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妃頭上,一直覺得天旋地轉,惟有躺下來才舒服些。但一躺下來,心事曆亂,更覺不寧,依舊隻有坐了起來。就這樣坐臥不安地,使得宮女們都害怕了,因為已有神智昏眩的現象。
有個宮女叫常全,三十歲了,早該放出去的,隻為德妃相待甚厚,自願不嫁,奉侍終生。德妃亦拿她當女兒看待,私下無話不談的,這時便跪下來說:“主子如今是太後了!莫非心裏還有委屈?真是有委屈?四阿哥如今是皇上,不妨跟他明說!”
“唉!傻孩子,就是沒法兒跟他明說。”德妃問道,“你聽見宜妃的話了沒有?”
“聽見了。奴才可不大懂,什麽真啊假的?”
“唉!”德妃歎口氣,“宜妃的話一點兒不錯,我是真太後變成假太後了。”
“這是怎麽說?真的假不了!”常全說道,“不都說十四阿哥會當皇上,如今四阿哥當皇上,主子不仍舊是太後嗎?”
“唉!”德妃又歎口氣,“跟你說不清楚!”
事實上也無法往下說了,因為封為固山貝子的皇十二子胤,在外求見。
這胤的生母,出身並不高,但胤本人卻富於事務長才,曾被派為管理內務府大臣,幾年前經理皇太後大喪,井井有條,所以嗣皇帝特派他先入大內,在乾清宮安設幾筵——靈堂。
胤本性謙下,一見了德妃,恭恭敬敬地磕下頭去,口中說道:“兒臣胤叩請皇太後萬福金安。”
就從這裏改了稱唿,而太後自己卻對此尊稱覺得刺耳,連連說道:“不敢當,不敢當!十二阿哥請起來!”
“是!”胤站起身來,侍立在太後旁邊,“兒臣奉皇上麵諭,進宮安設幾筵,皇上命兒臣將大事順便麵奏太後。”
據胤說,是嗣皇帝親自為大行皇帝穿的衣服,即時安奉在“黃輿”中,移靈入乾清宮,定於今夜戊時大殮。目前先派出前站人員,第一個是隆科多負責警蹕,第二個便是胤。嗣皇帝本來打算扶輿步行入城,被群臣勸阻。請嗣皇帝作為靈輿的前導,大概日中時分可到。
“喔!”太後想了好半天,才問出這麽一句話,“昨天晚上可還安靜吧?”
胤懂得這句話的涵義,但他既非胤、胤、胤禎一夥,自己也知道決無大位之份,所以覺得誰當皇帝都一樣,他隻要謹言慎行,小心辦事,自然可保富貴。
因為如此,縱有不安靜之處,他也不肯說實話了,“迴皇太後,安靜!”他說,“三阿哥領頭給皇上磕了頭。”
聽此一說,太後稍覺安心,想一想又問:“五阿哥跟十四阿哥都還不知道出了大事。應該趕緊通知他們迴來奔喪啊!”
“是。”胤答說,“已經派人通知五阿哥了。”
那麽十四阿哥呢?太後心裏在想,一樣是先帝之子,不也應該通知他來奔喪嗎?由此可見,四阿哥必是有所顧慮,而這顧慮也就太奇怪了!
“迴皇太後的話,”胤又說,“皇上命兒臣麵奏,內廷各宮應如何恭行喪禮,請皇太後降懿旨遵辦。”
這讓太後為難了!愣在那裏半天作不得聲。“假太後”三字刺心得很,她的感覺中到處都有人在笑,到處都有人在罵,最好什麽人都不見,容她一個人把自己關起來,又何能厚著臉皮,儼然以太後的身份發號施令?
這是有口難言的痛苦,太後隻能這樣說:“既然你來陳設幾筵,就由你通知敬事房好了。”
胤已看出太後的隱衷,心想,有她這句話,便等於奉了懿旨,自己盡管放手辦事好了。於是退下來隨即傳敬事房的首領太監,傳懿旨命內廷各處準備陳服;一麵又通知內務府,將庫存的白布取出來,分送各宮,盡量供用。
其實各宮已開始更換陳飾,椅披、窗簾,皆用素色;磁器由五彩換成青花,景泰藍之類的用具,收起不用。妃嬪宮女的首飾,金玉珠寶一律換成白銀、象牙之類。不多片刻,但見裏裏外外,白漫漫一片,哭聲此起彼落,相應不絕。
到得近午時分,嗣皇帝入宮,在隆宗門內跪接“黃輿”,一麵號哭,一麵扶著轎杠,安奉在乾清宮正殿。此時王公大臣,已聞訊齊集,因為尚未成服,一律青色袍褂,暖帽上的頂戴與紅纓,亦皆摘去,由行輩最高的、大行皇帝嫡堂的弟弟裕親王保泰領頭,啕踴舉哀,然後跪在嗣皇帝麵前,請以社稷為重,節哀順受。
皇帝哭不停聲,但裁決大事,井井有條,禮部所進的大殮注,嗣皇帝一條一條細看,看完說道:“皇考教養文武大小臣工,六十多年,哪個不是受了大行皇帝的深恩。如今一旦龍馭上賓,悲痛之情,可想而知。大殮的時候,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都讓他們進乾清門,瞻仰遺容。”
“是!”禮部尚書陳元龍說,“儀注規定,公主、王妃,照例在乾清宮丹墀齊集。”
“公主、王妃,豈可遠在丹墀?當然進大內,得以親近梓宮。”皇帝又說,“我的兄弟子侄,亦都進乾清門,在丹陛上,跟我一起行禮。”
讓皇族得以瞻仰遺容,是為了澄清可能會有的謠言,說大行皇帝的死因可疑——這時已經有流言在散布,一說“四阿哥進了碗參湯,皇上不知道怎麽就駕崩了!”這一層實在冤枉之至,嗣皇帝認為讓大家親眼目睹,遺容一無異狀,是最有力的辟謠的辦法。
可是另有一種流言,他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抑製了!事實上也正就是他一直在顧慮的,整個得位經過中最大的瑕疵。朱諭天衣無縫,誰也無法否認,說不是大行皇帝的親筆。但授受大位,出於這樣的方式,不召顧命大臣當麵囑咐,而由侍疾的近臣捧出這樣一道朱諭來宣示,未免太離奇了一點兒。
而使他憂煩的還不止此。首先是隆科多,找個機會悄悄密陳,在西直門大街遇見胤祿,得知四阿哥即位,形如瘋癲的情形;接著胤密奏,太後意頗不愉,而且還似大有憂慮的神氣。
這使得嗣皇帝手足都發冷了!他很清楚,從他的親娘開始,就對他的得位起了疑心,並且反對他這樣做法。這是大出他估計以外的!照他的想法,太後縱或偏愛小兒子,心有不滿,但到底是母子,如此大事,不能不加以支持,而況太後還是太後,於母親無損。哪知如今是這樣的反應!自己親娘尚且如此,何況他人?進一步看,因為親娘如此,原來不敢反對他的人,也要反對他了!
因此,他本來預備即刻去叩見母後的,此時不能不重新考慮,萬一見麵以後母親說了一兩句不該說的話,立刻便有軒然大波。說不定就會在大行皇帝靈前,出現兄弟束甲相攻的人倫的劇變。
好在太後麵前,他亦安置了人,必有密報到來,且觀望著再說。不過,目前雖不能到母後麵前去請安,應該先派人去敬意才是。
於是他派一名親信侍衛到太後所住的永和宮去麵奏:“皇上怕見了皇太後,益使得聖母悲痛,目前還不能來請安。請聖母皇太後務必勉抑哀痛,主持大事。”
太後的悲痛不可抑止。心想大行皇帝一生事業,真是古往今來的大英雄,誰知就是身沒之事,本可從容安排的,哪知一再起糾紛,最後出現了這樣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大行皇帝定必死不瞑目。
因此,當嗣皇帝派來的人求見時,太後毫不遲疑地拒絕:“我哪有心思見他。”
“隻怕是有要緊話說,”常全勸道,“還是接見吧!”
“不!”太後斷然決然地,“有要緊話告訴你好了!”
於是嗣皇帝的話輾轉上達太後,她歎口氣不做聲。常全可真有些著急了,這樣子是會抑鬱成病的。老年人這樣憂煩,大非養身之道。
“皇太後可千萬想開一點兒!不為別人,為十四爺,也該保重。”
一提到十四阿哥胤禎,太後越發心如刀絞,她問:“如果是十四爺當了皇上,你想這會兒是怎麽個情形?”
那還用說嗎?常全心裏在想,十四阿哥是大家公認的小皇帝,一旦接位,當然誰都沒有話說。太後的人緣好,不然怎麽叫“德”妃呢?如果這會兒皇帝不是四阿哥,是十四阿哥,隻怕一座永和宮擠得插足不下,“皇太後,皇太後”,誰不是叫得極其響亮?
怪不得宜妃說太後,“真太後變成假太後”,假太後的味道真不大好受!想來假皇帝的滋味,也好不到哪裏去!
正在這樣越想越遠時,太後開口了:“我好恨,”她說,“為什麽偏偏那麽巧呢?”
“怎麽?”常全怯怯地問,“巧在哪裏?是什麽巧事啊?”
“偏偏一個行四,一個就行十四,早一點兒,晚一點兒,能把阿哥們的排行錯開來,也就好了。”
“這,”常全驀地裏意會,眼睛睜得好大地,“真的是巧!”
“再有,為什麽名字也那麽巧,聲音相同不說,形相也差不多!更其一個字畫多,一個筆畫少,如果倒過來,也就好了。”
這一點常全就不明白了。不過她不敢亂問,隻怔怔地望著太後。
“唉!莫非真是老天爺安排的!可也安排得太奧妙了一點兒!”
“皇太後,”常全終於乍著膽說,“頭一個巧字兒,奴才明白;第二個可不明白了!”
於是太後將禎字稍添筆畫,即可變為字的奧妙,說與常全。這是一點就透的事,常全恍然大悟之餘,不覺替太後大為擔憂。
原來常全陪侍太後十七年,對於他們母子之間,以及四阿哥——嗣皇帝及十四阿哥的家務,亦很了解。如今由於篡改遺詔的秘密一揭破,素性不笨的她,自是豁然貫通,對於四阿哥奪位的布置,及成功的關鍵,都有些了解了。
“照這麽說,隆大人是幫著四阿哥的?”
“那還用說?”太後歎息,“知人知麵不知心。大家為爭皇位鬧得天翻地覆,二阿哥幾乎成了瘋子,如今仍舊關在鹹安宮,大阿哥更慘,圍禁高牆,跟囚犯一樣;十三阿哥呢——”
太後說不下去。她對十三阿哥一直存著一份歉疚之心,因為咒魘廢太子二阿哥,主謀是心地糊塗的大阿哥,其實是四阿哥玩的把戲,不知怎麽居然會有十三阿哥替他頂兇,以致跟大阿哥一樣圍禁高牆。康熙四十八年三月,第二次大封皇子,十三阿哥竟而向隅。
可是如今想來,卻反有些恨他,如果當初不是他篤於手足之情,不多那個事,讓四阿哥去受罪,哪裏會有今天這種神仙都難預測的變化。
“聽說十三阿哥放出來了。”常全說,“若不是四阿哥當皇上,十三阿哥不能這麽便宜。”
“還說便宜,有什麽便宜?”太後對十三阿哥畢竟還是感激遠多於怨恨,所以替他抱屈地說,“圍禁高牆十四年,你當那種日子是容易過的嗎?”
碰了個釘子的常全不敢響了。可是太後一肚子的抑鬱,既然讓她觸動了,不吐不快,所以自己接著話頭,仍舊談隆科多。
“前個幾年,有人擁護八阿哥,有人覺得誰當皇上都好,就是不能不早立太子。惟有隆大人絕口不提這件事,皇上曾對我說,隻有隆科多知道我的心。故而才能得寵,哪知道他比誰都陰!你想想,人心多麽險惡!”
“隆大人會跟四阿哥這麽好,實在看不出來,外人尚且如此:年大人是四阿哥門下,不用說,更是站在四阿哥這麵!”
聽得這一說,太後的臉色大變。像是突然想起,遺失了一樣極為珍貴的東西那樣,似乎愣住了。
見此光景,常全也有些害怕,知道太後是關心十四阿哥的安危。不過,她在想,四阿哥再陰險狠毒,總還不致要害同母的弟弟吧!
“誰?”常全發覺有人,大聲喝問。
是一名宮女來報,道是十三阿哥求見。太後不但不會拒絕,而且是樂於接見的,立刻吩咐:“快請!”
一麵說,一麵迎了出去。十三阿哥胤祥已腳步匆遽地進入殿內,等抬頭看時,已到了太後麵前,望見她淒楚的臉色,萬感叢生,禁抑不住,喊得一聲:“娘!”隨即撲倒在地,痛哭不止。
原來胤祥的生母,位份甚低,是姓張還是姓章,都不甚清楚。清宮的規製,皇後以下,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再下來是貴人、常在、答應等各目,並無定額。不過貴人還有封號,常在、答應則概為庶妃,章氏是常在。
康熙二十五年,章氏生子,為胤祥,次行十三,過了大約十五個月,德妃生子,即為胤禎,次行十四。這兩兄弟年齡相仿,自然而然地玩在一起。德妃忠厚寬大,並不因章氏是常在便看她不起,而章氏是有心人,知道自己的兒子,因為出身不高,將來難免受人欺侮,而德妃位份既尊,人又長厚,且有四阿哥這麽一個已可為皇帝分勞的大兒子,所以傾心巴結,幾乎無一天不到德妃所住的永和宮,為的是將來胤祥好有個照應。
胤祥從小跟著胤禎叫德妃為“娘”。孩子無知,做母親的知道,這是高攀,隻以德妃並無嫌棄的表示,章氏亦就樂得讓自己的兒子認妃為親娘。到了康熙三十八年,章氏一病而亡,胤祥才十四歲;德妃憐念往日的情誼,將他撫養在永和宮,與胤禎作伴,這一來恩情更深了。同時,四阿哥雖已受封為貝勒,分府在外,經常省覲母妃,與胤祥常有見麵的機會。由於從小便受母親的教導,所以對胤格外尊敬,“四哥,四哥”叫得極其親熱。這樣四阿哥胤對這個異母之弟的情分也不同了。
康熙四十七年咒魘廢太子一案,胤便利用胤祥出麵與大阿哥勾結,及至“人贓並獲”,胤祥一肩擔承,不提胤一個字。在他,一半亦是報答德妃的恩誼。十四年圈禁高牆,居然還有重新見麵的一天,德妃想起前情,亦禁不住涕泗橫流。
胤祥卻是越哭越厲害,什麽人都勸不住。其實,前麵是哀感傷心之淚,後麵是痛快的發泄之淚,想到十四年不堪忍受的日子,畢竟熬出來一位太後、一位皇帝,自己的苦不算白吃,對“娘”和“四哥”,也真的報答得過了!
因此,哭歸哭,表情卻大不相同。一等哭完,滿臉喜氣。
“娘!大喜!”
說著又磕頭恭賀。但等他抬起頭來時,驀然一驚!因為太後臉上並無喜色,但也並非由其皇父駕崩,而生哀戚,看上去是懊惱和憂慮。
“娘,你老人家怎麽啦?”
“常全!”太後吩咐,“你看著一點兒!”
“是!”常全答應著,她懂太後的意思,有話要問十三阿哥,不準任何人接近談話之處。
於是,太後將胤祥帶到偏東作起坐之處的那間屋子,喊著他的小名說:“小祥,我有話問你,你可不許跟我說半句假話!”
“娘!”胤祥跪了下來,“兒子決不敢。”
“我問你,四十七年十一月那件事,你是受了誰的指使?”
一聽這話,胤祥色變,想了好一會兒答說:“娘!不要逼兒子說假話。”
這是證實了多年的猜疑,太後的臉色益發陰鬱了。
“娘!大喜的日子——”
“什麽大喜的日子!”太後發怒了,“阿瑪歸天了,你還說大喜!”
胤祥脹得滿臉通紅,又驚又疑,心裏七上八下地,不知道出了什麽事?看到他那惶急的神態,太後反倒有些不忍了。
“小祥,我再問你,你可知道你弟弟這會兒在哪裏?”
這是指胤禎,“不是在青海嗎?”他說。
“在青海幹什麽?”
“阿瑪派他當大將軍征準噶爾。”
“他封了郡王,你知道嗎?”
“知道。”胤祥點點頭說。
“你還知道些什麽?”
“就隻知道這一些。”
“你沒有聽說,阿瑪決定把皇位傳給你弟弟?”
“什麽?”胤祥目瞪口呆一張臉幾乎扭曲了。
太後卻很平靜,“大概沒有人跟你說過?”她問,“隆科多不是常派人去看你嗎?”
“是!常派人去看我,從沒有提過阿瑪要把皇位傳給弟弟的話。倒是常說,阿瑪越來越看重四哥,都在說:將來必是雍親王接位。”
這又證實了隆科多與胤早有勾結,太後歎口氣說:“你四哥這件事,做得可真是對不起父母兄弟!”
“娘!”胤祥定定神問道,“既是傳位給弟弟,可怎麽又傳了給四哥?四哥做了什麽事?”
“一時哪裏說得清楚?你在裏頭十四年,外頭的變化太多了。”太後又說,“我先問你,你四哥打算什麽時候把阿瑪的消息,通知你弟弟?”
“啊!我還不知道。”太後想了一下問,“是誰讓你來的?”
“四哥!”胤祥立刻改了稱唿,“皇上。讓我來給——皇太後請安叩喜。”
“那你就告訴你四哥,說我說的,該讓弟弟趕快迴來奔喪。”
“是!”
“還有!”太後用低沉的聲音說,“我剛才問你的話,你可一個字不能跟你四哥說,你隻裝做不知道有這麽一事好了。”
“是!”
見胤祥並不特別在意她這幾句,太後便又說道:“小祥,你可得在心裏有個數兒:我這是保護你!”
胤祥將她的話,咀嚼了一遍,驀然意會,不免心驚!“四哥”有猜忌之心,是他已經看出來了的。如果自己的言語稍微不慎,“四哥”可能會想到他會泄露當年頂兇的一段秘密,這後果就無法設想了。
胤祥沒有答話,雙淚交流地磕一個頭,抬起臉來時方始說道:“娘的大恩大德,兒子來世都報答不盡!”
黃昏時分,下了三道上諭:第一道命貝勒胤,十三阿哥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總理事務,凡有諭旨必經由四大臣傳出。這是大行皇帝崩逝不久,即曾麵諭隆科多的,此時不過正式諭知內閣。
第二道:大將軍恂郡王胤禎,與淳郡王長子弘曙,馳驛來京:即敕交平郡王訥爾素管理。並派副都統阿爾訥隨胤禎來京,副都統阿林保隨弘曙來京。這兩個人是嗣皇帝布置在軍前的親信,派隨胤禎,弘曙來京的用意,一方麵要聽取他們的報告,看胤禎與弘曙接到京中的消息以後,作何表示。
第三道:貝勒胤封為廉親王;十三阿哥胤祥封為怡親王;二阿哥之子弘皙封為理郡王。很顯然的,胤封王是寵絡;胤祥封王是報答;而弘皙封王是補過。同時也有辟謠的作用,表示他跟二阿哥毫無嫌隙,而且很敬愛二阿哥,所以將弘皙封為郡王。但如問說:何以不將二阿哥釋放?他也有話迴答:“二阿哥是皇考所拘緊,本乎三年無改之義,不敢擅違父命。”
恩命一下,便有人趕到皇八子胤府邸去報喜,八輻晉是極厲害的人,冷笑一聲說道:“有什麽喜?不知道死在哪一天!”
報喜的人碰了一鼻子灰,心懷不忿,少不得要去搬弄是非,加油添醬的話,傳到嗣皇帝耳朵裏,越發對胤起了戒心。
有個宮女叫常全,三十歲了,早該放出去的,隻為德妃相待甚厚,自願不嫁,奉侍終生。德妃亦拿她當女兒看待,私下無話不談的,這時便跪下來說:“主子如今是太後了!莫非心裏還有委屈?真是有委屈?四阿哥如今是皇上,不妨跟他明說!”
“唉!傻孩子,就是沒法兒跟他明說。”德妃問道,“你聽見宜妃的話了沒有?”
“聽見了。奴才可不大懂,什麽真啊假的?”
“唉!”德妃歎口氣,“宜妃的話一點兒不錯,我是真太後變成假太後了。”
“這是怎麽說?真的假不了!”常全說道,“不都說十四阿哥會當皇上,如今四阿哥當皇上,主子不仍舊是太後嗎?”
“唉!”德妃又歎口氣,“跟你說不清楚!”
事實上也無法往下說了,因為封為固山貝子的皇十二子胤,在外求見。
這胤的生母,出身並不高,但胤本人卻富於事務長才,曾被派為管理內務府大臣,幾年前經理皇太後大喪,井井有條,所以嗣皇帝特派他先入大內,在乾清宮安設幾筵——靈堂。
胤本性謙下,一見了德妃,恭恭敬敬地磕下頭去,口中說道:“兒臣胤叩請皇太後萬福金安。”
就從這裏改了稱唿,而太後自己卻對此尊稱覺得刺耳,連連說道:“不敢當,不敢當!十二阿哥請起來!”
“是!”胤站起身來,侍立在太後旁邊,“兒臣奉皇上麵諭,進宮安設幾筵,皇上命兒臣將大事順便麵奏太後。”
據胤說,是嗣皇帝親自為大行皇帝穿的衣服,即時安奉在“黃輿”中,移靈入乾清宮,定於今夜戊時大殮。目前先派出前站人員,第一個是隆科多負責警蹕,第二個便是胤。嗣皇帝本來打算扶輿步行入城,被群臣勸阻。請嗣皇帝作為靈輿的前導,大概日中時分可到。
“喔!”太後想了好半天,才問出這麽一句話,“昨天晚上可還安靜吧?”
胤懂得這句話的涵義,但他既非胤、胤、胤禎一夥,自己也知道決無大位之份,所以覺得誰當皇帝都一樣,他隻要謹言慎行,小心辦事,自然可保富貴。
因為如此,縱有不安靜之處,他也不肯說實話了,“迴皇太後,安靜!”他說,“三阿哥領頭給皇上磕了頭。”
聽此一說,太後稍覺安心,想一想又問:“五阿哥跟十四阿哥都還不知道出了大事。應該趕緊通知他們迴來奔喪啊!”
“是。”胤答說,“已經派人通知五阿哥了。”
那麽十四阿哥呢?太後心裏在想,一樣是先帝之子,不也應該通知他來奔喪嗎?由此可見,四阿哥必是有所顧慮,而這顧慮也就太奇怪了!
“迴皇太後的話,”胤又說,“皇上命兒臣麵奏,內廷各宮應如何恭行喪禮,請皇太後降懿旨遵辦。”
這讓太後為難了!愣在那裏半天作不得聲。“假太後”三字刺心得很,她的感覺中到處都有人在笑,到處都有人在罵,最好什麽人都不見,容她一個人把自己關起來,又何能厚著臉皮,儼然以太後的身份發號施令?
這是有口難言的痛苦,太後隻能這樣說:“既然你來陳設幾筵,就由你通知敬事房好了。”
胤已看出太後的隱衷,心想,有她這句話,便等於奉了懿旨,自己盡管放手辦事好了。於是退下來隨即傳敬事房的首領太監,傳懿旨命內廷各處準備陳服;一麵又通知內務府,將庫存的白布取出來,分送各宮,盡量供用。
其實各宮已開始更換陳飾,椅披、窗簾,皆用素色;磁器由五彩換成青花,景泰藍之類的用具,收起不用。妃嬪宮女的首飾,金玉珠寶一律換成白銀、象牙之類。不多片刻,但見裏裏外外,白漫漫一片,哭聲此起彼落,相應不絕。
到得近午時分,嗣皇帝入宮,在隆宗門內跪接“黃輿”,一麵號哭,一麵扶著轎杠,安奉在乾清宮正殿。此時王公大臣,已聞訊齊集,因為尚未成服,一律青色袍褂,暖帽上的頂戴與紅纓,亦皆摘去,由行輩最高的、大行皇帝嫡堂的弟弟裕親王保泰領頭,啕踴舉哀,然後跪在嗣皇帝麵前,請以社稷為重,節哀順受。
皇帝哭不停聲,但裁決大事,井井有條,禮部所進的大殮注,嗣皇帝一條一條細看,看完說道:“皇考教養文武大小臣工,六十多年,哪個不是受了大行皇帝的深恩。如今一旦龍馭上賓,悲痛之情,可想而知。大殮的時候,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都讓他們進乾清門,瞻仰遺容。”
“是!”禮部尚書陳元龍說,“儀注規定,公主、王妃,照例在乾清宮丹墀齊集。”
“公主、王妃,豈可遠在丹墀?當然進大內,得以親近梓宮。”皇帝又說,“我的兄弟子侄,亦都進乾清門,在丹陛上,跟我一起行禮。”
讓皇族得以瞻仰遺容,是為了澄清可能會有的謠言,說大行皇帝的死因可疑——這時已經有流言在散布,一說“四阿哥進了碗參湯,皇上不知道怎麽就駕崩了!”這一層實在冤枉之至,嗣皇帝認為讓大家親眼目睹,遺容一無異狀,是最有力的辟謠的辦法。
可是另有一種流言,他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抑製了!事實上也正就是他一直在顧慮的,整個得位經過中最大的瑕疵。朱諭天衣無縫,誰也無法否認,說不是大行皇帝的親筆。但授受大位,出於這樣的方式,不召顧命大臣當麵囑咐,而由侍疾的近臣捧出這樣一道朱諭來宣示,未免太離奇了一點兒。
而使他憂煩的還不止此。首先是隆科多,找個機會悄悄密陳,在西直門大街遇見胤祿,得知四阿哥即位,形如瘋癲的情形;接著胤密奏,太後意頗不愉,而且還似大有憂慮的神氣。
這使得嗣皇帝手足都發冷了!他很清楚,從他的親娘開始,就對他的得位起了疑心,並且反對他這樣做法。這是大出他估計以外的!照他的想法,太後縱或偏愛小兒子,心有不滿,但到底是母子,如此大事,不能不加以支持,而況太後還是太後,於母親無損。哪知如今是這樣的反應!自己親娘尚且如此,何況他人?進一步看,因為親娘如此,原來不敢反對他的人,也要反對他了!
因此,他本來預備即刻去叩見母後的,此時不能不重新考慮,萬一見麵以後母親說了一兩句不該說的話,立刻便有軒然大波。說不定就會在大行皇帝靈前,出現兄弟束甲相攻的人倫的劇變。
好在太後麵前,他亦安置了人,必有密報到來,且觀望著再說。不過,目前雖不能到母後麵前去請安,應該先派人去敬意才是。
於是他派一名親信侍衛到太後所住的永和宮去麵奏:“皇上怕見了皇太後,益使得聖母悲痛,目前還不能來請安。請聖母皇太後務必勉抑哀痛,主持大事。”
太後的悲痛不可抑止。心想大行皇帝一生事業,真是古往今來的大英雄,誰知就是身沒之事,本可從容安排的,哪知一再起糾紛,最後出現了這樣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大行皇帝定必死不瞑目。
因此,當嗣皇帝派來的人求見時,太後毫不遲疑地拒絕:“我哪有心思見他。”
“隻怕是有要緊話說,”常全勸道,“還是接見吧!”
“不!”太後斷然決然地,“有要緊話告訴你好了!”
於是嗣皇帝的話輾轉上達太後,她歎口氣不做聲。常全可真有些著急了,這樣子是會抑鬱成病的。老年人這樣憂煩,大非養身之道。
“皇太後可千萬想開一點兒!不為別人,為十四爺,也該保重。”
一提到十四阿哥胤禎,太後越發心如刀絞,她問:“如果是十四爺當了皇上,你想這會兒是怎麽個情形?”
那還用說嗎?常全心裏在想,十四阿哥是大家公認的小皇帝,一旦接位,當然誰都沒有話說。太後的人緣好,不然怎麽叫“德”妃呢?如果這會兒皇帝不是四阿哥,是十四阿哥,隻怕一座永和宮擠得插足不下,“皇太後,皇太後”,誰不是叫得極其響亮?
怪不得宜妃說太後,“真太後變成假太後”,假太後的味道真不大好受!想來假皇帝的滋味,也好不到哪裏去!
正在這樣越想越遠時,太後開口了:“我好恨,”她說,“為什麽偏偏那麽巧呢?”
“怎麽?”常全怯怯地問,“巧在哪裏?是什麽巧事啊?”
“偏偏一個行四,一個就行十四,早一點兒,晚一點兒,能把阿哥們的排行錯開來,也就好了。”
“這,”常全驀地裏意會,眼睛睜得好大地,“真的是巧!”
“再有,為什麽名字也那麽巧,聲音相同不說,形相也差不多!更其一個字畫多,一個筆畫少,如果倒過來,也就好了。”
這一點常全就不明白了。不過她不敢亂問,隻怔怔地望著太後。
“唉!莫非真是老天爺安排的!可也安排得太奧妙了一點兒!”
“皇太後,”常全終於乍著膽說,“頭一個巧字兒,奴才明白;第二個可不明白了!”
於是太後將禎字稍添筆畫,即可變為字的奧妙,說與常全。這是一點就透的事,常全恍然大悟之餘,不覺替太後大為擔憂。
原來常全陪侍太後十七年,對於他們母子之間,以及四阿哥——嗣皇帝及十四阿哥的家務,亦很了解。如今由於篡改遺詔的秘密一揭破,素性不笨的她,自是豁然貫通,對於四阿哥奪位的布置,及成功的關鍵,都有些了解了。
“照這麽說,隆大人是幫著四阿哥的?”
“那還用說?”太後歎息,“知人知麵不知心。大家為爭皇位鬧得天翻地覆,二阿哥幾乎成了瘋子,如今仍舊關在鹹安宮,大阿哥更慘,圍禁高牆,跟囚犯一樣;十三阿哥呢——”
太後說不下去。她對十三阿哥一直存著一份歉疚之心,因為咒魘廢太子二阿哥,主謀是心地糊塗的大阿哥,其實是四阿哥玩的把戲,不知怎麽居然會有十三阿哥替他頂兇,以致跟大阿哥一樣圍禁高牆。康熙四十八年三月,第二次大封皇子,十三阿哥竟而向隅。
可是如今想來,卻反有些恨他,如果當初不是他篤於手足之情,不多那個事,讓四阿哥去受罪,哪裏會有今天這種神仙都難預測的變化。
“聽說十三阿哥放出來了。”常全說,“若不是四阿哥當皇上,十三阿哥不能這麽便宜。”
“還說便宜,有什麽便宜?”太後對十三阿哥畢竟還是感激遠多於怨恨,所以替他抱屈地說,“圍禁高牆十四年,你當那種日子是容易過的嗎?”
碰了個釘子的常全不敢響了。可是太後一肚子的抑鬱,既然讓她觸動了,不吐不快,所以自己接著話頭,仍舊談隆科多。
“前個幾年,有人擁護八阿哥,有人覺得誰當皇上都好,就是不能不早立太子。惟有隆大人絕口不提這件事,皇上曾對我說,隻有隆科多知道我的心。故而才能得寵,哪知道他比誰都陰!你想想,人心多麽險惡!”
“隆大人會跟四阿哥這麽好,實在看不出來,外人尚且如此:年大人是四阿哥門下,不用說,更是站在四阿哥這麵!”
聽得這一說,太後的臉色大變。像是突然想起,遺失了一樣極為珍貴的東西那樣,似乎愣住了。
見此光景,常全也有些害怕,知道太後是關心十四阿哥的安危。不過,她在想,四阿哥再陰險狠毒,總還不致要害同母的弟弟吧!
“誰?”常全發覺有人,大聲喝問。
是一名宮女來報,道是十三阿哥求見。太後不但不會拒絕,而且是樂於接見的,立刻吩咐:“快請!”
一麵說,一麵迎了出去。十三阿哥胤祥已腳步匆遽地進入殿內,等抬頭看時,已到了太後麵前,望見她淒楚的臉色,萬感叢生,禁抑不住,喊得一聲:“娘!”隨即撲倒在地,痛哭不止。
原來胤祥的生母,位份甚低,是姓張還是姓章,都不甚清楚。清宮的規製,皇後以下,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再下來是貴人、常在、答應等各目,並無定額。不過貴人還有封號,常在、答應則概為庶妃,章氏是常在。
康熙二十五年,章氏生子,為胤祥,次行十三,過了大約十五個月,德妃生子,即為胤禎,次行十四。這兩兄弟年齡相仿,自然而然地玩在一起。德妃忠厚寬大,並不因章氏是常在便看她不起,而章氏是有心人,知道自己的兒子,因為出身不高,將來難免受人欺侮,而德妃位份既尊,人又長厚,且有四阿哥這麽一個已可為皇帝分勞的大兒子,所以傾心巴結,幾乎無一天不到德妃所住的永和宮,為的是將來胤祥好有個照應。
胤祥從小跟著胤禎叫德妃為“娘”。孩子無知,做母親的知道,這是高攀,隻以德妃並無嫌棄的表示,章氏亦就樂得讓自己的兒子認妃為親娘。到了康熙三十八年,章氏一病而亡,胤祥才十四歲;德妃憐念往日的情誼,將他撫養在永和宮,與胤禎作伴,這一來恩情更深了。同時,四阿哥雖已受封為貝勒,分府在外,經常省覲母妃,與胤祥常有見麵的機會。由於從小便受母親的教導,所以對胤格外尊敬,“四哥,四哥”叫得極其親熱。這樣四阿哥胤對這個異母之弟的情分也不同了。
康熙四十七年咒魘廢太子一案,胤便利用胤祥出麵與大阿哥勾結,及至“人贓並獲”,胤祥一肩擔承,不提胤一個字。在他,一半亦是報答德妃的恩誼。十四年圈禁高牆,居然還有重新見麵的一天,德妃想起前情,亦禁不住涕泗橫流。
胤祥卻是越哭越厲害,什麽人都勸不住。其實,前麵是哀感傷心之淚,後麵是痛快的發泄之淚,想到十四年不堪忍受的日子,畢竟熬出來一位太後、一位皇帝,自己的苦不算白吃,對“娘”和“四哥”,也真的報答得過了!
因此,哭歸哭,表情卻大不相同。一等哭完,滿臉喜氣。
“娘!大喜!”
說著又磕頭恭賀。但等他抬起頭來時,驀然一驚!因為太後臉上並無喜色,但也並非由其皇父駕崩,而生哀戚,看上去是懊惱和憂慮。
“娘,你老人家怎麽啦?”
“常全!”太後吩咐,“你看著一點兒!”
“是!”常全答應著,她懂太後的意思,有話要問十三阿哥,不準任何人接近談話之處。
於是,太後將胤祥帶到偏東作起坐之處的那間屋子,喊著他的小名說:“小祥,我有話問你,你可不許跟我說半句假話!”
“娘!”胤祥跪了下來,“兒子決不敢。”
“我問你,四十七年十一月那件事,你是受了誰的指使?”
一聽這話,胤祥色變,想了好一會兒答說:“娘!不要逼兒子說假話。”
這是證實了多年的猜疑,太後的臉色益發陰鬱了。
“娘!大喜的日子——”
“什麽大喜的日子!”太後發怒了,“阿瑪歸天了,你還說大喜!”
胤祥脹得滿臉通紅,又驚又疑,心裏七上八下地,不知道出了什麽事?看到他那惶急的神態,太後反倒有些不忍了。
“小祥,我再問你,你可知道你弟弟這會兒在哪裏?”
這是指胤禎,“不是在青海嗎?”他說。
“在青海幹什麽?”
“阿瑪派他當大將軍征準噶爾。”
“他封了郡王,你知道嗎?”
“知道。”胤祥點點頭說。
“你還知道些什麽?”
“就隻知道這一些。”
“你沒有聽說,阿瑪決定把皇位傳給你弟弟?”
“什麽?”胤祥目瞪口呆一張臉幾乎扭曲了。
太後卻很平靜,“大概沒有人跟你說過?”她問,“隆科多不是常派人去看你嗎?”
“是!常派人去看我,從沒有提過阿瑪要把皇位傳給弟弟的話。倒是常說,阿瑪越來越看重四哥,都在說:將來必是雍親王接位。”
這又證實了隆科多與胤早有勾結,太後歎口氣說:“你四哥這件事,做得可真是對不起父母兄弟!”
“娘!”胤祥定定神問道,“既是傳位給弟弟,可怎麽又傳了給四哥?四哥做了什麽事?”
“一時哪裏說得清楚?你在裏頭十四年,外頭的變化太多了。”太後又說,“我先問你,你四哥打算什麽時候把阿瑪的消息,通知你弟弟?”
“啊!我還不知道。”太後想了一下問,“是誰讓你來的?”
“四哥!”胤祥立刻改了稱唿,“皇上。讓我來給——皇太後請安叩喜。”
“那你就告訴你四哥,說我說的,該讓弟弟趕快迴來奔喪。”
“是!”
“還有!”太後用低沉的聲音說,“我剛才問你的話,你可一個字不能跟你四哥說,你隻裝做不知道有這麽一事好了。”
“是!”
見胤祥並不特別在意她這幾句,太後便又說道:“小祥,你可得在心裏有個數兒:我這是保護你!”
胤祥將她的話,咀嚼了一遍,驀然意會,不免心驚!“四哥”有猜忌之心,是他已經看出來了的。如果自己的言語稍微不慎,“四哥”可能會想到他會泄露當年頂兇的一段秘密,這後果就無法設想了。
胤祥沒有答話,雙淚交流地磕一個頭,抬起臉來時方始說道:“娘的大恩大德,兒子來世都報答不盡!”
黃昏時分,下了三道上諭:第一道命貝勒胤,十三阿哥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總理事務,凡有諭旨必經由四大臣傳出。這是大行皇帝崩逝不久,即曾麵諭隆科多的,此時不過正式諭知內閣。
第二道:大將軍恂郡王胤禎,與淳郡王長子弘曙,馳驛來京:即敕交平郡王訥爾素管理。並派副都統阿爾訥隨胤禎來京,副都統阿林保隨弘曙來京。這兩個人是嗣皇帝布置在軍前的親信,派隨胤禎,弘曙來京的用意,一方麵要聽取他們的報告,看胤禎與弘曙接到京中的消息以後,作何表示。
第三道:貝勒胤封為廉親王;十三阿哥胤祥封為怡親王;二阿哥之子弘皙封為理郡王。很顯然的,胤封王是寵絡;胤祥封王是報答;而弘皙封王是補過。同時也有辟謠的作用,表示他跟二阿哥毫無嫌隙,而且很敬愛二阿哥,所以將弘皙封為郡王。但如問說:何以不將二阿哥釋放?他也有話迴答:“二阿哥是皇考所拘緊,本乎三年無改之義,不敢擅違父命。”
恩命一下,便有人趕到皇八子胤府邸去報喜,八輻晉是極厲害的人,冷笑一聲說道:“有什麽喜?不知道死在哪一天!”
報喜的人碰了一鼻子灰,心懷不忿,少不得要去搬弄是非,加油添醬的話,傳到嗣皇帝耳朵裏,越發對胤起了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