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到吳大誌說話之後,不由都看向了河麵。


    同時紛紛舉燈補光。


    隻見河麵之上,原本氤氳的霧氣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消散!


    “難道是那條紅色怪蛇迴來了?”吳奪張口說道,說著不由低頭看了看身邊的化肥。


    化肥卻沒有異常表現,而且它並沒有專注於河麵,仿佛毫不在意。


    吳大誌沉吟,“或許,是因為打開了秘藏之地的‘門’。這裏頭,藏的是木性青州鼎,木生火,火氣溢出,逼退了霧氣。那條紅色怪蛇,不也是因為火性影響而變異的麽?”


    葛亮點點頭,“應該是這樣。”


    “那就再等一會兒,看看那條紅色怪蛇會不會迴來。”吳大誌接著說道。


    霧氣散盡了。


    眾人調整站位,又向兩側觀察了一番。


    這一段地下河是東西走向,河麵之上的空間,東西長達百米以上,頂部高低起伏,總體趨勢是中間高、兩端低。


    河道兩側的石壁基本都是垂直的。


    而在東西兩端,河麵之上就沒有空間了,河水進入了看不見的封閉河道。


    大家就這麽等了十幾分鍾,並未見河麵有什麽異樣,看來,那條紅色怪蛇短時間內可能不會出現。


    “先進去吧。”吳大誌終於開了口。


    大家也都沒有表示異議,先後進入了圓形通道。


    通道內不能直立行走,挺別扭,好在不長,很快就到了一處空間之中。


    這是一間方形石室,地麵邊長能有七八米,高度則在三米左右。


    圓形通道口在一麵石壁的底部,而在對麵的石壁上,還有一個門洞。


    門洞的形狀不太規則,大致算是個正方形,高兩米多,寬也兩米多,通行倒是很寬綽。


    吳奪打燈照射通道內,在數米的平行地麵之後,便出現了直角轉折,看不到後麵的情況了。


    這裏的空氣狀況不錯,而且並不怎麽潮濕。在靠近地下河的這種環境中,不潮濕應該是青州鼎生出的火性使然。


    “走吧,繼續。”吳大誌抬抬手。


    這迴化肥先顛顛進去了,吳大誌一看,便就跟在了後麵,其他人也跟著進去了。


    前行數米,轉彎兒,依然是同樣高低寬窄的通道,前行十幾米後,又出現了轉折。


    如此轉折了三次,終於出現了直道。


    不過,這條直道的方向是直的,卻不是平行的了,而是向下的,同時有階梯。


    這階梯也不是尋常樓梯那樣,而是每隔兩三米才有一道階,落差一尺左右。因為通道比較長,打燈遠看,還是有階梯的感覺。


    這條階梯通道長百米以上,而且整體高度提高了,得有三米左右。工程量不小。不過從通道壁來看,土石混雜,已經不是純岩石結構。


    終於走到了盡頭。


    眼前出現了一個圓形大拱門。確切地說是拱形門洞,並沒有門。


    進入之後,裏麵的空間挺大。


    類似於一個穹頂大廳。


    地麵是圓形,直徑足有五十米,頂點高度也得十米左右。


    如此大的空間,並沒有任何支撐,除了本身的地質結構,看起來主要是因為穹頂有點兒特殊。


    這穹頂和一般的穹頂不太一樣,像是無數小三角形結構組成,也就是頂麵並不光滑,隻是整體上是穹頂的樣子。


    這個大廳是封閉的,眾人並沒有發現其他出口。


    而且,大廳裏也並沒有什麽獨立的結構看起來能容納青州鼎的樣子。


    整個大廳裏最顯眼的,是居中的一塊大石碑。


    石碑高達三米,寬一米半以上,厚有二十厘米,青石質地,是一整塊兒,打磨得十分精細。


    碑下底座並不是常見的贔屭之類的龜形,而是八角形,高約一尺,邊緣是斜麵。


    石碑是嵌入到八角形底座中的。


    石碑一麵有刻字,兩列豎向,一列四個,一共八字,熟悉的金文字體。


    另一麵無字,卻有圓圈和線條,乍看起來像是一幅星圖。不過圓圈和線條不多,細看卻又不像是星圖。


    這個大廳裏除了居中的最顯眼的石碑,還有一些石柱,石柱都沒有底座,是直接插進地麵的。


    石柱的高低粗細都一樣,高度約有一米,直徑十幾厘米,頂部半球形。


    吳奪數了數,一共二十四根。


    二十四根石柱的分布,是以石碑為中心,在四個邊的方向之外,分成四組,每組六根。


    每組當中與石碑最近的石柱,與石碑相隔大概五米左右。


    每組石柱的排列方式並不相同。


    居中的石碑是坐北朝南的,碑文衝南。


    東邊一組六根石柱,是東西方向直線排列。


    西邊一組六根石柱,是東西兩排並列,每排三根。


    南邊一組六根石柱,是三角形排列,衝向石碑最近的位置是一根,然後向南第二排是兩根,第三排是三根。


    北邊一組六根石柱,是六邊形或者說圓形排列。六根石柱的點位,連直線是一個六邊形,連弧線是一個圓形。


    除了石碑和石柱,整個大廳就沒有別的什麽特殊設置了。


    看來,想見青州鼎,得先參破這石碑和石柱組成的“陣”。


    “這都到最後了,還想折騰我們!”吳奪話雖如此,卻是笑著說的。


    大家也都笑了笑。在尋找九鼎的過程中,行動組基本養成了樂觀的戰鬥精神。


    “好了,看都看完了,先認字。”吳大誌指揮,“小權和寧霜過來和我一起認字,其他三人先拍照錄像,若是短時間不能參破,以便迴去還能研究。”


    “化肥好像也在研究。”吳奪指了指化肥。


    此時,化肥已經跑到了石碑的背麵,坐著仰頭看向那些圓點和線條。


    吳大誌點點頭,“它要是能有什麽提示,那更好了,先別打擾它。”


    辨識這種金文字體,對他們來說,也算是輕車熟路了,吳大誌、權浩然、寧霜三人並沒有花費太長時間,便認了出來。


    右邊一列是:道之大化。


    左邊一列是:陰陽試之。


    確定了這八個字之後,吳大誌沉吟出聲:


    “鬼穀子······”


    吳奪一聽,也想起來了,這確實是《鬼穀子》中的兩句話,也在同一篇中,隻不過原文中並不相連,是摘出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鑒寶無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木赤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木赤火並收藏鑒寶無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