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徐關傑翻身下馬,走到於氏的馬車前,把她扶下馬車。
於氏經過昨晚的驚嚇,再加上迴到桃源小鎮欣喜,一時間哭笑不得。徐關傑隻得輕聲安慰。
夏花扶著婉年下了馬車,見婉年下了馬車,於氏又是痛哭一番。婉年想不出來安慰的話,由徐關傑自己安慰於氏,她打量起桃源小鎮來。
剛才在馬車上,看得不是很清楚,桃源小鎮根本不像是隻有十多戶人家,山田交錯,土地肥沃,田和田之間還有人工渠道,說明這裏的收成很好,人也應該相當多才是,怎麽可能隻有十來戶人家?
於氏發泄完自己的情緒,對徐關傑道:“當年你和二弟上京趕考,對村裏的人不熟悉。那一間瓦房應該是村長的家,我們離開的時候,村長身體硬朗,這麽多年過去了,不知道還在不在…當初桃源小鎮也不是如此沒有人煙…”
徐關傑點頭道:“若是村長健在,是要去看望下,從今天起,我們就要在這過日子了,說實在的,盤纏已經不多了…”
一路走來,能遣散的下人都遣散迴家了,隻留下四個丫鬟,兩個小廝,其中還包括夏花和畫兒。而這離京城那麽遠,就算婉年鋪子裏生意好,也不可能及時送來盤纏。
村長家是唯一的瓦房,剩下的全是茅草屋。而村長家大門緊閉。
於氏親自去敲門,“有人在嗎?”。
屋內沒人迴話。
徐關傑看了於氏一眼,“請問有人在家嗎?”。音量比於氏高了一級。
“誰呀…”眼前是一位佝僂著腰,滿頭花白的頭發,麵容慈祥。卻因為被人打擾略微顯得有幾分不耐煩。
“是我,吳伯…”於氏指著自己的鼻尖,“您還認得我嗎?”。
吳伯拄著拐杖,湊近了去看於氏,恍然大悟,“是你啊,阿香家的嫂子,對吧?”
於氏雙手扶著吳伯,“吳伯的記性還是那麽好…您來看看,這是阿香的孩子,喚婉年。”
吳伯仔細打量起婉年來,婉年也不拘禮,走上前去,給吳伯行禮,“吳伯。”
吳伯大笑起來,看向於氏,“你看這孩子,多像阿香,這鼻子,這眼睛,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一樣,”又看向於氏身側的男人,“這是關傑吧?想不到一別這麽多年,還有機會看到你們迴來。”
徐關傑拱手道:“吳伯當真是記憶超群,小輩自愧不如啊。”
吳伯揮手道,“隻不過一輩子呆在這桃源小鎮,見的人不多罷了,你們快進屋歇歇吧。我看你們帶著行李,難道是來這長期居住的?”
於氏扶著吳伯,徐關傑一邊走一邊對吳伯道:“正是。”
吳伯看著徐關傑若有所思,“我們抵禦突厥已是不易,說是鎮…其實更像是村子吧?媚娘,比起你走的時候是不是落魄了許多?”
於氏明白吳伯的意思,“吳伯,關傑辭官歸鄉乃是自願。”
吳伯微怔,“我這裏地方小,別介意,隨便坐…”
徐關傑等人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下。
吳伯目光閃爍,問起於氏家常來。譬如家中幾個孩子等等。並應允他們在桃源小鎮住下。
婉年見吳伯遲遲不肯說,末了插嘴道:“吳伯,婉年不才,敢問吳伯幾個問題。”
吳伯遲疑片刻,“你問吧。”
婉年目光犀利,“吳伯,莫不要告訴婉年,這方圓幾十畝地隻是十來戶人家的?而且,我觀察過,水渠並沒有淤積的現象。”
吳伯大笑三聲,“模樣長得像阿香,倒是比阿香多了幾分眼色和聰慧。沒錯,桃源小鎮不止這九戶人家。”
徐關傑疑惑道:“不止九戶人家?”
吳伯模著胡須笑道:“這裏一共四十八戶人家,我們這裏離主城還有些距離,突厥人來根本來不及去主城,城主大人就想了個辦法,讓村裏的,鎮裏的人壯年男子挖地窖。”
婉年吃驚不小,挖地道?那不就是地道戰嗎?
吳伯接著道:“後來這地窖與地窖相連,形成了地道,而選擇挖地道的區域都是不適合種植作物的,連接著主城,就算是到不了主城,突厥人也很難發現我們挖了地道,躲在他們腳下!等他們走了,我們再出來,雖然每次田地都被糟蹋,但是總比沒了性命好的多,而且我們的收好的糧食早轉入了地下!突厥人不走,我們也餓不著。所以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性命,直接住在地道裏。你們來的時候,我聽見敲門聲才從地下裏出來。”
婉年不得不感慨造物主的偉大,原來在古代人類為了防禦外敵已經掌握了地道,在抗日戰爭中又發揮到了極致。
吳伯臉上出現少許的尷尬,“剛才我不告訴你們,是怕村裏的人不同意…我得迴去和他們商量…但是你們放心,桃源小鎮的人一向忠厚老實,不會為難你們。”
徐關傑表示理解,“我明白吳伯的難處,正好,我們還要建房子,想來沒有現成可以租給我們的。”
吳伯點頭,“我看你們不如先在我這住下,地方雖然小了些,但是你們房子一時半刻也建不成。”
於氏感激萬分,“叨擾了。”
婉年對吳伯道:“剛才婉年無禮了。”
吳伯笑著搖頭,“是我應該早說些才對,這樣吧,你們趕快把行李搬進來,我也下去和鄉親們說一聲。我先帶你們去後院,有幾間屋子是空著的,以前是老大一家住著的。我經常打掃,你們可以直接搬進去住。”說著吳伯起身帶著徐關傑等人去了後院。
後院十分空曠,隻有一顆柳樹,和一口井。
徐關傑安排小廝把行李搬進後院,安頓妥當。
吳伯又道:“去地道的機關在廚房的灶台下邊,你們隨我來。”
廚房的灶台居然是懸空的!灶台的正下邊就是通往地道的進出口。
吳伯挪動著一塊看似平常的地表磚,輕輕地打開一角,婉年定睛一看,居然是凸出來的把手!隻聽吳伯笑道:“還是老2孝順,給我做了一個把手,不然我這把年紀怎麽能挪動這麽大的一塊磚,我先下去,你們等我的消息吧。”
於氏經過昨晚的驚嚇,再加上迴到桃源小鎮欣喜,一時間哭笑不得。徐關傑隻得輕聲安慰。
夏花扶著婉年下了馬車,見婉年下了馬車,於氏又是痛哭一番。婉年想不出來安慰的話,由徐關傑自己安慰於氏,她打量起桃源小鎮來。
剛才在馬車上,看得不是很清楚,桃源小鎮根本不像是隻有十多戶人家,山田交錯,土地肥沃,田和田之間還有人工渠道,說明這裏的收成很好,人也應該相當多才是,怎麽可能隻有十來戶人家?
於氏發泄完自己的情緒,對徐關傑道:“當年你和二弟上京趕考,對村裏的人不熟悉。那一間瓦房應該是村長的家,我們離開的時候,村長身體硬朗,這麽多年過去了,不知道還在不在…當初桃源小鎮也不是如此沒有人煙…”
徐關傑點頭道:“若是村長健在,是要去看望下,從今天起,我們就要在這過日子了,說實在的,盤纏已經不多了…”
一路走來,能遣散的下人都遣散迴家了,隻留下四個丫鬟,兩個小廝,其中還包括夏花和畫兒。而這離京城那麽遠,就算婉年鋪子裏生意好,也不可能及時送來盤纏。
村長家是唯一的瓦房,剩下的全是茅草屋。而村長家大門緊閉。
於氏親自去敲門,“有人在嗎?”。
屋內沒人迴話。
徐關傑看了於氏一眼,“請問有人在家嗎?”。音量比於氏高了一級。
“誰呀…”眼前是一位佝僂著腰,滿頭花白的頭發,麵容慈祥。卻因為被人打擾略微顯得有幾分不耐煩。
“是我,吳伯…”於氏指著自己的鼻尖,“您還認得我嗎?”。
吳伯拄著拐杖,湊近了去看於氏,恍然大悟,“是你啊,阿香家的嫂子,對吧?”
於氏雙手扶著吳伯,“吳伯的記性還是那麽好…您來看看,這是阿香的孩子,喚婉年。”
吳伯仔細打量起婉年來,婉年也不拘禮,走上前去,給吳伯行禮,“吳伯。”
吳伯大笑起來,看向於氏,“你看這孩子,多像阿香,這鼻子,這眼睛,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一樣,”又看向於氏身側的男人,“這是關傑吧?想不到一別這麽多年,還有機會看到你們迴來。”
徐關傑拱手道:“吳伯當真是記憶超群,小輩自愧不如啊。”
吳伯揮手道,“隻不過一輩子呆在這桃源小鎮,見的人不多罷了,你們快進屋歇歇吧。我看你們帶著行李,難道是來這長期居住的?”
於氏扶著吳伯,徐關傑一邊走一邊對吳伯道:“正是。”
吳伯看著徐關傑若有所思,“我們抵禦突厥已是不易,說是鎮…其實更像是村子吧?媚娘,比起你走的時候是不是落魄了許多?”
於氏明白吳伯的意思,“吳伯,關傑辭官歸鄉乃是自願。”
吳伯微怔,“我這裏地方小,別介意,隨便坐…”
徐關傑等人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下。
吳伯目光閃爍,問起於氏家常來。譬如家中幾個孩子等等。並應允他們在桃源小鎮住下。
婉年見吳伯遲遲不肯說,末了插嘴道:“吳伯,婉年不才,敢問吳伯幾個問題。”
吳伯遲疑片刻,“你問吧。”
婉年目光犀利,“吳伯,莫不要告訴婉年,這方圓幾十畝地隻是十來戶人家的?而且,我觀察過,水渠並沒有淤積的現象。”
吳伯大笑三聲,“模樣長得像阿香,倒是比阿香多了幾分眼色和聰慧。沒錯,桃源小鎮不止這九戶人家。”
徐關傑疑惑道:“不止九戶人家?”
吳伯模著胡須笑道:“這裏一共四十八戶人家,我們這裏離主城還有些距離,突厥人來根本來不及去主城,城主大人就想了個辦法,讓村裏的,鎮裏的人壯年男子挖地窖。”
婉年吃驚不小,挖地道?那不就是地道戰嗎?
吳伯接著道:“後來這地窖與地窖相連,形成了地道,而選擇挖地道的區域都是不適合種植作物的,連接著主城,就算是到不了主城,突厥人也很難發現我們挖了地道,躲在他們腳下!等他們走了,我們再出來,雖然每次田地都被糟蹋,但是總比沒了性命好的多,而且我們的收好的糧食早轉入了地下!突厥人不走,我們也餓不著。所以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性命,直接住在地道裏。你們來的時候,我聽見敲門聲才從地下裏出來。”
婉年不得不感慨造物主的偉大,原來在古代人類為了防禦外敵已經掌握了地道,在抗日戰爭中又發揮到了極致。
吳伯臉上出現少許的尷尬,“剛才我不告訴你們,是怕村裏的人不同意…我得迴去和他們商量…但是你們放心,桃源小鎮的人一向忠厚老實,不會為難你們。”
徐關傑表示理解,“我明白吳伯的難處,正好,我們還要建房子,想來沒有現成可以租給我們的。”
吳伯點頭,“我看你們不如先在我這住下,地方雖然小了些,但是你們房子一時半刻也建不成。”
於氏感激萬分,“叨擾了。”
婉年對吳伯道:“剛才婉年無禮了。”
吳伯笑著搖頭,“是我應該早說些才對,這樣吧,你們趕快把行李搬進來,我也下去和鄉親們說一聲。我先帶你們去後院,有幾間屋子是空著的,以前是老大一家住著的。我經常打掃,你們可以直接搬進去住。”說著吳伯起身帶著徐關傑等人去了後院。
後院十分空曠,隻有一顆柳樹,和一口井。
徐關傑安排小廝把行李搬進後院,安頓妥當。
吳伯又道:“去地道的機關在廚房的灶台下邊,你們隨我來。”
廚房的灶台居然是懸空的!灶台的正下邊就是通往地道的進出口。
吳伯挪動著一塊看似平常的地表磚,輕輕地打開一角,婉年定睛一看,居然是凸出來的把手!隻聽吳伯笑道:“還是老2孝順,給我做了一個把手,不然我這把年紀怎麽能挪動這麽大的一塊磚,我先下去,你們等我的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