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事物,總有萬千聯係。也許沒有一個人高高在上,可以淩駕於人類社會之上,去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因果關係,一一梳理清楚。


    所以,他們隻能用氣運來解釋。


    所以,史學家的優勢就是,他擁有眾多已經發生的事件的資料,他可以按照這些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操縱這些事件的人物關係,進而推測出它們相互影響的內在關聯。


    對於三山世界來說,史學家們的解釋是這樣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帝國舊的秩序開始漸漸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舊的統治階級對於上層權力的壟斷,漸漸與新興且壯大起來的勢力之間的矛盾衝突愈發激烈,這就給大動蕩提供了內在的動力。


    而整個三山諸國動蕩的契機,其導火線就是一個人以及兩種政體的碰撞。


    蓬萊帝國的皇帝權力集中製與元老院的共和民主製產生了不可調和的激烈矛盾。


    這種特殊政體本就是當年兩大勢力媾和的結果,曆經五百年的發展,它們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再也無法維係下去了。


    於是,元老院幕後策劃,支持一個萬夫長,發動了針對皇帝的叛亂。


    方壺帝國,則是政權分離製與政教一體製的衝突。


    同樣,五百年前,教會諸公國之間尚處於蜜月期,教會需要諸國大公的支持來傳教,各國大公需要教會來麻痹百姓,做他們的順民,雙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五百年後,教會成了一個龐然大物,它越來越滲透到世俗勢力中。它越界了,因此導致諸國政治勢力的激烈反抗,於是,方壺帝國開始戰亂不休。


    於教會而言,這是聖戰。


    瀛洲帝國呢,卻與政體衝突沒什麽關係。


    它的動蕩,僅僅是因為一個家族勢力越來越大,它想取代原本的皇帝,自己做這個國家的主人。於是,它的動亂爆發了。


    這三者之間都是由於各自存在的問題爆發的衝突,可它們同時爆發,有沒有存在影響或者說是聯係呢?


    當然有的!


    正是因為蓬萊帝國的皇帝與元老院率先對立,元老院暗中支持一個有野心的萬夫長造反,陷入困境的皇室向教會投誠,借助外力。


    教會勢力趁機進駐蓬萊,導致教皇勢力與蓬萊勢力之間的幾個公國感到非常不安。


    它們擔心在教會支持下蓬萊之亂平定,那時它們夾在中間,隨時會被教會與蓬萊帝國聯手鎮壓。


    於是,趁著蓬萊帝國內戰正酣無暇它顧,這幾個公國結成聯盟,血腥清洗國內教會,向教皇發起了挑戰。


    教皇號召忠於教會的諸國反擊,方壺帝國聖戰打響。


    瀛洲與蓬萊帝國毗鄰。唐家雖然積累了很大的力量,已經足以向皇室發起挑戰,但是他們擔心引來蓬萊帝國的幹涉。


    同樣都是皇帝,沒有誰願意出現一個篡位者,並且取得成功。這種示範效應太糟糕了。


    所以,唐家一旦造反而皇室向蓬萊帝國求援,可以預料,蓬萊帝國一定會出兵幹涉。


    所以,如果蓬萊不亂,瀛州唐家絕不會選擇這個時間點造反,或許唐家積蓄、準備的時間還會持續一兩百年,直到唐家認為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應對來自外部的幹涉。


    又或者,在這漫長的時間中,唐家已經墜落,又有新的勢力興起。


    至於三山洲,雖然它後來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可是史學家們卻一致認為,它隻是一個在三大帝國各自陷入動蕩時應運而生的一個幸運兒罷了。


    三大帝國的動蕩是必然要發生的,隻是早與晚的問題。


    三山帝國楊瀚的崛起,才是氣運所鍾。


    因為,哪怕沒有楊瀚大帝穿越時空,返迴三山。唐家要借用三山洲的勢力牽製木下親王,也必然會扶保三山勢力中的一個成為三山王。


    事實上,唐家本來就在這麽做,唐家本來接觸、聯係的是徐家,如果曆史如此發展,那麽三山洲上不過會出現唐氏的一個附庸國罷了。但是這個國家,是一定會出現的。


    楊瀚的到來,憑借著他的雄才大略,改變了一點:原本隻是應該在這個時間節點誕生,成為唐氏附庸,在三大帝國同時發生曆史性大動蕩的關鍵時刻出來劃劃水打打醬油的三山國,居然在這場舉世大動蕩中贏得了最好的發展機會,成為未來世界中的第一強國。


    然而此時,在未來的史學家口中,承接了天地氣運,成就了一方霸主的楊瀚,還連半個三山洲都沒掌握。


    他的勢力,現在隻有憶祖山及環繞憶祖山而建的幾十個村落,但是經過近兩年的準備,他已經開始磨刀霍霍,準備奪迴王權了。


    奪迴王權的關鍵,就是掌握武力。


    此時還沒有人知道楊瀚打算何時做,也不知道他打算怎麽做。


    但是在後世史料中,這個步驟卻是無比明晰。


    楊瀚大帝攫取兵權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諸部精銳主力正在瀛州作戰,大肆擄奪財富和人口而內部空虛的當口中兒,主動挑起了對“風月國”的戰爭。


    “斬三刀”部落將要在明年元旦立國為“秦”的消息,已經傳到了風月部落,風月部落的聯盟酋長洪林果斷決定搶先立國。


    唯有如此,兩個部落才能徹底無分彼此,擰成一股繩兒,以抗拒強大的秦國。


    洪林自立稱帝,定國號為“周”,開始對合盟的兩個大部落進行最徹底的內部整合。


    可是,整合剛剛完成一半,他的一個兒子就在巡視邊界時,與三山王楊瀚國內的一個部落發生了衝突。


    孰是孰非已經很難分清了,但結果是:他的兒子死了。


    洪林勃然大怒,手下立即把正在該國做生意的一些三山國人抓了起來。然後,從他們口中聽說了一個重要情報:三山國內主力如今全在瀛州,配合唐家作戰。


    洪林的大風部落一向獨立,不服西山徐氏管教。如今更是自立一國,又毗鄰三山國,原本就擔心會受到三山國的攻伐,如今,更是有了主動一戰的理由:


    殺子之仇,不可不報!


    三山國內部空虛,機不可失!


    削弱三山國,便是壯大自己,不然等三山的百戰之師迴來,恐怕他就要腹背受敵,不管是“三山”還是“秦”,都夠他喝一壺的。


    於是,洪林果斷決定,討伐三山。


    趁著三山空虛,說不定有機會吞並整個三山國呢,如果是那樣的話……


    人如果沒有夢想,跟一條鹹魚有什麽區別?


    洪林不是鹹魚,所以他殺過來了。


    這一路殺去,從那些商賈那裏得來的消息果然不虛:三山國內如今何止是空虛,簡直是十分空虛,留守各處山城堡寨的力量虛弱至極。


    洪林親率大軍,竟是一路攻城掠地,勢如破竹。


    一時間各個部落留守於老城的人馬和貯存於老城的物資,紛紛落入洪林手中。


    三山各部聞訊震怒,他們意欲反擊,可是諸部各自為政,對洪林根本就是防不勝防,吃了幾次大虧後他們終於明白過來,各部人馬必須得統合起來,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統一各方情報,才能抵擋這支日漸深入的隊伍。


    而這個人,他們發現,這個居中統籌的人,隻能是楊瀚。


    於是,各部首領,紛紛集中於憶祖山上。


    自楊瀚登基,憶祖山上還是頭一迴這麽熱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異聞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關並收藏南宋異聞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