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明經科在早期設立了二經,三經,五經,那麽在後期還逐漸增加了三禮,三傳和史科,這是為了鼓勵學子們學習儒家經典而設。同後世想的並不一樣,唐代即便是儒家經典作為考試科目,士子們學習的動力也隻是為了當官,而並不是真的信儒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要當官,除了科舉,還要參加吏部的科目選的考試,已經通過了科舉的人,在曆任散官,擔任職事官之前,還需要參加吏部的考試,這些科目就包括三禮,三傳和三史和開元禮。


    明經科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舉薦製度。雖然它是科舉,但是參加明經科考試的一個條件,就是地方上有人舉薦你。舉薦的條件就是“通一經”。這也變相的限定了此項考試的範圍,你如果不再地方上有點勢力,能夠進入大儒的私學入學,那也沒人舉薦你。


    類似的還有童子科,十歲以下兒童,能通一經以及《孝經》《論語》,每卷誦文十通與官,七通與出身。要放在現在中國小學的做法,全部人的小孩都能過童子科而當官。


    此外,晚唐還出現過“道舉”,唐朝發展最快的不是儒學,而是道學。在高宗晚期和唐玄宗時期,都推行過“道舉”,考試科目是《道德經》《孝經》《論語》。後來唐玄宗親自給《老子》作注,也作為了士子考試的教科書。可見在唐代,皇帝想對考試做點什麽手腳,儒生是不敢放什麽屁的。


    進士科考試的科目,不考經義,主要是策問,對文學上的辭賦文章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適合自學成才的寒門士子。後來加試的貼經,就是小學生都會的死記硬背,他們不需要有大儒的教導,就可以模仿著考中。


    明法,明書,明算是考試專門學問,選拔對法令,文字訓詁,數學計算專門人才的科目。其中除了明法科有可能做到高官,明書(相當於人肉字典)和明算(相當於計算器)都不會得到高升,士子們一般不願意參加這方麵的考試。


    除了每年按時舉行的常舉,皇帝可以直接下詔進行製舉,據記載,高宗時,永微3年到乾封2年(652-667)十六年間有九年舉行了製科,共二十科。後來上元元年到永隆二年九年間舉行了6次,共十三科。這三十三科中,文學之科四次,獎拔幽素之科五次,英才之科三次,忠鯁之科四次。其中苗神客,王勃就是麟德三年的幽素科錄取的著名人才。


    但總的來說,高宗時期教育做的是很失敗的,貞觀時期,李世民曾下詔新修學舍一千二百間,國子學和太學的學生數目達到過八千人。但是高宗晚期都荒廢了。不僅如此,考試錄取人數過多,導致想當官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吏部的科目考試。科舉的重要性下降,質量也隨之下降了。明經科考試不再考經義而是靠背誦,進士科也不再重視策略而是偏重文學,科舉製度從此就走上了一條不歸的彎路,離唯才是舉越來越遠,注定了一場延續上千年的大型悲劇。


    還好,李治有充足的時間改變這個狀況。第一步計劃,就是把州縣郡學,作為小學來處理,並且製定相應的畢業考試,內容就是識字算數,背誦文章即可,授予畢業證書。第二步,則在國子學和太學設立專門科目的課程,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一個都不能少。最後,每個科目設立入學考試和選官考試兩重。報名者需要有初等教育證書,畢業者需要競爭選官考試的職位,確保當官的選擇權牢牢的掌握在教育機構而不是吏部負責排名額的機構手中。


    如果要把這六個科目以現代科學的範圍做一個劃分,那麽秀才對應的是政治學


    神學,明經對應的哲學,進士對應著文學,明法對應著法學,明書對應著教育學,明算對應著數學。這樣構成的高等教育的人才,才能適合這樣一個龐大國家的複雜需求。


    過了幾日,李治通過中書省下詔,天下州學縣學郡學的學子,可以參加禮部組織的初等考試。通過考試的人,才有資格進入貢舉人選就讀國子監,以及參加科舉的名額。平民庶子都可以參加州學縣學郡學,不收取學費。吏部按照學校規模,把在家待業沒做官的人打發過去作為州學祭酒,博士之類的職位,授從九品下等,也就是最低級的入流官員。雖然這個寒酸了一點,要知道明經和進士畢業了也就是到縣衙做個主簿縣尉的水平,給他們一個祭酒或者博士,已經是相當給麵子了!這個詔令對士子的影響很大,但對官場卻沒什麽震動。眾人無非是認為太子接過了李世民的班,十分熱衷於人才選拔,而玩出的新花樣罷了。


    可是等到實際執行的時候,眾人才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初等考試,是有試卷的。


    一直以來,考試都是出一個題目,你自己讀了題目,拿起筆刷刷在白紙上奮筆疾138看書網。無論是背書,還是寫文章,那都是你自由發揮。


    但是太子的要求,讓禮部犯了難。


    李治說:“你們可知道,這個試卷要有主觀題,也要有客觀題?”


    禮部侍郎不解:“何為主觀題,何為客觀題?”


    李治仰天大笑,當年在學校受的氣,一股腦招唿在了驚慌失措的禮部侍郎的身上。禮部侍郎聽的瞠目結舌,被這種極為變態和殘暴粗魯的考試方式所折服。李治刷的把一張紙扔在他的麵前:“你看,這就是我出的樣卷,你們自己研究研究。”說完就走了,深藏功與名,留下高深莫測的背影。禮部侍郎拿起來,映入眼簾的第一道題赫然寫著:“我國可以稱為:甲:唐國,乙:中國;丙:華夏國,丁:天朝。”


    禮部侍郎一口鮮血含在口中,尚未噴出。繼續往下看時,寫著:“我國分為天下十道,下麵哪一項不屬於天下十道,甲:江南道。乙:河東道。丙:河北道。丁:山南西道。”


    禮部侍郎一通做下來,覺得十分簡單。可是一想到自己也要出一道試卷交差,頓時麵部扭曲成了一團。


    宰相會議上,張行成提出了問題:“殿下,天下這麽多州縣的學校,每年都進行這樣的考試,得花費多少紙張銀錢啊!這試卷每張都有上千字,又得費多少人工呢?”


    李治滿不在乎說:“老張啊,你真是奧特了,我在定州時候就用上了印書坊。這種卷子拿上印刷機,刷刷的就印出來了。根本不費什麽人工。到時候集中印刷,然後統一考試,樹立起嚴密的製度,這樣那些州學縣學上學的人,他們就沒法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了!”


    崔仁師本來想叫好,忽然想起自己在國子監上學的兩個孩子,沒來由的覺得一種不好的預感。


    張行成不解:“殿下,你的意思我懂了。不過,這奧特是什麽意思?”


    李治瀟灑的拿著禮部侍郎絞盡腦汁出的卷子,勾畫出可以用的題目,然後寫下“發迴重寫”的評語,心滿意足的扔給秘書省負責管理文138看書網令史,一種虐待學生的快感油然而生:“奧特啊,奧特是泰西國的語言,意思是消息過時了。老張啊,這個時代的變化很快,你們要與時俱進,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啊。”


    李治的身影已經遠去,宰相團看著太子殿下偉岸的背影,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浮上了他們的心間。注:文中科舉介紹資料主要參考,北京大學曆史係吳宗國著《唐代科舉製度研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理工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話糙理不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話糙理不糙並收藏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