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符為何有此一說?
這還要從趙穀上了退隱奏疏後說起,自那日朝會後不過才過了十日,一直在研究大宋及周邊地圖的趙光義,突然意識到了一件重要事情。
這件事情就是當時已到了夏季,大宋西邊邊境的西夏國正處在水草豐美的時候,不像春冬兩季那樣或道路泥濘不堪,或氣候天寒地凍,正好適合大宋大軍出征。
自雍熙二年李繼遷占據銀州,攻破會州後,西夏便算是正是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對於此事趙光義雖然麵上沒說,但心底裏卻一直耿耿於懷。
試問,自初唐以來,便一直對唐朝乃至後來的五代十國稱臣的西夏,卻在他做皇帝時悍然叛出,趙光義這個最愛麵子的皇帝,心裏又如何能好過。
此事若是放在燕雲十六州沒有收迴時,趙光義或許也就算了,但現下就連遼國都被大宋打怕了,趙光義自然就起了收複西夏的心思。
況且遼國蕭太後也已簽訂了國書,願意從中幫忙,大宋手中又握有神威霹靂彈這等神物,在趙光義看來,大宋隻需派出一員大將前去征繳,定然可以一戰定西夏。
於是乎,在隨後的三天裏,趙光義把他的想法說了出來,由朝臣廷議。
但他卻沒想到,他的這一提議幾乎遭到了所有大臣的反對。
原因無他,去年年末大宋與遼國一戰,戰士損傷不少,糧草消耗驚人,朝廷一邊還要兼顧遭遇天災的流民,國庫之中已經沒有多少糧食,實在是供不起大軍遠征。
這其中,尤以呂蒙正等文人反對的聲浪最高,但趙光義卻鐵了心要剿滅西夏,不顧大臣反對,下達了出征的命令。
隨後的數天裏,趙光義找迴了鎮守燕雲十六州的弭德超,命他帶領十五萬大軍出征西夏。
大臣們這下又皺眉了,弭德超可是被趙光義處罰要在燕雲十六州守關三年的,就這麽把他放迴來的話,豈不是對不起因為他的失誤而陣亡的北伐將士們?
但此事卻沒有一個人敢反對,誰都知道弭德超乃是趙光義的心腹,而且還是武將陣營中的心腹,誰也不敢在這件事上多嘴,在大宋一朝,但凡涉及到了軍隊,臣子們為了不引起皇帝的猜忌,總是不敢多說什麽。
於是乎,在趙光義的乾坤獨斷下,大宋開始西征,領軍將領為本該在邊疆受罰的弭德超。
弭德超倒也不負眾望,帶著大宋勒緊了褲腰帶省下來的糧食,領軍出征了。
西夏打探到大宋的動向,當即向遼國求救,畢竟他們在背叛了大宋後,立刻投入了遼國的懷抱。
遼國卻沒有迴應他的求救,反而將西夏使臣趕了出去,隨後遼國更是派出了三萬大軍,和弭德超一起吞並在西夏邊境上。
西夏這下子不淡定了,難不成宋遼已經摒棄前嫌,打算先滅了我西夏嗎?
此時的西夏,還遠不到數十年後的威風,李元昊現在也沒有出生,西夏如今的首領名叫李繼遷。
卻說這李繼遷倒也是個人物,得知遼國不會幫自己後,他立刻開始整軍,打算對抗宋遼兩方了。
當弭德超帶領大軍正式進攻西夏時,一度曾遇到過非常強硬的抵抗,讓大宋一方損失慘重。
但西夏終究戰力上還是比不過大宋,弭德超能夠得到趙光義的青睞,雖然剛愎自用,但也有些本事,在他的嚴密組織下,西夏開始節節敗退,兩個月後,西夏已經丟了三分之一的國土。
此時此刻,西夏本該就此覆滅的,大宋勝利在即,但弭德超急功近利的毛病卻在此時發作了。
眼見著西夏的反抗越來越薄弱,弭德超興奮了,恨不得一天之內就收複西夏全境,不顧將士的疲憊,下令全力進攻。
遼國雖說答應幫忙,但卻是出工不出力,領軍將領也是聽調不聽宣,根本幫不上什麽忙。
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抓了一個西夏斥候的弭德超,從斥候口中得知西夏大軍軍營中防備空虛,實際兵力已經隻剩下五萬,不禁麵色一喜,當即決定趁著夜色殺進西夏軍營,一戰定西夏。
卻不想這次根本就是西夏的一個陰謀,當弭德超帶領大軍衝進西夏軍營,當即中了西夏人的埋伏,被大火和暗箭殺了個落花流水。
等到弭德超帶人突圍出來時,他所率領的五萬大軍已經隻剩下一萬不到。
弭德超自然氣急,立刻迴轉兵營,調集所有八萬大軍,勢要剿滅西夏兵。
李繼遷卻早已吃透了弭德超,等到弭德超帶人返迴西夏兵營時,那裏已是人去樓空。
弭德超不肯罷休,沿著車轍印和馬蹄印追了出去,再次鑽進了另一個埋伏之中。
原來,李繼遷早已料到弭德超會去而複返,於是故意留下痕跡,卻將弭德超的大軍引進了大山之中,再次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一下子又讓弭德超損失了三萬大軍。
更嚴重的是,李繼遷另外又派了一支軍隊,燒掉了弭德超的後軍糧草。
如此一來,弭德超僅剩的五萬大軍便成了一支孤軍,沒有了糧草補給,雖占據了西夏三分之一的地盤,但卻如同一個紙老虎一般,毫無震懾力。
此情此景,和當初的燕雲十六州何其相似,同樣是弭德超率領的大軍,雖然占據了不少地盤,但卻毫無用處,動輒就會被人覆滅,所占據的地盤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空有其表。
趙光義之所以會如此生氣,正是因為弭德超的軍報送了過來,五萬大軍可不是小數目,大宋已經被弭德超葬送了十萬大軍,若是再損失了這五萬大軍,勢必十年之內都會一蹶不振。
要知道,五萬大軍可不光隻是五萬個人,還有他們座下的駿馬、武器、鎧甲等,這些東西都是要拿錢買的,若是要補齊這五萬大軍的窟窿,大宋勢必要耗費許多錢財。
朝堂之上寂靜一片,除了李符外再沒有人說話,也正是因為大家都看出了這一點。
這還要從趙穀上了退隱奏疏後說起,自那日朝會後不過才過了十日,一直在研究大宋及周邊地圖的趙光義,突然意識到了一件重要事情。
這件事情就是當時已到了夏季,大宋西邊邊境的西夏國正處在水草豐美的時候,不像春冬兩季那樣或道路泥濘不堪,或氣候天寒地凍,正好適合大宋大軍出征。
自雍熙二年李繼遷占據銀州,攻破會州後,西夏便算是正是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對於此事趙光義雖然麵上沒說,但心底裏卻一直耿耿於懷。
試問,自初唐以來,便一直對唐朝乃至後來的五代十國稱臣的西夏,卻在他做皇帝時悍然叛出,趙光義這個最愛麵子的皇帝,心裏又如何能好過。
此事若是放在燕雲十六州沒有收迴時,趙光義或許也就算了,但現下就連遼國都被大宋打怕了,趙光義自然就起了收複西夏的心思。
況且遼國蕭太後也已簽訂了國書,願意從中幫忙,大宋手中又握有神威霹靂彈這等神物,在趙光義看來,大宋隻需派出一員大將前去征繳,定然可以一戰定西夏。
於是乎,在隨後的三天裏,趙光義把他的想法說了出來,由朝臣廷議。
但他卻沒想到,他的這一提議幾乎遭到了所有大臣的反對。
原因無他,去年年末大宋與遼國一戰,戰士損傷不少,糧草消耗驚人,朝廷一邊還要兼顧遭遇天災的流民,國庫之中已經沒有多少糧食,實在是供不起大軍遠征。
這其中,尤以呂蒙正等文人反對的聲浪最高,但趙光義卻鐵了心要剿滅西夏,不顧大臣反對,下達了出征的命令。
隨後的數天裏,趙光義找迴了鎮守燕雲十六州的弭德超,命他帶領十五萬大軍出征西夏。
大臣們這下又皺眉了,弭德超可是被趙光義處罰要在燕雲十六州守關三年的,就這麽把他放迴來的話,豈不是對不起因為他的失誤而陣亡的北伐將士們?
但此事卻沒有一個人敢反對,誰都知道弭德超乃是趙光義的心腹,而且還是武將陣營中的心腹,誰也不敢在這件事上多嘴,在大宋一朝,但凡涉及到了軍隊,臣子們為了不引起皇帝的猜忌,總是不敢多說什麽。
於是乎,在趙光義的乾坤獨斷下,大宋開始西征,領軍將領為本該在邊疆受罰的弭德超。
弭德超倒也不負眾望,帶著大宋勒緊了褲腰帶省下來的糧食,領軍出征了。
西夏打探到大宋的動向,當即向遼國求救,畢竟他們在背叛了大宋後,立刻投入了遼國的懷抱。
遼國卻沒有迴應他的求救,反而將西夏使臣趕了出去,隨後遼國更是派出了三萬大軍,和弭德超一起吞並在西夏邊境上。
西夏這下子不淡定了,難不成宋遼已經摒棄前嫌,打算先滅了我西夏嗎?
此時的西夏,還遠不到數十年後的威風,李元昊現在也沒有出生,西夏如今的首領名叫李繼遷。
卻說這李繼遷倒也是個人物,得知遼國不會幫自己後,他立刻開始整軍,打算對抗宋遼兩方了。
當弭德超帶領大軍正式進攻西夏時,一度曾遇到過非常強硬的抵抗,讓大宋一方損失慘重。
但西夏終究戰力上還是比不過大宋,弭德超能夠得到趙光義的青睞,雖然剛愎自用,但也有些本事,在他的嚴密組織下,西夏開始節節敗退,兩個月後,西夏已經丟了三分之一的國土。
此時此刻,西夏本該就此覆滅的,大宋勝利在即,但弭德超急功近利的毛病卻在此時發作了。
眼見著西夏的反抗越來越薄弱,弭德超興奮了,恨不得一天之內就收複西夏全境,不顧將士的疲憊,下令全力進攻。
遼國雖說答應幫忙,但卻是出工不出力,領軍將領也是聽調不聽宣,根本幫不上什麽忙。
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抓了一個西夏斥候的弭德超,從斥候口中得知西夏大軍軍營中防備空虛,實際兵力已經隻剩下五萬,不禁麵色一喜,當即決定趁著夜色殺進西夏軍營,一戰定西夏。
卻不想這次根本就是西夏的一個陰謀,當弭德超帶領大軍衝進西夏軍營,當即中了西夏人的埋伏,被大火和暗箭殺了個落花流水。
等到弭德超帶人突圍出來時,他所率領的五萬大軍已經隻剩下一萬不到。
弭德超自然氣急,立刻迴轉兵營,調集所有八萬大軍,勢要剿滅西夏兵。
李繼遷卻早已吃透了弭德超,等到弭德超帶人返迴西夏兵營時,那裏已是人去樓空。
弭德超不肯罷休,沿著車轍印和馬蹄印追了出去,再次鑽進了另一個埋伏之中。
原來,李繼遷早已料到弭德超會去而複返,於是故意留下痕跡,卻將弭德超的大軍引進了大山之中,再次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一下子又讓弭德超損失了三萬大軍。
更嚴重的是,李繼遷另外又派了一支軍隊,燒掉了弭德超的後軍糧草。
如此一來,弭德超僅剩的五萬大軍便成了一支孤軍,沒有了糧草補給,雖占據了西夏三分之一的地盤,但卻如同一個紙老虎一般,毫無震懾力。
此情此景,和當初的燕雲十六州何其相似,同樣是弭德超率領的大軍,雖然占據了不少地盤,但卻毫無用處,動輒就會被人覆滅,所占據的地盤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空有其表。
趙光義之所以會如此生氣,正是因為弭德超的軍報送了過來,五萬大軍可不是小數目,大宋已經被弭德超葬送了十萬大軍,若是再損失了這五萬大軍,勢必十年之內都會一蹶不振。
要知道,五萬大軍可不光隻是五萬個人,還有他們座下的駿馬、武器、鎧甲等,這些東西都是要拿錢買的,若是要補齊這五萬大軍的窟窿,大宋勢必要耗費許多錢財。
朝堂之上寂靜一片,除了李符外再沒有人說話,也正是因為大家都看出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