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儒家人登台講道,隻怕肖逸還沉溺在陰陽五行之道,不能自拔。
但見儒家高台之上,一人峨冠博帶,華衣麗服,腰懸長穗劍,足蹬青雲屐,溫文儒雅,風度翩翩,單單往台前一站,全場已齊驚共讚道:“好一個翩翩公子!”
旁人與之相比,無不自慚形愧,低下頭去。
隻聽長清道者捋須道:“玉公子年已不惑,卻依舊這般晴朗挺拔,著實令人羨慕。”
那人正是儒家玉臨風是也。為其風度所折,玉臨風如何開場的,已無人在意。
隻聽其語聲清朗,字正腔圓,說話聲極富感染之力,說道:“儒家精於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六藝於一,曰字為仁。”
肖逸對儒家之道醉心已久,有此良機,怎肯錯過,忙從陰陽五行之道中醒覺,洗耳恭聽,唯恐露了一字。
隻聽玉臨風繼續道:“儒家重‘仁’,有仁愛,有仁義,有仁政,有仁德……今日,玉某主講仁德二字。首問:何為仁德?答曰:柔亦不如,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此為仁德也。”
肖逸暗忖道:“柔弱而不忍受強權,剛正而不欺負弱小;不因無親而羞愧,不因強禦而畏懼。好一個仁德,為人就當如此才是。”不覺眼神一亮,心中充滿了崇敬之意。
玉臨風又道:“朋友或問,仁字廣義,玉某為何單講仁德也?其實無他,隻因天地祥和,物阜民豐,眾生安康,無災無憂,竟使人不思進取,反思****,從而‘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導致現如今禮崩樂壞,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仁德二字,不知丟至何方去也!”
玉臨風越說越快,到最後聲色俱厲,威嚴懾人,令聞者心頭震顫,頓感愧疚,實有當頭棒喝之效。
這一番話道出了當世之現狀,有識之士無不點頭表示認同,但隨即又搖頭歎息不已。隻因,世人皆知現狀如此,想要改變,卻空乏無力,隻能徒歎奈何。
玉臨風怒視眾生,頗有怒其不爭之意,頓了頓,才道:“今日,玉某便講幾則儒家先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聞有所得,能夠幡然醒悟。”
玉臨風第一則故事乃是孔聖人厄於陳蔡之間的故事:
孔聖人曾受困於陳、蔡之地,隨人七日不食。孔夫子依然不輟學習,弦歌不絕,無絲毫憂怨。弟子子貢設法得到一石米,由顏迴在土屋內煮飯。子貢路過土屋時,竟發現顏迴在取食,以為他在偷吃,大為惱怒,便將此事告之孔聖人,問道:“仁人廉士,窮改節乎?”
玉臨風問出這句話時,睥睨眾生,似乎也在問在座的所有人。
多數人不禁低下頭去,暗自問己:“餓到如此地步,我會不會偷吃呢?”
一些人忍不住問道:“孔聖人怎麽迴答?”
隻聽玉臨風繼續講:孔聖人聽罷子貢所說之事,卻道:“我相信顏迴。”之後,將顏迴喚來,故意說道:“前幾天我夢到了祖先,或許是祖先啟發我們?你將米飯端來,我要先進獻給祖先。”顏迴卻說:“剛才有灰塵掉入飯中,如果留在飯中則不幹淨;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第一口已由我吃了,不能用來祭祖了。”
故事中既包含孔聖人之大義,又涉及儒家之禮教,被諸家人聽來,頗不以為意。但是百姓無知,其注意力皆在顏迴之德上,無不大為歎服。
玉臨風道:“仁人廉士,饑寒交迫亦不改其節。當世之人習慣了衣食無憂的日子,在饑寒交迫之時,誰又能像顏迴一般?”
眾人無語,皆低下了頭。
玉臨風語聲鏗鏘,正色道:“顏迴之德非止於此。孔聖人曾道,‘賢哉迴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賢哉,迴也!’不為外界困擾,固守本心,安貧樂道,試問諸位誰能做到?”
此時,現場一片寂靜,鴉雀無聲。百家文化雖天差地別,但是對顏迴之德卻無不認同。
肖逸忽然產生一種錯覺,那玉臨風就好比濁世之中的一朵清蓮,濯濯出塵,耀眼無比,仿佛間,有一股金黃之氣從其體內發出,直衝霄漢。
“原來這才是浩然正氣的真諦!”玉臨風雖未施展儒家功法,但是肖逸從剛才的故事之中已感受了其身上的浩然之氣。
那是一股深入骨髓,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自然流露的神聖之氣,非汙濁之人所能具備。
玉臨風故意停頓了片刻,以給眾生更多的時間反思。然而當其再開口講下一個故事時,卻聽遠方傳來一聲怒吼,道:“鬼家之人何在?”登時將其打斷。
眾人驚厥,暗道:“何人膽敢擾亂百家論道大會?”
循聲望去,隻見城西方向,十幾條人影貼著封印,勢如風火,急速飛來。
封印本已不堪負重,在飛行影響之下,立時閃爍不定,搖搖欲墜,令觀望者無不心驚肉跳。
來人視若無睹,毫無減速之意,人還未到,一股盛怒之氣已彌漫全場。
少刻,有人驚唿道:“是醫家之人。”
醫家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無論在普通百姓之間,還是諸子百家之中,同時享受極高的聲譽。
尤其是醫家養生之道,助人益壽延年,對所有人類皆有益處。是以,醫家雖比不上九大門派勢大,但是每屆論道大會必會出場講道。醫家也是能令諸子百家齊心聞道的為數不多流派之一。
然而,這一次醫家竟姍姍來遲,缺席了論道大會。
旁人不知其中原委,尚想道:“也不知醫家是否還有機會講道。”而唯有深知內情之人,不禁道:“今日這最後一場道怕是講不完了。”
醫家人來到近處,其為首之人正是肖逸熟識的老者孫妙春。隻見孫妙春滿臉憤怒,白須飛揚,一路飛至鬼家台前十丈之處方才站定,喝道:“王蟾子何在?可有膽出來見我。”(未完待續。)
但見儒家高台之上,一人峨冠博帶,華衣麗服,腰懸長穗劍,足蹬青雲屐,溫文儒雅,風度翩翩,單單往台前一站,全場已齊驚共讚道:“好一個翩翩公子!”
旁人與之相比,無不自慚形愧,低下頭去。
隻聽長清道者捋須道:“玉公子年已不惑,卻依舊這般晴朗挺拔,著實令人羨慕。”
那人正是儒家玉臨風是也。為其風度所折,玉臨風如何開場的,已無人在意。
隻聽其語聲清朗,字正腔圓,說話聲極富感染之力,說道:“儒家精於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六藝於一,曰字為仁。”
肖逸對儒家之道醉心已久,有此良機,怎肯錯過,忙從陰陽五行之道中醒覺,洗耳恭聽,唯恐露了一字。
隻聽玉臨風繼續道:“儒家重‘仁’,有仁愛,有仁義,有仁政,有仁德……今日,玉某主講仁德二字。首問:何為仁德?答曰:柔亦不如,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此為仁德也。”
肖逸暗忖道:“柔弱而不忍受強權,剛正而不欺負弱小;不因無親而羞愧,不因強禦而畏懼。好一個仁德,為人就當如此才是。”不覺眼神一亮,心中充滿了崇敬之意。
玉臨風又道:“朋友或問,仁字廣義,玉某為何單講仁德也?其實無他,隻因天地祥和,物阜民豐,眾生安康,無災無憂,竟使人不思進取,反思****,從而‘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導致現如今禮崩樂壞,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仁德二字,不知丟至何方去也!”
玉臨風越說越快,到最後聲色俱厲,威嚴懾人,令聞者心頭震顫,頓感愧疚,實有當頭棒喝之效。
這一番話道出了當世之現狀,有識之士無不點頭表示認同,但隨即又搖頭歎息不已。隻因,世人皆知現狀如此,想要改變,卻空乏無力,隻能徒歎奈何。
玉臨風怒視眾生,頗有怒其不爭之意,頓了頓,才道:“今日,玉某便講幾則儒家先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聞有所得,能夠幡然醒悟。”
玉臨風第一則故事乃是孔聖人厄於陳蔡之間的故事:
孔聖人曾受困於陳、蔡之地,隨人七日不食。孔夫子依然不輟學習,弦歌不絕,無絲毫憂怨。弟子子貢設法得到一石米,由顏迴在土屋內煮飯。子貢路過土屋時,竟發現顏迴在取食,以為他在偷吃,大為惱怒,便將此事告之孔聖人,問道:“仁人廉士,窮改節乎?”
玉臨風問出這句話時,睥睨眾生,似乎也在問在座的所有人。
多數人不禁低下頭去,暗自問己:“餓到如此地步,我會不會偷吃呢?”
一些人忍不住問道:“孔聖人怎麽迴答?”
隻聽玉臨風繼續講:孔聖人聽罷子貢所說之事,卻道:“我相信顏迴。”之後,將顏迴喚來,故意說道:“前幾天我夢到了祖先,或許是祖先啟發我們?你將米飯端來,我要先進獻給祖先。”顏迴卻說:“剛才有灰塵掉入飯中,如果留在飯中則不幹淨;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第一口已由我吃了,不能用來祭祖了。”
故事中既包含孔聖人之大義,又涉及儒家之禮教,被諸家人聽來,頗不以為意。但是百姓無知,其注意力皆在顏迴之德上,無不大為歎服。
玉臨風道:“仁人廉士,饑寒交迫亦不改其節。當世之人習慣了衣食無憂的日子,在饑寒交迫之時,誰又能像顏迴一般?”
眾人無語,皆低下了頭。
玉臨風語聲鏗鏘,正色道:“顏迴之德非止於此。孔聖人曾道,‘賢哉迴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賢哉,迴也!’不為外界困擾,固守本心,安貧樂道,試問諸位誰能做到?”
此時,現場一片寂靜,鴉雀無聲。百家文化雖天差地別,但是對顏迴之德卻無不認同。
肖逸忽然產生一種錯覺,那玉臨風就好比濁世之中的一朵清蓮,濯濯出塵,耀眼無比,仿佛間,有一股金黃之氣從其體內發出,直衝霄漢。
“原來這才是浩然正氣的真諦!”玉臨風雖未施展儒家功法,但是肖逸從剛才的故事之中已感受了其身上的浩然之氣。
那是一股深入骨髓,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自然流露的神聖之氣,非汙濁之人所能具備。
玉臨風故意停頓了片刻,以給眾生更多的時間反思。然而當其再開口講下一個故事時,卻聽遠方傳來一聲怒吼,道:“鬼家之人何在?”登時將其打斷。
眾人驚厥,暗道:“何人膽敢擾亂百家論道大會?”
循聲望去,隻見城西方向,十幾條人影貼著封印,勢如風火,急速飛來。
封印本已不堪負重,在飛行影響之下,立時閃爍不定,搖搖欲墜,令觀望者無不心驚肉跳。
來人視若無睹,毫無減速之意,人還未到,一股盛怒之氣已彌漫全場。
少刻,有人驚唿道:“是醫家之人。”
醫家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無論在普通百姓之間,還是諸子百家之中,同時享受極高的聲譽。
尤其是醫家養生之道,助人益壽延年,對所有人類皆有益處。是以,醫家雖比不上九大門派勢大,但是每屆論道大會必會出場講道。醫家也是能令諸子百家齊心聞道的為數不多流派之一。
然而,這一次醫家竟姍姍來遲,缺席了論道大會。
旁人不知其中原委,尚想道:“也不知醫家是否還有機會講道。”而唯有深知內情之人,不禁道:“今日這最後一場道怕是講不完了。”
醫家人來到近處,其為首之人正是肖逸熟識的老者孫妙春。隻見孫妙春滿臉憤怒,白須飛揚,一路飛至鬼家台前十丈之處方才站定,喝道:“王蟾子何在?可有膽出來見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