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學士雖然上了年紀,但中氣十足。
又是常年與文書打交道,背起舊書來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字字清晰。
一時間,金鑾殿裏安靜許多,隻他老人家的聲音繞梁迴旋。
先前吵著要讓定北侯交出帥印的官員,此刻也不好再咬著不放了。
李邵見狀,斜斜瞥了柳學士一眼,收迴目光,背著人勾了勾唇角,神色不屑。
編,真能編!
就李勉那小雞崽子還能背這個?
看一眼都發瘟,再看一眼跟斷脖子似的瘟雞,也就柳貴人那母雞護得緊。
還背隋書呢!
李邵一個字都不信。
當他沒做過皇子?李勉那個年紀背隋書做什麽?
這柳學士為了給李勉臉上貼金,還編這種故事呢。
也不怕父皇興致來了、迴去考校李勉功課,結果李勉一個字都不會背。
哦。
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
李邵想,下朝後他得跟父皇提一提。
李勉都那麽努力了,給他一個表現的機會。
至於現在,是真是假也無人在意,柳學士把話題一拋,自有沾親帶故、指著李勉後來居上的官員站出來附和。
“二殿下此話甚是有理。”
“臨陣換將不合適,裕門正與敵軍對峙,換了大帥、軍心動蕩。”
“以史為鏡,吸取前車之鑒,不能犯史書上的錯誤!”
李邵越聽,臉上鄙夷越發難忍。
什麽叫李勉的話有道理?
那話是人家李德林說的,李勉究竟背沒背都是兩說。
再者,臨陣換帥本就不合適,根本不用誰站出來背什麽書。
金鑾殿上這一個個官員能沒數嗎?
都有數的很!
不過是看屁股歪在哪兒罷了。
如今,關內李渡不知所蹤、明顯還在謀劃著什麽,關外西涼古月咄咄逼人、一副要與大順連戰數月的模樣。
說起來是內憂外患,結果殿上倒好,還在比劃誰的屁股大。
看那一個個大屁股左搖右晃、為了自家主子招搖的樣子……
李邵翻了個白眼。
以前罵他是主次不分、輕重不懂的皇太子,這會兒看著,比他還沒輕重主次!
呸!
還不就是利益兩字。
既如此,也別怪他心狠,等他能掌權勢時,定要讓這些滿心利益的臣子知道厲害。
當然,李邵很清楚,他要東山再起,少不了徐簡助力。
那就絕不能讓徐簡折在裕門。
畢竟,父皇聽得進去徐簡的話。
沉思間,曹公公宣了退朝。
裕門換將不可取,聖上也不會真聽底下人叫得歡,柳學士一言壓住場子,聖上也就順勢把事情總結了。
前線穩定軍心,京中細查定北侯府。
如果真有通李渡之事,嚴懲不貸,但若是被潑了髒水,也必須換季家清白。
在查明白之前,定北侯府隻封府,對家眷要客氣,斷不能有威逼之事。
同時,也要再查那童公公。
儀仗離開,李邵沒有留下來聽朝臣們的議論紛紛,尋去了禦書房。
聖上換下了朝服,從曹公公手中接過一碗甜羹,幾口下肚,才緩過來些精神。
李邵也陪著用了大半碗。
聖上問他:“你怎麽看這事?”
“兒臣在早朝時說了,”李邵答道,“兒臣不讚同讓徐簡掛帥去打什麽進攻。”
隻答徐簡,不提定北侯,聖上道:“理是這個理,但你先前說話尖銳了。依你之見,如何安排定北侯?”
李邵對“尖銳”這一評價並不讚同。
真尖銳的那些,他隻腹誹,還沒有說出來呢。
真論起來,徐簡以前看樂子說的那些話,才叫尖銳。
話又說迴來,那一個個趁機想渾水摸魚的,又何嚐不尖銳?
李邵想反駁,見父皇沉沉看著他,還是咽了迴去,隻說正事:“兒臣與定北侯往來不多,不敢說他與李渡的關係究竟如何。
臨陣換帥不可取,但兒臣想,定北侯如果是清白坦蕩之人,他在得知京中狀況後,定會以戰功來換取信任。
要麽打出去,得一場勝利,如果裕門狀況的確不適合急切進攻,他主動把帥印交給徐簡,好過您下旨換人。
說到底,還是得京裏查得快些。”
聖上點了點頭,情緒舒展很多。
看看,邵兒議事不是沒有章法的,他前兩年的確有很多錯誤,但經曆廢太子之後改變不少。
聖上一麵想,一麵道:“朕還是信任定北侯的,那童太監的話不能作數。”
李邵便問:“您有所判斷,自然也看得清早朝上不少人渾水摸魚,各懷鬼胎,您為何不嗬斥他們?”
“早朝就是議政的地方,每位大臣站在那兒,於公於私,各有立場,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毫無私心,”聖上語重心長道,“邵兒,坐在龍椅上,得給朝臣們說話的機會。
有道理的,哪怕立場與你不同,你也要聽進去;而毫無道理的,哪怕他引經據典、占據上風,你也別信他。
朕說多聽多想多看,不止是在你六部觀政時,金鑾殿上也是同樣。
你不聽、不想,你怎麽知道他們各自私藏了什麽心思?又想得到什麽目的?
朕要把他們嘴都堵上了,他們背後說去,朕豈不是聽不著了?”
“說到引經據典,”李邵接了這個話頭,道,“李勉都背起隋書了,父皇,不如讓他過來給您再背幾句?”
聖上笑著搖了搖頭:“你既知道柳學士在胡編,朕也知道,何必去為難勉兒?”
李邵垂眼。
這是他為難李勉嗎?
分明是柳學士為著李勉舞大旗,恨不能讓親外孫兒爬到他李邵頭上去!
都是外祖家……
李臨那個外祖家死得就剩婦孺的且不說,李勉有柳家,李奮那小毛孩還有顧恆替他拉攏人,而他李邵……
恩榮伯府還在,但闔府上下清高至極,遠離朝政,留他李邵單打獨鬥。
思及此處,李邵心中升騰起一股怨氣來。
從禦書房出來,李邵往兵部觀政,直到散值後才讓高內侍安排馬車。
“您不迴宮?”高內侍問。
“去一趟恩榮伯府,”李邵盯著高內侍,道,“怎麽?你不請示曹公公,我連恩榮伯府都去不得?”
高內侍臉上一哂。(本章完)
又是常年與文書打交道,背起舊書來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字字清晰。
一時間,金鑾殿裏安靜許多,隻他老人家的聲音繞梁迴旋。
先前吵著要讓定北侯交出帥印的官員,此刻也不好再咬著不放了。
李邵見狀,斜斜瞥了柳學士一眼,收迴目光,背著人勾了勾唇角,神色不屑。
編,真能編!
就李勉那小雞崽子還能背這個?
看一眼都發瘟,再看一眼跟斷脖子似的瘟雞,也就柳貴人那母雞護得緊。
還背隋書呢!
李邵一個字都不信。
當他沒做過皇子?李勉那個年紀背隋書做什麽?
這柳學士為了給李勉臉上貼金,還編這種故事呢。
也不怕父皇興致來了、迴去考校李勉功課,結果李勉一個字都不會背。
哦。
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
李邵想,下朝後他得跟父皇提一提。
李勉都那麽努力了,給他一個表現的機會。
至於現在,是真是假也無人在意,柳學士把話題一拋,自有沾親帶故、指著李勉後來居上的官員站出來附和。
“二殿下此話甚是有理。”
“臨陣換將不合適,裕門正與敵軍對峙,換了大帥、軍心動蕩。”
“以史為鏡,吸取前車之鑒,不能犯史書上的錯誤!”
李邵越聽,臉上鄙夷越發難忍。
什麽叫李勉的話有道理?
那話是人家李德林說的,李勉究竟背沒背都是兩說。
再者,臨陣換帥本就不合適,根本不用誰站出來背什麽書。
金鑾殿上這一個個官員能沒數嗎?
都有數的很!
不過是看屁股歪在哪兒罷了。
如今,關內李渡不知所蹤、明顯還在謀劃著什麽,關外西涼古月咄咄逼人、一副要與大順連戰數月的模樣。
說起來是內憂外患,結果殿上倒好,還在比劃誰的屁股大。
看那一個個大屁股左搖右晃、為了自家主子招搖的樣子……
李邵翻了個白眼。
以前罵他是主次不分、輕重不懂的皇太子,這會兒看著,比他還沒輕重主次!
呸!
還不就是利益兩字。
既如此,也別怪他心狠,等他能掌權勢時,定要讓這些滿心利益的臣子知道厲害。
當然,李邵很清楚,他要東山再起,少不了徐簡助力。
那就絕不能讓徐簡折在裕門。
畢竟,父皇聽得進去徐簡的話。
沉思間,曹公公宣了退朝。
裕門換將不可取,聖上也不會真聽底下人叫得歡,柳學士一言壓住場子,聖上也就順勢把事情總結了。
前線穩定軍心,京中細查定北侯府。
如果真有通李渡之事,嚴懲不貸,但若是被潑了髒水,也必須換季家清白。
在查明白之前,定北侯府隻封府,對家眷要客氣,斷不能有威逼之事。
同時,也要再查那童公公。
儀仗離開,李邵沒有留下來聽朝臣們的議論紛紛,尋去了禦書房。
聖上換下了朝服,從曹公公手中接過一碗甜羹,幾口下肚,才緩過來些精神。
李邵也陪著用了大半碗。
聖上問他:“你怎麽看這事?”
“兒臣在早朝時說了,”李邵答道,“兒臣不讚同讓徐簡掛帥去打什麽進攻。”
隻答徐簡,不提定北侯,聖上道:“理是這個理,但你先前說話尖銳了。依你之見,如何安排定北侯?”
李邵對“尖銳”這一評價並不讚同。
真尖銳的那些,他隻腹誹,還沒有說出來呢。
真論起來,徐簡以前看樂子說的那些話,才叫尖銳。
話又說迴來,那一個個趁機想渾水摸魚的,又何嚐不尖銳?
李邵想反駁,見父皇沉沉看著他,還是咽了迴去,隻說正事:“兒臣與定北侯往來不多,不敢說他與李渡的關係究竟如何。
臨陣換帥不可取,但兒臣想,定北侯如果是清白坦蕩之人,他在得知京中狀況後,定會以戰功來換取信任。
要麽打出去,得一場勝利,如果裕門狀況的確不適合急切進攻,他主動把帥印交給徐簡,好過您下旨換人。
說到底,還是得京裏查得快些。”
聖上點了點頭,情緒舒展很多。
看看,邵兒議事不是沒有章法的,他前兩年的確有很多錯誤,但經曆廢太子之後改變不少。
聖上一麵想,一麵道:“朕還是信任定北侯的,那童太監的話不能作數。”
李邵便問:“您有所判斷,自然也看得清早朝上不少人渾水摸魚,各懷鬼胎,您為何不嗬斥他們?”
“早朝就是議政的地方,每位大臣站在那兒,於公於私,各有立場,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毫無私心,”聖上語重心長道,“邵兒,坐在龍椅上,得給朝臣們說話的機會。
有道理的,哪怕立場與你不同,你也要聽進去;而毫無道理的,哪怕他引經據典、占據上風,你也別信他。
朕說多聽多想多看,不止是在你六部觀政時,金鑾殿上也是同樣。
你不聽、不想,你怎麽知道他們各自私藏了什麽心思?又想得到什麽目的?
朕要把他們嘴都堵上了,他們背後說去,朕豈不是聽不著了?”
“說到引經據典,”李邵接了這個話頭,道,“李勉都背起隋書了,父皇,不如讓他過來給您再背幾句?”
聖上笑著搖了搖頭:“你既知道柳學士在胡編,朕也知道,何必去為難勉兒?”
李邵垂眼。
這是他為難李勉嗎?
分明是柳學士為著李勉舞大旗,恨不能讓親外孫兒爬到他李邵頭上去!
都是外祖家……
李臨那個外祖家死得就剩婦孺的且不說,李勉有柳家,李奮那小毛孩還有顧恆替他拉攏人,而他李邵……
恩榮伯府還在,但闔府上下清高至極,遠離朝政,留他李邵單打獨鬥。
思及此處,李邵心中升騰起一股怨氣來。
從禦書房出來,李邵往兵部觀政,直到散值後才讓高內侍安排馬車。
“您不迴宮?”高內侍問。
“去一趟恩榮伯府,”李邵盯著高內侍,道,“怎麽?你不請示曹公公,我連恩榮伯府都去不得?”
高內侍臉上一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