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護佑英靈歸鄉
孩童清脆的響聲,就像落入玉盤的珠子。
雖然不大,卻能清晰入耳。
周圍的百姓聞言,又是一陣唏噓。
這時有人詢問:“怎麽有十具棺木?五公子和七公子不是還活著麽?”
此言一出,在眾一片嘩然。
陷入悲傷的他們,壓根沒去注意棺木的數量,直到有人提出這個疑問,他們才發現扛棺的隊伍,一共扛了十具棺木。
十具?
有一具是誰的呢?
這時一名老婦泣聲說道:“有一具是二少夫人的,昨日有人行刺,二少夫人為了安寧郡主擋了一刀,就此香消玉殞。”
眾人不敢置信:“這是怎麽迴事?你怎麽知道?”
婦人老淚縱橫:“因為老身的侄子,是安寧郡主的親衛之一!他說那刺客原本是衝著安寧郡主去的,二少夫人毫不猶豫用身體擋下致命一擊。”
眾人\/大驚失色:“你說的二少夫人,是大戰過後,幫助軍醫治療傷患、給我們發放食物,帶人為饑餓的將士們送食物的二少夫人?”
婦人頷首:“正是她。”
話音落下,在眾迎來更為長久的一陣沉默,緊接著便是此起彼伏的惋歎。
這麽好的人,怎麽就沒了呢?
他們還記得,慘烈的平城大戰過後。
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旌旗搖曳,硝煙漫空。
刺鼻的血腥味逡巡不去,到處都是可怖的殘肢斷臂。
他們嚇得瑟瑟發抖,躲在狹小的地窖裏偷生。
但是白家的女眷們,那些養尊處優貴婦,卻行走於宛如地獄的戰場,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因戰爭而受傷的人。
纖細柔弱的身影,踏著屍山血海,忙忙碌碌,未曾停歇。
他們記得每一個人的麵孔,記得每一個人的聲音,自然也記得二少夫人。
那個笑起來依然很安靜的女子,怎麽就沒了呢?
怎麽會沒了呢?
這一刻,沒有人把重點放在二少夫人舍身就義的勇氣上,更多的是為她惋惜和傷心。
忽然有人咬牙切齒:“究竟是哪個畜生幹的?!”
婦人迴答:“聽說是北燕的刺客,當初八萬將士被下藥從而喪失戰鬥力一事,正是這名刺客和李賢昭勾結起來做下的。”
眾人神色更為悲傷:“看來,二少夫人是替我們受了過。”
婦人搖頭歎息:“可不是嗎?北燕人在安寧郡主的手下吃了那麽大的虧,自然會記恨安寧郡主。”
“所以他們的怒火衝著安寧郡主去,但卻被二少夫人擋了下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二少夫人是替我們受了過。”
眾人聞言,默了很長一段時間。
知道真相又如何?他們隻是被護在羽翼之下的人,難不成還能拿著刀去把每個北燕人殺了?
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這用無數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
他們唯一能迴報的,就是永遠銘記英雄的犧牲。
此時。
抬棺的隊伍距離城牆越來越近。
捧著牌位的白瑜緩緩開口:“停!”
棺木被放了下來,他領著小傳義跪在十具棺木前方,向前來送行的百姓謝孝。
東陵喪葬習俗,扶靈歸鄉的過程中,需要停下讓送葬的人與逝者好好告別,再由子孫向他人謝孝,方才繼續前行。
如今滿城百姓前來送別,自然也要給他們時間。
風乍起,哀樂響。
城牆之上的百姓,奏起送別的哀樂。
百姓圍棺而跪,哭送護佑過這座城池的英雄。
高高的城牆之上,一老者在樂聲的合奏中,開始吟唱挽歌。
沙啞的歌聲在陰霾的天氣下,顯得那樣的淒涼。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白瑜領著小傳義,朝著老者的方向跪下:“謝!”
白家眾女眷與抬棺的護衛,紛紛跪了下去。
唯有一身鮮衣鎧甲的白明微,握著長劍默默地站在一旁。
白瑜朗聲開口:“起!”
眾人起身,肅穆地立在棺木旁。
這時,哀婉的曲調忽然一變,人群中開始響起了悲涼的吟唱。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一人起頭。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聲音越來越多。
如同溪流入河,河流入江,最後匯聚成海。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歌聲是如此的哀婉,聞著傷心,聽著落淚。
肅立於城牆之上的戰士,握著手中的武器,站姿更為筆直。
他們紅著眼眶,卻沒有因此動一下身體,哪怕內心翻江倒海,他們也依舊如大樹一般,護佑這座滿目瘡痍卻開始恢複生機的古城。
劉堯與公孫先生及風輕塵早已在城外的馬車上等候,聽著城裏排山倒海的歌聲,他陷入了沉默。
換做以往,他必定不以為然,嗆一句:“至於嗎?”
但是邊疆幾個月的曆練,他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學會了敬畏生命。
尤其是敬畏那些可以為別人犧牲的人。
他至今無法理解這樣的大義,也確信自己成不了這樣的人。
不過這不影響他對此心生敬意。
公孫先生從來不與他主動說話,今日見他這樣的神情,倒是開了口:“殿下,此時此刻,您有何感受?”
劉堯默不作聲,緊緊抿住的唇,昭示著他的心也不平靜。
公孫先生瞥了一眼靜靜坐在一側的風輕塵,隨後緩緩閉上了雙眼。
待曲音與歌聲歇止,白瑜再度揚聲喊道:“謝!”
眾人齊齊跪下,感謝前來送行的百姓。
這時,一位老人走到了白瑜麵前,他是平城的豪紳,也是百姓敬仰的對象。
隻見他恭恭敬敬地向白瑜行禮:“七公子,此行路途遙遠,一路日曬雨淋,我等不願英靈受這樣的苦楚,於是便準備了些東西,聊表我們的心意。”
說話間,有一隊人越眾而出。
他們抬著同樣的物品,並非什麽稀奇的東西,而是一張張毯子。
老人告訴白瑜:“這是大家夥的心意,雖然不是什麽名貴稀罕的物品,但這上麵的每一條線,都出自不同的人。”
“我們的心意會為他們遮擋猛烈的陽光,也會為他們擋住傾灑下來的雨水。”
“生前是公子的父叔兄長護佑我等,如今他們離開了,就讓我等護佑他們的英靈,歸返遙遠的故鄉。”
孩童清脆的響聲,就像落入玉盤的珠子。
雖然不大,卻能清晰入耳。
周圍的百姓聞言,又是一陣唏噓。
這時有人詢問:“怎麽有十具棺木?五公子和七公子不是還活著麽?”
此言一出,在眾一片嘩然。
陷入悲傷的他們,壓根沒去注意棺木的數量,直到有人提出這個疑問,他們才發現扛棺的隊伍,一共扛了十具棺木。
十具?
有一具是誰的呢?
這時一名老婦泣聲說道:“有一具是二少夫人的,昨日有人行刺,二少夫人為了安寧郡主擋了一刀,就此香消玉殞。”
眾人不敢置信:“這是怎麽迴事?你怎麽知道?”
婦人老淚縱橫:“因為老身的侄子,是安寧郡主的親衛之一!他說那刺客原本是衝著安寧郡主去的,二少夫人毫不猶豫用身體擋下致命一擊。”
眾人\/大驚失色:“你說的二少夫人,是大戰過後,幫助軍醫治療傷患、給我們發放食物,帶人為饑餓的將士們送食物的二少夫人?”
婦人頷首:“正是她。”
話音落下,在眾迎來更為長久的一陣沉默,緊接著便是此起彼伏的惋歎。
這麽好的人,怎麽就沒了呢?
他們還記得,慘烈的平城大戰過後。
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旌旗搖曳,硝煙漫空。
刺鼻的血腥味逡巡不去,到處都是可怖的殘肢斷臂。
他們嚇得瑟瑟發抖,躲在狹小的地窖裏偷生。
但是白家的女眷們,那些養尊處優貴婦,卻行走於宛如地獄的戰場,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因戰爭而受傷的人。
纖細柔弱的身影,踏著屍山血海,忙忙碌碌,未曾停歇。
他們記得每一個人的麵孔,記得每一個人的聲音,自然也記得二少夫人。
那個笑起來依然很安靜的女子,怎麽就沒了呢?
怎麽會沒了呢?
這一刻,沒有人把重點放在二少夫人舍身就義的勇氣上,更多的是為她惋惜和傷心。
忽然有人咬牙切齒:“究竟是哪個畜生幹的?!”
婦人迴答:“聽說是北燕的刺客,當初八萬將士被下藥從而喪失戰鬥力一事,正是這名刺客和李賢昭勾結起來做下的。”
眾人神色更為悲傷:“看來,二少夫人是替我們受了過。”
婦人搖頭歎息:“可不是嗎?北燕人在安寧郡主的手下吃了那麽大的虧,自然會記恨安寧郡主。”
“所以他們的怒火衝著安寧郡主去,但卻被二少夫人擋了下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二少夫人是替我們受了過。”
眾人聞言,默了很長一段時間。
知道真相又如何?他們隻是被護在羽翼之下的人,難不成還能拿著刀去把每個北燕人殺了?
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這用無數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
他們唯一能迴報的,就是永遠銘記英雄的犧牲。
此時。
抬棺的隊伍距離城牆越來越近。
捧著牌位的白瑜緩緩開口:“停!”
棺木被放了下來,他領著小傳義跪在十具棺木前方,向前來送行的百姓謝孝。
東陵喪葬習俗,扶靈歸鄉的過程中,需要停下讓送葬的人與逝者好好告別,再由子孫向他人謝孝,方才繼續前行。
如今滿城百姓前來送別,自然也要給他們時間。
風乍起,哀樂響。
城牆之上的百姓,奏起送別的哀樂。
百姓圍棺而跪,哭送護佑過這座城池的英雄。
高高的城牆之上,一老者在樂聲的合奏中,開始吟唱挽歌。
沙啞的歌聲在陰霾的天氣下,顯得那樣的淒涼。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白瑜領著小傳義,朝著老者的方向跪下:“謝!”
白家眾女眷與抬棺的護衛,紛紛跪了下去。
唯有一身鮮衣鎧甲的白明微,握著長劍默默地站在一旁。
白瑜朗聲開口:“起!”
眾人起身,肅穆地立在棺木旁。
這時,哀婉的曲調忽然一變,人群中開始響起了悲涼的吟唱。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一人起頭。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聲音越來越多。
如同溪流入河,河流入江,最後匯聚成海。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歌聲是如此的哀婉,聞著傷心,聽著落淚。
肅立於城牆之上的戰士,握著手中的武器,站姿更為筆直。
他們紅著眼眶,卻沒有因此動一下身體,哪怕內心翻江倒海,他們也依舊如大樹一般,護佑這座滿目瘡痍卻開始恢複生機的古城。
劉堯與公孫先生及風輕塵早已在城外的馬車上等候,聽著城裏排山倒海的歌聲,他陷入了沉默。
換做以往,他必定不以為然,嗆一句:“至於嗎?”
但是邊疆幾個月的曆練,他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學會了敬畏生命。
尤其是敬畏那些可以為別人犧牲的人。
他至今無法理解這樣的大義,也確信自己成不了這樣的人。
不過這不影響他對此心生敬意。
公孫先生從來不與他主動說話,今日見他這樣的神情,倒是開了口:“殿下,此時此刻,您有何感受?”
劉堯默不作聲,緊緊抿住的唇,昭示著他的心也不平靜。
公孫先生瞥了一眼靜靜坐在一側的風輕塵,隨後緩緩閉上了雙眼。
待曲音與歌聲歇止,白瑜再度揚聲喊道:“謝!”
眾人齊齊跪下,感謝前來送行的百姓。
這時,一位老人走到了白瑜麵前,他是平城的豪紳,也是百姓敬仰的對象。
隻見他恭恭敬敬地向白瑜行禮:“七公子,此行路途遙遠,一路日曬雨淋,我等不願英靈受這樣的苦楚,於是便準備了些東西,聊表我們的心意。”
說話間,有一隊人越眾而出。
他們抬著同樣的物品,並非什麽稀奇的東西,而是一張張毯子。
老人告訴白瑜:“這是大家夥的心意,雖然不是什麽名貴稀罕的物品,但這上麵的每一條線,都出自不同的人。”
“我們的心意會為他們遮擋猛烈的陽光,也會為他們擋住傾灑下來的雨水。”
“生前是公子的父叔兄長護佑我等,如今他們離開了,就讓我等護佑他們的英靈,歸返遙遠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