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誌說完之後,吳奪不由又觀望了一下所謂最邊上的兩個池子。
這兩個池子實際上不能完全說位於“前半場”,應該說是在前後的分界線上,不過它們和完全位於“前半場”的三個池子畢竟是“一組”。
位於分界線的位置,是比較特殊的;而且,中間的池子放的是“骨灰罐”,剛看的相鄰的一個池子放的是“六玉”,接下來要看的另一個池子,應該也是“祭器”“葬品”之類的東西;那麽,位於分界線上的兩個池子,裏麵就有可能不是放東西,而是“別有洞天”。
吳大誌將它們留在最後,也是有想法的。
而眼下看的位於大池子另一側的這個池子,裏麵也有雕塑。
雕塑的是一條昂首的大蛇。
直徑兩米的池子裏,大蛇盤曲成一團,昂起的蛇頭很誇張,足有一尺大小。
在昂起的蛇頭上,還頂著一個青銅盉。
這個青銅盉的腹徑有十幾厘米,高度則有二十多厘米。三足,帶蓋兒,前有流(盉嘴),後有鋬(把手)。
雖然不大,但卻非常精美,流為龍首,鋬為龍尾。蓋兒作圓盤型,頂部有環形鈕,蓋麵裝飾以迴紋。
盉身以蟠螭紋為主,肩部一周雲雷紋,三足上部為獸麵紋,獸麵兩側輔以卷雲紋。
這隻是主要結構和紋飾,此盉還有很多細節,都是精美異常;比如龍頸還有鱗紋,比如鋬和蓋兒之間還有活件相連······
“這龍首盉的工藝,實在是太精湛了!”權浩然一邊看,一邊感歎連連。
“這好像更像春秋時期的青銅器,而非戰國晚期到秦。”吳奪在一旁跟了一句。
“小吳你在青銅器上的眼力,已然不弱了。”權浩然點頭,“沒錯,這就是一件春秋時期的龍首盉!遠遠早於尉繚下葬的秦朝,隻是被放進了這尉繚墓中!”
“單獨放一件龍首盉,難道尉繚喜歡喝酒?”吳奪笑了笑。
盉,是一種酒器,確切地說,是調和酒與水的容器。盉與和同音,也正應了調和之意。
盉在夏代就有了,從商晚期到戰國,一直都比較流行;戰國以後,逐漸就沒了。
吳大誌想了想,“喜歡喝酒應該沒錯,不過,這件青銅龍首盉下麵的大蛇······”
隨侯珠,相傳是一條大蛇為了報恩而獻給隨侯的。
而且尉繚墓中有隨侯珠,是得到化肥的肯定的。
此時的化肥,並沒有跟著大家守在這個池子邊緣,而是去了位於分界線的一個池子邊上。
不過,壁高一米的池子,它肯定是上不去的,它也知道眾人現在暫時還不能過來,就這麽安靜地坐在池子邊上等待。
“爺爺,傳說中的隨侯珠,難不成就在這件青銅龍首盉裏?”吳奪接著問道。
“總得打開看看啊。”吳大誌說著,便上了池壁,吳奪一看,便跟著翻了進去。其他四人沒動,這青銅龍首盉吳大誌和吳奪肯定是要拿出來打開的,在蛇頭上也不方便操作。
這件龍首盉很快便被從池中取出,放到了一側的地麵上,眾人蹲著圍了一圈。
吳大誌就此打開了盉蓋。
裏麵果然有東西!
是一個小漆盒。
這個小漆盒有點兒像“奩”的造型,圓形,直壁,有蓋兒,下麵也有三足。
沒有紋飾,就隻髹了黑漆。
蓋兒是天地蓋,很容易打開。
打開之後,裏麵果然是一顆珠子!
雖然不大,直徑隻有兩厘米多,但在燈光的照射下,居然射出了絢爛陸離的彩光!
“火彩?”寧霜不由脫口而出。
“鑽石?”梅小梅更為直接。
她倆先行開了口,吳大誌便抬抬手,“兩位女同誌先鑒定一下?”
兩人還稍稍推讓了一番,最後寧霜堅持讓梅小梅先上手。
吳奪在一旁跟著看,發現這其實不是一顆光麵的小圓球,而是一個球形多麵體,隻不過每一個麵都非常小,整體還是個球形。
話又迴來了,如果是鑽石,光麵圓球是不可能有這種火彩的。
以吳奪在寶石學上的功底,已經能基本確定,這就是金剛石的質地!
金剛石和鑽石,本質是一樣的,隻不過經過加工的金剛石才叫鑽石。當然,現在也沒有加工成球形多麵體的,還真都是“鑽”狀。
而隻有在加工後,鑽石才能出現火彩。
也就是所謂的切工。
因為鑽石是依靠各個小平麵對光線的反射和折射,才能展現出奪目耀眼的絢麗光彩。切工也是鑽石價值的一部分。
正因為這是一個球形多麵體,所以才會有火彩。光麵圓球的話,視覺效果和一顆玻璃珠子差不了多少。
“就是鑽石!這麽大一顆,淨度還這麽高,就算是今天剛加工出來的,那也是天價啊!”梅小梅的聲音陡然提高。
最後,大家的意見一致,這的確是一顆球形多麵體的鑽石。
震驚······
鑽石的硬度眾所周知,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物質。
隨侯珠,居然是一顆鑽石?
雖然關於隨侯珠材質的觀點中,有鑽石一說,甚至還有學術文章,可是······
如果這真就是隨侯珠,那麽在春秋時期,怎麽會有這樣的切工?不僅將原石製成了球形多麵體的鑽石,而且各個小切麵的比例和角度掌控得極好,能呈現出如此火彩!
“大蛇獻珠”隻是一個傳說,總不可能是大蛇或者什麽妖王加工的吧?
吳奪沉吟,“雖然匪夷所思,但我們對兩千多年前的史實,了解得畢竟太少了······”
吳大誌則道,“怎麽加工出來的,不是咱們現在該研究的。而且,這到底是不是隨侯珠,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啊!總不能因為在尉繚墓中,就說是隨侯珠吧?”
吳奪不由向化肥招了招手,它卻不過來;吳奪便沒有再堅持,心說等過去再問它也行,不差這會兒了。
這顆球形多麵體的直徑經過測量,是2.34厘米。
關於隨侯珠,有“徑盈寸”的說法,這一點是符合的。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寸大概就是2.3厘米左右。此後一寸的長短也一直在變化,不過直到唐代,一寸才超過三厘米。
“好了,咱們還沒看完,抓緊時間。這顆珠子我先收著。”吳大誌將其裝迴了小漆盒,又抬手一指化肥所在的那個池子,“既然化肥先過去了,那就先去看看那裏吧!”
這兩個池子實際上不能完全說位於“前半場”,應該說是在前後的分界線上,不過它們和完全位於“前半場”的三個池子畢竟是“一組”。
位於分界線的位置,是比較特殊的;而且,中間的池子放的是“骨灰罐”,剛看的相鄰的一個池子放的是“六玉”,接下來要看的另一個池子,應該也是“祭器”“葬品”之類的東西;那麽,位於分界線上的兩個池子,裏麵就有可能不是放東西,而是“別有洞天”。
吳大誌將它們留在最後,也是有想法的。
而眼下看的位於大池子另一側的這個池子,裏麵也有雕塑。
雕塑的是一條昂首的大蛇。
直徑兩米的池子裏,大蛇盤曲成一團,昂起的蛇頭很誇張,足有一尺大小。
在昂起的蛇頭上,還頂著一個青銅盉。
這個青銅盉的腹徑有十幾厘米,高度則有二十多厘米。三足,帶蓋兒,前有流(盉嘴),後有鋬(把手)。
雖然不大,但卻非常精美,流為龍首,鋬為龍尾。蓋兒作圓盤型,頂部有環形鈕,蓋麵裝飾以迴紋。
盉身以蟠螭紋為主,肩部一周雲雷紋,三足上部為獸麵紋,獸麵兩側輔以卷雲紋。
這隻是主要結構和紋飾,此盉還有很多細節,都是精美異常;比如龍頸還有鱗紋,比如鋬和蓋兒之間還有活件相連······
“這龍首盉的工藝,實在是太精湛了!”權浩然一邊看,一邊感歎連連。
“這好像更像春秋時期的青銅器,而非戰國晚期到秦。”吳奪在一旁跟了一句。
“小吳你在青銅器上的眼力,已然不弱了。”權浩然點頭,“沒錯,這就是一件春秋時期的龍首盉!遠遠早於尉繚下葬的秦朝,隻是被放進了這尉繚墓中!”
“單獨放一件龍首盉,難道尉繚喜歡喝酒?”吳奪笑了笑。
盉,是一種酒器,確切地說,是調和酒與水的容器。盉與和同音,也正應了調和之意。
盉在夏代就有了,從商晚期到戰國,一直都比較流行;戰國以後,逐漸就沒了。
吳大誌想了想,“喜歡喝酒應該沒錯,不過,這件青銅龍首盉下麵的大蛇······”
隨侯珠,相傳是一條大蛇為了報恩而獻給隨侯的。
而且尉繚墓中有隨侯珠,是得到化肥的肯定的。
此時的化肥,並沒有跟著大家守在這個池子邊緣,而是去了位於分界線的一個池子邊上。
不過,壁高一米的池子,它肯定是上不去的,它也知道眾人現在暫時還不能過來,就這麽安靜地坐在池子邊上等待。
“爺爺,傳說中的隨侯珠,難不成就在這件青銅龍首盉裏?”吳奪接著問道。
“總得打開看看啊。”吳大誌說著,便上了池壁,吳奪一看,便跟著翻了進去。其他四人沒動,這青銅龍首盉吳大誌和吳奪肯定是要拿出來打開的,在蛇頭上也不方便操作。
這件龍首盉很快便被從池中取出,放到了一側的地麵上,眾人蹲著圍了一圈。
吳大誌就此打開了盉蓋。
裏麵果然有東西!
是一個小漆盒。
這個小漆盒有點兒像“奩”的造型,圓形,直壁,有蓋兒,下麵也有三足。
沒有紋飾,就隻髹了黑漆。
蓋兒是天地蓋,很容易打開。
打開之後,裏麵果然是一顆珠子!
雖然不大,直徑隻有兩厘米多,但在燈光的照射下,居然射出了絢爛陸離的彩光!
“火彩?”寧霜不由脫口而出。
“鑽石?”梅小梅更為直接。
她倆先行開了口,吳大誌便抬抬手,“兩位女同誌先鑒定一下?”
兩人還稍稍推讓了一番,最後寧霜堅持讓梅小梅先上手。
吳奪在一旁跟著看,發現這其實不是一顆光麵的小圓球,而是一個球形多麵體,隻不過每一個麵都非常小,整體還是個球形。
話又迴來了,如果是鑽石,光麵圓球是不可能有這種火彩的。
以吳奪在寶石學上的功底,已經能基本確定,這就是金剛石的質地!
金剛石和鑽石,本質是一樣的,隻不過經過加工的金剛石才叫鑽石。當然,現在也沒有加工成球形多麵體的,還真都是“鑽”狀。
而隻有在加工後,鑽石才能出現火彩。
也就是所謂的切工。
因為鑽石是依靠各個小平麵對光線的反射和折射,才能展現出奪目耀眼的絢麗光彩。切工也是鑽石價值的一部分。
正因為這是一個球形多麵體,所以才會有火彩。光麵圓球的話,視覺效果和一顆玻璃珠子差不了多少。
“就是鑽石!這麽大一顆,淨度還這麽高,就算是今天剛加工出來的,那也是天價啊!”梅小梅的聲音陡然提高。
最後,大家的意見一致,這的確是一顆球形多麵體的鑽石。
震驚······
鑽石的硬度眾所周知,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物質。
隨侯珠,居然是一顆鑽石?
雖然關於隨侯珠材質的觀點中,有鑽石一說,甚至還有學術文章,可是······
如果這真就是隨侯珠,那麽在春秋時期,怎麽會有這樣的切工?不僅將原石製成了球形多麵體的鑽石,而且各個小切麵的比例和角度掌控得極好,能呈現出如此火彩!
“大蛇獻珠”隻是一個傳說,總不可能是大蛇或者什麽妖王加工的吧?
吳奪沉吟,“雖然匪夷所思,但我們對兩千多年前的史實,了解得畢竟太少了······”
吳大誌則道,“怎麽加工出來的,不是咱們現在該研究的。而且,這到底是不是隨侯珠,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啊!總不能因為在尉繚墓中,就說是隨侯珠吧?”
吳奪不由向化肥招了招手,它卻不過來;吳奪便沒有再堅持,心說等過去再問它也行,不差這會兒了。
這顆球形多麵體的直徑經過測量,是2.34厘米。
關於隨侯珠,有“徑盈寸”的說法,這一點是符合的。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寸大概就是2.3厘米左右。此後一寸的長短也一直在變化,不過直到唐代,一寸才超過三厘米。
“好了,咱們還沒看完,抓緊時間。這顆珠子我先收著。”吳大誌將其裝迴了小漆盒,又抬手一指化肥所在的那個池子,“既然化肥先過去了,那就先去看看那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