運氣賺過錢,但最後全都“憑本事”虧完。
我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是在大學賺的。
也許你會說,在這一點上,我已經贏了很多同齡人。沒錯!但你知道嗎?當時我有一種暴發戶的心態,買了很多奢侈品。因為是第一次有錢,所以我極度膨脹。後來,我的第一個100萬虧得很快。
我從未想過將來有一天我能成為一個作家,寫的書能出版,甚至還有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
那麽,我這樣一個失敗的人,又是怎麽取得現在的一些成績的呢?
我對成功有莫大的渴望,甚至可以說有強烈的欲望。
我是一個非常需要被別人認同的人,我想成為一個很厲害、很厲害、很厲害——三個“很厲害”一個都不能少——的人。
所以,我在遭遇別人的否定和不認同時,都抱著一種無所謂的心態,我會認為這都是暫時的,都會過去。我非常豁達,我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麽。1次做不成,就做100次;100次做不成,就做10000次,直到做成為止。
如果我不能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種人,那我生而有憾!
我崇尚“先幹再說”。
我做所有事情,包括寫文章,都是從先做出一個特別不完美的版本開始的。不管有多不完美,都首先要有,然後再修改、迭代,修改完了再看,看完以後再改,一般改3~5次,就能實現“從0到1”的蛻變,然後再改5~10次,實現“從1到10”的飛躍。
我從小閉環開始,用對的方法做成了很多事,後來又靠工作賺迴一些錢,慢慢賺到了第二個100萬、第三個100萬……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萬事俱備再出發”這迴事。
臉書的創始人紮克伯格的辦公室裏有這麽一句標語: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意思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會經常讓自己閑下來做複盤和自我“清洗”。
黑格爾有句名言:博學不是真理。哲學家王東嶽認為,思想整頓才是獲得知識力量的源泉。
其實,時間管理是一個偽命題,博學也不是絕對的真理。人與人之間會產生區別的最大原因在於對時間的利用率,能否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能否洞察本質。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複盤來實現。
我喜歡複盤,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年都會複盤。
我習慣早晨洗澡,在密閉的屋子裏,在花灑噴出的水的壓力下思考人生,“衝洗”思想;我習慣晚上下班後獨自去泡溫泉,放空自己,漫無目的地思考和複盤。
我經常迴顧我某一階段的自我成長:我做對了什麽?做錯了什麽?怎樣才可以做得更好?
我會研究“大咖”做了什麽,而不是說了什麽。
相比聽“大咖”說了什麽,我更關注他們做了什麽,因為他們的有些話就是自我宣傳,就是為了應對媒體,炒出熱度。
相比研究“大咖”的現在,我更喜歡關注他們的過去,關注他們還未嶄露頭角時的經曆。人的所有決策,底層邏輯一定是來源於他們過去的一套成功的選擇邏輯。
然後,我發現了兩點:
1.“大咖”都堅守著世間最簡單的真知和信念,並且知行合一。
如果有機會采訪《原則》的作者瑞·達利歐,我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您認為對您來說重要的10條原則是什麽?
我們往往喜歡挖掘大佬身上的特質、優點甚至成功秘籍,其實他們講的很多都是簡單樸素的道理,比如很多企業家都在研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老子的《道德經》。
大道至簡,其實,很多底層邏輯、原則我們早已知道,隻是,“知道”不等於“懂得”,“懂得”也不等於“做到”。因為懂得常識的人很多,但踐行常識的人太少。正如傑克·韋爾奇留下的一句箴言:你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做到了。
2.“大咖”也是普通人,他們不應該被神化,你和“大咖”之間的差距也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麽大。
搜狐公司ceo(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堅持每天隻睡4個小時;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一鳴強調延遲滿足感,沒有短期欲望;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每天工作12小時,還在堅持健身……
外界新聞報道總是喜歡寫“成王敗寇”的故事,把成功者過度誇大,其實他們也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也有人性的弱點,也有欲望,也有不足。
張一鳴在字節跳動9周年年會上說,外界傳他是神人,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一直工作,沒有欲望。其實不然,他說,我在生活中,不算特別有規律,也不算特別有紀律性,經常看手機,聽音樂,看頭條,瀏覽抖音和西瓜視頻,跟外界傳說的不太一樣。有時候他晚上計劃做一項工作,後來被西瓜視頻上有意思的內容吸引了,就玩手機玩了很久。睡前又有點懊惱,覺得要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就報複性地工作一會兒,結果又導致晚睡,第二天在重要會議上精神很不好。他說,其實這個時候應該做的就是趕緊休息。他現在雖然還是經常沒有計劃性,但至少發現太晚了的時候不懊惱,馬上去睡覺。
寫到這裏,我停了停筆,想起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那段演講:
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隻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隻有經曆過,才能懂得。
而經曆的方式有兩種,要麽自己經曆一遍,要麽看別人走過的彎路。
第一種方式太累,太折騰,披荊斬棘一路,可能無功而返。所以,我建議你采用第二種方式。在這本書裏,你可以看看我曾經替你走過哪些彎路。
也許你和我一樣,都是出身普通,成績一般,不能“靠臉吃飯”的人。
我的存在告訴你,如果你真的非常有渴望、有追求,那麽遇到好的時代機遇,你也可以成為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厲害的人。
第一部分:人生逆襲的五個核心算法
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律的人,你需要找到正確的方法,你需要斷舍離,做人生的減法。專注是稀缺品,人能在一段時間內專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少就是多,請務必堅持且專注。
我會從“殺死”焦慮、拒絕低效勤奮、如何變得更專注、洞察本質、認知突圍這五大方麵與你分享我的故事,聊一聊普通人實現人生逆襲的核心算法。用一秒鍾抓住事物本質的人和用一輩子抓住事物本質的人,是截然不同的。遇到問題時,我們可以先慢慢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因為探究問題的底層邏輯更重要。
第二部分:突破階層的四個關鍵
我用親身經曆摸索出了突破階層的四個關鍵:
你要通過正反饋樹立自信,要對成功有極大的渴望,同時要知道自己處在什麽樣的環境中,提升自我價值,真正有效利用好人脈。
與他人交往時,你要克製否定別人的欲望,要懂得互相成就,傳遞你的力量與能量。
用“蠢貨速率”檢驗自己是否在成長,多向內探尋,多與專業的人交流,學會合作。
第三部分:向上進階的三大思維
當你的能力在逐步提升時,你還需要關注向上進階的關鍵方法:
選對行業,選對賽道,培養跨界思維,讓這個時代成就你。
正確麵對人際關係,選擇高質量的交往圈子,讓圈子影響你。
學會求職、應聘、匯報、升職技巧,用產品思維打造自己。
第四部分:錨定未來的四大策略
如果你已經理解了前麵我們所講的思維,那你就學會了錨定自己的未來。希望你知行合一,充分利用已懂的知識和已建立的底層邏輯。希望你提升認知,超越自我,在理財投資中理解價值投資的真諦。
我們出走半生,其實都是為了找到那個出發時的自己。所以,找到光明未來的方式是:迴歸最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正視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渴望與欲望,然後盡全力放大自己的優勢。
希望你能從這本“小鎮青年”所寫的成長進化史中找到自己,找迴自己。
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饑,虛心若愚。)
你我共勉!
呂白
——亞馬遜創始人 貝佐斯
知乎上有一個熱點話題:有哪些道理讓你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該話題有80多萬人關注,24000多個迴答,瀏覽量超1.5億。
也曾有讀者問過我這個問題。那是在我第四本書開新書發布會的時候,台下有一位大學生問我:“呂白老師,有哪些道理是你後悔沒有早點知道的?”
我愣了一下,腦海裏閃過無數個瞬間。“太多了,真的太多了!如果時間允許,我可以跟你說一天!”我說。
我這麽說絕不是危言聳聽。雖然跟大部分人相比,我走得稍微快一些,但我也走了大量的彎路,錯過了很多次讓自己的收入比現在多幾十倍的機會。
過去20年,在傳統教育體係裏,我算是典型的失敗者。
我曾無數次感到自己會度過失敗的一生:
小學三年級以後,我就再也沒考及格過;初中上的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學校,還差點沒考上高中,被分到的班級裏,在我之後有將近50人都是花建校費進來的;高考隻有考藝術類專業,才考上本科學校;大學裏學了航空乘務專業的同學多數進了航空公司,一畢業就月薪破萬,而我拿著3000元的工資北漂,從事新媒體行業……
從小到大,我幾乎沒被別人誇獎過。上學的時候,我無數次因為調皮搗蛋讓父母為我操心,甚至有幾次,老師叫家長來談話,勸退我。我無數次被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很多時候,我都被各種世俗的規則束縛,活在別人的評判標準裏。
我對“時間管理”瘋狂迷戀,嚐試了各種名師推薦的方法:番茄管理法、四象限法則……但均以失敗告終。
我也不夠自律,無法堅持學習,堅持看書,堅持早睡早起。還記得上中學時,“成功學大師”來學校做勵誌演講,“大師”在台上說:自律的人才能成功。當時,我一度想要放棄自己,因為從小到大,甚至到今天,我都是一個極其不自律的人。
我會不自覺地發呆,做不到勤奮,工作缺乏耐心,不夠博學,所有“隻有做到,你才會成功”的事情,我基本都做不到。
我追求過很多虛無縹緲的東西,為了取得成果太過用力。
我有一段時間很拚命,在大學發傳單做地麵推廣,在新媒體公司寫稿。
因為家境普通,所以必須拚搏;因為有極大的欲望,所以必須用力。我想把一天24小時當成48小時來用,想把傳單發完,拿到最高獎金,想把新媒體公司的“最佳標題獎”“最高閱讀量爆款獎”“勤奮寫作獎”都拿到手。我想得到別人的肯定,聽那句誇獎:“哇,他好厲害!”
但“用力”這個詞後麵通常跟著“過猛”二字。
為了追求結果,我經常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因為發傳單做地麵推廣,我沒有心思上課,也沒想過其他出路;因為想靠文章數量多來得到最高的獎金,我沒有認真研究過爆款文章,導致寫的稿子幾乎都被“斃”掉。
我想要的太多,想要他人誇獎,想要證書肯定,想要獎金迴報,不懂做減法,不懂集中精力和時間做更重要的事,不懂太用力會走不遠,更不懂“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這句話的含義……
正如知乎上那個迴答後麵的高讚評論所說:人生是一場馬拉鬆,不是百米賽跑,不用拚命衝刺,一直努力就好。
我也曾靠運氣賺過錢,但最後全都“憑本事”虧完。
我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是在大學賺的。
也許你會說,在這一點上,我已經贏了很多同齡人。沒錯!但你知道嗎?當時我有一種暴發戶的心態,買了很多奢侈品。因為是第一次有錢,所以我極度膨脹。後來,我的第一個100萬虧得很快。
我從未想過將來有一天我能成為一個作家,寫的書能出版,甚至還有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
那麽,我這樣一個失敗的人,又是怎麽取得現在的一些成績的呢?
我對成功有莫大的渴望,甚至可以說有強烈的欲望。
我是一個非常需要被別人認同的人,我想成為一個很厲害、很厲害、很厲害——三個“很厲害”一個都不能少——的人。
所以,我在遭遇別人的否定和不認同時,都抱著一種無所謂的心態,我會認為這都是暫時的,都會過去。我非常豁達,我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麽。1次做不成,就做100次;100次做不成,就做10000次,直到做成為止。
如果我不能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種人,那我生而有憾!
我崇尚“先幹再說”。
我做所有事情,包括寫文章,都是從先做出一個特別不完美的版本開始的。不管有多不完美,都首先要有,然後再修改、迭代,修改完了再看,看完以後再改,一般改3~5次,就能實現“從0到1”的蛻變,然後再改5~10次,實現“從1到10”的飛躍。
我從小閉環開始,用對的方法做成了很多事,後來又靠工作賺迴一些錢,慢慢賺到了第二個100萬、第三個100萬……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萬事俱備再出發”這迴事。
臉書的創始人紮克伯格的辦公室裏有這麽一句標語: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意思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會經常讓自己閑下來做複盤和自我“清洗”。
黑格爾有句名言:博學不是真理。哲學家王東嶽認為,思想整頓才是獲得知識力量的源泉。
其實,時間管理是一個偽命題,博學也不是絕對的真理。人與人之間會產生區別的最大原因在於對時間的利用率,能否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能否洞察本質。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複盤來實現。
我喜歡複盤,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年都會複盤。
我習慣早晨洗澡,在密閉的屋子裏,在花灑噴出的水的壓力下思考人生,“衝洗”思想;我習慣晚上下班後獨自去泡溫泉,放空自己,漫無目的地思考和複盤。
我經常迴顧我某一階段的自我成長:我做對了什麽?做錯了什麽?怎樣才可以做得更好?
我會研究“大咖”做了什麽,而不是說了什麽。
相比聽“大咖”說了什麽,我更關注他們做了什麽,因為他們的有些話就是自我宣傳,就是為了應對媒體,炒出熱度。
相比研究“大咖”的現在,我更喜歡關注他們的過去,關注他們還未嶄露頭角時的經曆。人的所有決策,底層邏輯一定是來源於他們過去的一套成功的選擇邏輯。
然後,我發現了兩點:
1.“大咖”都堅守著世間最簡單的真知和信念,並且知行合一。
如果有機會采訪《原則》的作者瑞·達利歐,我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您認為對您來說重要的10條原則是什麽?
我們往往喜歡挖掘大佬身上的特質、優點甚至成功秘籍,其實他們講的很多都是簡單樸素的道理,比如很多企業家都在研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老子的《道德經》。
大道至簡,其實,很多底層邏輯、原則我們早已知道,隻是,“知道”不等於“懂得”,“懂得”也不等於“做到”。因為懂得常識的人很多,但踐行常識的人太少。正如傑克·韋爾奇留下的一句箴言:你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做到了。
2.“大咖”也是普通人,他們不應該被神化,你和“大咖”之間的差距也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麽大。
搜狐公司ceo(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堅持每天隻睡4個小時;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一鳴強調延遲滿足感,沒有短期欲望;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每天工作12小時,還在堅持健身……
外界新聞報道總是喜歡寫“成王敗寇”的故事,把成功者過度誇大,其實他們也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也有人性的弱點,也有欲望,也有不足。
張一鳴在字節跳動9周年年會上說,外界傳他是神人,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一直工作,沒有欲望。其實不然,他說,我在生活中,不算特別有規律,也不算特別有紀律性,經常看手機,聽音樂,看頭條,瀏覽抖音和西瓜視頻,跟外界傳說的不太一樣。有時候他晚上計劃做一項工作,後來被西瓜視頻上有意思的內容吸引了,就玩手機玩了很久。睡前又有點懊惱,覺得要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就報複性地工作一會兒,結果又導致晚睡,第二天在重要會議上精神很不好。他說,其實這個時候應該做的就是趕緊休息。他現在雖然還是經常沒有計劃性,但至少發現太晚了的時候不懊惱,馬上去睡覺。
寫到這裏,我停了停筆,想起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那段演講:
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隻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隻有經曆過,才能懂得。
而經曆的方式有兩種,要麽自己經曆一遍,要麽看別人走過的彎路。
第一種方式太累,太折騰,披荊斬棘一路,可能無功而返。所以,我建議你采用第二種方式。在這本書裏,你可以看看我曾經替你走過哪些彎路。
也許你和我一樣,都是出身普通,成績一般,不能“靠臉吃飯”的人。
我的存在告訴你,如果你真的非常有渴望、有追求,那麽遇到好的時代機遇,你也可以成為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厲害的人。
第一部分:人生逆襲的五個核心算法
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律的人,你需要找到正確的方法,你需要斷舍離,做人生的減法。專注是稀缺品,人能在一段時間內專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少就是多,請務必堅持且專注。
我會從“殺死”焦慮、拒絕低效勤奮、如何變得更專注、洞察本質、認知突圍這五大方麵與你分享我的故事,聊一聊普通人實現人生逆襲的核心算法。用一秒鍾抓住事物本質的人和用一輩子抓住事物本質的人,是截然不同的。遇到問題時,我們可以先慢慢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因為探究問題的底層邏輯更重要。
第二部分:突破階層的四個關鍵
我用親身經曆摸索出了突破階層的四個關鍵:
你要通過正反饋樹立自信,要對成功有極大的渴望,同時要知道自己處在什麽樣的環境中,提升自我價值,真正有效利用好人脈。
與他人交往時,你要克製否定別人的欲望,要懂得互相成就,傳遞你的力量與能量。
用“蠢貨速率”檢驗自己是否在成長,多向內探尋,多與專業的人交流,學會合作。
第三部分:向上進階的三大思維
當你的能力在逐步提升時,你還需要關注向上進階的關鍵方法:
選對行業,選對賽道,培養跨界思維,讓這個時代成就你。
正確麵對人際關係,選擇高質量的交往圈子,讓圈子影響你。
學會求職、應聘、匯報、升職技巧,用產品思維打造自己。
第四部分:錨定未來的四大策略
如果你已經理解了前麵我們所講的思維,那你就學會了錨定自己的未來。希望你知行合一,充分利用已懂的知識和已建立的底層邏輯。希望你提升認知,超越自我,在理財投資中理解價值投資的真諦。
我們出走半生,其實都是為了找到那個出發時的自己。所以,找到光明未來的方式是:迴歸最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正視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渴望與欲望,然後盡全力放大自己的優勢。
希望你能從這本“小鎮青年”所寫的成長進化史中找到自己,找迴自己。
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饑,虛心若愚。)
你我共勉!
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