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舊事重提
從紅樓開始的時空旅行 作者:顏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律迴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時值初春,草木生發,萬物複蘇,又到了每年春耕時分。
方瑞在去年深秋時,運送迴來上萬斤紅薯土豆和玉米,雲清又買幾百畝地,其中中等田、下等田都有,甚至連沙土地都有五十來畝,就是為了驗證這些作物在各種田地裏的產量。
方大勇和方瑞父子,現在能稱得上是半個農業專家,在他們的指導下,去年秋糧大豐收,比往年增產至少五分之一,原本一畝隻有六百斤的水稻,紛紛突破七百斤,產量上升了,她收的租子卻沒有增長,讓宋莊頭和所有佃戶們都感激於心。
雲清並不吝嗇,也沒有技術必須獨家掌握的心思,科學種田初見成效,她也知道單憑自己推廣,進度緩慢,於是跟徐知府通了氣,向他展示真實成果。
在農耕時代,能促進糧食產量的方法,沒有任何人能夠拒絕,徐知府大喜過望,當即把方大勇借過去,趁著農閑,專門辦了一個培訓班,向各鄉各村的種田能手們傳授技能,培訓結束後,還給方大勇發了賞賜,並約定好等到春耕時,要請他去各處指導工作,以圖全府糧食增產,給他的履曆上添一筆功績。
徐知府還跟他夫人感歎,十分自得的說:“我就知道雲道長本領不凡,與她交好有百利而無一害,你看現在,本府在家閑坐,功勞就能送到手上,誰能有本府這份福氣?”
陶夫人在一旁點頭,說:“老爺慧眼如炬,早早看出雲道長不同凡俗,跟道長交好,妾身以後肯定會繼續跟雲道長維持好關係,護著道長的產業,維護玄真觀的清靜,保證不讓道長為俗事煩心。”
夫婦兩個相視一笑,都很明白彼此的言下之意:誰知道雲清還有什麽本事,眼下他們是跟雲清關係最好的,那自然要牢牢把握住了,萬一以後再有什麽功勞,也好近水樓台,而越有本事的世外高人,越是不能威逼利誘,保持著良好的交際關係,有著一定的共同利益,這才是長久的相處之道。
徐知府的心思,雲清未必能完全看透,但看穿個七八分還是沒問題的,但是,正如徐知府所想,他對雲清有所求,雲清對他同樣有所求,有他這個一府主官護著,能給雲清省下許多麻煩,雙方也算是互惠互利,而雲清正在爭取能合作共贏。
而且,雲清早在第一次跟徐知府夫婦打交道時,就給兩人看過相,知道他們都是有底線有良知的好人,徐知府稱不上愛民如子,但也有一顆為國為民的紅心,願意做個能護佑一方的好官,也稱得上銳意進取,所以雲清才願意與他來往,若換成一個魚肉百姓或是昏庸無能的官員,雲清才不會跟他打交道,比如說杭州府的上一任知府。
上一任知府年紀老大不小了,不知道是本身就能力平平,還是被磨平了雄心壯誌,隻想著混日子,最擅長和稀泥,什麽事都不想拿主意,什麽人都不肯得罪,整個一鹹魚躺平,熬到退休拉倒的姿態,還美其名曰自己是在學習老莊的無為而治,讓人不知道說什麽好。
幸好去年他就上書乞骸骨了,之後徐知府來接任,他到任後不久,就給雲清頒發一塊“樂善好施”的匾額,在這近一年裏,雙方互相觀察考核,均確認可以保持友好往來,雲清對徐知府還算認可,因此,科學種田能看到成果後,她才願意把功勞送給徐知府,不然,她就舍近求遠,去找林如海了。
春耕一開始,方大勇就跟著徐知府安排的人,到各處巡查指導,大多數人對官府是信從畏懼的,官府要他們幹什麽,就算心中不願,敢對著幹的也不多,不過,這次並不是強製性的,因此有人願意聽,就有人不當迴事,還是按照自己那老一套,方大勇頭一次為官府辦差,責任心和榮譽感爆棚,看到有人不聽,就想去勸說,可惜他木訥最笨,根本說不出什麽大道理來,往往費半天口舌,起不到丁點作用,反而被人推搡嘲笑。
徐知府安排的差役就是負責維持秩序,並保護方大勇的,嗬斥了鬧騰的人,看方大勇仍悶悶不樂的,就勸他說:“一多半的人還是聽話的,隻要你說的對,按照你的方法去做,真的能增產,等到收割時大家都看得到,那些不肯聽的人,隻有眼紅羨慕的份,損失的是他們,大哥你生什麽氣呢?咱們還有好多地方要去呢,犯不著跟這些不省心的計較……”
方大勇悶悶的說:“他們都不肯聽,大人交代的任務完成的不好,我怕讓大人失望。”
眾人都笑:“大人體諒咱們,知道不管什麽事都有刁民反對,所以從沒想過一次就讓所有人聽命,不過等看到好處,就算沒人要求,他們自己就會照著幹!方大哥你就安心吧!”
方大勇被知府衙門借走,雲清這邊隻剩下方瑞能用,宋莊頭那邊已經有了經驗,並不用多管,方瑞主要負責的是新作物的試種,帶上請的勞力們,去新買的地裏忙去了。
方家和王家的人都如此能幹,各自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雲清覺得他們已經可以獨立生活了,於是再次提起要給他們放籍的事,這次他們就沒有多少恐慌了,也不再一口迴絕,兩家人如今也算是長了不少見識,不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也不可避免的生出些野望,因此各自一家人商量之後,都同意了雲清的提議。
雲清於是給他們放了籍,每家送了十畝地,當初給他們蓋的房舍也落在他們名下,兩家人搖身一變,也是有房有地的良民了。
不過,雲清用他們習慣了,征求過他們的意見後,就跟他們簽訂了雇傭協議,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變,隻是變成了雇傭製,除了工資更高和有人身自由之外,其他一如從前,兩家人反而更高興,他們到底還是膽怯,怕離開雲清後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來源,擔心坐吃山空,以後生活過的艱難,如今這樣卻是極好,他們總算沒有後顧之憂了。
時值初春,草木生發,萬物複蘇,又到了每年春耕時分。
方瑞在去年深秋時,運送迴來上萬斤紅薯土豆和玉米,雲清又買幾百畝地,其中中等田、下等田都有,甚至連沙土地都有五十來畝,就是為了驗證這些作物在各種田地裏的產量。
方大勇和方瑞父子,現在能稱得上是半個農業專家,在他們的指導下,去年秋糧大豐收,比往年增產至少五分之一,原本一畝隻有六百斤的水稻,紛紛突破七百斤,產量上升了,她收的租子卻沒有增長,讓宋莊頭和所有佃戶們都感激於心。
雲清並不吝嗇,也沒有技術必須獨家掌握的心思,科學種田初見成效,她也知道單憑自己推廣,進度緩慢,於是跟徐知府通了氣,向他展示真實成果。
在農耕時代,能促進糧食產量的方法,沒有任何人能夠拒絕,徐知府大喜過望,當即把方大勇借過去,趁著農閑,專門辦了一個培訓班,向各鄉各村的種田能手們傳授技能,培訓結束後,還給方大勇發了賞賜,並約定好等到春耕時,要請他去各處指導工作,以圖全府糧食增產,給他的履曆上添一筆功績。
徐知府還跟他夫人感歎,十分自得的說:“我就知道雲道長本領不凡,與她交好有百利而無一害,你看現在,本府在家閑坐,功勞就能送到手上,誰能有本府這份福氣?”
陶夫人在一旁點頭,說:“老爺慧眼如炬,早早看出雲道長不同凡俗,跟道長交好,妾身以後肯定會繼續跟雲道長維持好關係,護著道長的產業,維護玄真觀的清靜,保證不讓道長為俗事煩心。”
夫婦兩個相視一笑,都很明白彼此的言下之意:誰知道雲清還有什麽本事,眼下他們是跟雲清關係最好的,那自然要牢牢把握住了,萬一以後再有什麽功勞,也好近水樓台,而越有本事的世外高人,越是不能威逼利誘,保持著良好的交際關係,有著一定的共同利益,這才是長久的相處之道。
徐知府的心思,雲清未必能完全看透,但看穿個七八分還是沒問題的,但是,正如徐知府所想,他對雲清有所求,雲清對他同樣有所求,有他這個一府主官護著,能給雲清省下許多麻煩,雙方也算是互惠互利,而雲清正在爭取能合作共贏。
而且,雲清早在第一次跟徐知府夫婦打交道時,就給兩人看過相,知道他們都是有底線有良知的好人,徐知府稱不上愛民如子,但也有一顆為國為民的紅心,願意做個能護佑一方的好官,也稱得上銳意進取,所以雲清才願意與他來往,若換成一個魚肉百姓或是昏庸無能的官員,雲清才不會跟他打交道,比如說杭州府的上一任知府。
上一任知府年紀老大不小了,不知道是本身就能力平平,還是被磨平了雄心壯誌,隻想著混日子,最擅長和稀泥,什麽事都不想拿主意,什麽人都不肯得罪,整個一鹹魚躺平,熬到退休拉倒的姿態,還美其名曰自己是在學習老莊的無為而治,讓人不知道說什麽好。
幸好去年他就上書乞骸骨了,之後徐知府來接任,他到任後不久,就給雲清頒發一塊“樂善好施”的匾額,在這近一年裏,雙方互相觀察考核,均確認可以保持友好往來,雲清對徐知府還算認可,因此,科學種田能看到成果後,她才願意把功勞送給徐知府,不然,她就舍近求遠,去找林如海了。
春耕一開始,方大勇就跟著徐知府安排的人,到各處巡查指導,大多數人對官府是信從畏懼的,官府要他們幹什麽,就算心中不願,敢對著幹的也不多,不過,這次並不是強製性的,因此有人願意聽,就有人不當迴事,還是按照自己那老一套,方大勇頭一次為官府辦差,責任心和榮譽感爆棚,看到有人不聽,就想去勸說,可惜他木訥最笨,根本說不出什麽大道理來,往往費半天口舌,起不到丁點作用,反而被人推搡嘲笑。
徐知府安排的差役就是負責維持秩序,並保護方大勇的,嗬斥了鬧騰的人,看方大勇仍悶悶不樂的,就勸他說:“一多半的人還是聽話的,隻要你說的對,按照你的方法去做,真的能增產,等到收割時大家都看得到,那些不肯聽的人,隻有眼紅羨慕的份,損失的是他們,大哥你生什麽氣呢?咱們還有好多地方要去呢,犯不著跟這些不省心的計較……”
方大勇悶悶的說:“他們都不肯聽,大人交代的任務完成的不好,我怕讓大人失望。”
眾人都笑:“大人體諒咱們,知道不管什麽事都有刁民反對,所以從沒想過一次就讓所有人聽命,不過等看到好處,就算沒人要求,他們自己就會照著幹!方大哥你就安心吧!”
方大勇被知府衙門借走,雲清這邊隻剩下方瑞能用,宋莊頭那邊已經有了經驗,並不用多管,方瑞主要負責的是新作物的試種,帶上請的勞力們,去新買的地裏忙去了。
方家和王家的人都如此能幹,各自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雲清覺得他們已經可以獨立生活了,於是再次提起要給他們放籍的事,這次他們就沒有多少恐慌了,也不再一口迴絕,兩家人如今也算是長了不少見識,不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也不可避免的生出些野望,因此各自一家人商量之後,都同意了雲清的提議。
雲清於是給他們放了籍,每家送了十畝地,當初給他們蓋的房舍也落在他們名下,兩家人搖身一變,也是有房有地的良民了。
不過,雲清用他們習慣了,征求過他們的意見後,就跟他們簽訂了雇傭協議,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變,隻是變成了雇傭製,除了工資更高和有人身自由之外,其他一如從前,兩家人反而更高興,他們到底還是膽怯,怕離開雲清後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來源,擔心坐吃山空,以後生活過的艱難,如今這樣卻是極好,他們總算沒有後顧之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