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這樣,才開始對某個人的印象不好,以後就難以培養起來好感的。
男房東看起來大方些,不斤斤計較,女房東則相反,看那眼神就能明白很多問題。
最高一層的住房裏,住著一個單身女郎,三個家庭的人。尹懋來自一個家庭,餘哥來自另一個家庭,德誌不用說,連老婆孩子都來了,這麽複雜的人,居然住在一起!這就難免讓女房東格外警惕些。
這些人不是她老公的引薦,怎麽會到了這裏?他老公在縣民委,難道是領導的安排?領導向來不可信,難道領導的安排就非得聽嗎?領導害了她老公沒有現在還不知道,但是,沒有幾個好領導倒是共識。她老公是老師出身,老師一般看上去是被打倒的對象,容易欺負,這些個來自何方的毛神,居然集中住在她家的頂樓,這還了得,不仔細看看,就無法保證她家的安全似的。
餘哥發現了尹懋和德誌帶迴來的豬腳,非常高興,笑著說:“原來你們下鄉還真有收獲啊!我們空手迴,你們的支書對你們就是好啊!絕不空空地迴來,而是豐豐富富地迴來。”
“你怎麽說話呢?你們都吃了才迴來的,我們可受苦了,到處爬山,辛苦死了。腳受了累,就要犒勞犒勞,沒有人心疼,自己心疼,無非是出點錢的事。”尹懋說。
“哦,搞錯了,是你們自掏腰包買的啊?”餘哥問。
“你以為呢?跟著芭比不會吃虧的,人家都知道芭比是大姨媽的外甥女,誰敢小看?”尹懋說。
“誰說的?”芭比趕緊插嘴進來說。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尹懋說,“你本來就是,他們政府幹部不是吃幹飯的,不會問嗎?一問,不就問出來了嗎?這事,不需要隱瞞,現在的中國社會,都是講關係的,何必遮著擋著呢?大家心照不宣就行。”
芭比說不過尹懋,鼻子裏哼了一下,然後嘴裏發出“切”的聲音,尹懋搞蒙了,還以為芭比要拿刀子切他肉一般,趕緊走開。
德誌算看明白了,對芭比,他們都是嘴上厲害,心裏害怕,不敢得罪,嘴上發發牢騷,排解排解內心的鬱悶,但是心裏膽小如鼠,早就逃之夭夭了。
男人都愛麵子,像這樣的虛偽的男人更要麵子。德誌屢試不爽,見得多了,就自然不感到奇怪。
孩子似乎聽不懂大人們之間的對話,德誌隱隱感到,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肯定要受到毒害。畢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是對的。
想當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時德誌是少年英雄,概不懂事,竟然敢挑戰“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當時少不更事,寫了就寫了,結果出來卻不如平時的成績,真讓人鬱悶。
當時教語文的老師讓大家敢於質疑權威,立馬就有學生提出他可以比魯迅更牛,結果鬧了大笑話,要知道,他連副詞和形容詞都分不清,連“的、地、得”的使用方法都不清楚,說大話有他,吹牛皮有他,但輪到真正地做文章起來,卻還不如小學生。
這樣的上高中的小學生竟質疑魯迅,並且趕超魯迅先生,到後來名落孫山,也就不奇怪了,雖然他的成績如果有北京戶口,在北京參加高考能上清華或北大,但是,那是命運的捉弄,誰讓他的祖先沒有挑選到天子腳下住呢。
德誌當年也沒有考取大學,不過,他不後悔。他學會了逆來順受,沒有北京戶口,沒關係,他上小學時,連中等城市的戶口都沒有,每年都要交讚助費,所以,每年到了開學的時候,德誌的父親就要犯愁,心裏不美,覺得不平等,為何人家的孩子上學不要錢,自己的孩子卻受歧視,就是因為沒有城市戶口。這個情況,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到現在,仍沒有任何改變。
小書亞的戶口已經解決,德誌父親的戶口因為部隊複員分配,戶口先是集體戶口,因為為了家人買商品糧方便,就從集體戶口裏分了出來,成了單獨的戶口,也就是說,德誌的父親一代有戶口,德誌的兒子一代也有戶口,苦了德誌,從小就沒戶口,一直到高中畢業後,戶口才解決。
本來挺有希望的想找德誌的高中同學市委書記的女兒幫忙,結果,忙沒有幫,還是德誌父親的朋友從中搭橋,認識了區公安局局長,才想辦法弄了個“地搭工”的指標。要是等德誌父親所在的單位給分配指標,恐怕很難。單位裏沒有戶口的多了去了。加上德誌的父親寫得一手好字,自然有些清高,說是恃才傲物也行,反正不擅長巴結領導。要想分得戶口指標,簡直比登天還難。
從外麵攻進來容易,從裏麵攻出去就難,德誌的父親采取了這種由外到內的方法來打仗,結果很快就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有了城鎮戶口,德誌就可以像城裏的孩子一樣上技校了,也可以參加招工的考試。但是,德誌擁有了城鎮戶口,但是失業的卻比往年都多,或者待業的在家的比任何時候都多。要說城鎮戶口,人家都有本本,恰恰待業、失業最多的就是有城鎮戶口的人。
德誌真是生不逢時,早幾年有城鎮戶口,就好了,完全可以就業,不會那麽難。或者根本不要城鎮戶口,在老家也能分點責任田,當農夫,還不至於沒事可做,天天遊手好閑的。不過,德誌不是那種人,他是絕對不會浪費時間的人,總是看書,學習,寫作,偶爾幫幫父母打點生意,也是好的。就這樣,時間過得也快,不久,德誌便考入技校,畢業分配到單位上班,算是穩定下來,工資雖老是拖欠,但是單位承認發,早晚在那,跑不了的,況且又不是德誌一個人沒發工資。
看著小書亞在客廳裏跑來跑去,德誌感到非常愜意。將豬腿交給了他妻子,她接了豬腿,高興得很。
德誌錢少,她舍不得花,在飲食方麵比較節儉,德誌看在眼裏,痛在心裏,雖然嘴上讓她買好的,加強營養,特別是孩子,正長身體的時候,不能因為營養跟不上,影響了發育,她說:“我也想啊,但是,你那點錢夠幹啥?一花就沒了。”
德誌無話可說,這是事實,扶貧扶貧,自己還沒月兌貧。算來算去,就是錢少算不過來,摳摳掐掐的,錢還是不夠用。
德誌趕緊閉口,再說下去,恐怕她又要數落一大堆話,不如帶孩子出去玩,倒落個耳根清淨。
德誌妻子見德誌要帶書亞出去,也不阻攔,自去處理那豬腿了。
德誌牽著書亞的小手,上樓頂去玩,還沒上去,一股臭氣就迎麵撲來,德誌上完最後一級台階,穿過樓頂的門,看到樓頂竟然成了一座養雞場。
原來,女房東為了充分利用空中資源,又喜歡吃雞和雞蛋,就在樓頂放養了這些雞。
顯然,樓頂一旦改建為養雞場,明擺著是不給他們使用的了。
晾曬衣服、被子隻有到陽台上進行了。
德誌不能呆在頂樓,因這裏太臭,或者被懷疑拿了女主人的蛋,或者她的雞不明不白死了或跑了,都會懷疑到他頭上。瓜前李下,還是要小心為妙。
樓頂不能玩,到樓下玩總可以吧。
德誌帶著小書亞,下樓梯,小家夥對樓梯比較感興趣,也願意運動,很顯然,比德誌勤快多了。不是因為怕他妻子嗦,不是不想見芭比、尹懋和餘哥,他才懶得爬樓梯呢。
從六樓走樓梯到一樓,起碼還是不輕鬆的,但是,書亞好動,喜歡爬高上低的,跟著他媽媽,天天呆在樓上,早就想到外麵玩了,這次剛好利用德誌迴來的機會,好好玩玩。
一樓前後左麵都是樓房,惟獨右邊是平房,估計不久也會變成樓房,這些樓房,就是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樓群,看起來是灰色的世界,人們在樓群中穿梭,如同漫無目的的遊魚,到處遊蕩,從生到死,經曆過這夢一場。
書亞到了樓下,喜歡到處跑,因他太小,還沒有認識到這裏的小朋友,加上德誌妻子很少下樓,沒事了就看電視,或者抱著書亞看遠處的群山風景,或者看著挖土機在河道中間采砂石,小書亞最愛看的就是挖土機,非常專注,想必這是男孩子的共同特點,倒是對布女圭女圭啥的,不怎麽在乎。
至於電視節目,德誌妻子最愛看電視劇,書亞愛看廣告,剛好,電視機總不閑著,放什麽節目,都有觀眾。因著電視機太累,德誌就不忍心繼續打擾,隻要德誌在家,一般看電視看得很少。因此,也就沒有因為看電視而發生矛盾的故事。
德誌陪著書亞在樓下不知玩了多久,樓上的德誌妻子喊讓上去吃飯,可小書亞好像還沒玩夠,不願意上去。德誌看著心疼,在這個陌生的小縣城,孩子的確孤單,還好,馬上就要放假迴家了。
隻要迴到老家,德誌妻子就活了,在這裏,完全是迎合了德誌的需要。其實,看得出來,德誌妻子根本不喜歡住在山裏。
德誌哄了半天書亞,書亞才不情願地跟著德誌上樓,不知道書亞在哪裏撿了一根小棍子,德誌嫌髒,讓他扔掉,書亞就是不扔。德誌無法,隻好讓他帶著,可憐孩子也沒什麽玩具。自己發現一個玩具棍子應該尊重他,不要太強勢。孩子的世界,大人可能不容易弄懂,但是想一想,如果別人剝奪了大人們的愛好,那麽,大人會高興嗎?
男房東看起來大方些,不斤斤計較,女房東則相反,看那眼神就能明白很多問題。
最高一層的住房裏,住著一個單身女郎,三個家庭的人。尹懋來自一個家庭,餘哥來自另一個家庭,德誌不用說,連老婆孩子都來了,這麽複雜的人,居然住在一起!這就難免讓女房東格外警惕些。
這些人不是她老公的引薦,怎麽會到了這裏?他老公在縣民委,難道是領導的安排?領導向來不可信,難道領導的安排就非得聽嗎?領導害了她老公沒有現在還不知道,但是,沒有幾個好領導倒是共識。她老公是老師出身,老師一般看上去是被打倒的對象,容易欺負,這些個來自何方的毛神,居然集中住在她家的頂樓,這還了得,不仔細看看,就無法保證她家的安全似的。
餘哥發現了尹懋和德誌帶迴來的豬腳,非常高興,笑著說:“原來你們下鄉還真有收獲啊!我們空手迴,你們的支書對你們就是好啊!絕不空空地迴來,而是豐豐富富地迴來。”
“你怎麽說話呢?你們都吃了才迴來的,我們可受苦了,到處爬山,辛苦死了。腳受了累,就要犒勞犒勞,沒有人心疼,自己心疼,無非是出點錢的事。”尹懋說。
“哦,搞錯了,是你們自掏腰包買的啊?”餘哥問。
“你以為呢?跟著芭比不會吃虧的,人家都知道芭比是大姨媽的外甥女,誰敢小看?”尹懋說。
“誰說的?”芭比趕緊插嘴進來說。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尹懋說,“你本來就是,他們政府幹部不是吃幹飯的,不會問嗎?一問,不就問出來了嗎?這事,不需要隱瞞,現在的中國社會,都是講關係的,何必遮著擋著呢?大家心照不宣就行。”
芭比說不過尹懋,鼻子裏哼了一下,然後嘴裏發出“切”的聲音,尹懋搞蒙了,還以為芭比要拿刀子切他肉一般,趕緊走開。
德誌算看明白了,對芭比,他們都是嘴上厲害,心裏害怕,不敢得罪,嘴上發發牢騷,排解排解內心的鬱悶,但是心裏膽小如鼠,早就逃之夭夭了。
男人都愛麵子,像這樣的虛偽的男人更要麵子。德誌屢試不爽,見得多了,就自然不感到奇怪。
孩子似乎聽不懂大人們之間的對話,德誌隱隱感到,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肯定要受到毒害。畢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是對的。
想當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時德誌是少年英雄,概不懂事,竟然敢挑戰“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當時少不更事,寫了就寫了,結果出來卻不如平時的成績,真讓人鬱悶。
當時教語文的老師讓大家敢於質疑權威,立馬就有學生提出他可以比魯迅更牛,結果鬧了大笑話,要知道,他連副詞和形容詞都分不清,連“的、地、得”的使用方法都不清楚,說大話有他,吹牛皮有他,但輪到真正地做文章起來,卻還不如小學生。
這樣的上高中的小學生竟質疑魯迅,並且趕超魯迅先生,到後來名落孫山,也就不奇怪了,雖然他的成績如果有北京戶口,在北京參加高考能上清華或北大,但是,那是命運的捉弄,誰讓他的祖先沒有挑選到天子腳下住呢。
德誌當年也沒有考取大學,不過,他不後悔。他學會了逆來順受,沒有北京戶口,沒關係,他上小學時,連中等城市的戶口都沒有,每年都要交讚助費,所以,每年到了開學的時候,德誌的父親就要犯愁,心裏不美,覺得不平等,為何人家的孩子上學不要錢,自己的孩子卻受歧視,就是因為沒有城市戶口。這個情況,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到現在,仍沒有任何改變。
小書亞的戶口已經解決,德誌父親的戶口因為部隊複員分配,戶口先是集體戶口,因為為了家人買商品糧方便,就從集體戶口裏分了出來,成了單獨的戶口,也就是說,德誌的父親一代有戶口,德誌的兒子一代也有戶口,苦了德誌,從小就沒戶口,一直到高中畢業後,戶口才解決。
本來挺有希望的想找德誌的高中同學市委書記的女兒幫忙,結果,忙沒有幫,還是德誌父親的朋友從中搭橋,認識了區公安局局長,才想辦法弄了個“地搭工”的指標。要是等德誌父親所在的單位給分配指標,恐怕很難。單位裏沒有戶口的多了去了。加上德誌的父親寫得一手好字,自然有些清高,說是恃才傲物也行,反正不擅長巴結領導。要想分得戶口指標,簡直比登天還難。
從外麵攻進來容易,從裏麵攻出去就難,德誌的父親采取了這種由外到內的方法來打仗,結果很快就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有了城鎮戶口,德誌就可以像城裏的孩子一樣上技校了,也可以參加招工的考試。但是,德誌擁有了城鎮戶口,但是失業的卻比往年都多,或者待業的在家的比任何時候都多。要說城鎮戶口,人家都有本本,恰恰待業、失業最多的就是有城鎮戶口的人。
德誌真是生不逢時,早幾年有城鎮戶口,就好了,完全可以就業,不會那麽難。或者根本不要城鎮戶口,在老家也能分點責任田,當農夫,還不至於沒事可做,天天遊手好閑的。不過,德誌不是那種人,他是絕對不會浪費時間的人,總是看書,學習,寫作,偶爾幫幫父母打點生意,也是好的。就這樣,時間過得也快,不久,德誌便考入技校,畢業分配到單位上班,算是穩定下來,工資雖老是拖欠,但是單位承認發,早晚在那,跑不了的,況且又不是德誌一個人沒發工資。
看著小書亞在客廳裏跑來跑去,德誌感到非常愜意。將豬腿交給了他妻子,她接了豬腿,高興得很。
德誌錢少,她舍不得花,在飲食方麵比較節儉,德誌看在眼裏,痛在心裏,雖然嘴上讓她買好的,加強營養,特別是孩子,正長身體的時候,不能因為營養跟不上,影響了發育,她說:“我也想啊,但是,你那點錢夠幹啥?一花就沒了。”
德誌無話可說,這是事實,扶貧扶貧,自己還沒月兌貧。算來算去,就是錢少算不過來,摳摳掐掐的,錢還是不夠用。
德誌趕緊閉口,再說下去,恐怕她又要數落一大堆話,不如帶孩子出去玩,倒落個耳根清淨。
德誌妻子見德誌要帶書亞出去,也不阻攔,自去處理那豬腿了。
德誌牽著書亞的小手,上樓頂去玩,還沒上去,一股臭氣就迎麵撲來,德誌上完最後一級台階,穿過樓頂的門,看到樓頂竟然成了一座養雞場。
原來,女房東為了充分利用空中資源,又喜歡吃雞和雞蛋,就在樓頂放養了這些雞。
顯然,樓頂一旦改建為養雞場,明擺著是不給他們使用的了。
晾曬衣服、被子隻有到陽台上進行了。
德誌不能呆在頂樓,因這裏太臭,或者被懷疑拿了女主人的蛋,或者她的雞不明不白死了或跑了,都會懷疑到他頭上。瓜前李下,還是要小心為妙。
樓頂不能玩,到樓下玩總可以吧。
德誌帶著小書亞,下樓梯,小家夥對樓梯比較感興趣,也願意運動,很顯然,比德誌勤快多了。不是因為怕他妻子嗦,不是不想見芭比、尹懋和餘哥,他才懶得爬樓梯呢。
從六樓走樓梯到一樓,起碼還是不輕鬆的,但是,書亞好動,喜歡爬高上低的,跟著他媽媽,天天呆在樓上,早就想到外麵玩了,這次剛好利用德誌迴來的機會,好好玩玩。
一樓前後左麵都是樓房,惟獨右邊是平房,估計不久也會變成樓房,這些樓房,就是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樓群,看起來是灰色的世界,人們在樓群中穿梭,如同漫無目的的遊魚,到處遊蕩,從生到死,經曆過這夢一場。
書亞到了樓下,喜歡到處跑,因他太小,還沒有認識到這裏的小朋友,加上德誌妻子很少下樓,沒事了就看電視,或者抱著書亞看遠處的群山風景,或者看著挖土機在河道中間采砂石,小書亞最愛看的就是挖土機,非常專注,想必這是男孩子的共同特點,倒是對布女圭女圭啥的,不怎麽在乎。
至於電視節目,德誌妻子最愛看電視劇,書亞愛看廣告,剛好,電視機總不閑著,放什麽節目,都有觀眾。因著電視機太累,德誌就不忍心繼續打擾,隻要德誌在家,一般看電視看得很少。因此,也就沒有因為看電視而發生矛盾的故事。
德誌陪著書亞在樓下不知玩了多久,樓上的德誌妻子喊讓上去吃飯,可小書亞好像還沒玩夠,不願意上去。德誌看著心疼,在這個陌生的小縣城,孩子的確孤單,還好,馬上就要放假迴家了。
隻要迴到老家,德誌妻子就活了,在這裏,完全是迎合了德誌的需要。其實,看得出來,德誌妻子根本不喜歡住在山裏。
德誌哄了半天書亞,書亞才不情願地跟著德誌上樓,不知道書亞在哪裏撿了一根小棍子,德誌嫌髒,讓他扔掉,書亞就是不扔。德誌無法,隻好讓他帶著,可憐孩子也沒什麽玩具。自己發現一個玩具棍子應該尊重他,不要太強勢。孩子的世界,大人可能不容易弄懂,但是想一想,如果別人剝奪了大人們的愛好,那麽,大人會高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