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像老頭。、.”
德誌說:“我知道,我比較成熟,你看上了我,其實我沒有錢,也沒有高大帥的外形,我隻有一顆真誠的心。”
她說:“原來,光有真誠的心還不行。離井背鄉的,到外地謀生,不容易。還受氣。”
德誌說:“現在還好,各負責各的項目點,不來往,不幹涉,都不為對方負責,都為劉小姐負責,還行。就是不能常常照顧家庭。”
她說:“現在就挺好,不過,將來就不好說了。孩子長大了,要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怎麽辦?你還這樣在外漂著?學費怎麽弄?”
德誌說:“我來想辦法。”
德誌心想,自己每個月就那麽一點死工資,吃飯沒問題,但攢不住錢,怎麽辦?本來做慈善事業,扶貧,幫助別人月兌貧,求發展,自己卻窮的揭不開鍋,怎麽打仗,怎樣做工作呢?這是個難題,難怪男人可以說是難人呢!
做慈善,就不好意思要求加薪,人家一問,就不知道如何迴答,比如:“既然獻愛心,還談錢幹什麽?”社會民眾總認為做慈善都是大資本家,富翁,錢多得沒地方用了,才發給窮人。但這些發錢的人,自己也是窮人,誰發給他們錢呢?
做送錢的社會工作的人,自己餓著肚子去做,時間長了,也就沒人願意去做了。理想和現實的爭鬥從來都沒結束,不過,有時候要麽理想退讓,要麽現實退讓,但是到現在,還無法得知誰會勝利,誰會失敗。
在小花園玩了一會兒,德誌對他妻子說:“我們迴去吧。”他妻子點了點頭,不用問孩子的意見,問了也白用。
對他妻子來說,下山很困難,上山更困難。走過一段彎彎曲曲的平路,倒還沒什麽,問題是麵對數不清的台階,讓人作難。德誌爬山,感覺費力,更不用說他妻子了。
當然,德誌在山區工作了兩年多,還比較習慣這種“運動”方式,對他妻子來說,簡直就難於上青天了。
德誌邊走邊說:“平時沒事少看電視,多逛逛超市,帶孩子到花園玩。”
她說:“要命!還到超市,能在門口買點菜,為那些爺爺女乃女乃送點菜錢,要好得多。”
德誌說:“你怕爬山,故意說些好聽的。”
她說:“鬼才願意爬山呢。”
德誌說:“你想苗條,就需要多鍛煉,生了孩子的女人,很少有苗條的。”
她問:“你嫌棄我了嗎?”
德誌說:“沒有嫌棄,我也是為你好。”
她說:“算了,我會安排好的。”
德誌聽她這麽說,也就不再堅持。德誌心裏很清楚,姚太太是非常有個性的人,堅持原則,不肯輕易妥協,她不想爬山,可以理解。因她從小在平原長大,哪裏習慣在山區生活呢?
不是為了家,為了孩子,為了老公,她才不願意到這深山裏來。如果旅遊,可以到處看一看,開開眼界,還新鮮,滿足好奇心,如果是定居,打死她也不願意。
話說迴來,習慣了山區生活的人們,強迫他們搬家到平原,同樣也不會滿意。三峽移民到平原的人,紛紛迴到山區,哪怕注銷了戶口,也阻擋不了返迴的腳步,寧願不要戶口,也不想呆在廣闊的平原。這就應了那句話,叫“故土難離”。非常正確!德誌爬山到一半的時候,就抱著孩子坐在台階上。雨水過後,台階很快就幹爽,青石砌成的台階,有的地方還沒完全幹,有些濕潤,蚯蚓爬過,留下長長的痕跡,還有一些忙碌的黑螞蟻,在勤快地工作。德誌指著那些飛奔跑過去的小甲殼蟲,讓孩子看,孩子反應不快,不看,卻盯著山下慢慢往上挪動的他的媽姚太太,那個目標較大,孩子又熟悉,當然比甲殼蟲或者螞蟻具有吸引力。
德誌隻好讓孩子站在自己雙腿上,看著可憐的妻子往山上爬著,德誌衝她喊:“老婆,加油,老婆,加油!”小家夥也挺高興,站在德誌的腿上,上上下下地蹦跳,小腿非常有力。
等姚太太上來,看她滿頭都是汗珠子,德誌掏出餐巾紙,遞給她,讓她擦。姚太太說:“老公,你害死我了!我的心都快跳出來了。”
德誌說:“沒事,萬一跳出來了,我再把它放迴去。”
她說:“懶得理你,我都不想說話了。每說一句話,都要費很大力氣。”
德誌說:“幸虧我不在**工作,要是那樣,打死你也不會去**了吧?”
她說:“那不一定。聽說**是個高原,上去了就是平地,除了缺氧,什麽都好。真讓人向往。你到了這個巴東,上不上,下不下的,不好不好。”
德誌說:“方便啊。至少可以常常迴家看看。如果到**,那我們見麵就難了。”她說:“不一定。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家人都在**,不是更好嗎?”
德誌說:“領導不會讓我們在一起的。怕影響工作。另外,機構也不可能到**開項目,那裏是佛教地區,不歡迎基督教的機構。”
她說:“不分宗教派別,都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有什麽關係呢?”
德誌說:“不是你說的那樣。少數民族地區是很敏感的,特別是對民族宗教問題,政府很重視。即使我們想去,有錢,有人,有項目,群眾都需要,如果政府不答應,我們還是去不了。”
姚太太說:“哦,是這樣。那就算了。我不懂。”
德誌說:“你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孩子養好,將來,等孩子長大了,說不定**允許外來機構在那裏做項目了呢。”
她說:“不知道是哪一年的事了。”
德誌說:“有苗不愁長,無苗想得慌。你看我們的寶寶,腿很有勁兒,將來一定比你爬山強。”
她說:“巴不得他強壯些。比你還壯實才好。”
德誌說:“不光要有好的身體,更要有好的思想。”
她說:“那就要注重人格方麵的培養了。”
德誌說:“不錯啊,老婆,你很有遠見,說的詞不像是你想出來的。”
姚太太擺擺腦袋,得意地說:“那當然,我跟電視上學的。”
德誌說:“你的記性真好,應該閑了讀點書。”
她說:“算了,算了,我最怕看書,一看書,我就睡覺。”
德誌說:“還是讀點書吧,書能讓你老年不得癡呆症。”
她好奇地問:“真的嗎?”
德誌看到她的樣子,覺得真的需要幫她養成閱讀的習慣,但談何容易?現在又有了孩子,時間都給了小家夥,隻有等孩子睡了,她才有空,有點時間,又抵擋不了電視節目的誘惑。那些無聊的電視劇,的確可以用來打發時間。
德誌說:“你覺得怎麽樣了,可以走了嗎?”
姚太太說:“沒問題了,走吧,一口氣走完這段台階。”
德誌抱著孩子在後麵走,他妻子讓他走在前,德誌問:“怎麽了?”
她說:“前麵有一隻狗。”
原來,他妻子在下山的時候,就注意到附近有一戶,養了一隻黃毛狗,隻是用鐵鏈鎖著,德誌每次走,經過那戶人家,都不用擔心什麽,但是,妻子怕,這可能是心理作用。
其實,那隻狗還是一隻小黃狗。
男女有別,小事中顯示淨盡。
迴到家裏,姚太太癱軟在床上,連喂女乃都沒離開床,直喊“揉揉大腿、腳脖子”,德誌忙著做飯,又給他妻子按摩,又給小家夥把尿,忙得不亦樂乎,他甚至有點後悔,帶他們出去玩。
很顯然,晚上的“節目”有點玄。德誌給妻子洗臉、腳、,給孩子洗,給自己洗,電視都懶得看,渾身也沒勁兒。
到了深夜,稍微有些緩過勁兒來,他妻子翻身,騎在了德誌身上,算是給了德誌一點安慰和溫柔。奇怪的是,德誌就是累,遇到這種事,又精神抖擻起來,渾身都是力量,讓她過足了癮,自己也發泄完畢,她拿了自己的內褲幫德誌擦了擦,也給自己的也擦了,給孩子把了尿,睡了。德誌如同打死了一隻老虎,力氣耗盡,隨後也沉沉地睡去。
早晨起來,一束陽光透過銀色的窗簾,射進臥室,德誌睜開眼睛,看著母子倆還在熟睡,就悄悄地起床做飯。看著床頭櫃上放著妻子的內褲,上麵的液體還在,很粘稠,散發著淡淡的味道,德誌把內褲拿到衛生間,放入盆中,接了水,浸泡了。德誌做好飯,妻子孩子也穿好了衣服,德誌就喊妻子來吃。
德誌問:“怎麽樣?”
她說:“還好,就是小腿肚子還酸疼酸疼的。”
德誌說:“可能需要幾天才不疼,慢慢來。才開始爬山都是這樣的。”
她說:“不是為了你,我昨晚不想做的。”
德誌看著她,微笑著說:“天底下隻有我老婆最疼我,最了解我。”
她說:“少說麻人的話。”
德誌吃完飯,抱孩子,讓妻子好好地吃,妻子吃完飯,德誌要去洗碗。她說:“不用了,你快去上班吧。”
德誌說:“沒關係,頭班車還沒來。現在大橋通車了,不用著急的。隨時都有車坐。”
她拗不過他,就讓他把碗洗了,德誌收拾好桌子,背起背包,親了親兒子,抱了抱妻子,朝山下走去。
德誌說:“我知道,我比較成熟,你看上了我,其實我沒有錢,也沒有高大帥的外形,我隻有一顆真誠的心。”
她說:“原來,光有真誠的心還不行。離井背鄉的,到外地謀生,不容易。還受氣。”
德誌說:“現在還好,各負責各的項目點,不來往,不幹涉,都不為對方負責,都為劉小姐負責,還行。就是不能常常照顧家庭。”
她說:“現在就挺好,不過,將來就不好說了。孩子長大了,要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怎麽辦?你還這樣在外漂著?學費怎麽弄?”
德誌說:“我來想辦法。”
德誌心想,自己每個月就那麽一點死工資,吃飯沒問題,但攢不住錢,怎麽辦?本來做慈善事業,扶貧,幫助別人月兌貧,求發展,自己卻窮的揭不開鍋,怎麽打仗,怎樣做工作呢?這是個難題,難怪男人可以說是難人呢!
做慈善,就不好意思要求加薪,人家一問,就不知道如何迴答,比如:“既然獻愛心,還談錢幹什麽?”社會民眾總認為做慈善都是大資本家,富翁,錢多得沒地方用了,才發給窮人。但這些發錢的人,自己也是窮人,誰發給他們錢呢?
做送錢的社會工作的人,自己餓著肚子去做,時間長了,也就沒人願意去做了。理想和現實的爭鬥從來都沒結束,不過,有時候要麽理想退讓,要麽現實退讓,但是到現在,還無法得知誰會勝利,誰會失敗。
在小花園玩了一會兒,德誌對他妻子說:“我們迴去吧。”他妻子點了點頭,不用問孩子的意見,問了也白用。
對他妻子來說,下山很困難,上山更困難。走過一段彎彎曲曲的平路,倒還沒什麽,問題是麵對數不清的台階,讓人作難。德誌爬山,感覺費力,更不用說他妻子了。
當然,德誌在山區工作了兩年多,還比較習慣這種“運動”方式,對他妻子來說,簡直就難於上青天了。
德誌邊走邊說:“平時沒事少看電視,多逛逛超市,帶孩子到花園玩。”
她說:“要命!還到超市,能在門口買點菜,為那些爺爺女乃女乃送點菜錢,要好得多。”
德誌說:“你怕爬山,故意說些好聽的。”
她說:“鬼才願意爬山呢。”
德誌說:“你想苗條,就需要多鍛煉,生了孩子的女人,很少有苗條的。”
她問:“你嫌棄我了嗎?”
德誌說:“沒有嫌棄,我也是為你好。”
她說:“算了,我會安排好的。”
德誌聽她這麽說,也就不再堅持。德誌心裏很清楚,姚太太是非常有個性的人,堅持原則,不肯輕易妥協,她不想爬山,可以理解。因她從小在平原長大,哪裏習慣在山區生活呢?
不是為了家,為了孩子,為了老公,她才不願意到這深山裏來。如果旅遊,可以到處看一看,開開眼界,還新鮮,滿足好奇心,如果是定居,打死她也不願意。
話說迴來,習慣了山區生活的人們,強迫他們搬家到平原,同樣也不會滿意。三峽移民到平原的人,紛紛迴到山區,哪怕注銷了戶口,也阻擋不了返迴的腳步,寧願不要戶口,也不想呆在廣闊的平原。這就應了那句話,叫“故土難離”。非常正確!德誌爬山到一半的時候,就抱著孩子坐在台階上。雨水過後,台階很快就幹爽,青石砌成的台階,有的地方還沒完全幹,有些濕潤,蚯蚓爬過,留下長長的痕跡,還有一些忙碌的黑螞蟻,在勤快地工作。德誌指著那些飛奔跑過去的小甲殼蟲,讓孩子看,孩子反應不快,不看,卻盯著山下慢慢往上挪動的他的媽姚太太,那個目標較大,孩子又熟悉,當然比甲殼蟲或者螞蟻具有吸引力。
德誌隻好讓孩子站在自己雙腿上,看著可憐的妻子往山上爬著,德誌衝她喊:“老婆,加油,老婆,加油!”小家夥也挺高興,站在德誌的腿上,上上下下地蹦跳,小腿非常有力。
等姚太太上來,看她滿頭都是汗珠子,德誌掏出餐巾紙,遞給她,讓她擦。姚太太說:“老公,你害死我了!我的心都快跳出來了。”
德誌說:“沒事,萬一跳出來了,我再把它放迴去。”
她說:“懶得理你,我都不想說話了。每說一句話,都要費很大力氣。”
德誌說:“幸虧我不在**工作,要是那樣,打死你也不會去**了吧?”
她說:“那不一定。聽說**是個高原,上去了就是平地,除了缺氧,什麽都好。真讓人向往。你到了這個巴東,上不上,下不下的,不好不好。”
德誌說:“方便啊。至少可以常常迴家看看。如果到**,那我們見麵就難了。”她說:“不一定。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家人都在**,不是更好嗎?”
德誌說:“領導不會讓我們在一起的。怕影響工作。另外,機構也不可能到**開項目,那裏是佛教地區,不歡迎基督教的機構。”
她說:“不分宗教派別,都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有什麽關係呢?”
德誌說:“不是你說的那樣。少數民族地區是很敏感的,特別是對民族宗教問題,政府很重視。即使我們想去,有錢,有人,有項目,群眾都需要,如果政府不答應,我們還是去不了。”
姚太太說:“哦,是這樣。那就算了。我不懂。”
德誌說:“你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孩子養好,將來,等孩子長大了,說不定**允許外來機構在那裏做項目了呢。”
她說:“不知道是哪一年的事了。”
德誌說:“有苗不愁長,無苗想得慌。你看我們的寶寶,腿很有勁兒,將來一定比你爬山強。”
她說:“巴不得他強壯些。比你還壯實才好。”
德誌說:“不光要有好的身體,更要有好的思想。”
她說:“那就要注重人格方麵的培養了。”
德誌說:“不錯啊,老婆,你很有遠見,說的詞不像是你想出來的。”
姚太太擺擺腦袋,得意地說:“那當然,我跟電視上學的。”
德誌說:“你的記性真好,應該閑了讀點書。”
她說:“算了,算了,我最怕看書,一看書,我就睡覺。”
德誌說:“還是讀點書吧,書能讓你老年不得癡呆症。”
她好奇地問:“真的嗎?”
德誌看到她的樣子,覺得真的需要幫她養成閱讀的習慣,但談何容易?現在又有了孩子,時間都給了小家夥,隻有等孩子睡了,她才有空,有點時間,又抵擋不了電視節目的誘惑。那些無聊的電視劇,的確可以用來打發時間。
德誌說:“你覺得怎麽樣了,可以走了嗎?”
姚太太說:“沒問題了,走吧,一口氣走完這段台階。”
德誌抱著孩子在後麵走,他妻子讓他走在前,德誌問:“怎麽了?”
她說:“前麵有一隻狗。”
原來,他妻子在下山的時候,就注意到附近有一戶,養了一隻黃毛狗,隻是用鐵鏈鎖著,德誌每次走,經過那戶人家,都不用擔心什麽,但是,妻子怕,這可能是心理作用。
其實,那隻狗還是一隻小黃狗。
男女有別,小事中顯示淨盡。
迴到家裏,姚太太癱軟在床上,連喂女乃都沒離開床,直喊“揉揉大腿、腳脖子”,德誌忙著做飯,又給他妻子按摩,又給小家夥把尿,忙得不亦樂乎,他甚至有點後悔,帶他們出去玩。
很顯然,晚上的“節目”有點玄。德誌給妻子洗臉、腳、,給孩子洗,給自己洗,電視都懶得看,渾身也沒勁兒。
到了深夜,稍微有些緩過勁兒來,他妻子翻身,騎在了德誌身上,算是給了德誌一點安慰和溫柔。奇怪的是,德誌就是累,遇到這種事,又精神抖擻起來,渾身都是力量,讓她過足了癮,自己也發泄完畢,她拿了自己的內褲幫德誌擦了擦,也給自己的也擦了,給孩子把了尿,睡了。德誌如同打死了一隻老虎,力氣耗盡,隨後也沉沉地睡去。
早晨起來,一束陽光透過銀色的窗簾,射進臥室,德誌睜開眼睛,看著母子倆還在熟睡,就悄悄地起床做飯。看著床頭櫃上放著妻子的內褲,上麵的液體還在,很粘稠,散發著淡淡的味道,德誌把內褲拿到衛生間,放入盆中,接了水,浸泡了。德誌做好飯,妻子孩子也穿好了衣服,德誌就喊妻子來吃。
德誌問:“怎麽樣?”
她說:“還好,就是小腿肚子還酸疼酸疼的。”
德誌說:“可能需要幾天才不疼,慢慢來。才開始爬山都是這樣的。”
她說:“不是為了你,我昨晚不想做的。”
德誌看著她,微笑著說:“天底下隻有我老婆最疼我,最了解我。”
她說:“少說麻人的話。”
德誌吃完飯,抱孩子,讓妻子好好地吃,妻子吃完飯,德誌要去洗碗。她說:“不用了,你快去上班吧。”
德誌說:“沒關係,頭班車還沒來。現在大橋通車了,不用著急的。隨時都有車坐。”
她拗不過他,就讓他把碗洗了,德誌收拾好桌子,背起背包,親了親兒子,抱了抱妻子,朝山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