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上學
從紅樓開始的時空旅行 作者:顏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過了端午節,宮裏的選秀正式拉開帷幕,經過半個月的觀察,宮裏給兩個適齡皇子選了皇子妃,還挑了些家室一般、家族跟皇家有默契的姑娘,賜給皇子們做側妃,選的最多的,則是給公主郡主們挑選的伴讀陪侍,至於說宮中妃嬪,這次一個人都沒選,畢竟皇帝已經七十開外了,早到了該保養的年紀。
丹陽真人說皇後喜歡秦可卿並非虛言,賈家的三春參選之事托付給她,她進宮求了皇後,三春果然都被選上了,宮裏現在隻有一個還要上學的公主,身邊的位置競爭激烈,秦可卿有分寸,根本不往這位公主跟前湊,隻是求皇後給三春分到脾氣好的郡主身邊,這對皇後來說是小事一樁,隨手就給安排了。
不過,三春雖然都成功入選,跟著的郡主卻都不是熱門人選,或是不大受寵,或是父親沒什麽權勢,如今幾個奪嫡熱門人選家的千金們,選的都是有實權的大人家的姑娘,跟他們比起來,三春還是要差一些,所以競爭不過人家。
林黛玉則不同,林如海雖然官職不算高,卻實權在握且簡在帝心,他的女兒參選,自然是各方都要拉攏的人選,最後在丹陽真人的建言下,她被分到唯一的公主身邊,這位公主是皇帝最小的孩子,隻有十四歲,據說養的天真純良,性情溫柔和善,是個很好的朋友人選。
比較讓人驚訝的是,薛寶釵也入選了,而且,選中她的,還是皇帝第十子恆王的嫡女,一個金尊玉貴的小郡主,聽說結果出來時,跌破了好多人的眼鏡。
雲清也有些好奇,找人打聽了一下,才知道不知何時,薛家投靠了恆王,一方有權,一方有錢,這種合作有什麽目的,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
雲清曾遠遠見過恆王一麵,說實話並不怎麽看好他,從她跟丹陽真人的言談中,也能看出皇帝的選擇也不是他,不過立儲一事關係重大,不用丹陽真人叮囑,雲清也不會跟任何人透露,她連賈敏都沒說,更何況是關係疏遠的薛家,根本一個字都不會提。
因此,哪怕她不看好薛家的選擇,也隻是冷眼旁觀,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有什麽後果,都該由他們自己承受。
姐妹們都被選上,每天要去女學上課,賈寶玉知道是好事,心裏還是失落,他在家學讀書,可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隨便找個借口就可以不去,姐妹們去官辦女學,卻沒有這麽自由,以後每天早早出門,等到晚上才能迴來,就算下學迴家,也還有先生們布置的功課,能跟他玩耍的時間縮減大半,他心裏能好受才怪。
不過賈寶玉雖然天真,卻絕對稱不上自私,沒有意識到便罷了,既然知道這對姐妹們是好事,而且她們也都願意去,那他高不高興就沒那麽重要了,在條件允許時,他真的是個體貼的暖男,雖然由於能力和認知的緣故,他的體貼可能有些不是地方,卻不能否認他有一顆善良又真誠的心。
女學開課後,林黛玉就開始她的上學生涯,每天早上辰時去學堂,中午就在學堂吃飯,下午酉時放學,每五日休息一日,生活過的規律而充實。
走出家門後,林黛玉認識了更多小姐妹,有性情相投的,也有興趣愛好一致的,或是交流學習心得,或是互相傾訴心聲,隨著學識增長和交際圈的擴大,眼界心胸都開闊許多,而且,跟賈寶玉相處的時間大大減少,鬧矛盾的機會也減少了,就算鬧起來,也很快就會和好,兩人相處時那種歡喜冤家的感覺一下子削弱不少,賈敏觀察到這一點,大大的舒了口氣。
林黛玉去上課了,林墨玉覺得在賈家住著更沒意思,好在林如海給他請的先生終於到位,賈敏就把他接迴了家,而賈母得知林家請來的先生是江南那邊出名的大儒,心念一動,央著賈敏向先生說項,想讓榮國府的幾個孩子也跟著學習,賈敏自然不會拒絕,迴去就征詢先生的意見。
這位先生姓姚,就稱唿他姚先生好了,聽賈敏說她娘家子侄也想拜入他的門下,捋著胡子說:“他們想來聽課也可以,必須要遵守我跟東翁定的規矩,在我身邊求學期間,學習上的事都要聽我安排,做不到的話,趁早別來。”
姚先生定的上課規矩比較嚴格,賈敏看過,知道對林墨玉來說不是問題,但是賈家的家學是個什麽樣子,她也有所耳聞,且即便是那麽寬鬆的環境,賈寶玉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她很懷疑賈寶玉能不能適應,心下就有些躊躇。
但認真思考過後,還是覺得不應該放任他自由生長,孩子不聽話,多半是管的不夠,賈寶玉既然夠聰慧,就該好生管教起來,讓他上進才是,這麽想著,賈敏根本不跟賈家人商量,直接替他們答應下來。
於是賈家的孩子們就跟著林墨玉一起,開始了水深火熱的學習生涯,林墨玉是習慣了,並不覺得有多難熬,賈家那幾個,著實是叫苦不迭,賈琮和賈環兩個雖然不敢叛逆,但也是懶散慣了的,費了好大功夫,才適應姚先生的教學方式,賈蘭要好一些,學裏雖不大管他們,但是他母親李紈要求嚴格,因此並不覺得難熬,雖然年紀最小,卻是最適應的一個。
最難受的還是賈寶玉。
他在家時,由於賈母的寵溺包容,賈政和王夫人都不好太約束他,但是到了林家,可沒人會去寵著他,每天要學的功課完不成,該打手板打手板,該罰抄寫罰抄寫,上課敢開小差,那就站著聽課,賈寶玉也是要麵子的,在弟弟和侄子們麵前被罰,臉上也過不去,就想跟以前一樣,找賈母撒嬌耍賴,想要逃避上課。
他是賈母的心頭肉,他一撒嬌,賈母心就軟了,拉著賈敏說起好話,賈敏卻鐵麵無私,怎麽都不肯同意,賈母又不能那對付賈政那一套對賈敏,實在拗不過她,隻好轉頭勸賈寶玉聽話,賈寶玉百試百靈的絕招失效,知道避無可避,隻能偃旗息鼓。
丹陽真人說皇後喜歡秦可卿並非虛言,賈家的三春參選之事托付給她,她進宮求了皇後,三春果然都被選上了,宮裏現在隻有一個還要上學的公主,身邊的位置競爭激烈,秦可卿有分寸,根本不往這位公主跟前湊,隻是求皇後給三春分到脾氣好的郡主身邊,這對皇後來說是小事一樁,隨手就給安排了。
不過,三春雖然都成功入選,跟著的郡主卻都不是熱門人選,或是不大受寵,或是父親沒什麽權勢,如今幾個奪嫡熱門人選家的千金們,選的都是有實權的大人家的姑娘,跟他們比起來,三春還是要差一些,所以競爭不過人家。
林黛玉則不同,林如海雖然官職不算高,卻實權在握且簡在帝心,他的女兒參選,自然是各方都要拉攏的人選,最後在丹陽真人的建言下,她被分到唯一的公主身邊,這位公主是皇帝最小的孩子,隻有十四歲,據說養的天真純良,性情溫柔和善,是個很好的朋友人選。
比較讓人驚訝的是,薛寶釵也入選了,而且,選中她的,還是皇帝第十子恆王的嫡女,一個金尊玉貴的小郡主,聽說結果出來時,跌破了好多人的眼鏡。
雲清也有些好奇,找人打聽了一下,才知道不知何時,薛家投靠了恆王,一方有權,一方有錢,這種合作有什麽目的,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
雲清曾遠遠見過恆王一麵,說實話並不怎麽看好他,從她跟丹陽真人的言談中,也能看出皇帝的選擇也不是他,不過立儲一事關係重大,不用丹陽真人叮囑,雲清也不會跟任何人透露,她連賈敏都沒說,更何況是關係疏遠的薛家,根本一個字都不會提。
因此,哪怕她不看好薛家的選擇,也隻是冷眼旁觀,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有什麽後果,都該由他們自己承受。
姐妹們都被選上,每天要去女學上課,賈寶玉知道是好事,心裏還是失落,他在家學讀書,可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隨便找個借口就可以不去,姐妹們去官辦女學,卻沒有這麽自由,以後每天早早出門,等到晚上才能迴來,就算下學迴家,也還有先生們布置的功課,能跟他玩耍的時間縮減大半,他心裏能好受才怪。
不過賈寶玉雖然天真,卻絕對稱不上自私,沒有意識到便罷了,既然知道這對姐妹們是好事,而且她們也都願意去,那他高不高興就沒那麽重要了,在條件允許時,他真的是個體貼的暖男,雖然由於能力和認知的緣故,他的體貼可能有些不是地方,卻不能否認他有一顆善良又真誠的心。
女學開課後,林黛玉就開始她的上學生涯,每天早上辰時去學堂,中午就在學堂吃飯,下午酉時放學,每五日休息一日,生活過的規律而充實。
走出家門後,林黛玉認識了更多小姐妹,有性情相投的,也有興趣愛好一致的,或是交流學習心得,或是互相傾訴心聲,隨著學識增長和交際圈的擴大,眼界心胸都開闊許多,而且,跟賈寶玉相處的時間大大減少,鬧矛盾的機會也減少了,就算鬧起來,也很快就會和好,兩人相處時那種歡喜冤家的感覺一下子削弱不少,賈敏觀察到這一點,大大的舒了口氣。
林黛玉去上課了,林墨玉覺得在賈家住著更沒意思,好在林如海給他請的先生終於到位,賈敏就把他接迴了家,而賈母得知林家請來的先生是江南那邊出名的大儒,心念一動,央著賈敏向先生說項,想讓榮國府的幾個孩子也跟著學習,賈敏自然不會拒絕,迴去就征詢先生的意見。
這位先生姓姚,就稱唿他姚先生好了,聽賈敏說她娘家子侄也想拜入他的門下,捋著胡子說:“他們想來聽課也可以,必須要遵守我跟東翁定的規矩,在我身邊求學期間,學習上的事都要聽我安排,做不到的話,趁早別來。”
姚先生定的上課規矩比較嚴格,賈敏看過,知道對林墨玉來說不是問題,但是賈家的家學是個什麽樣子,她也有所耳聞,且即便是那麽寬鬆的環境,賈寶玉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她很懷疑賈寶玉能不能適應,心下就有些躊躇。
但認真思考過後,還是覺得不應該放任他自由生長,孩子不聽話,多半是管的不夠,賈寶玉既然夠聰慧,就該好生管教起來,讓他上進才是,這麽想著,賈敏根本不跟賈家人商量,直接替他們答應下來。
於是賈家的孩子們就跟著林墨玉一起,開始了水深火熱的學習生涯,林墨玉是習慣了,並不覺得有多難熬,賈家那幾個,著實是叫苦不迭,賈琮和賈環兩個雖然不敢叛逆,但也是懶散慣了的,費了好大功夫,才適應姚先生的教學方式,賈蘭要好一些,學裏雖不大管他們,但是他母親李紈要求嚴格,因此並不覺得難熬,雖然年紀最小,卻是最適應的一個。
最難受的還是賈寶玉。
他在家時,由於賈母的寵溺包容,賈政和王夫人都不好太約束他,但是到了林家,可沒人會去寵著他,每天要學的功課完不成,該打手板打手板,該罰抄寫罰抄寫,上課敢開小差,那就站著聽課,賈寶玉也是要麵子的,在弟弟和侄子們麵前被罰,臉上也過不去,就想跟以前一樣,找賈母撒嬌耍賴,想要逃避上課。
他是賈母的心頭肉,他一撒嬌,賈母心就軟了,拉著賈敏說起好話,賈敏卻鐵麵無私,怎麽都不肯同意,賈母又不能那對付賈政那一套對賈敏,實在拗不過她,隻好轉頭勸賈寶玉聽話,賈寶玉百試百靈的絕招失效,知道避無可避,隻能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