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十四師兄!我沒事了!咱們抓緊走吧!我也有點餓了。”
靜默了片刻之後,李青童清脆的聲音打破了短暫的寧靜。
“對對對!抓緊走!吃飯去嘍!人以食為天,老鍾我早就餓了!”十二師兄鍾青火急忙喊起來。
眾人就又開始說笑起來,轉迴“穀神宮”的中庭,拾級登上“三清殿”前兩丈高的台基,從旁邊的側門,邁進了後院。
後院大小和中庭差不多大小,但布置上和前殿中庭又大不相同。整個後院是青石鋪地,一圈迴廊環繞,各種綠樹交掩,奇石異景布局精巧,再加上滿園的綠瓦紅牆,處處有園林氣象。庭院正中有一座高大的“至尊堂”。堂前有長廊橫向伸展,與兩側的迴廊相交,視覺上又將後院分成了前後兩座園林。
“五師兄,勞駕你再給講一講這後院的典故?”李青童道,好奇心又起來了。
梁青山又簡要介紹起來:
“這座‘至尊堂’,是雙簷廡殿頂的,麵闊七間,進深三間,乃師尊們在此會客、休息或內習功法之地。前園東西側各有一座單簷側殿,曰‘道堂’,乃講道傳法之地;後園東西兩側也有兩座側殿,曰‘客堂’,乃尊客休息、暫住、習功研法之所。後園的最後麵還有一座外觀與“至尊堂”相似的正殿,曰“熙養堂”,乃師尊們生活、起居或暫住之地。兩側牆院牆上還各有三、四道拱門通向外側的院落。”
好奇的李青童走入右側第一座拱門,看到裏麵是一座帶環形走廊的東西狹長的條形大院,環形走廊上串掛著一圈更小的拱門,個個緊閉。李一童推開第一扇小拱門,看到了一門一窗兩間起脊的青磚紅瓦小房、和門前一個兩三丈見方的小小院落。
“這‘迴’形條院是我們山上的弟子們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小院兩間房裏有四張床,住四個人。”五師兄梁青山的聲音倏然從後麵傳來。原來他也跟了過來。
“這座‘迴’形大院裏有十六個拱門,也就是有十六個小院,能住六十四個人。”李青童一麵數一麵算,隨口說了出來。
梁青山接到:“正是。”
“我們不就十幾個師兄弟嗎?需要這麽多的房間?”李青童疑問道。
梁青山笑了:“你忘了我們倆人經過‘四大廣場’時、看到演練陣法的那些人嗎?他們都是我們青陽派的弟子,雖然是代培弟子和記名弟子,但是也都需要衣食住行啊!”
“那他們共有多少人?”
“現在是三百多人吧?你上山時看到的隻是其中的一半。”
“原來有這麽多?”
“嗬嗬!這還叫多?我們最多時達到五百多人呢!但現在掌門更重視弟子的精品培養,所以稍稍縮減了些。”
“他們也都是‘青’字輩?”
“他們是普通的俗家弟子,用俗家姓名,不取道名的。大部分人修滿六年後,升不上二階道士但經考校合格的,授予一階道士的道冠和玉璜一枚,就結業下山了。”
“一階道士?迴去後有用嗎?”
“當然有用了,我們大華國道儒並舉,在俗界,一階道士和秀才平級。”
“升上二階的怎麽辦呢?”
“升上二階道士的在山上接著修啊,仍以六年為期,升不上三階道士但經考校合格的,授予二階道士的道冠和玉環一枚,結業下山,相當於儒生中的舉人。”
“升上三階的呢?”
“還是以六年為期接著修,到期升不上四階的但經考校合格的,都授於三階道士的道冠和玉璧一枚,並贈送道名或道號,入青陽派譜冊,並授以‘道地玉材’之名號。下山後相當於儒學的進士,在朝內與進士同受重用。我青陽派的三階道士,很多人入朝後累級疊升,官顯品達,成為位高權重的國之棟梁。據不完全統計,在我青陽派弟子中,本朝共出過三位丞相或司徒、五位禦史大夫或司空、七位太尉、大司馬或大將軍,位列九卿的有十幾人,地方州牧郡守幾近二、三十人。至於朝外,由於修真之人,追求長生不老之道,又是得道之士,奇門法術頗多,人緣可是比進士好得多。”
“這麽牛?”
“我們青陽派雖然創派較晚,但發展迅速,不過三百年,已擠身於修真界和武林的三甲之列。如若論對家國天下的影響,論及為大華朝玉琢國士方麵,那幾乎是名符其實的第一。這首先得益於師祖青陽真人對道德真經的深悟,創派伊始,就提出了‘出世之眼入世之心,道德之本不離家國’的宗旨。”
“三階道士都這麽牛了,不知升入四階的會牛到什麽程度?”李青童驚歎地問。什麽“出世入世的”他也不太懂,隻是震驚於青陽派弟子在世間牛氣衝天的發展。
“升入四階的就不得了,頒青陽派玉玦一枚,授四階道士道冠。可直接轉為正式弟子,拜師,入譜冊,授名號,和我們現在一樣了。一旦下山,就相當於朝內的科舉之三甲,用不了幾年就會成為國師級的人物。但是啊!凡升入四階之人,很少有人願意入世隨俗的,大都直接留在山上繼續修真了。”
“噢!那我現在有四階道士的能力資力嗎?”
“當然沒有!”
“那為什麽師尊願意正式收我為徒呢?”
“聽說是因為你突患魔症、身留隱疾,大師伯和師尊受令尊再三拜請,才答應收你為正式弟子的。”
“原來是可憐我,哎!”他說著,輕輕地歎了一口,無奈地搖了搖頭。
“也不全是。看在同脈同師的份上,我就給你透點口風吧,但你也不要和任何人說。”
“請五師兄放心,我李丙童如果向任何人吐漏半字,必遭天譴,天打雷轟!”
“可能是師尊們發現了,你身上或許有些特殊的潛質,比如說有些能修煉‘五階玉龍’的‘玉清潛質’。我們青陽派在選徒收徒方麵,一向更重視潛質,或曰先天資質,而不是你現有的能力。”
“玉清潛質?什麽是玉清潛質?”
李青童自言自語道,就聽得外麵傳來一個聲音:
“五師兄!小師弟!你們倆幹什麽去了?我們都快餓死了。”
一聽就是金清火的大嗓門。
“壞了,隻顧著跟你講解,忘了午飯的事了。趕緊走。”
李青童這才感到自己也餓了。
靜默了片刻之後,李青童清脆的聲音打破了短暫的寧靜。
“對對對!抓緊走!吃飯去嘍!人以食為天,老鍾我早就餓了!”十二師兄鍾青火急忙喊起來。
眾人就又開始說笑起來,轉迴“穀神宮”的中庭,拾級登上“三清殿”前兩丈高的台基,從旁邊的側門,邁進了後院。
後院大小和中庭差不多大小,但布置上和前殿中庭又大不相同。整個後院是青石鋪地,一圈迴廊環繞,各種綠樹交掩,奇石異景布局精巧,再加上滿園的綠瓦紅牆,處處有園林氣象。庭院正中有一座高大的“至尊堂”。堂前有長廊橫向伸展,與兩側的迴廊相交,視覺上又將後院分成了前後兩座園林。
“五師兄,勞駕你再給講一講這後院的典故?”李青童道,好奇心又起來了。
梁青山又簡要介紹起來:
“這座‘至尊堂’,是雙簷廡殿頂的,麵闊七間,進深三間,乃師尊們在此會客、休息或內習功法之地。前園東西側各有一座單簷側殿,曰‘道堂’,乃講道傳法之地;後園東西兩側也有兩座側殿,曰‘客堂’,乃尊客休息、暫住、習功研法之所。後園的最後麵還有一座外觀與“至尊堂”相似的正殿,曰“熙養堂”,乃師尊們生活、起居或暫住之地。兩側牆院牆上還各有三、四道拱門通向外側的院落。”
好奇的李青童走入右側第一座拱門,看到裏麵是一座帶環形走廊的東西狹長的條形大院,環形走廊上串掛著一圈更小的拱門,個個緊閉。李一童推開第一扇小拱門,看到了一門一窗兩間起脊的青磚紅瓦小房、和門前一個兩三丈見方的小小院落。
“這‘迴’形條院是我們山上的弟子們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小院兩間房裏有四張床,住四個人。”五師兄梁青山的聲音倏然從後麵傳來。原來他也跟了過來。
“這座‘迴’形大院裏有十六個拱門,也就是有十六個小院,能住六十四個人。”李青童一麵數一麵算,隨口說了出來。
梁青山接到:“正是。”
“我們不就十幾個師兄弟嗎?需要這麽多的房間?”李青童疑問道。
梁青山笑了:“你忘了我們倆人經過‘四大廣場’時、看到演練陣法的那些人嗎?他們都是我們青陽派的弟子,雖然是代培弟子和記名弟子,但是也都需要衣食住行啊!”
“那他們共有多少人?”
“現在是三百多人吧?你上山時看到的隻是其中的一半。”
“原來有這麽多?”
“嗬嗬!這還叫多?我們最多時達到五百多人呢!但現在掌門更重視弟子的精品培養,所以稍稍縮減了些。”
“他們也都是‘青’字輩?”
“他們是普通的俗家弟子,用俗家姓名,不取道名的。大部分人修滿六年後,升不上二階道士但經考校合格的,授予一階道士的道冠和玉璜一枚,就結業下山了。”
“一階道士?迴去後有用嗎?”
“當然有用了,我們大華國道儒並舉,在俗界,一階道士和秀才平級。”
“升上二階的怎麽辦呢?”
“升上二階道士的在山上接著修啊,仍以六年為期,升不上三階道士但經考校合格的,授予二階道士的道冠和玉環一枚,結業下山,相當於儒生中的舉人。”
“升上三階的呢?”
“還是以六年為期接著修,到期升不上四階的但經考校合格的,都授於三階道士的道冠和玉璧一枚,並贈送道名或道號,入青陽派譜冊,並授以‘道地玉材’之名號。下山後相當於儒學的進士,在朝內與進士同受重用。我青陽派的三階道士,很多人入朝後累級疊升,官顯品達,成為位高權重的國之棟梁。據不完全統計,在我青陽派弟子中,本朝共出過三位丞相或司徒、五位禦史大夫或司空、七位太尉、大司馬或大將軍,位列九卿的有十幾人,地方州牧郡守幾近二、三十人。至於朝外,由於修真之人,追求長生不老之道,又是得道之士,奇門法術頗多,人緣可是比進士好得多。”
“這麽牛?”
“我們青陽派雖然創派較晚,但發展迅速,不過三百年,已擠身於修真界和武林的三甲之列。如若論對家國天下的影響,論及為大華朝玉琢國士方麵,那幾乎是名符其實的第一。這首先得益於師祖青陽真人對道德真經的深悟,創派伊始,就提出了‘出世之眼入世之心,道德之本不離家國’的宗旨。”
“三階道士都這麽牛了,不知升入四階的會牛到什麽程度?”李青童驚歎地問。什麽“出世入世的”他也不太懂,隻是震驚於青陽派弟子在世間牛氣衝天的發展。
“升入四階的就不得了,頒青陽派玉玦一枚,授四階道士道冠。可直接轉為正式弟子,拜師,入譜冊,授名號,和我們現在一樣了。一旦下山,就相當於朝內的科舉之三甲,用不了幾年就會成為國師級的人物。但是啊!凡升入四階之人,很少有人願意入世隨俗的,大都直接留在山上繼續修真了。”
“噢!那我現在有四階道士的能力資力嗎?”
“當然沒有!”
“那為什麽師尊願意正式收我為徒呢?”
“聽說是因為你突患魔症、身留隱疾,大師伯和師尊受令尊再三拜請,才答應收你為正式弟子的。”
“原來是可憐我,哎!”他說著,輕輕地歎了一口,無奈地搖了搖頭。
“也不全是。看在同脈同師的份上,我就給你透點口風吧,但你也不要和任何人說。”
“請五師兄放心,我李丙童如果向任何人吐漏半字,必遭天譴,天打雷轟!”
“可能是師尊們發現了,你身上或許有些特殊的潛質,比如說有些能修煉‘五階玉龍’的‘玉清潛質’。我們青陽派在選徒收徒方麵,一向更重視潛質,或曰先天資質,而不是你現有的能力。”
“玉清潛質?什麽是玉清潛質?”
李青童自言自語道,就聽得外麵傳來一個聲音:
“五師兄!小師弟!你們倆幹什麽去了?我們都快餓死了。”
一聽就是金清火的大嗓門。
“壞了,隻顧著跟你講解,忘了午飯的事了。趕緊走。”
李青童這才感到自己也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