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11-22
第九章容乃為恕
曾家藏書樓。
曾守山和胡魯在一樓看書,曾守宜在二樓看書作文。曾守山上個月已經看完《史記》,現已開始看《漢書》。他看書的速度比學拳快得多,若不是底子不好每每需查閱字典或請教四哥曾守宜,隻怕速度還要快些。胡魯也在看史書,曾邦侯沒給她開書目,畢竟這個社會裏女子沒什麽學習壓力。她自己特別喜歡史書中忠臣義士烈女傳紀,心若有所感。胡魯年紀還小識字不多,查閱字典的次數比曾守山更頻繁,不過她倒也不著急,能看多少是多少;偶爾起身給守山少爺倒上杯茶後又接著看書,一上午過得悠閑自在、輕鬆愜意。
二樓的曾守宜卻毫無悠閑愜意之感,雖然下定決心好好準備一年去參加明年秋闈,甚至連自己最喜歡的地理誌資料整理都放下,但不知為何隻要提筆去作詩文就趕到鬱悶氣短,常常花上大半天時間做好的文章被父親批得體無完膚。想到大哥曾守誠在自己這個年紀詩文已在瀟湘縣小有名氣,曾守宜更是恨不得找個地方鑽進去。
守宜守山二人已接到曾邦侯的通知,明天下午沒有農活,檢查兩人的功課。曾守宜正在加緊作文,明天下午必須拿出一篇正兒八經的文章給父親看。曾守山卻是一點也不緊張,因為他本身沒有任何的考核標準。胡魯更不緊張,她不在考核之列,不用麵對傳說中很厲害的曾大人,每天下午是她迴家幹活的時間。
上午時間過得很快,三人一起從藏書樓出來。曾守宜情緒不高,抿著嘴不言語,曾守山當然知道原因,勸道:“四哥,文章事小。大伯對你評價很高,不會因為你寫不好文章而責怪。”
胡魯也道:“四少爺你文章已經很好啦,不要妄自菲薄。”
曾守宜道:“你們不知道,我快麻煩翻了。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更麻煩的是,大家都覺得能理解我,又都認為我應該去考科舉,連我自己也覺得應該努力讀書,博個金榜題名。”
胡魯道:“那你專心去考就是了,不要多想。”
曾守宜很鬱悶道:“問題是我不感興趣。不去考功名覺得自己錯了,想去考吧,又靜不下心來,還是錯。”
曾守山同情地道:“確實夠麻煩,好像是個死結一般。”
曾守宜很快從不良情緒中逃離出來,道:“好了,不說我了,說說你把。這麽久爹都沒有考過你,不知道會考你些什麽。”
曾守山道:“我也不知道。”
曾守宜道:“不知道考什麽也挺麻煩的,範圍太廣,根本就沒法下手去準備。我和你不同,至少還有個具體範圍和目標。”
曾守山笑道:“所以我怎麽也不會挨罵,沒有目標就沒有失望。說不定還能得表揚。”
曾守宜道:“你牛。”
三人走到正院然後分開,守宜守山二人去吃飯,胡魯還得迴家做飯。馬月桂忙著織布換錢,做飯的任務自然就由胡魯承擔,好在弟弟每天中午不用迴家吃飯,所以吃晚點也沒關係。私塾為所有學生提供免費午餐,費用自然由曾邦侯提供。曾邦侯每月從一等公俸祿裏拿出十兩資助私塾的午餐,其實也就是為了鼓勵周邊村裏孩童上學。這一招確實很有效,學生多了不少,對於窮苦人家來說,能免費吃一頓午餐其實也很重要。
第二天下午,曾邦侯和陳旺廷在練字房正襟危坐。曾守菊端上茶水給二位長輩,順便同情地跟兩位即將被考核的弟弟眨巴眨巴眼睛。
曾邦侯和陳旺廷首先考查的是曾守宜。
曾守宜苦著臉把花了兩天時間的文章遞給父親。曾邦侯快速瀏覽了一遍,並不說話,把文章遞給旁邊的陳旺廷,道:“老陳,你看看。”
陳旺廷看的挺仔細。大約一炷香的時間,大家都沒有說話,靜靜地等著陳旺廷閱完。曾守宜更是屏聲靜氣,其實他還是有點在乎他們這篇文章的評價,畢竟花了自己大量的心血。
陳旺廷終於看完了,合上文章,道:“我學識簡陋,無從評價。不過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守宜再堅持學上一年,應能排到鄉試兩百名以上。”
曾守宜很受鼓舞。曾邦侯曾說陳旺廷如果棄武從文一定能中進士。“父親從不妄誇一人,所以陳伯的水平一定是很高,”曾守宜心裏想:“而他說自己能排到鄉試兩百名以上,那一定是自己進步很大。”
但接下來曾邦侯的話使他又被打迴原形。
曾邦侯道:“老陳的判斷我不否定。但你要注意重點,重點是你要以此進度堅持一年,方可有機會鄉試題名,我幾乎可以肯定你做不到。”
接著又道:“我從不懷疑你的智商,以及在作文上的天賦。隻是你的心思不在此上。五行不定,輸的幹幹淨淨,你要小心了。”
曾邦侯的話直擊曾守宜症結所在,曾守宜一時無一語相對,陷入沉思。
“主考”曾邦侯並沒有揪住曾守宜不放,很快把話題轉到曾守山身上,道:“守山,你最近已看完《史記》,說說看,你最欣賞其中哪個人物?”
曾邦侯的問題遠比想象中簡單,既沒有考問《四書集注》中的義理,也沒有提問史家策論。這是個非常寬泛也極容易迴答的問題。但曾守山沉默了許久,然後道:
“衛鞅。”
曾邦侯和陳旺廷很明顯被勾起興趣,等著他的下文。衛鞅在《史記》中展現的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形象,變法強秦,功勳卓著,而又刻薄寡恩,急功近利,最後身死非命。
曾守山沒有等二位長輩追問原因,接著解釋道:“衛鞅順理而非順命。衛鞅隻身入秦,其時秦國宗族勢力,貴族勢力,異族勢力交織糾纏,文明未開,風俗野蠻,秦獻公曾努力求變,然不得要領,深陷其中,終其世秦國國力未強,掙紮苟存而已。孝公衛鞅風雲際會,君得其臣,臣得其君。衛鞅以外國士子主持變法,若等待機會後因勢利導,衛鞅將一事無成,是以‘非順命’;衛鞅深習法家之道,其為政似水,壺方水方,壺圓水圓,強力介入秦國各領域,悍勇無匹,全然不顧身家性命。是以他變法之廣、之深、之嚴遠非他國所比,以他的成功證明了為政似水。認定一個道理,強國。考核的指標隻有一個,是否做到強國。所以說衛鞅‘順理’。”
曾守山停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接著說道:“因此衛鞅是大作大為、改天換地之人。且其所作所為並非好大喜功,妄自作為。後來的曆史發展正是沿著他的方向演繹。甚至可以說衛鞅強行改變了曆史發展的方向,讓曆史按照他自己設定的路子前進。決然變法,悍不顧私,是為大勇;身死法不廢,是為大智。”
曾守山結束了他對衛鞅的詮釋。整個論述中可爭議商榷的地方實在太多。但曾邦侯問這個問題並不是要和侄兒探討人物評價,而是希望通過此項了解他的思想。曾、陳二人並沒有就此和曾守山展開辯論,而是陷入震驚。這也太非主流了。
曾邦侯沒有就曾守山的迴答點評,接著又問道:“你覺得聖人孔子如何?”
曾守山淡淡地道:“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曾守山這次說的話不多,就此結束了迴答。
陳旺廷開始有點受不了。他雖未考取功名,但博覽群書,骨子裏仍是讀書人。徒弟如此貶抑聖人,他差點就要張口訓斥,但曾邦侯阻止了他。
曾邦侯道:“且不說孔子是不是行動的矮子,但你也說他是思想的巨人,後世幾乎以孔子為言行之圭臬,影響後世如此之深,不正與衛鞅相似,且後世獨尊儒術,其影響遠勝法家,為何孔子不是你最欣賞的?”
曾守山道:“儒家獨尊是後世之選擇,而衛鞅之法是選擇後世。”
曾守山所述已極為叛逆,“副考官”陳旺廷已快怒氣勃發,但“主考”曾邦侯似乎仍波瀾不驚。
曾邦侯道:“你隻用了一個月就從《史記》看到《漢書》,你確實已看完《史記》?”陳旺廷覺得曾邦侯這是明顯的轉移話題,避重就輕。
曾守山道:“十表八書中讀了平準、河渠和封禪書,曆書等隻匆匆瀏覽一遍。其它本紀、世家、列傳都點讀過了。”
曾邦侯嗯了一聲,道:“下階段繼續努力。”
至此,曾邦侯已經做了結語。他已經得到了考核的結果,很滿意。曾守山確實在努力尋找他自己的答案,隻此已足夠了。
曾守宜倒是很納悶,五弟的考核就此過關,還得到“繼續努力”的鼓勵,實在奇怪。自己從小讀書可沒少挨訓。
曾守山和曾守宜的“月考”就此雲淡風輕地過去,誰也沒有遭遇暴風驟雨。隻是曾守宜仍在糾結之中,他還在思考自己的定位。
守山守宜二人“逃離”之後,陳旺廷終於忍不住問曾邦侯,道:“公爺,守山想法如此叛逆,你怎麽一點表示也沒有?”他稱唿曾邦侯有時候依帶兵時期稱帥爺,有時候依爵位稱公爺,曾邦侯倒也不講究。
曾邦侯道:“他隻不過有自己的思考而已。他應有此權利。”
陳旺廷道:“他這樣會走歪路的,我們做長輩的如果不把他扶正的話,他會走越遠。”
曾邦侯微微一笑道:“老陳,你想多了。守山現在走的很正,你放心吧。”
陳旺廷雖然擔心憂慮,但見曾邦侯如此肯定,也不再言語。
………………………………………………………………………
十天後。
陳旺廷不得不改變教學計劃。曾守山的慢拳練得極好,即便如此他也堅持不懈,每天獨自體悟。陳旺廷覺得是時候教一些關鍵的東西了。
這天清晨,陳旺廷讓曾守山進到屋裏。陳旺廷道:“上次跟你講過我的拳法雖月兌胎於陳氏拳,但實質不同。叫陳氏拳已經不合適,隻是新名字還沒有想好。”
停頓片刻,慎重其事道:“今天我把拳法要義的關鍵處教給你,你用心記好。”
曾守山立即抖擻精神,全神貫注,生怕有絲毫遺漏。
陳旺廷道:“所有要義的基礎在唿吸。在這以前教給你的拳法你已學得非常好,練到你這個程度強身健體怡神不成問題。但並不能增強力量、速度、感應等指標。所以你如要把拳法用於技擊,必須訓練唿吸。隻有如此,你體內的氣息才可以轉化為勁。”由於長拳、慢拳的練習,曾守山體內有氣息存在,所以陳旺廷所教的東西他也聽得懂。
陳旺廷接著道:“常人唿吸隨遇而安,短而淺,所以身體的生長健壯衰老全憑個人體質或不自覺地受飲食影響。我們練拳就要以己之力改變這個過程。我先授你龜息功,聽好,以這種方式唿吸……”陳旺廷接著介紹道。
在陳旺廷的指點下,曾守山開始訓練自己的唿吸。吸氣輕而柔,不能聽到吸氣的聲音,吸到身體飽滿為止,同時意念守住湧泉穴,唿吸以踵,也就是說似乎身體裏有兩種唿吸同時進行。唿氣慢而勻,即使嘴唇上有一片鴻毛也不能被吹落,氣息從由百匯下行以至丹田。如此則完成一次唿吸。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好,唿吸時心中默數,如一次唿吸時間能堅持到一百下,則龜息功法小成。
曾守山開始嚐試,好幾次都是心中默十幾下而止。
龜息功功法簡單,不像拳法那樣要求既繁多又微妙。於是陳旺廷很快宣布結束這一天的教學課程,道:“以此訓練,其餘練拳爬山等項目照舊。”
………………………………………………………………………
京城。
曾守誠每月都保持兩到三封家書,跟家裏匯報自己在京城的情況,也通過家書了解家鄉的事情,更以此方式獲取父親的教導,不敢放肆驕奢。上個月家中來信得知五弟不“傻”,十分高興,提筆迴信:
父親、母親大人萬安:
孩兒在京一切都好,塚婦身子已康複如常,紀千孫兒下月將滿周歲,甚是可愛。兩位大人請放心。
朝廷前日實授孩兒正六品都察院都事,升遷異乎常人,朝中亦偶有議論。孩兒才智平庸,實不敢當朝廷之厚愛,細思之下應有酬父親功勳之意。孩兒享父祖福澤,驚懼不安,唯有退修己德,進為蒼生,不敢須臾造次,以報皇上大恩於萬一。
獲聞五弟康健,不勝欣喜。叔父大人福澤深厚,應當有此喜報。孩兒另有信去叔父處。
自洪天國之亂平定,朝廷稍獲休養生息之機。然國事如蜩如螗,朝內黨派之爭正熾,甚者隱瞞女直之患,蘆省之盜,欺上瞞下,不顧天下之安危,隻為己身之私利。致使坐失良機,現燎東之地盡失於女直之手,蘆省之匪已成氣候,隱有向豫、蘇移動跡象。朝議木子鴻將軍領燎東事,以禦女直;蘆省之匪似未在朝中引起重視,次輔宋孺牛以此為其靳黨之事,不容他人插足。孩兒懼匪首黎江成南竄流寇,其勢不易製也。
孩兒謹記父親大人教誨,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不敢預黨爭之事。
兒守誠再拜。
九月二十
曾守誠的這封家書和往常的一樣,止於報平安,通消息。和業堂收到之時已是十月初,曾邦侯多看了一遍,眉頭緊鎖,信中關於兒孫平安的消息也未衝淡他的憂慮。
第九章容乃為恕
曾家藏書樓。
曾守山和胡魯在一樓看書,曾守宜在二樓看書作文。曾守山上個月已經看完《史記》,現已開始看《漢書》。他看書的速度比學拳快得多,若不是底子不好每每需查閱字典或請教四哥曾守宜,隻怕速度還要快些。胡魯也在看史書,曾邦侯沒給她開書目,畢竟這個社會裏女子沒什麽學習壓力。她自己特別喜歡史書中忠臣義士烈女傳紀,心若有所感。胡魯年紀還小識字不多,查閱字典的次數比曾守山更頻繁,不過她倒也不著急,能看多少是多少;偶爾起身給守山少爺倒上杯茶後又接著看書,一上午過得悠閑自在、輕鬆愜意。
二樓的曾守宜卻毫無悠閑愜意之感,雖然下定決心好好準備一年去參加明年秋闈,甚至連自己最喜歡的地理誌資料整理都放下,但不知為何隻要提筆去作詩文就趕到鬱悶氣短,常常花上大半天時間做好的文章被父親批得體無完膚。想到大哥曾守誠在自己這個年紀詩文已在瀟湘縣小有名氣,曾守宜更是恨不得找個地方鑽進去。
守宜守山二人已接到曾邦侯的通知,明天下午沒有農活,檢查兩人的功課。曾守宜正在加緊作文,明天下午必須拿出一篇正兒八經的文章給父親看。曾守山卻是一點也不緊張,因為他本身沒有任何的考核標準。胡魯更不緊張,她不在考核之列,不用麵對傳說中很厲害的曾大人,每天下午是她迴家幹活的時間。
上午時間過得很快,三人一起從藏書樓出來。曾守宜情緒不高,抿著嘴不言語,曾守山當然知道原因,勸道:“四哥,文章事小。大伯對你評價很高,不會因為你寫不好文章而責怪。”
胡魯也道:“四少爺你文章已經很好啦,不要妄自菲薄。”
曾守宜道:“你們不知道,我快麻煩翻了。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更麻煩的是,大家都覺得能理解我,又都認為我應該去考科舉,連我自己也覺得應該努力讀書,博個金榜題名。”
胡魯道:“那你專心去考就是了,不要多想。”
曾守宜很鬱悶道:“問題是我不感興趣。不去考功名覺得自己錯了,想去考吧,又靜不下心來,還是錯。”
曾守山同情地道:“確實夠麻煩,好像是個死結一般。”
曾守宜很快從不良情緒中逃離出來,道:“好了,不說我了,說說你把。這麽久爹都沒有考過你,不知道會考你些什麽。”
曾守山道:“我也不知道。”
曾守宜道:“不知道考什麽也挺麻煩的,範圍太廣,根本就沒法下手去準備。我和你不同,至少還有個具體範圍和目標。”
曾守山笑道:“所以我怎麽也不會挨罵,沒有目標就沒有失望。說不定還能得表揚。”
曾守宜道:“你牛。”
三人走到正院然後分開,守宜守山二人去吃飯,胡魯還得迴家做飯。馬月桂忙著織布換錢,做飯的任務自然就由胡魯承擔,好在弟弟每天中午不用迴家吃飯,所以吃晚點也沒關係。私塾為所有學生提供免費午餐,費用自然由曾邦侯提供。曾邦侯每月從一等公俸祿裏拿出十兩資助私塾的午餐,其實也就是為了鼓勵周邊村裏孩童上學。這一招確實很有效,學生多了不少,對於窮苦人家來說,能免費吃一頓午餐其實也很重要。
第二天下午,曾邦侯和陳旺廷在練字房正襟危坐。曾守菊端上茶水給二位長輩,順便同情地跟兩位即將被考核的弟弟眨巴眨巴眼睛。
曾邦侯和陳旺廷首先考查的是曾守宜。
曾守宜苦著臉把花了兩天時間的文章遞給父親。曾邦侯快速瀏覽了一遍,並不說話,把文章遞給旁邊的陳旺廷,道:“老陳,你看看。”
陳旺廷看的挺仔細。大約一炷香的時間,大家都沒有說話,靜靜地等著陳旺廷閱完。曾守宜更是屏聲靜氣,其實他還是有點在乎他們這篇文章的評價,畢竟花了自己大量的心血。
陳旺廷終於看完了,合上文章,道:“我學識簡陋,無從評價。不過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守宜再堅持學上一年,應能排到鄉試兩百名以上。”
曾守宜很受鼓舞。曾邦侯曾說陳旺廷如果棄武從文一定能中進士。“父親從不妄誇一人,所以陳伯的水平一定是很高,”曾守宜心裏想:“而他說自己能排到鄉試兩百名以上,那一定是自己進步很大。”
但接下來曾邦侯的話使他又被打迴原形。
曾邦侯道:“老陳的判斷我不否定。但你要注意重點,重點是你要以此進度堅持一年,方可有機會鄉試題名,我幾乎可以肯定你做不到。”
接著又道:“我從不懷疑你的智商,以及在作文上的天賦。隻是你的心思不在此上。五行不定,輸的幹幹淨淨,你要小心了。”
曾邦侯的話直擊曾守宜症結所在,曾守宜一時無一語相對,陷入沉思。
“主考”曾邦侯並沒有揪住曾守宜不放,很快把話題轉到曾守山身上,道:“守山,你最近已看完《史記》,說說看,你最欣賞其中哪個人物?”
曾邦侯的問題遠比想象中簡單,既沒有考問《四書集注》中的義理,也沒有提問史家策論。這是個非常寬泛也極容易迴答的問題。但曾守山沉默了許久,然後道:
“衛鞅。”
曾邦侯和陳旺廷很明顯被勾起興趣,等著他的下文。衛鞅在《史記》中展現的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形象,變法強秦,功勳卓著,而又刻薄寡恩,急功近利,最後身死非命。
曾守山沒有等二位長輩追問原因,接著解釋道:“衛鞅順理而非順命。衛鞅隻身入秦,其時秦國宗族勢力,貴族勢力,異族勢力交織糾纏,文明未開,風俗野蠻,秦獻公曾努力求變,然不得要領,深陷其中,終其世秦國國力未強,掙紮苟存而已。孝公衛鞅風雲際會,君得其臣,臣得其君。衛鞅以外國士子主持變法,若等待機會後因勢利導,衛鞅將一事無成,是以‘非順命’;衛鞅深習法家之道,其為政似水,壺方水方,壺圓水圓,強力介入秦國各領域,悍勇無匹,全然不顧身家性命。是以他變法之廣、之深、之嚴遠非他國所比,以他的成功證明了為政似水。認定一個道理,強國。考核的指標隻有一個,是否做到強國。所以說衛鞅‘順理’。”
曾守山停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接著說道:“因此衛鞅是大作大為、改天換地之人。且其所作所為並非好大喜功,妄自作為。後來的曆史發展正是沿著他的方向演繹。甚至可以說衛鞅強行改變了曆史發展的方向,讓曆史按照他自己設定的路子前進。決然變法,悍不顧私,是為大勇;身死法不廢,是為大智。”
曾守山結束了他對衛鞅的詮釋。整個論述中可爭議商榷的地方實在太多。但曾邦侯問這個問題並不是要和侄兒探討人物評價,而是希望通過此項了解他的思想。曾、陳二人並沒有就此和曾守山展開辯論,而是陷入震驚。這也太非主流了。
曾邦侯沒有就曾守山的迴答點評,接著又問道:“你覺得聖人孔子如何?”
曾守山淡淡地道:“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曾守山這次說的話不多,就此結束了迴答。
陳旺廷開始有點受不了。他雖未考取功名,但博覽群書,骨子裏仍是讀書人。徒弟如此貶抑聖人,他差點就要張口訓斥,但曾邦侯阻止了他。
曾邦侯道:“且不說孔子是不是行動的矮子,但你也說他是思想的巨人,後世幾乎以孔子為言行之圭臬,影響後世如此之深,不正與衛鞅相似,且後世獨尊儒術,其影響遠勝法家,為何孔子不是你最欣賞的?”
曾守山道:“儒家獨尊是後世之選擇,而衛鞅之法是選擇後世。”
曾守山所述已極為叛逆,“副考官”陳旺廷已快怒氣勃發,但“主考”曾邦侯似乎仍波瀾不驚。
曾邦侯道:“你隻用了一個月就從《史記》看到《漢書》,你確實已看完《史記》?”陳旺廷覺得曾邦侯這是明顯的轉移話題,避重就輕。
曾守山道:“十表八書中讀了平準、河渠和封禪書,曆書等隻匆匆瀏覽一遍。其它本紀、世家、列傳都點讀過了。”
曾邦侯嗯了一聲,道:“下階段繼續努力。”
至此,曾邦侯已經做了結語。他已經得到了考核的結果,很滿意。曾守山確實在努力尋找他自己的答案,隻此已足夠了。
曾守宜倒是很納悶,五弟的考核就此過關,還得到“繼續努力”的鼓勵,實在奇怪。自己從小讀書可沒少挨訓。
曾守山和曾守宜的“月考”就此雲淡風輕地過去,誰也沒有遭遇暴風驟雨。隻是曾守宜仍在糾結之中,他還在思考自己的定位。
守山守宜二人“逃離”之後,陳旺廷終於忍不住問曾邦侯,道:“公爺,守山想法如此叛逆,你怎麽一點表示也沒有?”他稱唿曾邦侯有時候依帶兵時期稱帥爺,有時候依爵位稱公爺,曾邦侯倒也不講究。
曾邦侯道:“他隻不過有自己的思考而已。他應有此權利。”
陳旺廷道:“他這樣會走歪路的,我們做長輩的如果不把他扶正的話,他會走越遠。”
曾邦侯微微一笑道:“老陳,你想多了。守山現在走的很正,你放心吧。”
陳旺廷雖然擔心憂慮,但見曾邦侯如此肯定,也不再言語。
………………………………………………………………………
十天後。
陳旺廷不得不改變教學計劃。曾守山的慢拳練得極好,即便如此他也堅持不懈,每天獨自體悟。陳旺廷覺得是時候教一些關鍵的東西了。
這天清晨,陳旺廷讓曾守山進到屋裏。陳旺廷道:“上次跟你講過我的拳法雖月兌胎於陳氏拳,但實質不同。叫陳氏拳已經不合適,隻是新名字還沒有想好。”
停頓片刻,慎重其事道:“今天我把拳法要義的關鍵處教給你,你用心記好。”
曾守山立即抖擻精神,全神貫注,生怕有絲毫遺漏。
陳旺廷道:“所有要義的基礎在唿吸。在這以前教給你的拳法你已學得非常好,練到你這個程度強身健體怡神不成問題。但並不能增強力量、速度、感應等指標。所以你如要把拳法用於技擊,必須訓練唿吸。隻有如此,你體內的氣息才可以轉化為勁。”由於長拳、慢拳的練習,曾守山體內有氣息存在,所以陳旺廷所教的東西他也聽得懂。
陳旺廷接著道:“常人唿吸隨遇而安,短而淺,所以身體的生長健壯衰老全憑個人體質或不自覺地受飲食影響。我們練拳就要以己之力改變這個過程。我先授你龜息功,聽好,以這種方式唿吸……”陳旺廷接著介紹道。
在陳旺廷的指點下,曾守山開始訓練自己的唿吸。吸氣輕而柔,不能聽到吸氣的聲音,吸到身體飽滿為止,同時意念守住湧泉穴,唿吸以踵,也就是說似乎身體裏有兩種唿吸同時進行。唿氣慢而勻,即使嘴唇上有一片鴻毛也不能被吹落,氣息從由百匯下行以至丹田。如此則完成一次唿吸。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好,唿吸時心中默數,如一次唿吸時間能堅持到一百下,則龜息功法小成。
曾守山開始嚐試,好幾次都是心中默十幾下而止。
龜息功功法簡單,不像拳法那樣要求既繁多又微妙。於是陳旺廷很快宣布結束這一天的教學課程,道:“以此訓練,其餘練拳爬山等項目照舊。”
………………………………………………………………………
京城。
曾守誠每月都保持兩到三封家書,跟家裏匯報自己在京城的情況,也通過家書了解家鄉的事情,更以此方式獲取父親的教導,不敢放肆驕奢。上個月家中來信得知五弟不“傻”,十分高興,提筆迴信:
父親、母親大人萬安:
孩兒在京一切都好,塚婦身子已康複如常,紀千孫兒下月將滿周歲,甚是可愛。兩位大人請放心。
朝廷前日實授孩兒正六品都察院都事,升遷異乎常人,朝中亦偶有議論。孩兒才智平庸,實不敢當朝廷之厚愛,細思之下應有酬父親功勳之意。孩兒享父祖福澤,驚懼不安,唯有退修己德,進為蒼生,不敢須臾造次,以報皇上大恩於萬一。
獲聞五弟康健,不勝欣喜。叔父大人福澤深厚,應當有此喜報。孩兒另有信去叔父處。
自洪天國之亂平定,朝廷稍獲休養生息之機。然國事如蜩如螗,朝內黨派之爭正熾,甚者隱瞞女直之患,蘆省之盜,欺上瞞下,不顧天下之安危,隻為己身之私利。致使坐失良機,現燎東之地盡失於女直之手,蘆省之匪已成氣候,隱有向豫、蘇移動跡象。朝議木子鴻將軍領燎東事,以禦女直;蘆省之匪似未在朝中引起重視,次輔宋孺牛以此為其靳黨之事,不容他人插足。孩兒懼匪首黎江成南竄流寇,其勢不易製也。
孩兒謹記父親大人教誨,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不敢預黨爭之事。
兒守誠再拜。
九月二十
曾守誠的這封家書和往常的一樣,止於報平安,通消息。和業堂收到之時已是十月初,曾邦侯多看了一遍,眉頭緊鎖,信中關於兒孫平安的消息也未衝淡他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