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對負麵情緒如此了解,那麽正麵情緒呢?”
醫生翻開新的一頁,繼續問道:“負麵情緒你由於憎恨,想要斬殺,這還可以理解。.但是正麵情緒,你又以什麽理由斬殺呢?”
袁長:“情緒,本身不真實,無關負麵正麵情緒。”
醫生:“說起來容易,你真的能斬殺感動、愛、喜悅這些正麵情緒嗎?”
是啊,說起來簡單。
人類不管如何美化,終究逃脫不了動物的界限。那麽,有些本能也是無可避免的。
如種族延續,如趨利避害。
人類曆史,幾乎所有的發展,都是為了趨利避害。
如果袁長宣稱,負麵情緒應該得到斬殺,估計大家會較讚同,或者根本沒人理會,畢竟這些話語太過於正常。
若是,連正麵情緒也需要斬殺,大家都會脫口而出,“你瘋了吧!”
沒人不希望可以體驗愉悅的情緒,甚至有可能最好是一輩子都處於愉悅。
想想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但大家平時太苦太累,算知道永恆極樂是一種謊言,大家依舊會去追尋愉悅的心情。
有人購物,有人發泄,有人唱歌,有人打拳……
不管怎樣做,愉悅如同滑溜的鯰魚,一不小心從手溜走。
不過,也不必擔心,因為正麵情緒總會來臨,這是“自我”的保護機製。
長時間讓一個人處於負麵情緒,那麽麵臨的是崩潰,是老子不幹了!
於是那人開始尋找,究竟是什麽讓自己如此難受。隻要那個人夠認真,他最後都會發現,一切都是自我編織的定義。
這些,是“自我”不允許發生的。它如同訓猴的老師傅,不讓猴兒太高興,也不會讓猴兒鬱悶致死。
袁長是受夠了情緒的拉扯,不願意再繼續這種打一巴掌給一甜棗的日子。
老子不幹了!
什麽巴掌甜棗,老子統統不要!
誰允許你這種情緒出現的?憑什麽在我這肆意出現?
袁長知道,僅僅是斬殺負麵情緒,並不足以結束這種狀態。
想要尋找快樂這種衝動,本身埋藏著種種負麵情緒在其。
難道自己總能找到快樂?
找不到快樂的時候呢?豈不是自己陷入負麵情緒之!
如果,自己可以勉勵自己,這一切都是暫時的,隻是暫時找不到快樂,終究有一天會找到快樂。
那麽,自己會變得不心慌不焦慮,似乎充滿了平靜,隻是等待找到快樂。
如果自己真的能夠平靜,幹嘛還要尋找快樂呢?
那個時候,缺乏負麵情緒的對,快樂還是快樂嗎?
正麵情緒跟負麵情緒,如同磁鐵的南北極,很難隻有其一方長期存在。
袁長:“況且,情緒是自我定義與現實互動的產物。保留情緒意味著,保留某些自我定義。而這,是袁長無法忍受的!”
醫生:“全部情緒都是嗎?那你要如何解釋一些感動想哭這種情緒?有時候,人們莫名其妙會被感動。”
這是最難的。
很多感動都發生在不經意間,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在感動啥,但是鼻子一酸眼淚滴落。
有些感動的根源很好尋找,如隨著閱曆的增加,讀到一篇章的時候,會與其情感產生共鳴。
《背影》、《我與地壇》之類的,當初學的時候,根本不認為寫得有多好。除了背誦全之外,其餘的狗屁不是。
但人到年再來讀一讀,唏噓之情立馬籠罩全身。
袁長還記得,那天午,無意在圖書館翻閱到《我與地壇》,裏麵描述史鐵生自己殘疾,無聊在地壇裏四處溜達,記得一切一切小草和樹木的細節。
筆鋒一轉,想著當初史鐵生自己的任性,常常在地壇裏待到天黑。而擔心他的媽媽,也在地壇裏四處尋找。還有一次,史鐵生故意躲著不出來,看著母親的焦急。
沒錯,史鐵生在青春年華之際,雙腿殘疾無法走路,他很難受很悲傷。但是他母親呢?
何嚐不是難受痛苦,自己的兒子在人生即將展開飛翔的年紀,突然斷了雙腿。這個做母親的,又是怎樣躲著偷偷哭泣,又是怎樣佯裝堅強,還要給兒子打氣鼓勁。
袁長看到這裏,忍不住開始落淚,雖然僅僅幾滴眼淚,但終究還是落在地板。
這是跟閱曆有關的“自我”,隨著年紀增大,不斷的“自我”添加和擴充。
自己明白父母的苦楚,明白他們的不易。
而等自己有寶寶的時候,同樣對寶寶充滿期待,期望寶寶以後會怎樣怎樣。
但在同時,也埋下了一些種子。
我那麽費心照顧你,你長大了不能讓我失望。
相於我付出的幸苦,你不能惹我生氣。
等你長大了,必須要孝順我。
如果一個人對於母愛沒有概念,他是不會跟這些字產生互動,更沒有什麽情緒而言。
所以,都是自我編織的定義。
袁長雖然不舍,雖然難受,但終究還是要斬殺這些定義。
還有一些情緒,根本找不到深層次的自我定義。
如清朝末年,好多人叫囂著,國家不能沒有皇帝。
甚至很多人,難以忍受未來沒有皇帝的國家,自殺而亡。
現在看起來,除了荒唐還有可笑。
袁長自己也經常站在現在的高度,嘲笑那些古人,覺得他們是白癡麽,這麽簡單的道理都想不通。
看看自己,很多情緒自己也是莫名其妙,甚至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對。
如果迴到封建社會,問大家,“為什麽要有皇帝”,會不會被當作精神病?
但是在當時,沒人可以解釋這個問題,沒人可以論證為什麽皇帝一定要存在。隻是大家都這樣說,曆史都這樣做。
那麽現在,有什麽問題是無法解釋,但是提出來會被人當作精神病,甚至換來眾人的辱罵和唾棄。
這個問題,是值得袁長細細思考的問題。
袁長自己發現不了問題,隻有靠情緒的出現,才能找到與現實互動的那個自我定義。
為什麽要結婚?
為什麽要成功?
為什麽要努力奮鬥?
誰能有理有據的說服我?!
一切都是自我編織的定義而已,哪有那麽多論據,沒人可以說服別人。
用的方法,隻不過是恐懼對方罷了。
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自己恐懼自己。
還有一些感動,是潛移默化放在腦海的,平時不容易看不見,算看見了也不在意。
如音樂天才莫紮特,如此璀璨的人物,竟然死的時候連墓碑名字都沒有。送他下葬的,也隻是一個不知名的老頭。
這讓很多熱愛音樂的人,連讀下去的勇氣都沒有。
還有米開朗基羅,這位藝複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後半輩子幾乎一直在跟小人作鬥爭。
那些小人寫章抨擊他,像六七十年代的無生有。還有些人先是勒索他,不給錢抨擊。失敗之後,小人立馬加入抨擊的行列。
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米開朗基羅,常常自語:“我才剛剛接觸到藝術的門檻,卻因為這些小人,沒法安心繼續創作。”
米開朗基羅的死亡,也是藝複興衰敗的標誌。
讀到這些章的感觸,沒人會覺得不正常。有的人會深思,有的人會感慨,有的人會悲傷。
但沒有人會覺得,這些情緒有什麽不對。
而袁長,必須硬生生將自己從這些情緒拉扯出來,任由它悲傷感慨,然後告訴自己:
“這些不過是自我編織的定義。”
/45/4ml
醫生翻開新的一頁,繼續問道:“負麵情緒你由於憎恨,想要斬殺,這還可以理解。.但是正麵情緒,你又以什麽理由斬殺呢?”
袁長:“情緒,本身不真實,無關負麵正麵情緒。”
醫生:“說起來容易,你真的能斬殺感動、愛、喜悅這些正麵情緒嗎?”
是啊,說起來簡單。
人類不管如何美化,終究逃脫不了動物的界限。那麽,有些本能也是無可避免的。
如種族延續,如趨利避害。
人類曆史,幾乎所有的發展,都是為了趨利避害。
如果袁長宣稱,負麵情緒應該得到斬殺,估計大家會較讚同,或者根本沒人理會,畢竟這些話語太過於正常。
若是,連正麵情緒也需要斬殺,大家都會脫口而出,“你瘋了吧!”
沒人不希望可以體驗愉悅的情緒,甚至有可能最好是一輩子都處於愉悅。
想想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但大家平時太苦太累,算知道永恆極樂是一種謊言,大家依舊會去追尋愉悅的心情。
有人購物,有人發泄,有人唱歌,有人打拳……
不管怎樣做,愉悅如同滑溜的鯰魚,一不小心從手溜走。
不過,也不必擔心,因為正麵情緒總會來臨,這是“自我”的保護機製。
長時間讓一個人處於負麵情緒,那麽麵臨的是崩潰,是老子不幹了!
於是那人開始尋找,究竟是什麽讓自己如此難受。隻要那個人夠認真,他最後都會發現,一切都是自我編織的定義。
這些,是“自我”不允許發生的。它如同訓猴的老師傅,不讓猴兒太高興,也不會讓猴兒鬱悶致死。
袁長是受夠了情緒的拉扯,不願意再繼續這種打一巴掌給一甜棗的日子。
老子不幹了!
什麽巴掌甜棗,老子統統不要!
誰允許你這種情緒出現的?憑什麽在我這肆意出現?
袁長知道,僅僅是斬殺負麵情緒,並不足以結束這種狀態。
想要尋找快樂這種衝動,本身埋藏著種種負麵情緒在其。
難道自己總能找到快樂?
找不到快樂的時候呢?豈不是自己陷入負麵情緒之!
如果,自己可以勉勵自己,這一切都是暫時的,隻是暫時找不到快樂,終究有一天會找到快樂。
那麽,自己會變得不心慌不焦慮,似乎充滿了平靜,隻是等待找到快樂。
如果自己真的能夠平靜,幹嘛還要尋找快樂呢?
那個時候,缺乏負麵情緒的對,快樂還是快樂嗎?
正麵情緒跟負麵情緒,如同磁鐵的南北極,很難隻有其一方長期存在。
袁長:“況且,情緒是自我定義與現實互動的產物。保留情緒意味著,保留某些自我定義。而這,是袁長無法忍受的!”
醫生:“全部情緒都是嗎?那你要如何解釋一些感動想哭這種情緒?有時候,人們莫名其妙會被感動。”
這是最難的。
很多感動都發生在不經意間,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在感動啥,但是鼻子一酸眼淚滴落。
有些感動的根源很好尋找,如隨著閱曆的增加,讀到一篇章的時候,會與其情感產生共鳴。
《背影》、《我與地壇》之類的,當初學的時候,根本不認為寫得有多好。除了背誦全之外,其餘的狗屁不是。
但人到年再來讀一讀,唏噓之情立馬籠罩全身。
袁長還記得,那天午,無意在圖書館翻閱到《我與地壇》,裏麵描述史鐵生自己殘疾,無聊在地壇裏四處溜達,記得一切一切小草和樹木的細節。
筆鋒一轉,想著當初史鐵生自己的任性,常常在地壇裏待到天黑。而擔心他的媽媽,也在地壇裏四處尋找。還有一次,史鐵生故意躲著不出來,看著母親的焦急。
沒錯,史鐵生在青春年華之際,雙腿殘疾無法走路,他很難受很悲傷。但是他母親呢?
何嚐不是難受痛苦,自己的兒子在人生即將展開飛翔的年紀,突然斷了雙腿。這個做母親的,又是怎樣躲著偷偷哭泣,又是怎樣佯裝堅強,還要給兒子打氣鼓勁。
袁長看到這裏,忍不住開始落淚,雖然僅僅幾滴眼淚,但終究還是落在地板。
這是跟閱曆有關的“自我”,隨著年紀增大,不斷的“自我”添加和擴充。
自己明白父母的苦楚,明白他們的不易。
而等自己有寶寶的時候,同樣對寶寶充滿期待,期望寶寶以後會怎樣怎樣。
但在同時,也埋下了一些種子。
我那麽費心照顧你,你長大了不能讓我失望。
相於我付出的幸苦,你不能惹我生氣。
等你長大了,必須要孝順我。
如果一個人對於母愛沒有概念,他是不會跟這些字產生互動,更沒有什麽情緒而言。
所以,都是自我編織的定義。
袁長雖然不舍,雖然難受,但終究還是要斬殺這些定義。
還有一些情緒,根本找不到深層次的自我定義。
如清朝末年,好多人叫囂著,國家不能沒有皇帝。
甚至很多人,難以忍受未來沒有皇帝的國家,自殺而亡。
現在看起來,除了荒唐還有可笑。
袁長自己也經常站在現在的高度,嘲笑那些古人,覺得他們是白癡麽,這麽簡單的道理都想不通。
看看自己,很多情緒自己也是莫名其妙,甚至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對。
如果迴到封建社會,問大家,“為什麽要有皇帝”,會不會被當作精神病?
但是在當時,沒人可以解釋這個問題,沒人可以論證為什麽皇帝一定要存在。隻是大家都這樣說,曆史都這樣做。
那麽現在,有什麽問題是無法解釋,但是提出來會被人當作精神病,甚至換來眾人的辱罵和唾棄。
這個問題,是值得袁長細細思考的問題。
袁長自己發現不了問題,隻有靠情緒的出現,才能找到與現實互動的那個自我定義。
為什麽要結婚?
為什麽要成功?
為什麽要努力奮鬥?
誰能有理有據的說服我?!
一切都是自我編織的定義而已,哪有那麽多論據,沒人可以說服別人。
用的方法,隻不過是恐懼對方罷了。
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自己恐懼自己。
還有一些感動,是潛移默化放在腦海的,平時不容易看不見,算看見了也不在意。
如音樂天才莫紮特,如此璀璨的人物,竟然死的時候連墓碑名字都沒有。送他下葬的,也隻是一個不知名的老頭。
這讓很多熱愛音樂的人,連讀下去的勇氣都沒有。
還有米開朗基羅,這位藝複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後半輩子幾乎一直在跟小人作鬥爭。
那些小人寫章抨擊他,像六七十年代的無生有。還有些人先是勒索他,不給錢抨擊。失敗之後,小人立馬加入抨擊的行列。
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米開朗基羅,常常自語:“我才剛剛接觸到藝術的門檻,卻因為這些小人,沒法安心繼續創作。”
米開朗基羅的死亡,也是藝複興衰敗的標誌。
讀到這些章的感觸,沒人會覺得不正常。有的人會深思,有的人會感慨,有的人會悲傷。
但沒有人會覺得,這些情緒有什麽不對。
而袁長,必須硬生生將自己從這些情緒拉扯出來,任由它悲傷感慨,然後告訴自己:
“這些不過是自我編織的定義。”
/45/4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