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仁初為人師,見張小凡手托臉腮,聽得入迷,不由得談興大發,侃侃而談:


    太極玄清道修習過程從易而難,玉清境第一層境界大多數人在第一年即可修成,但往後開始,艱深困難處便顯現出來,第二層一般人便要修習五年,第三層更是個分水嶺,資質稍差的便一生都停滯於此,好一些的修習個五六十年也不希奇。


    張小凡張口結舌,宋大仁微微一笑,又說了下去。


    太極玄清道的主要修行法門,到第三層就大致傳授完畢,往後更多的便是靠自行修為和資質高低,修行高深的師長或會指點一二,那也是經驗之談,讓弟子手走一些彎路而已。當然了,這裏所謂的“彎路”,多是以百年計的。


    而把太極玄清道修煉到玉清境第四層的,便是有了萬法根本,可以一開始同時修習其他奇術妙法以及修煉屬於自己的法寶。法寶秘器一說,淵源流長,神話傳說中諸天神靈大都有各自神器,威力絕倫。而人世之間,修真煉道之士以之初掌天地造化,亦有莫大威力,小的可以禦空而行,風馳電掣,大的更能震天撼地,毀山斷流。


    而法寶材質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但有一點,法寶材質如何便決定了法寶修煉後威力大小,若以凡鐵施展“神劍禦雷真訣”,還未等攻敵,那劍已與主人一起成了灰燼。


    至於青雲門下,因為當年青葉祖師在“幻月洞府”中得到古劍“誅仙”,仗之橫行天下,幾無敵手,眾後輩仰慕之餘,多半都是修煉仙劍的,千年之後,劍俠輩出,幾乎成了青雲門不成文的規矩,便是改名叫青雲劍派也無不可。


    不過說到這裏,倒要提一下大竹峰首座田不易了,他自己是修劍的,護身法器“赤靈”更是青雲門中名劍之一,但他對座下各弟子,不知怎麽,卻絲毫沒有鼓勵他們修煉仙劍的意思,非但如此,他還時常“慫恿”眾人修煉些另類法寶,這一點在青雲門中頗有非議,但一來並無這個規矩說不行,二來田不易弟子資質平庸,人數又少,眾人也由得他去。


    大竹峰一脈眾弟子中,大師兄宋大仁修行最深,已將太極玄清道修煉到玉清境第五層,緊接著是老四何大智,修到了第四層。雖然他入門時間短於吳大義、鄭大禮,但在眾弟子中他最是聰明,所以反而後學先至。


    至於老二吳大義、老三鄭大禮、老五呂大信、老六杜必書,都在玉清境第三層上苦苦掙紮,倒是小師妹田靈兒聰慧過人,自小得父母悉心教誨,雖然在十歲時才開始做砍竹功課,但修習太極玄清道卻已有多年,小小年紀,居然在她十三歲那年也修習到了玉清境第四層,可以驅用法寶,是青雲門中有名的早慧孩童之一,極得父母寵愛和各位師長關心愛護,蘇茹更是把自己那件著名“琥珀朱綾”送給她做防身法寶。


    “師姐這麽厲害啊!”張小凡聽到此處,不自禁地感歎道。


    宋大仁微笑道:“不錯,小師妹極是聰慧,對修真一道更有天賦,師父師娘傳她什麽,一聽就會,資質遠遠勝過了我們這些師兄,現下她隻是修道日淺,火候不足,假以時日,她成就必定不可限量,遠勝我們。大竹峰一脈發揚光大,都在她身上了。”


    說罷他眼中滿是期望之色,顯然很是疼愛這個嬌俏可人的小師妹。


    接著,宋大仁又與張小凡說了些修行過程中要注意的地方,最後正色道:“小師弟,最後有一件事,我一定要告訴你:本門修行貴在循序漸進,腳踏實地。若貪功冒進,隻怕貪心不足,反有大禍。成與不成,原是命定,不必強求。如妖魔外道,異端邪術,欲求不滿皆欲速成,最後多半反遭天譴,可憐可悲。你要小心了。”


    張小凡悚然而驚,忙道:“是,大師兄,我知曉了。”


    宋大仁點了點頭,站起身來,道:“那就先這樣吧,太極洞在後山,要把太極玄清道修煉到三層以上的弟子,才能進去修煉。在這之前,你就先在自己房裏修習吧。這裏很是清靜,師父師娘一般也不來,你自己努力了。”


    張小凡站起身,道:“多謝你了,大師兄。”


    宋大仁灑然一笑,拍了拍他的頭,轉身走了。


    張小凡送走了宋大仁,返身迴到屋裏,關好房門,心下說不出的興奮,連早上砍竹的疲勞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


    他深深唿吸,靜下來,慢慢走到床上,按宋大仁傳授的姿勢打坐,閉上眼睛,在心中把宋大仁傳授的太極玄清道玉清境第一層的法門從頭到尾想了一遍,正要按之修習,忽然心中一動,猛地睜開雙眼,失聲道:“不對啊!”


    宋大仁傳授給他的玉清境第一層在太極玄清道中本是最粗淺基本的修習法門,功用隻在兩個字:練氣。修煉之人,靜坐之下,放開心念禁製諸般煩惱,引天地靈氣入體行大周天運轉,借此與天地一息,進而感悟天地造化。若能引入靈氣在體內連行三十六大周天,則自身經脈已然穩固,可修煉更高境界。


    這種修習法門,本是道教數千年來千錘百煉之法,決無任何差錯疑義,但此刻張小凡心中,卻如急風暴雨,搖擺不停。這一切都是因為他今日所聽到的,與當日普智和尚傳給他的那套口訣,修行方式竟是截然相反。


    在草廟村慘案的前一夜,普智傳他口訣時,明明白白地告訴他,修真煉氣之時,務必要斬斷自身與外界一切聯係,體悟自性,即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注:語出《般若心經》)


    這般艱深枯澀的道理,張小凡此時自是不能理解的清楚,但兩般修習法門根本不同,他卻是分辨的出的,當下心亂如麻,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張小凡不知道,太極玄清道固然是道家的無上妙法,但普智在他身上發大宏願,寄予一生期望,所傳的那套口訣,卻也是佛門的至高法道——大梵般若。


    兩種大法,兩種截然不同的修習方式,卻要從根源說起。


    佛門道家,曆史悠久,老死不相往來,修真之術也各自都起源於其思想流派。以道家為例,其主旨在於一個“道”字,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注:語出《道德經》德經第五章)。道教則源於道家思想,便連太極玄清道的三重境界,也是以道家神話中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也就是俗稱的“三清”說法而命名。道教修真,講究共天地一息,身同自然,以身禦自然造化,化為大威力。


    而反觀佛門,主旨卻在“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又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注:語出《壇經·行由品第一》)佛家修真,注重體悟自身,照見五蘊,“能以一般若而生八萬四千智慧”,就是這個道理。


    佛道思想迥然而異,修習法門自然也是背道而馳,隻是數千年來各自守秘,不為人知。而此刻青雲門大竹峰上一個小小弟子張小凡,卻被此事搞得頭大無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誅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鼎並收藏《誅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