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丁醜,車駕至定州……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上見病卒,召至禦榻前存慰,付州縣療之,士卒莫不感悅。有不預征名,自願以私裝從軍,動以千討,皆曰:“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上不許。——資治通鑒·一百九十七卷
貞觀十九年元月,李世民先令糧草從永濟渠向遼東方向征發。二月,天子車駕從洛陽出發,此時李世績已經帶領十萬軍隊,從幽州出發。
三月,天子車駕來到了定州。李誌也終於和這個威震宇內的帝國之君見麵了。李治的記憶和多日的書信讓他不再陌生這個暴躁,威嚴和勇武的父親。
注:曆史上,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曾經詔令太子視左右軍兵馬。曆史上的李治吃不得苦,不願多操心。但本文中的穿越打亂了曆史軌跡,李治也因此提前來到了定州,而不是如曆史上是隨李世民來到定州,並且和一幹文官在定州監國。
天子車駕帶著有不少高級官員,長孫無忌,岑文本和楊師道隨行出征;而高士廉,高季輔,張行成,馬周和劉洎會留在定州。
李世民身高約一米七八,腿短,兩臂特長,膀大腰圓,孔武有力,走起路來龍行虎步,仿佛能看到他年輕時威風凜凜的形象。但是他現在也四十五歲了,體力大不如前,不能再披掛上陣。
注:唐尺29.4厘米,一步合五尺為147厘米,這相傳是根據唐太宗的步幅確定的。唐一步是現在的兩步,一步即是74厘米。這個距離用現代的估算數據,是身高減去一百厘米。因此按步幅,唐太宗應該身高一米七四。考慮到他長期騎馬,又膂力過人,因此假定他上身稍長,腿也因為羅圈而減低了步幅,取他身高一米七八。
“父親,孩兒可等到你來了!”李誌上前,激動的抓住了父親的手。
“不錯,不錯,我兒果然長大了。不僅造出飛雷和千裏鏡,手上竟然也練出了繭子。不知道你橫刀和騎射的功夫怎麽樣了?”李世民一伸手,就知道李誌手上繭子的來曆。
於是李誌提議來校場點兵處,演示他一年來練武的成果。
首先是射靶子,距離三十步(45米)外樹立木靶,李誌取的一張五十斤角弓(約三十公斤,比英格蘭長弓稍弱),用胡法(地中海式)開弓,右眼順著箭杆瞄準,微微往上取一個角度,然後用嫻熟的技巧連射五箭,每箭都命中了靶子,隻是不能都命中靶心。
然後是表演雙射箭,之間李誌把箭筒背在身後,從頭上取箭,一次兩隻,然後分兩次射出。因為這兩箭之間不用取箭,因此速度大為提高,幾乎是一隻追著一隻命中靶子。
看到這裏,眾將士包括李世民都大聲叫好!
最後,李誌一次取了三隻箭,然後第一箭,弓開六分,以較大的角度先射一箭,然後第二箭弓開八分,以較小角度再射一箭,最後弓開十分,以最平角度射一箭。隻見這一箭快過一箭,因此能後發同至,等到飛到靶子前麵,幾乎是同時命中。三隻箭的強大衝擊力下,靶子不堪重負,啪的一聲翻到在地。眾將士自然是又大聲叫好。
若在軍中,這般本事算不得多好,但是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而且又是剛練了一年的太子,也是非常不容易,大大出乎群眾的意料之外了。
“父親,孩兒練的如何?”李誌獻寶般湊到李世民身前。李世民雖然很開心,但是模模胡須說:“你練了一年,這樣也算可以了。可是吾像你這麽大,已經上陣殺敵,開六鈞強弓了……”
“父親,你當然是最強的了。孩兒若是能有一半厲害就知足了!”
你想想,李世民能開120公斤的弓,一半算六十公斤,一般人手勁能有六十公斤?現在李誌用的是五十斤,約合三十公斤的弓,拿到十八世紀,也算是很強的弓了!
聽到李誌的馬屁,李世民不禁哈哈大笑。
然後是演練刀法。
對刀屬於白刃戰,兇險萬分。在近代戰場上,白刃戰一般都是一比一的戰損比。唐代乃至中世紀的白刃戰都是達不到這樣的戰損比的,因為首先,大部分傷亡都是弓箭。第二,白刃戰不會像近代變成那麽緊張的刺殺術。這種刺殺技術拿到中世紀,都是以命換命的兇險招數,在戰場上不到拚命的狀態是不會用的。
因此現代人覺得古代武術花花架子,不實用,也是正常的。在現代練武,輸了還有下一場,可以場場都拚。可是在古代,一旦輸了一招,就隻能等下輩子了,你說那能不怵嗎,能不悠著點嘛。
但軍中武術,仍然是很簡單兇悍的。李誌和尉遲奪便上場演練刀法,自然也用上了護具和木刀。眾人看的新奇,又覺得非常合理和管用,李世民當即下令,讓天下軍府和十六衛率學習以練兵。
李誌和尉遲奪依舊如當時的練法,兩人互有攻守,但終究敵不過他的怪力,敗下陣來。軍中將士依舊是喝彩,但李世民心下卻是搖頭。尉遲敬德也在,看皇帝麵色不善,不禁上前請罪。
李世民說:“不怪你家小兒。我是擔憂李誌這樣與人拚刀,仍然兇多吉少。”
李誌除了護具,前來爭辯:“父親,橫刀隻是防身之術,不利刺殺。如果上戰場,孩兒會用長兵,或者刃長四尺的陌刀來戰。”
這是中**中武術的傳統認識,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長槍和馬槊都需要常年的苦工才能有戰鬥力。而長刀造價昂貴,刀法更是兇險,不易練。
中世紀歐洲的終極近戰兵器都是長劍,大劍十字劍。比如有,意大利長劍,德國長劍,大劍等,都是刃長超過一米,全重超過1.5公斤的大殺器。
日本刀的典型大小是刃長80厘米,全長一米一,重1公斤。(數據來源:coldsteel的katana,龍飛係列,售價720刀)這個重量,單手還可以操控的。(強壯的維京海盜的單手劍就比日本刀稍微小那麽一點,數據基本一致。)日本刀的居合斬,也是單手發動的。
而意大利長劍則刃長約90厘米,重1.2公斤。這個重量,就不得不雙手操作了。
有理由相信,唐代的陌刀,刃長可達一米四以上,全重可達一點八公斤以上,是這個星球史上最可怕的冷兵器。中唐名將李嗣業一刀劈出“人馬俱碎”,這就是標準的人形絞肉機,是世界幾千年的冷兵器戰爭史上最可怕的白刃戰鬥力。
中國有用重刀的傳統。漢代的環首刀,是單手使用的。而近代的大刀,典型的數據是刃長僅60厘米,全長1米,重量則是驚人的1.65公斤。
重量的增加意味著劈砍力的增加,說明中國人的劈砍能力是非常重視的。而短刀意味著刀法門檻的降低。長劍是很難操作的,劍尖,劍身,劍月複和劍柄都是重要的進攻和防守的部位,任何一個用不好一招下來就會命喪黃泉。
這也是歐洲中世紀雙手劍士要用昂貴的全身板甲的原因,死一個不劃算!
板甲雙手劍士有特殊的格鬥劍術,以後會另外介紹。
李誌所用橫刀,刀製比日本刀稍小,是直刃,類似於維京單手劍。相對來說是比較落後的刀法,但也是後世各重近世刀法,比如馬刀和雙手劍術的基礎。因此李誌也隻是從這個練起而已,因此輸給尉遲奪這個怪力男也無所謂。
演武結束,李世民私下對李治說:“我兒,以前我擔心你不會武功,難守國家。現在吾也放心了。”
李世民曾經問長孫無忌太子要不要給武力強大,更像自己的老六吳王,長孫無忌說李治仁德比較好,這才保住了外甥的皇位。而練武成功的李治,則彌補了這個風險。
隨後李世民視察了生病的將士,得到了當地群眾熱烈的感謝。人們群情激憤,不要封賞,願意為國在遼東捐軀。李世民知道這幫烏合之眾帶去也沒用,因此沒有允許。但是李治自己練的那四千長弓手和東宮禁衛,收到了李世民的賞識。因此他更改了出征計劃,讓李治帶領這四千人馬出征。李誌早就備好了後勤運輸和糧草儲備,因此群情振奮,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刻就把箭射向高麗人。
三月底,李世民領軍五萬,李誌領軍五千,從定州向幽州出征。而在幽州的李世績和遼東道副總管江夏王李道宗領兵約十萬,過臨瑜關,向柳城(今朝陽市)進軍。大戰即將開場。
貞觀十九年元月,李世民先令糧草從永濟渠向遼東方向征發。二月,天子車駕從洛陽出發,此時李世績已經帶領十萬軍隊,從幽州出發。
三月,天子車駕來到了定州。李誌也終於和這個威震宇內的帝國之君見麵了。李治的記憶和多日的書信讓他不再陌生這個暴躁,威嚴和勇武的父親。
注:曆史上,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曾經詔令太子視左右軍兵馬。曆史上的李治吃不得苦,不願多操心。但本文中的穿越打亂了曆史軌跡,李治也因此提前來到了定州,而不是如曆史上是隨李世民來到定州,並且和一幹文官在定州監國。
天子車駕帶著有不少高級官員,長孫無忌,岑文本和楊師道隨行出征;而高士廉,高季輔,張行成,馬周和劉洎會留在定州。
李世民身高約一米七八,腿短,兩臂特長,膀大腰圓,孔武有力,走起路來龍行虎步,仿佛能看到他年輕時威風凜凜的形象。但是他現在也四十五歲了,體力大不如前,不能再披掛上陣。
注:唐尺29.4厘米,一步合五尺為147厘米,這相傳是根據唐太宗的步幅確定的。唐一步是現在的兩步,一步即是74厘米。這個距離用現代的估算數據,是身高減去一百厘米。因此按步幅,唐太宗應該身高一米七四。考慮到他長期騎馬,又膂力過人,因此假定他上身稍長,腿也因為羅圈而減低了步幅,取他身高一米七八。
“父親,孩兒可等到你來了!”李誌上前,激動的抓住了父親的手。
“不錯,不錯,我兒果然長大了。不僅造出飛雷和千裏鏡,手上竟然也練出了繭子。不知道你橫刀和騎射的功夫怎麽樣了?”李世民一伸手,就知道李誌手上繭子的來曆。
於是李誌提議來校場點兵處,演示他一年來練武的成果。
首先是射靶子,距離三十步(45米)外樹立木靶,李誌取的一張五十斤角弓(約三十公斤,比英格蘭長弓稍弱),用胡法(地中海式)開弓,右眼順著箭杆瞄準,微微往上取一個角度,然後用嫻熟的技巧連射五箭,每箭都命中了靶子,隻是不能都命中靶心。
然後是表演雙射箭,之間李誌把箭筒背在身後,從頭上取箭,一次兩隻,然後分兩次射出。因為這兩箭之間不用取箭,因此速度大為提高,幾乎是一隻追著一隻命中靶子。
看到這裏,眾將士包括李世民都大聲叫好!
最後,李誌一次取了三隻箭,然後第一箭,弓開六分,以較大的角度先射一箭,然後第二箭弓開八分,以較小角度再射一箭,最後弓開十分,以最平角度射一箭。隻見這一箭快過一箭,因此能後發同至,等到飛到靶子前麵,幾乎是同時命中。三隻箭的強大衝擊力下,靶子不堪重負,啪的一聲翻到在地。眾將士自然是又大聲叫好。
若在軍中,這般本事算不得多好,但是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而且又是剛練了一年的太子,也是非常不容易,大大出乎群眾的意料之外了。
“父親,孩兒練的如何?”李誌獻寶般湊到李世民身前。李世民雖然很開心,但是模模胡須說:“你練了一年,這樣也算可以了。可是吾像你這麽大,已經上陣殺敵,開六鈞強弓了……”
“父親,你當然是最強的了。孩兒若是能有一半厲害就知足了!”
你想想,李世民能開120公斤的弓,一半算六十公斤,一般人手勁能有六十公斤?現在李誌用的是五十斤,約合三十公斤的弓,拿到十八世紀,也算是很強的弓了!
聽到李誌的馬屁,李世民不禁哈哈大笑。
然後是演練刀法。
對刀屬於白刃戰,兇險萬分。在近代戰場上,白刃戰一般都是一比一的戰損比。唐代乃至中世紀的白刃戰都是達不到這樣的戰損比的,因為首先,大部分傷亡都是弓箭。第二,白刃戰不會像近代變成那麽緊張的刺殺術。這種刺殺技術拿到中世紀,都是以命換命的兇險招數,在戰場上不到拚命的狀態是不會用的。
因此現代人覺得古代武術花花架子,不實用,也是正常的。在現代練武,輸了還有下一場,可以場場都拚。可是在古代,一旦輸了一招,就隻能等下輩子了,你說那能不怵嗎,能不悠著點嘛。
但軍中武術,仍然是很簡單兇悍的。李誌和尉遲奪便上場演練刀法,自然也用上了護具和木刀。眾人看的新奇,又覺得非常合理和管用,李世民當即下令,讓天下軍府和十六衛率學習以練兵。
李誌和尉遲奪依舊如當時的練法,兩人互有攻守,但終究敵不過他的怪力,敗下陣來。軍中將士依舊是喝彩,但李世民心下卻是搖頭。尉遲敬德也在,看皇帝麵色不善,不禁上前請罪。
李世民說:“不怪你家小兒。我是擔憂李誌這樣與人拚刀,仍然兇多吉少。”
李誌除了護具,前來爭辯:“父親,橫刀隻是防身之術,不利刺殺。如果上戰場,孩兒會用長兵,或者刃長四尺的陌刀來戰。”
這是中**中武術的傳統認識,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長槍和馬槊都需要常年的苦工才能有戰鬥力。而長刀造價昂貴,刀法更是兇險,不易練。
中世紀歐洲的終極近戰兵器都是長劍,大劍十字劍。比如有,意大利長劍,德國長劍,大劍等,都是刃長超過一米,全重超過1.5公斤的大殺器。
日本刀的典型大小是刃長80厘米,全長一米一,重1公斤。(數據來源:coldsteel的katana,龍飛係列,售價720刀)這個重量,單手還可以操控的。(強壯的維京海盜的單手劍就比日本刀稍微小那麽一點,數據基本一致。)日本刀的居合斬,也是單手發動的。
而意大利長劍則刃長約90厘米,重1.2公斤。這個重量,就不得不雙手操作了。
有理由相信,唐代的陌刀,刃長可達一米四以上,全重可達一點八公斤以上,是這個星球史上最可怕的冷兵器。中唐名將李嗣業一刀劈出“人馬俱碎”,這就是標準的人形絞肉機,是世界幾千年的冷兵器戰爭史上最可怕的白刃戰鬥力。
中國有用重刀的傳統。漢代的環首刀,是單手使用的。而近代的大刀,典型的數據是刃長僅60厘米,全長1米,重量則是驚人的1.65公斤。
重量的增加意味著劈砍力的增加,說明中國人的劈砍能力是非常重視的。而短刀意味著刀法門檻的降低。長劍是很難操作的,劍尖,劍身,劍月複和劍柄都是重要的進攻和防守的部位,任何一個用不好一招下來就會命喪黃泉。
這也是歐洲中世紀雙手劍士要用昂貴的全身板甲的原因,死一個不劃算!
板甲雙手劍士有特殊的格鬥劍術,以後會另外介紹。
李誌所用橫刀,刀製比日本刀稍小,是直刃,類似於維京單手劍。相對來說是比較落後的刀法,但也是後世各重近世刀法,比如馬刀和雙手劍術的基礎。因此李誌也隻是從這個練起而已,因此輸給尉遲奪這個怪力男也無所謂。
演武結束,李世民私下對李治說:“我兒,以前我擔心你不會武功,難守國家。現在吾也放心了。”
李世民曾經問長孫無忌太子要不要給武力強大,更像自己的老六吳王,長孫無忌說李治仁德比較好,這才保住了外甥的皇位。而練武成功的李治,則彌補了這個風險。
隨後李世民視察了生病的將士,得到了當地群眾熱烈的感謝。人們群情激憤,不要封賞,願意為國在遼東捐軀。李世民知道這幫烏合之眾帶去也沒用,因此沒有允許。但是李治自己練的那四千長弓手和東宮禁衛,收到了李世民的賞識。因此他更改了出征計劃,讓李治帶領這四千人馬出征。李誌早就備好了後勤運輸和糧草儲備,因此群情振奮,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刻就把箭射向高麗人。
三月底,李世民領軍五萬,李誌領軍五千,從定州向幽州出征。而在幽州的李世績和遼東道副總管江夏王李道宗領兵約十萬,過臨瑜關,向柳城(今朝陽市)進軍。大戰即將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