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漸漸移到西邊山頂,比正午時分蒼老了不少,北平西河沿大街上,賣炒栗子的小夥騎著小三輪,從一家家門前經過,吆喝聲像拖長的尾巴穿過大街小巷。路邊有位老婆子,她擺了張長桌,新做的大花糕和豌豆黃鋪了兩排,樣式精美,路過的人聞著香味便會順手買上一兩斤。而不遠處是所小學,兩年前建的,一間教室裏飄出鋼琴彈奏聲,年輕女老師在教孩子們唱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場仗打還是不打,沒人知道,但北平老百姓向來揀著熱鬧過日子。進了茶館,他們看報,頭版新聞每日都是危言聳聽,大家擰著眉,不作評論,出了門,碰上老友,說起最近的亂事,無非一個道理:在北平,你職位再大,家中再富,朋友再多,都逃不過倆字——“規矩”,大事小事,都得按規矩辦事。
市中心西城警察局看到火情,立刻派了支分隊趕到發生地,水炮、鐵鋸、月斧、竹梯,各式工具輪番上陣,十幾個人忙弄一小時總算滅了這場火,半邊天空此刻都是灰不拉幾的模樣。許真茹和白靜秋被安置在一旁,來了幾個醫生,她告訴一位救火人員,裏麵還有人沒出來。
倉房塌了八成,地上是一片燒毀的木梁及瓦礫,堆起來很有點高度,於是周圍有聲音:“這人要在裏麵,大概沒救了吧。”
領頭的那位警察讓大夥去找鐵鍬鐵鏟,十幾個人收拾現場到底力量不夠,他又出門,號召北平街坊鄰居幫忙。於是,看報的知識分子們從茶館裏走出來,騎三輪的小夥將吆喝從“炒栗子咯”換成“清理火場咯”,遛鳥的大爺讓老伴兒遞來釘耙,餑餑鋪旁邊原本一群人在圍觀棋局,現在都說著“走啦走啦”,拿了工具往倉房方向去,街西口搭了個棚子,前段時間來北平的難民便住在這裏,裏麵人貢獻出五輛推車和十幾個竹簍子,給警察作運送磚瓦用。
天氣依然冷,護城河這一帶忙活起來,反倒有了熱騰騰的生氣。北平好熱鬧,講規矩,這規矩不是論勝負輸贏、子醜寅卯,而是講禮兒講麵兒,光一個人好可不行,得讓大家都好。
白靜秋已經恢複了知覺,許真茹從屋裏接了兩壺熱水,提著一桶搪瓷杯,給倉房那邊送去,她把水倒在杯子裏,人們一一過來取,這時,有個聲音在旁邊響起:“琅玉跟你在一塊嗎?”許真茹迴頭,看到來人麵貌,手一抖,嚇得打翻了杯子:“你,你……你……”她驚訝地說不出一句完整話,隻覺眼前所見難以置信。
程翰良替她撿起杯子,又問了一遍:“他在哪?”許真茹顫顫巍巍地伸出手指,指向對麵,程翰良眉頭緊鎖,帶著旁邊的老先生趕了過去。
“別人都說,房子塌成這樣多半沒救了,你,你一定得找到他。”許真茹衝他背影喊道。
程翰良轉身,頓了兩秒,說:“我素來不信大多人,他同我一樣,也不信。”
地麵上人來人往忙不停歇,從下午兩點鬧到天色轉黑。李琅玉推了推上方那道鐵門,還是打不開,他現在是在倉房下麵的酒窖裏。之前幫喬廣林做文錄時,他無意發現一張宅子結構圖,喬家這地方前身是清朝一攝政王府邸,攝政王好酒,在倉房地下搭了個酒窖,李琅玉曾專門查看過,剛剛起火時,他怕白姨堅持不住,便先將人送出去,屋子即將塌落時,找到鐵門入口躲在裏麵。
清代古人建酒窖時很有一套講究,防火防潮是基本,四周牆壁是粘土城磚所砌,耐高溫。酒窖裏麵漆黑一片,李琅玉在下邊待了很久,沒有鍾表,沒有聲音,他既不知現在是什麽時間,也不知外麵情況如何,鐵門上方被廢墟壓著,隻能等人來救。
又是一個窮途末路的境地。
李琅玉找了個可以靠的地方,聞著那濃鬱的酒香。他孤零零在這黑暗裏,有種錯覺——外麵光陰似箭,而這裏時間凝滯。他想起曾經做過的一個夢,關於陰間,裏麵空蕩蕩,父母並沒有在那裏等他,這讓他惶恐沮喪,意味著那些纏繞了十年的執念如同毛筆尖處懸下來的墨,即使透了整張紙,最後的重量依然輕如牛毛,他堅持的一切都靠不住,無法給予他內心平和的力量。而唯一可依靠的是場賭約。
李琅玉從兜裏摸出那隻塑編蜻蜓,捏在手心裏,他睡著了,不久做了個夢——仍然是黑暗中,他摸不清方向,好像走了很長一段路,遠方忽然出現一道燭光,有個模糊人影,慢慢靠近他,他不知目的地,便朝光源的位置跑過去,然後看到了程翰良,如同那天晚上一樣,托著燭台走到他跟前。燭火十分微弱,似乎輕輕一陣風就能吹滅,李琅玉怕這光沒了,便用兩隻手攏在紅燭周圍,小心翼翼。這時候,他聽到程翰良說了一句話,聲音飄到心裏:“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他沒有過多思考,憑著本能補齊後半句:“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然後,夢醒了。
此時外麵接連響起一陣陣敲打聲,還有隱約說話聲,李琅玉一聽,立刻摸著黑來到鐵門處,推不開,便用力捶出聲響,很快,外麵有了迴應,他聽到有人嚷著:“在這裏,在這裏……”大夥又開始忙活起來,伴隨著不小動靜,他心跳如雷,精神大振,幾乎在門被拉起的同時,他也向外推開。
彌漫許久的煙塵散了大半,一盞盞手提燈將四周照了個通亮,仿佛皓月當空,大玉盤落在人間良宵裏。而這良宵,隻藏在一人眼中。
李琅玉盯著那張熟悉麵孔,忽然覺得,一個世紀的淒風苦雨都在此刻停了下來。他半跪在地上,來不及起身,便先想著捉緊對方的手,與對方相擁,一如去年賭石會場上,也是這般,他在人群歡唿聲中,說出那句結果:“我贏了。”
程翰良將他攬在懷裏,拿出碎成兩半的玉佩,道:“是,你賭贏了。”
他親自教的人,怎麽會不知道對方所想,開槍的一瞬間,他便明白了。命也好,下半輩子也好,要什麽便給什麽,一直是這個道理。
子彈沒有對準心髒,而是射中胸口,恰巧,胸前玉佩又擋了一遭,才沒致命。程翰良那時想,為了這麽一丁點距離,也為了那孩子的這點私心,他無論如何,都得活下來。
李琅玉接過玉佩,眼中有掣動的光亮:“你說的,有些事值得以命相賭。”
他向來相信人定勝天,不喜命途一說,但那天,山窮水盡,他想去賭一迴,想留個機會給對方,也給自己,而那句未說出的真心話一直封緘於口:如果你能活下來,那我什麽都不圖了,想好好跟你過下半輩子;如果你死了,那我安置好白姨後,便自我了結,也算是“一蓮托生,同生共死”。
程翰良將他扶起來,寬慰道:“我運氣一直很好,從來不曾輸過,所以,我也不會讓你輸。”
不久,與程翰良一同前來的那位老先生走到二人身邊,帶了幾個醫生,幫忙照看李琅玉。“程中將,人既然找到了,您就放寬心吧,接下來得準備我們的事了。”
李琅玉聽他聲音耳熟,再一端詳,才記起是去年雪夜裏來程家的那位。他問程翰良還有什麽事,對方說,跟喬司令有關,靜等消息。
半個月後,北平城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新司令上任,據傳姓付,而另一件,則牽出了十年前的一樁往事,馮尚元終於在獄中承認當年為謀私名陷害傅家,《和平日報》將此事登在頭版,同時附上了前司令喬廣林的一份自白,這兩件事立刻成為茶館中的新談資。
李琅玉問程翰良其中緣由,程翰良道:“喬司令要的無非‘體麵’二字,他抗戰時確實立了不少功勳,但如今形勢日漸明朗,他也知道自己這方已無勢力,開戰必敗,對他而言便是晚節不保,他想提前離開,卻沒想象中容易,所以最後和我們妥協了。”
“他現在在哪?”
“在台灣。”
李琅玉蹙著眉,又想起一事:“那連曼怎麽說親自檢查後,確定你死了?”
程翰良道:“她起初確實是喬司令的人,為錢做事,但過得不安生,我後來將她招過來,答應她可以平安離開北平。”
這便說得通了,李琅玉解了疑問,卻還有一門心事:“你離開後不久,阿姐她也走了,她雖說不怪我,但這件事中,我欺她騙她,直到最後也沒能為她做什麽。”他拿起手上報紙,道:“這十年來,罪人不隻馮尚元和喬廣林,還有我。”
他生於北平,長於北平,曾有父母,有胞姐,而如今,唯一血親離開了這座與他共生的城市,便是這場虧欠後的懲罰。隔日,李琅玉在《和平日報》登了一則稿,每天掛在民生版塊:我生不辰,逢此百罹,雙親早故,未盡孝德,奈惡因緣,錯論恩仇,今宵種種,負盡故人。念舊夢情長、從頭算,願千裏明月照嬋娟,與姊同憂歡。
幾個月後,隨著一聲炮竹聲響,北平和平解放,滿城上下一片喜慶,前門大街上熱鬧非凡。
李琅玉隨程翰良迴了家,下人們早早將屋子內外收拾了一通,與他去年迴來時一模一樣。庭院裏的玉蘭樹還在,旁邊還新植了一棵,張管家說,等到第二年,就能開始結花了。
清明過後,程翰良將傅平徽的墓遷迴北平,一場雨水將天空洗得湛藍可人,陽光晴美,一切塵埃落定。與此同時,程公館重新修繕,宴請四方各地朋友。除了一些程翰良的舊部,還有廣州汪富玨老板一家、鼓樓賣毛猴的齊氏父女,以及黃衷老爺子。於秘書長因公務不便,派人送來一副筆墨,上書“錦繡光中,殿春不老,閱歲長存”十二個字。
大紅的炮竹紙鋪滿整條街,旭日升起,北平市井中說著不同人的熱鬧。李琅玉站在門口,招唿著前來的賓客,他長身玉立,大方得體,就像那年的北平,一樹玉蘭開成了人間春色。
程翰良在人群中迴望他,想起了很久以前,傅平徽在山頂上問,你看到了什麽?
他那時沒有迴答,隻看到白茫茫的霧氣,縈繞在北平城中,而今,他看著那個年輕身影,有了答案。
他說,山河璀璨,斯人如玉。
(正文完)
這場仗打還是不打,沒人知道,但北平老百姓向來揀著熱鬧過日子。進了茶館,他們看報,頭版新聞每日都是危言聳聽,大家擰著眉,不作評論,出了門,碰上老友,說起最近的亂事,無非一個道理:在北平,你職位再大,家中再富,朋友再多,都逃不過倆字——“規矩”,大事小事,都得按規矩辦事。
市中心西城警察局看到火情,立刻派了支分隊趕到發生地,水炮、鐵鋸、月斧、竹梯,各式工具輪番上陣,十幾個人忙弄一小時總算滅了這場火,半邊天空此刻都是灰不拉幾的模樣。許真茹和白靜秋被安置在一旁,來了幾個醫生,她告訴一位救火人員,裏麵還有人沒出來。
倉房塌了八成,地上是一片燒毀的木梁及瓦礫,堆起來很有點高度,於是周圍有聲音:“這人要在裏麵,大概沒救了吧。”
領頭的那位警察讓大夥去找鐵鍬鐵鏟,十幾個人收拾現場到底力量不夠,他又出門,號召北平街坊鄰居幫忙。於是,看報的知識分子們從茶館裏走出來,騎三輪的小夥將吆喝從“炒栗子咯”換成“清理火場咯”,遛鳥的大爺讓老伴兒遞來釘耙,餑餑鋪旁邊原本一群人在圍觀棋局,現在都說著“走啦走啦”,拿了工具往倉房方向去,街西口搭了個棚子,前段時間來北平的難民便住在這裏,裏麵人貢獻出五輛推車和十幾個竹簍子,給警察作運送磚瓦用。
天氣依然冷,護城河這一帶忙活起來,反倒有了熱騰騰的生氣。北平好熱鬧,講規矩,這規矩不是論勝負輸贏、子醜寅卯,而是講禮兒講麵兒,光一個人好可不行,得讓大家都好。
白靜秋已經恢複了知覺,許真茹從屋裏接了兩壺熱水,提著一桶搪瓷杯,給倉房那邊送去,她把水倒在杯子裏,人們一一過來取,這時,有個聲音在旁邊響起:“琅玉跟你在一塊嗎?”許真茹迴頭,看到來人麵貌,手一抖,嚇得打翻了杯子:“你,你……你……”她驚訝地說不出一句完整話,隻覺眼前所見難以置信。
程翰良替她撿起杯子,又問了一遍:“他在哪?”許真茹顫顫巍巍地伸出手指,指向對麵,程翰良眉頭緊鎖,帶著旁邊的老先生趕了過去。
“別人都說,房子塌成這樣多半沒救了,你,你一定得找到他。”許真茹衝他背影喊道。
程翰良轉身,頓了兩秒,說:“我素來不信大多人,他同我一樣,也不信。”
地麵上人來人往忙不停歇,從下午兩點鬧到天色轉黑。李琅玉推了推上方那道鐵門,還是打不開,他現在是在倉房下麵的酒窖裏。之前幫喬廣林做文錄時,他無意發現一張宅子結構圖,喬家這地方前身是清朝一攝政王府邸,攝政王好酒,在倉房地下搭了個酒窖,李琅玉曾專門查看過,剛剛起火時,他怕白姨堅持不住,便先將人送出去,屋子即將塌落時,找到鐵門入口躲在裏麵。
清代古人建酒窖時很有一套講究,防火防潮是基本,四周牆壁是粘土城磚所砌,耐高溫。酒窖裏麵漆黑一片,李琅玉在下邊待了很久,沒有鍾表,沒有聲音,他既不知現在是什麽時間,也不知外麵情況如何,鐵門上方被廢墟壓著,隻能等人來救。
又是一個窮途末路的境地。
李琅玉找了個可以靠的地方,聞著那濃鬱的酒香。他孤零零在這黑暗裏,有種錯覺——外麵光陰似箭,而這裏時間凝滯。他想起曾經做過的一個夢,關於陰間,裏麵空蕩蕩,父母並沒有在那裏等他,這讓他惶恐沮喪,意味著那些纏繞了十年的執念如同毛筆尖處懸下來的墨,即使透了整張紙,最後的重量依然輕如牛毛,他堅持的一切都靠不住,無法給予他內心平和的力量。而唯一可依靠的是場賭約。
李琅玉從兜裏摸出那隻塑編蜻蜓,捏在手心裏,他睡著了,不久做了個夢——仍然是黑暗中,他摸不清方向,好像走了很長一段路,遠方忽然出現一道燭光,有個模糊人影,慢慢靠近他,他不知目的地,便朝光源的位置跑過去,然後看到了程翰良,如同那天晚上一樣,托著燭台走到他跟前。燭火十分微弱,似乎輕輕一陣風就能吹滅,李琅玉怕這光沒了,便用兩隻手攏在紅燭周圍,小心翼翼。這時候,他聽到程翰良說了一句話,聲音飄到心裏:“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他沒有過多思考,憑著本能補齊後半句:“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然後,夢醒了。
此時外麵接連響起一陣陣敲打聲,還有隱約說話聲,李琅玉一聽,立刻摸著黑來到鐵門處,推不開,便用力捶出聲響,很快,外麵有了迴應,他聽到有人嚷著:“在這裏,在這裏……”大夥又開始忙活起來,伴隨著不小動靜,他心跳如雷,精神大振,幾乎在門被拉起的同時,他也向外推開。
彌漫許久的煙塵散了大半,一盞盞手提燈將四周照了個通亮,仿佛皓月當空,大玉盤落在人間良宵裏。而這良宵,隻藏在一人眼中。
李琅玉盯著那張熟悉麵孔,忽然覺得,一個世紀的淒風苦雨都在此刻停了下來。他半跪在地上,來不及起身,便先想著捉緊對方的手,與對方相擁,一如去年賭石會場上,也是這般,他在人群歡唿聲中,說出那句結果:“我贏了。”
程翰良將他攬在懷裏,拿出碎成兩半的玉佩,道:“是,你賭贏了。”
他親自教的人,怎麽會不知道對方所想,開槍的一瞬間,他便明白了。命也好,下半輩子也好,要什麽便給什麽,一直是這個道理。
子彈沒有對準心髒,而是射中胸口,恰巧,胸前玉佩又擋了一遭,才沒致命。程翰良那時想,為了這麽一丁點距離,也為了那孩子的這點私心,他無論如何,都得活下來。
李琅玉接過玉佩,眼中有掣動的光亮:“你說的,有些事值得以命相賭。”
他向來相信人定勝天,不喜命途一說,但那天,山窮水盡,他想去賭一迴,想留個機會給對方,也給自己,而那句未說出的真心話一直封緘於口:如果你能活下來,那我什麽都不圖了,想好好跟你過下半輩子;如果你死了,那我安置好白姨後,便自我了結,也算是“一蓮托生,同生共死”。
程翰良將他扶起來,寬慰道:“我運氣一直很好,從來不曾輸過,所以,我也不會讓你輸。”
不久,與程翰良一同前來的那位老先生走到二人身邊,帶了幾個醫生,幫忙照看李琅玉。“程中將,人既然找到了,您就放寬心吧,接下來得準備我們的事了。”
李琅玉聽他聲音耳熟,再一端詳,才記起是去年雪夜裏來程家的那位。他問程翰良還有什麽事,對方說,跟喬司令有關,靜等消息。
半個月後,北平城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新司令上任,據傳姓付,而另一件,則牽出了十年前的一樁往事,馮尚元終於在獄中承認當年為謀私名陷害傅家,《和平日報》將此事登在頭版,同時附上了前司令喬廣林的一份自白,這兩件事立刻成為茶館中的新談資。
李琅玉問程翰良其中緣由,程翰良道:“喬司令要的無非‘體麵’二字,他抗戰時確實立了不少功勳,但如今形勢日漸明朗,他也知道自己這方已無勢力,開戰必敗,對他而言便是晚節不保,他想提前離開,卻沒想象中容易,所以最後和我們妥協了。”
“他現在在哪?”
“在台灣。”
李琅玉蹙著眉,又想起一事:“那連曼怎麽說親自檢查後,確定你死了?”
程翰良道:“她起初確實是喬司令的人,為錢做事,但過得不安生,我後來將她招過來,答應她可以平安離開北平。”
這便說得通了,李琅玉解了疑問,卻還有一門心事:“你離開後不久,阿姐她也走了,她雖說不怪我,但這件事中,我欺她騙她,直到最後也沒能為她做什麽。”他拿起手上報紙,道:“這十年來,罪人不隻馮尚元和喬廣林,還有我。”
他生於北平,長於北平,曾有父母,有胞姐,而如今,唯一血親離開了這座與他共生的城市,便是這場虧欠後的懲罰。隔日,李琅玉在《和平日報》登了一則稿,每天掛在民生版塊:我生不辰,逢此百罹,雙親早故,未盡孝德,奈惡因緣,錯論恩仇,今宵種種,負盡故人。念舊夢情長、從頭算,願千裏明月照嬋娟,與姊同憂歡。
幾個月後,隨著一聲炮竹聲響,北平和平解放,滿城上下一片喜慶,前門大街上熱鬧非凡。
李琅玉隨程翰良迴了家,下人們早早將屋子內外收拾了一通,與他去年迴來時一模一樣。庭院裏的玉蘭樹還在,旁邊還新植了一棵,張管家說,等到第二年,就能開始結花了。
清明過後,程翰良將傅平徽的墓遷迴北平,一場雨水將天空洗得湛藍可人,陽光晴美,一切塵埃落定。與此同時,程公館重新修繕,宴請四方各地朋友。除了一些程翰良的舊部,還有廣州汪富玨老板一家、鼓樓賣毛猴的齊氏父女,以及黃衷老爺子。於秘書長因公務不便,派人送來一副筆墨,上書“錦繡光中,殿春不老,閱歲長存”十二個字。
大紅的炮竹紙鋪滿整條街,旭日升起,北平市井中說著不同人的熱鬧。李琅玉站在門口,招唿著前來的賓客,他長身玉立,大方得體,就像那年的北平,一樹玉蘭開成了人間春色。
程翰良在人群中迴望他,想起了很久以前,傅平徽在山頂上問,你看到了什麽?
他那時沒有迴答,隻看到白茫茫的霧氣,縈繞在北平城中,而今,他看著那個年輕身影,有了答案。
他說,山河璀璨,斯人如玉。
(正文完)